當地球停止轉動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 電影

By Brianna
at 2008-12-23T18:47
at 2008-12-23T18:47
Table of Contents
唯有愛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吧。
中文片名:當地球停止轉動 (2008)
導演: Scott Derrickson
編劇: David Scarpa, Edmund H. North (舊作劇本)
演員: Jennifer Connelly, Keanu Reeves, Jaden Smith
對我而言: 7/10
外星人前來拯救地球...免於毀在人類手中。
這部電影不受好評,雖然有點感嘆,卻不令人意外。我們先撇開「特效很爛
」這種層次的批評不談...唔,還是來談一下好了,那些水光球很漂亮啊,線條
簡單有古拙感的錫罐人也是,難道非得要爆炸跟雷射滿場飛才叫做好特效?事實
上從【魔鬼終結者二】 (Terminator 2) 以降的這些年來,電影特效日新月異,
但是使用特效的電影卻是愈拍愈回去;這樣的電影看久了,就連觀眾的品味也跟
著被寵壞,非五光十色不能也。生在特效上面的電影,最終必死在特效上,標準
的走火入魔。比較起來,【當地球停止轉動】度量行之,適可而止的質樸特效,
反而比較是回歸電影特效的基本面:特效是為了輔助電影的主題,而不是拍一部
電影來展示我們現在可以做到哪些特效。
這部電影比較大的問題,是在它的定位。我不是說該把它當成動作片、劇情
片、災難片還是偶像劇,這種只有電影網站編輯才需要傷腦筋的類型窠臼,而是
你覺得它想要透過電影的包裝傳達的,是什麼樣的訊息。最容易觀察到,因此也
最主流的看法,是這是透過高等外星生物的末日審判,想要把全球暖化的論點灌
輸給觀眾的環保宣傳片;然而一旦帶著這樣的成見去看電影,你很容易就會錯過
真正的要點,開始批評這電影偷渡太多的基督意象,是環保流氓逼你節能減碳的
最新力作,甚至開始去查美國民主黨到底出了多少資金,不然女主角幹嘛在片中
起碼復誦了六次「 We can change 」。這些論調都有一定的真實性,就像置入
性行銷插很大的 LG 、微軟跟麥當勞一樣真實(最後一個意涵可能稍微複雜一點
,容後再說),但批評得再怎麼犀利尖銳,票錢也不會退給你。我們什麼時候才
能放下把犬儒當成批判精神的習慣,真正讓自己學習、甚至享受一些事物?
有些事情,愈單純愈好,看這部電影就是一例。把基督教義、環保教條、政
治正確、商業元素這些瓶瓶罐罐都扔掉吧,甚至不要試著拿它跟 1951 年的舊版
做比較----聽說那是科幻片突破既定格局,劃時代的經典,而新版的導演 Scott
Derrickson 正是舊版的大影迷----你就能看到整個故事的核心。同樣的故事架
構,在不同的年代拍攝,當代的人看到的就是他們的問題----在 1951 年你會看
到後核子時期的冷戰對峙,在 2008 年你則會看到後暖化時期的環境危機。然而
表層的問題會變,真正核心的關鍵卻不會變;因為核心的關鍵不變,所以每個時
代不但有它們各自的問題,解決了一個(等等...我們是否有真正解決過任何一
個大時代的問題?有嗎?)還有十個一百個,層出不窮,疲於奔命。
這個關鍵是什麼?我覺得是「人心」。人心不變,什麼問題都無法解決。
當你看的不是特效、不是定位、不是教條、不是政治,而是看最根本的人心
時,這部電影突然一點都不爛了。甚至,有點可怕。
【當地球停止轉動】的中心主旨,或許在那場「麥當勞會談」就已經說完了
----在這個破壞地球最不遺餘力的餐廳裡,討論是否要以最後的手段拯救地球,
很有諷刺感----但這段對談對整部電影的基調,確實有畫龍點睛之效。特意讓
Keanu Reeves 秀一段還算不錯的中文,固然是在服務只要看到中國相關就會激
起莫名興奮的華語市場,但我覺得使用一個英語系觀眾不熟悉的外語,來討論人
類的劣根性問題,也是有間接委婉的意思,畢竟「最可悲的是,人類明明知道有
問題,卻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句話的力道有點過強。而到後面轉而訴諸感性的
時候,兩人就切回美國觀眾熟悉的英語,說的卻是很中國式的感情(這裡要完蛋
了,但我覺得這裡已經是我的家,我願意跟他們共存亡)。人心可以很可鄙、很
無奈,但也可以很堅決、很溫暖。蠻有趣的對比。
我們第一個看到的人心,是美國軍方對外星智慧的敵意。水光球除了吹壞幾
把中央公園的椅子以外,既沒有造成任何實質傷害,也沒有展現任何敵意,而美
國軍方的反應卻是用槍砲把它團團圍住;外星人的輪廓才剛從光暈中浮現,還伸
出了正常地球人都會解讀為善意表示的手,就有人看到黑影就開槍;那個錫罐人
(它的官方名稱叫 Gort )在一個沒有傷到人命的自衛行動之後,就像是個巨大
的景觀藝術一樣擱在草皮上動也不動,但美國軍方連這麼一塊破銅爛鐵也不能容
忍,又是開飛機轟它,又是拿鐵板關它。
我們看著美國軍方這樣惡搞硬幹,覺得他們蠻橫粗暴;我們看到電視新聞上
,因為水光球的出現而紛呈的各地亂象,又覺得很荒謬可笑----人家啥都還沒做
,人類已經自己亂成了一鍋粥。但你敢說你對於站在家門口按門鈴的陌生人,沒
有好想拿掃把什麼的趕快把他轟走的念頭?你敢說你不會在末日審判的徵兆降臨
的時候,跑去做你原本一輩子也不敢做的事情,像是炸掉老闆的辦公室,或是把
馬克杯甩到某個你厭惡至極的傢伙臉上?不說別的,讓你拿著槍到現場圍著光球
,開那天兵一槍的說不定就是你。
為什麼我們對待別人這麼暴力,未審先判地把所有意圖不明的陌生人都預設
為「要對我不利的人」?當然是因為恐懼,【科倫拜校園事件】 (Bowling for
Columbine) 跟【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都已經告訴我們我們這一點了
,而就算是眾所推崇的 1951 年舊版電影,那個後核子的冷戰對峙不也正是國與
國之間,對彼此的恐懼所造成的嗎?【當地球停止轉動】的外星人其實非常貼心
,先派人混進來花幾十年的功夫了解人類,水光球和平地來訪,還特意弄了一個
他們並不習慣的人類形體,來擔任溝通互動的使者,為的就是要把人類對異己的
戒懼之心降到最低,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但是再怎麼貼心,碰到打從心
底害怕的人也沒用。你無法跟恐懼的人講道理。
接著我們看到的人心,是自以為是的態度。這裡依然是以美國,甚至是更狹
隘(但不見得因此比較不具代表性)的美國軍方為代表,到處展露觀眾看了覺得
很可笑的自大。 Klaatu 要找聯合國談,代表美國總統的國防部長卻說不用了,
跟她談就可以,自以為代表全人類;既然代表了全人類,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自
己代表了整個地球,因此當 Klaatu 他是來拯救地球的,聽者卻自動翻譯成他是
來拯救人類的。甚至當 YouTube 上開始流傳各地的影片時,這位很稱職詮釋美
國本位的國防部長女士,第一個反應是「是誰在(有計畫)散播這些(我們本來
想秘而不宣的)影片?」----她不可能無知到不了解網路社群是怎麼一回事,但
碰上了事情,最本能的反應還是先覺得「有人在對付我」,而只有那些既自以為
是又害怕莫名的人,才會這麼理所當然地假設什麼事情都是衝著他來的。
我們對美國人的自大嗤之以鼻,然而我們難道不也是如此嗎?我們難道不是
經常把別人的話聽成我們自己想要聽到的意思,覺得在看不到的角落正進行著針
對自己的密謀,然後明明把事情攪得一團糟,卻覺得人家憑什麼來對你的生活品
頭論足?在某個層面上,我們都跟女主角 Helen 的兒子,那個顧人怨的死小孩
差不多:一個玩著【魔獸世界】 (World of Warcraft) ,對人們跟對遊戲裡的
怪物一樣冷漠無機,明明有愛卻覺得自己欠缺關懷,沒有安全感而充滿敵意,啥
都不懂卻喜歡妄下斷語,然後雖非自己所願,卻總是把事情做錯搞砸的討厭鬼。
我一開始的時候在想,為什麼我們非得要有這個死小孩,卡在我們英俊的男
主角跟美麗的女主角中間,破壞每一場戲的和諧感,干擾觀眾的情緒----難道我
們還看不夠好萊塢災難片拯救美國人破碎的親子關係這種爛戲碼,像是【明天過
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或【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那樣
子嗎?後來我才領悟到,這個自以為是地對人充滿預設敵意的討厭小鬼,正是現
今人類的可悲寫照;而只有在這樣的死小孩有了真正的轉變,你才看到人類的希
望。
小孩轉變的那一幕,我覺得是很有指標意義的。他一開始當廖北仔,叫了兩
架直昇機來抓人,還以為是在做正確的事; Klaatu 處理掉那兩架直昇機,是因
為他們妨礙了他進行拯救地球的計畫,所以才出手。他對死小孩沒有怨恨,他往
小孩的方向走過去根本不是要對付他,只是接下來剛好要往那個方向走而已;但
是當你做了虧心事時,你會覺得每個朝向你走過來的人,都是來對付你的。小孩
轉頭逃跑,過獨木橋的時候失足摔落,還要 Klaatu 拉他一把;一直到這一刻,
他才發現人家根本不是衝著他來的,因此才終於放下了他原本自以為是的偏見與
恐懼。有毒的人心一卸除,他就發現自己不知道回家的路,就像人類也不知道該
往哪裡去一樣,還得回頭仰望 Klaatu 的鼻息。這一幕很容易讓人覺得小孩可鄙
可笑,我卻覺得很有意思,這代表一個承認自己無能無知的人,願意接受全知全
能的人指導。你可以說這樣講很有基督教的味道,但我認為這其中的道理,是超
越單一宗教的。
同樣的最後 Klaatu 改變心意,決定扭轉程序放人類一馬的那段,也很容易
被看不懂----為什麼 Helen 跟她洗心革面的兒子抱在一起, Klaatu 就覺得他
看到了人類的另外一面?但是這個脈絡我覺得卻清楚得很,因為 Helen 在這裡
展現出人類最崇高的情操之一:利他(先前那個教授得到諾貝爾獎,不就是因為
研究「生物利他性」嗎?)。小孩吸進了會致命的金屬蝗蟲, Helen 請 Klaatu
救他;她馬上發現自己也吸了進去,一絲驚懼的神色閃過她的臉龐,但抬起頭來
還是請 Klaatu 救他。這不是一個「救我或救他」,二選一的情況,但你把自己
代換到 Helen 的處境,你就會發現人到了緊要關頭,要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有
多麼困難----豈不見《一九八四》裡,再怎麼號稱堅貞不渝,為此槓上老大哥也
在所不惜的愛情,到了主角畢生最害怕的老鼠要來啃噬他的瞬間,竟然是那麼不
堪一擊?「去咬她!別咬我!把她的臉咬下來,啃她的骨頭!別咬我!」
Helen 在知道 Klaatu 的任務之後,一直反覆跟他掛保證,說人類可以改變
;說到觀眾都覺得煩了,卻一直都沒能說動 Klaatu ,為什麼?因為人心的改變
是不能光說不練的,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知道必須改變,想要改變,卻都只是把
改變掛在嘴邊。只有在面臨真正的危急存亡之秋,還能夠堅持表現人性裡光明的
那一面,才有足夠的說服力; Klaatu 從拒絕到接受的過程看似突然,但是連前
面的鋪陳一併來看,感動的脈絡就一覽無遺了。雖然我不認為最後全世界的電力
停擺(這也呼應了「當地球停止轉動」這個片名),大家回到前工業時期,人類
就不會再一次把事情搞砸,但是那個「大死一番,再活現成」的意象,卻是很美
的。你若是忙著挑剔這邊不合理,那裡太鄉愿,你會很容易就錯過了那份美麗。
好吧,如果這麼一大段都沒有辦法說服你這部電影值得一看,起碼演員不會
讓你失望。我很難想到有誰能夠比 Jennifer Connelly 更適合這個角色,從小
到大始終是美人胚子的 Jennifer ,永遠散發著熱情與關懷,帶著人類的溫暖存
在於這個冰冷的世界;還有這些年來撲克臉出了名的一級帥哥 Keanu Reeves ,
平常因為漠然無機為人所詬病的表情,在這部電影裡詮釋客體性極強的 Klaatu
,恐怕是歪打正著剛剛好而已。其他的配角也都很稱職,就連扮黑臉國防部長的
Kathy Bates 跟詮釋討厭鬼死小孩的 Jaden Smith ,不也都很傳神地把他們這
些角色的不討喜之處,詮釋得維妙維肖嗎? :-p
不過我還是覺得,【當地球停止轉動】雖然不無缺點(甚至還蠻明顯的),
但它真的不是爛片,頂多就是沒那麼好看,或者更精確一點來說,沒那麼容易看
懂;在那些看似陳腔濫調的劇情之下,其實帶有深沈的道理,只是編導畢竟不是
Christopher Nolan ,類似的主題就是拍不出【黑暗騎士】那種精緻的洗鍊感。
從導演 Scott Derrickson 近期的經歷---- 2005 年的【驅魔】 (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以及明年預定上映的【失落天堂】 (Paradise Lost) ----可
以看出他對於善惡正邪這類議題一直很有興趣,但是並不見得有強烈的特定宗教
傾向;【當地球停止轉動】裡頭雖然有許多基督教的隱喻,但我認為那是因為這
套教義西方人比較熟悉,如果你要說教當然是選擇(歐美)觀眾熟悉的體系,隔
閡比較少,並不一定表示他就是意圖藉片傳教。
如果說這部電影有什麼讓我覺得遺憾之處,大概就是編導對於人類的問題與
世界的困境,確實是明白一些很深刻的事情,只可惜他們似乎不太清楚自己明白
這些事情,所以處理得並不是很漂亮。但是那些東西確實已經被埋藏在電影裡了
,你挖得出來,東西就是你的;這比起毀天滅地只為了成就 Dennis Quaid 宜室
宜家形象的【明天過後】,或是在漫天死光中揭露人性醜惡,卻毫無救贖之意的
【世界大戰】,毋寧更有深度,更有內涵一點。好萊塢這些年惑於特效,末日電
影愈拍愈虛無之後,終於又有人開始反思「人類的出路在哪裡」,這個末日電影
最根本的問題了,不過觀眾們的腳步似乎還沒趕上。
--
Between this world and eternity
There is a face you hope to see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David
at 2008-12-28T12:27
at 2008-12-28T12:27

By Mia
at 2008-12-30T17:31
at 2008-12-30T17:31

By Christine
at 2009-01-01T20:48
at 2009-01-01T20:48

By Jacky
at 2009-01-05T11:22
at 2009-01-05T11:22

By Rae
at 2009-01-07T02:08
at 2009-01-07T02:08

By Jacob
at 2009-01-11T08:17
at 2009-01-11T08:17

By Jake
at 2009-01-11T10:00
at 2009-01-11T10:00

By Linda
at 2009-01-12T09:44
at 2009-01-12T09:44

By Hamiltion
at 2009-01-17T09:04
at 2009-01-17T09:04

By Megan
at 2009-01-20T20:46
at 2009-01-20T20:46

By Catherine
at 2009-01-25T14:22
at 2009-01-25T14:22

By Zora
at 2009-01-28T22:09
at 2009-01-28T22:09

By Ida
at 2009-01-29T08:43
at 2009-01-29T08:43

By Quanna
at 2009-01-29T13:06
at 2009-01-29T13:06

By Quanna
at 2009-01-29T18:51
at 2009-01-29T18:51

By Charlie
at 2009-02-02T02:48
at 2009-02-02T02:48

By Freda
at 2009-02-06T16:52
at 2009-02-06T16:52

By George
at 2009-02-09T22:26
at 2009-02-09T22:26

By Caroline
at 2009-02-12T06:46
at 2009-02-12T06:46

By Caroline
at 2009-02-14T19:23
at 2009-02-14T19:23

By Suhail Hany
at 2009-02-15T20:58
at 2009-02-15T20:58

By Anthony
at 2009-02-17T11:10
at 2009-02-17T11:10

By Olive
at 2009-02-20T20:13
at 2009-02-20T20:13

By Genevieve
at 2009-02-22T01:16
at 2009-02-22T01:16

By Hamiltion
at 2009-02-26T10:23
at 2009-02-26T10:23

By Madame
at 2009-03-01T11:31
at 2009-03-01T11:31

By Tom
at 2009-03-06T02:22
at 2009-03-06T02:22

By Genevieve
at 2009-03-08T20:40
at 2009-03-08T20:40

By Kyle
at 2009-03-12T06:50
at 2009-03-12T06:50

By Kyle
at 2009-03-13T17:44
at 2009-03-13T17:44

By Daph Bay
at 2009-03-14T02:02
at 2009-03-14T02:02

By Frederica
at 2009-03-18T23:23
at 2009-03-18T23:23

By Noah
at 2009-03-21T12:10
at 2009-03-21T12:10

By Noah
at 2009-03-25T00:10
at 2009-03-25T00:10

By Hedy
at 2009-03-26T04:02
at 2009-03-26T04:02

By Connor
at 2009-03-29T09:25
at 2009-03-29T09:25

By Xanthe
at 2009-03-30T21:17
at 2009-03-30T21:17

By Gary
at 2009-03-31T22:26
at 2009-03-31T22:26

By Zenobia
at 2009-04-04T09:48
at 2009-04-04T09:48

By Robert
at 2009-04-09T06:05
at 2009-04-09T06:05

By Olivia
at 2009-04-11T00:05
at 2009-04-11T00:05

By Poppy
at 2009-04-15T21:32
at 2009-04-15T21:32

By Emily
at 2009-04-17T14:35
at 2009-04-17T14:35

By Edwina
at 2009-04-19T15:03
at 2009-04-19T15:03

By Olga
at 2009-04-24T02:33
at 2009-04-24T02:33

By Steve
at 2009-04-27T07:22
at 2009-04-27T07:22

By Thomas
at 2009-04-30T03:34
at 2009-04-30T03:34

By Anonymous
at 2009-05-01T05:18
at 2009-05-01T05:18

By Thomas
at 2009-05-03T17:30
at 2009-05-03T17:30

By Edith
at 2009-05-03T22:29
at 2009-05-03T22:29

By Donna
at 2009-05-04T10:37
at 2009-05-04T10:37

By Dinah
at 2009-05-07T16:34
at 2009-05-07T16:34

By Xanthe
at 2009-05-11T18:18
at 2009-05-11T18:18

By Vanessa
at 2009-05-13T22:44
at 2009-05-13T22:44

By Franklin
at 2009-05-18T02:00
at 2009-05-18T02:00

By Queena
at 2009-05-20T03:26
at 2009-05-20T03:26

By William
at 2009-05-21T15:42
at 2009-05-21T15:42

By Brianna
at 2009-05-24T11:45
at 2009-05-24T11:45

By Michael
at 2009-05-26T17:36
at 2009-05-26T17:36

By Zora
at 2009-05-27T08:58
at 2009-05-27T08:58

By Leila
at 2009-05-27T10:06
at 2009-05-27T10:06

By George
at 2009-05-28T16:58
at 2009-05-28T16:58

By Daniel
at 2009-05-30T12:38
at 2009-05-30T12:38

By Elma
at 2009-06-04T05:33
at 2009-06-04T05:33

By Tom
at 2009-06-08T16:52
at 2009-06-08T16:52

By Ula
at 2009-06-09T03:35
at 2009-06-09T03:35

By Tom
at 2009-06-10T00:04
at 2009-06-10T00:04

By Noah
at 2009-06-14T08:05
at 2009-06-14T08:05

By Erin
at 2009-06-15T11:58
at 2009-06-15T11:58

By Emma
at 2009-06-19T08:34
at 2009-06-19T08:34

By Annie
at 2009-06-19T12:05
at 2009-06-19T12:05

By Yuri
at 2009-06-20T19:00
at 2009-06-20T19:00

By Brianna
at 2009-06-25T15:01
at 2009-06-25T15:01

By Olive
at 2009-06-26T18:51
at 2009-06-26T18:51

By Dorothy
at 2009-06-27T02:35
at 2009-06-27T02:35

By Erin
at 2009-06-27T08:15
at 2009-06-27T08:15

By Gary
at 2009-07-02T00:55
at 2009-07-02T00:55

By Ingrid
at 2009-07-04T19:16
at 2009-07-04T19:16

By Mason
at 2009-07-07T16:46
at 2009-07-07T16:46

By Hardy
at 2009-07-10T09:50
at 2009-07-10T09:50

By Jake
at 2009-07-13T13:44
at 2009-07-13T13:44

By Carol
at 2009-07-15T14:46
at 2009-07-15T14:46

By Robert
at 2009-07-16T05:19
at 2009-07-16T05:19
Related Posts
當櫻花盛開時/心的追尋之旅

By Iris
at 2008-12-23T12:31
at 2008-12-23T12:31
既無真情,何來好戲?─評《梅蘭芳》

By Jack
at 2008-12-22T02:51
at 2008-12-22T02:51
《搶救黎明》:黎明之前,夜幕低垂

By Megan
at 2008-12-19T22:04
at 2008-12-19T22:04
Re: 請問有沒有什麼可以推薦的青少年犯罪電影?

By Hedda
at 2008-12-19T05:26
at 2008-12-19T05:26
請問有沒有什麼可以推薦的青少年犯罪電影?

By Edward Lewis
at 2008-12-17T07:18
at 2008-12-17T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