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力量 當紀錄片搶進商業市場 - 電影
By Heather
at 2013-12-06T16:48
at 2013-12-06T16:48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documentary 看板 #1IeOzBUJ ]
http://tavis.tw/files/15-1000-14120,c171-1.php
文.葛力泰
2013年可說是台灣的「紀錄片年」,一年之內就有10多部紀錄片在戲院商業映演,尤其「
看見台灣」全台熱賣,創下破億票房,更是之前難以想像的盛況。不過這部紀錄片在台發
燒,除代表它的內容、議題、情感廣為台灣觀眾接受,也是台灣紀錄片由最初實驗性質的
單廳映演,到取代電影、抒發台灣集體情感,及至現階段集合各路資源打造商業映演規模
,歷經15年演變發展的結果。
台灣紀錄片進戲院
早年台灣幾乎只有政宣片、沒有紀錄片,從金馬獎得獎的紀錄片如「今日金門」、「成功
嶺之歌」、「慶祝六十五年國慶活動」等片名即可看出端倪。早在1950年代,國防部總政
治部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製」)與台灣省新聞處台灣電影製片廠(台製)也都大
量拍攝新聞片和紀錄片在戲院、學校、軍隊等管道放映。但電視普及後,新聞片、紀錄片
隨之失去戲院的舞台。
1997年胡台麗「穿過婆家村」可說是電視普及年代後台灣第一部在戲院商業映演的紀錄片
,當時在真善美戲院獨家上映一周,票房約50萬(當年一般票價約180元、該片票價為100
元)。影片從外省媳婦胡台麗看婆家遷村經過的內容,引起觀眾共鳴,首映台北市長陳水
扁邀台北市中小學教師300人一起觀賞,加上不少藝文人士推薦,讓胡台麗此一大膽嘗試
成功。
從「美麗少年」、「生命」、「翻滾吧!男孩」到「無米樂」
1999年陳俊志以同志為主題紀錄片「美麗少年」因在敦南誠品首映反應熱烈,陳俊志於是
在3月承租影廳小型放映,讓影片進入主流戲院,後來又南下高雄戲院上映,在當時引起
話題,票房表現也不錯。
2004年以九二一災後重建為主題的「全景映像季」系列紀錄片在九二一5周年前夕於台北
總統戲院上映,這系列影片以吳乙峰執導的「生命」為主打,加上吳乙峰的「天下第一家
」、李中旺「部落之音」及郭笑芸「梅子的滋味」等。由於網路時代來臨,透過廣邀網路
寫手在部落格推薦散佈口碑,又有藝文人士、政治人物、學校團體等紛紛力挺,不但上映
戲院擴及中、南部,北市上映兩個月的累積票房也破1000萬元,在台灣片全年票房不到1
千萬的時代,真可說是奇蹟。
「生命」在台灣票房市場異軍突起後,林育賢執導的「翻滾吧!男孩」、顏蘭權與莊益增
執導的「無米樂」也在隔年上戲院,並在台北市分別有427萬(全台約550萬)與259萬(
全台約400萬)的不錯票房。
「生命」以九二一的集體記憶和療傷重生打動觀眾,「翻滾吧!男孩」和「無米樂」改由
體操男童與台南後壁的老農為主角,前者溫馨勵志、點出台灣運動人才培育問題,後者探
討錯誤農業政策下農民生計的困局、也呈現台灣農民樂天堅毅的態度。不過兩部影片其實
在戲院商業映演前,都曾曝光。「翻滾吧!男孩」曾在2004年9月的「純十六影展」中獲
好評,第二年的戲院版又加入新發展。「無米樂」先在2004年於公視播出,次年5月在全
台5家戲院上映。
無論「翻滾吧!男孩」或「無米樂」推出伊始只在小眾間有口碑,直到上戲院展開宣傳,
依循網路部落客、藝文人士推薦、政治人物觀賞等模式才引發熱議,也更突顯紀錄片的「
戲院效應」。 從「被遺忘的時光」、「乘著光影旅行」到「牽阮的手」 不少人回顧「生
命」、「無米樂」等片的賣座情況時,都認為這批紀錄片補足當時台灣劇情片的缺口。由
於台灣電影陷入谷底,創作內容與形式又較冷僻,反倒是有情節、有人物、又充滿情感的
本土紀錄片更可親。
溫情感人是導演楊力州的強項,他與張榮吉執導的紀錄片「奇蹟的夏天」也一改「生命」
、「無米樂」等以DV投影在戲院播放的方式,將影片轉成35釐米拷貝、又製作杜比音效,
等同一般商業電影的規格。
台灣紀錄片資金多半來自公視或各級政府補助,但楊力州又另闢蹊徑尋找電影公司、非營
利組織及企業合作。2006年記錄偏鄉國中生足球夢的「奇蹟的夏天」由山水電影投資,票
房約兩、三百萬;2009年側寫遊戲橘子執行長劉柏園、林義傑與陳彥博赴北極挑戰極地長
征的「征服北極」,由遊戲橘子關懷基金會贊助拍攝。2010年的「被遺忘的時光」與2011
年的「青春啦啦隊」則分別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和聯合勸募合作,兩部紀錄片都為公
益「代言」,並各創下全台破600萬與500萬的票房,不但提醒社會對老人問題的關注、收
益也回歸公 益團體。
除了公益社福取向的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和「牽阮的手」也有不錯的票房。前者以
詩意影像拍出「光影詩人」李屏賓的攝影人生;後者以田朝明醫師和田孟淑(田媽媽)的
愛情為主軸貫穿台灣反對運動史,更以全台700多萬的票房成為「不老騎士」前最賣座的
台灣紀錄片。
從「不老騎士」到「看見台灣」爆發
近年來台灣電影市占率增加,台灣紀錄片總票房也相對提升。去年秋季推出的「不老騎士
:歐兜邁環台日記」由弘道老人基金會出資,描述一群平均年齡81歲的老人騎機車環島的
過程,上映63天、全台賣座破3000萬,開發紀錄片前所未見的票房潛力。
2013年可說是台灣的紀錄片年,除了數量多、票房表現與社會影響力也相互作用。楊力州
以八八風災甲仙地區居民為主角的「拔一條河」與超商合作,創下全台35家戲院聯映的紀
錄,全台票房達1200萬。「一首搖滾上月球」由罕見疾病患者父親組成的樂團出發,深入
罕病家庭,除有700萬的全台賣座,也獲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
今年底「看見台灣」是台灣紀錄片能量的大爆發,上映首周三天全台就有1100萬,聲勢與
票房均逆勢上揚,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後,更拉抬氣勢,一舉衝破億元大關。該片的台灣
主題、對土地的熱愛也都與近年賣座台片如「賽德克‧巴萊」、「陣頭」等有相似之處。
台灣因為缺乏如歐美的紀錄片電視頻道,紀錄片的映演平台轉向戲院是增加曝光度與話題
討論的方法,但也有諸多隱憂。紀錄片在戲院與商業片競爭,影響創作者與出資者不得不
有更多市場考量。由於缺乏企業或社團資源的紀錄片易遭市場忽略,導致題材與形式不夠
多元,諸如「麵包情人」、「金城小子」等紀錄片雖獲不少獎項肯定,但因缺乏台灣元素
,票房不佳。
此外無論企業或社福團體的「另類置入」模式是否恰當也有爭議,尤其每部紀錄片想保本
均得仰仗團體包場等,都讓台灣紀錄片因為上戲院可能有更偏狹的走向。紀錄片向來被視
為社會的良心與靈魂,在紀錄片接連賣座的同時,更應思考創作紀錄片的本質,才非迷失
於漂亮的數字。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20.128.63.106 (12/06 16:49)
http://tavis.tw/files/15-1000-14120,c171-1.php
文.葛力泰
2013年可說是台灣的「紀錄片年」,一年之內就有10多部紀錄片在戲院商業映演,尤其「
看見台灣」全台熱賣,創下破億票房,更是之前難以想像的盛況。不過這部紀錄片在台發
燒,除代表它的內容、議題、情感廣為台灣觀眾接受,也是台灣紀錄片由最初實驗性質的
單廳映演,到取代電影、抒發台灣集體情感,及至現階段集合各路資源打造商業映演規模
,歷經15年演變發展的結果。
台灣紀錄片進戲院
早年台灣幾乎只有政宣片、沒有紀錄片,從金馬獎得獎的紀錄片如「今日金門」、「成功
嶺之歌」、「慶祝六十五年國慶活動」等片名即可看出端倪。早在1950年代,國防部總政
治部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製」)與台灣省新聞處台灣電影製片廠(台製)也都大
量拍攝新聞片和紀錄片在戲院、學校、軍隊等管道放映。但電視普及後,新聞片、紀錄片
隨之失去戲院的舞台。
1997年胡台麗「穿過婆家村」可說是電視普及年代後台灣第一部在戲院商業映演的紀錄片
,當時在真善美戲院獨家上映一周,票房約50萬(當年一般票價約180元、該片票價為100
元)。影片從外省媳婦胡台麗看婆家遷村經過的內容,引起觀眾共鳴,首映台北市長陳水
扁邀台北市中小學教師300人一起觀賞,加上不少藝文人士推薦,讓胡台麗此一大膽嘗試
成功。
從「美麗少年」、「生命」、「翻滾吧!男孩」到「無米樂」
1999年陳俊志以同志為主題紀錄片「美麗少年」因在敦南誠品首映反應熱烈,陳俊志於是
在3月承租影廳小型放映,讓影片進入主流戲院,後來又南下高雄戲院上映,在當時引起
話題,票房表現也不錯。
2004年以九二一災後重建為主題的「全景映像季」系列紀錄片在九二一5周年前夕於台北
總統戲院上映,這系列影片以吳乙峰執導的「生命」為主打,加上吳乙峰的「天下第一家
」、李中旺「部落之音」及郭笑芸「梅子的滋味」等。由於網路時代來臨,透過廣邀網路
寫手在部落格推薦散佈口碑,又有藝文人士、政治人物、學校團體等紛紛力挺,不但上映
戲院擴及中、南部,北市上映兩個月的累積票房也破1000萬元,在台灣片全年票房不到1
千萬的時代,真可說是奇蹟。
「生命」在台灣票房市場異軍突起後,林育賢執導的「翻滾吧!男孩」、顏蘭權與莊益增
執導的「無米樂」也在隔年上戲院,並在台北市分別有427萬(全台約550萬)與259萬(
全台約400萬)的不錯票房。
「生命」以九二一的集體記憶和療傷重生打動觀眾,「翻滾吧!男孩」和「無米樂」改由
體操男童與台南後壁的老農為主角,前者溫馨勵志、點出台灣運動人才培育問題,後者探
討錯誤農業政策下農民生計的困局、也呈現台灣農民樂天堅毅的態度。不過兩部影片其實
在戲院商業映演前,都曾曝光。「翻滾吧!男孩」曾在2004年9月的「純十六影展」中獲
好評,第二年的戲院版又加入新發展。「無米樂」先在2004年於公視播出,次年5月在全
台5家戲院上映。
無論「翻滾吧!男孩」或「無米樂」推出伊始只在小眾間有口碑,直到上戲院展開宣傳,
依循網路部落客、藝文人士推薦、政治人物觀賞等模式才引發熱議,也更突顯紀錄片的「
戲院效應」。 從「被遺忘的時光」、「乘著光影旅行」到「牽阮的手」 不少人回顧「生
命」、「無米樂」等片的賣座情況時,都認為這批紀錄片補足當時台灣劇情片的缺口。由
於台灣電影陷入谷底,創作內容與形式又較冷僻,反倒是有情節、有人物、又充滿情感的
本土紀錄片更可親。
溫情感人是導演楊力州的強項,他與張榮吉執導的紀錄片「奇蹟的夏天」也一改「生命」
、「無米樂」等以DV投影在戲院播放的方式,將影片轉成35釐米拷貝、又製作杜比音效,
等同一般商業電影的規格。
台灣紀錄片資金多半來自公視或各級政府補助,但楊力州又另闢蹊徑尋找電影公司、非營
利組織及企業合作。2006年記錄偏鄉國中生足球夢的「奇蹟的夏天」由山水電影投資,票
房約兩、三百萬;2009年側寫遊戲橘子執行長劉柏園、林義傑與陳彥博赴北極挑戰極地長
征的「征服北極」,由遊戲橘子關懷基金會贊助拍攝。2010年的「被遺忘的時光」與2011
年的「青春啦啦隊」則分別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和聯合勸募合作,兩部紀錄片都為公
益「代言」,並各創下全台破600萬與500萬的票房,不但提醒社會對老人問題的關注、收
益也回歸公 益團體。
除了公益社福取向的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和「牽阮的手」也有不錯的票房。前者以
詩意影像拍出「光影詩人」李屏賓的攝影人生;後者以田朝明醫師和田孟淑(田媽媽)的
愛情為主軸貫穿台灣反對運動史,更以全台700多萬的票房成為「不老騎士」前最賣座的
台灣紀錄片。
從「不老騎士」到「看見台灣」爆發
近年來台灣電影市占率增加,台灣紀錄片總票房也相對提升。去年秋季推出的「不老騎士
:歐兜邁環台日記」由弘道老人基金會出資,描述一群平均年齡81歲的老人騎機車環島的
過程,上映63天、全台賣座破3000萬,開發紀錄片前所未見的票房潛力。
2013年可說是台灣的紀錄片年,除了數量多、票房表現與社會影響力也相互作用。楊力州
以八八風災甲仙地區居民為主角的「拔一條河」與超商合作,創下全台35家戲院聯映的紀
錄,全台票房達1200萬。「一首搖滾上月球」由罕見疾病患者父親組成的樂團出發,深入
罕病家庭,除有700萬的全台賣座,也獲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
今年底「看見台灣」是台灣紀錄片能量的大爆發,上映首周三天全台就有1100萬,聲勢與
票房均逆勢上揚,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後,更拉抬氣勢,一舉衝破億元大關。該片的台灣
主題、對土地的熱愛也都與近年賣座台片如「賽德克‧巴萊」、「陣頭」等有相似之處。
台灣因為缺乏如歐美的紀錄片電視頻道,紀錄片的映演平台轉向戲院是增加曝光度與話題
討論的方法,但也有諸多隱憂。紀錄片在戲院與商業片競爭,影響創作者與出資者不得不
有更多市場考量。由於缺乏企業或社團資源的紀錄片易遭市場忽略,導致題材與形式不夠
多元,諸如「麵包情人」、「金城小子」等紀錄片雖獲不少獎項肯定,但因缺乏台灣元素
,票房不佳。
此外無論企業或社福團體的「另類置入」模式是否恰當也有爭議,尤其每部紀錄片想保本
均得仰仗團體包場等,都讓台灣紀錄片因為上戲院可能有更偏狹的走向。紀錄片向來被視
為社會的良心與靈魂,在紀錄片接連賣座的同時,更應思考創作紀錄片的本質,才非迷失
於漂亮的數字。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20.128.63.106 (12/06 16:49)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台北[2013/11/29~12/01]飢餓遊戲2冠軍
By Lydia
at 2013-12-02T22:17
at 2013-12-02T22:17
11/29 飢餓遊戲2感恩節大勝利
By Ophelia
at 2013-12-01T12:05
at 2013-12-01T12:05
《飢餓2》《冰雪奇緣》感恩節票房破紀錄
By Margaret
at 2013-12-01T10:25
at 2013-12-01T10:25
看了一下SONY今年電影票房,還真是爆死
By Steve
at 2013-11-30T09:13
at 2013-11-30T09:13
膝關節談2013年國片回顧
By Olive
at 2013-11-30T01:46
at 2013-11-30T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