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電影(Cinéma vérité)的歷史。 - 紀錄片

By Oliver
at 2008-07-27T18:10
at 2008-07-27T18:10
Table of Contents
http://blog.roodo.com/amushi/archives/6600907.html
真實電影(Cinéma vérité)的歷史。
文/SAMMAX
真實電影(Cinéma vérité)直譯為「電影真實」(film truth),是於50年代末、60年代
初在法國開展的一項電影運動,真實電影這個名詞源自於20年代維托夫(Dziga Vertov)的
一系列新聞影片(newsreel)──「電影真理報」(kino pravda,直譯同為「film truth」
)。不過相較於電影真理報強調由並列的影像(juxtapositions of scenes)獲取被掩蓋的
真實,真實電影只繼承了其捕捉真實的精神與拍攝的機動性,在技法上則有些不同。
在50、 60年代交接時期,攝影器材發展出一種輕便、小型,並附帶標準規格和改良型鏡
頭的16釐米電影攝影機,並且在錄製影像的同時也能同步收音與錄音。在技術革新的背景
下,真實電影採用輕便的手提攝影機及錄音設備,以求能深入以往笨重的拍攝工具無法迄
及的生活層面,而且得以更直接快速地把影音捕捉下來。
真實電影最重要的提倡者為法國民族誌(Ethnography)導演尚‧胡許(Jean Rouch),他與
社會學家艾格‧摩林(Edgar Morin)於1960年夏天所拍攝的《夏日紀事》(Chronicle of
a Summer, 1961),被認為是真實電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影片中,他們隨意選擇幾個
路人,在拍攝期間深入他們的生活,每隔一段時間,便詢問他們相同的問題:你最近快樂
嗎?為什麼?什麼事情使你改變了?這部影片沒有連貫的情節,而是藉由大量的話語與對
談,探索並挖掘了當時巴黎人們的心靈面。
其他著名的例子還有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的《美好的五月》( Le Joli Mai,
1962),影片透過採訪,邀請巴黎的居民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看法,進一步討論到當時熱門
的社會議題。
大約在真實電影發展的同一時期,於英國由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等人主導的「
自由電影」(Free Cinema)與美國、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
一般都認為和真實電影有著類似的概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李察‧李考克(Richard Leacock)、潘納貝克(D. A. Pennebaker)、
德魯(Robert Drew)、梅索兄弟(Albert & David Maysles)提倡的直接電影非常嚴格要求
攝影機的透明性,認為攝影機應該是個觀察家,採取絕對客觀中立的立場,避免干擾或干
涉所拍攝的事物,他們稱之為「停在牆上的蒼蠅」(fly on the wall)。然而真實電影卻
鼓勵電影工作者介入或是參與拍攝的對象,甚至會採取挑撥(provocative)的態度,希冀
藉此來導引出 (provoke)在被動的狀況下可能拍攝不出來的真實。例如在《夏日紀事》中
,便出現了導演和受訪民眾爭辯的場面。由此看來,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其實有著很大的
不同,Robert Drew在法國時便十分驚訝真實電影的工作者拿著麥克風在街上向人們攀談(
“I was surprised to see the Cinéma vérité filmmakers accosting people on
the street with a microphone.”)。
當影片《夏日紀事》進行到尾聲的時候,導演邀請所有參與拍攝的被攝者齊聚一堂,讓他
們觀看自己和別人被拍的樣子,並展開了一場討論:自己或別人在攝影機前的表現是真實
的嗎?事實上在影片中,我們會發現有些感人肺腑的話語似乎是表演出來的。尚‧胡許曾
強調攝影機的出現開啟了各種可能,刺激人們做出平時不會做的事(“The presence of
the camera is a kind of passport that opens all doors…it becomes a kind of
psychoanalytic stimulant, which lets people do things they wouldn't otherwise
do.”),因此尚,胡許不介意拍攝對象因攝影機在場而顯露出尷尬或作假,反倒認為在攝
影機的介入與鼓舞下,拍攝對象的「表演」往往流露出更深刻的「真實」。
尚‧胡許不排斥設計橋段和蓄意刺激,用以藉此揭示被攝者內心虛構的部份,這種試圖從
虛構中引發真實(to create reality starting from fiction)的觀點具有很大的實驗性
質,似乎讓大部分的人較難以茍同,而且在操作上也有相當的困難度,因此真正純粹的真
實電影發展沒有多久便沒落了。不過重要的是,真實電影的風格概念替劇情片提出了一種
寫實的可能性,不少法國新浪潮作品便多少參照了其表現手法,高達(Jean-Luc Godard)
電影中許多即興的對白和主觀的介入,更讓他被公認為受真實電影影響最深的人物。
附註: Direct Cinema有時也直接以法文Cinéma vérité稱呼,甚至有Cinema Direct
的講法,因此有不少混淆的情況出現,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想闡述的是最初在法國誕生的
Cinéma vérité之概念。
--
真實電影(Cinéma vérité)的歷史。
文/SAMMAX
真實電影(Cinéma vérité)直譯為「電影真實」(film truth),是於50年代末、60年代
初在法國開展的一項電影運動,真實電影這個名詞源自於20年代維托夫(Dziga Vertov)的
一系列新聞影片(newsreel)──「電影真理報」(kino pravda,直譯同為「film truth」
)。不過相較於電影真理報強調由並列的影像(juxtapositions of scenes)獲取被掩蓋的
真實,真實電影只繼承了其捕捉真實的精神與拍攝的機動性,在技法上則有些不同。
在50、 60年代交接時期,攝影器材發展出一種輕便、小型,並附帶標準規格和改良型鏡
頭的16釐米電影攝影機,並且在錄製影像的同時也能同步收音與錄音。在技術革新的背景
下,真實電影採用輕便的手提攝影機及錄音設備,以求能深入以往笨重的拍攝工具無法迄
及的生活層面,而且得以更直接快速地把影音捕捉下來。
真實電影最重要的提倡者為法國民族誌(Ethnography)導演尚‧胡許(Jean Rouch),他與
社會學家艾格‧摩林(Edgar Morin)於1960年夏天所拍攝的《夏日紀事》(Chronicle of
a Summer, 1961),被認為是真實電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影片中,他們隨意選擇幾個
路人,在拍攝期間深入他們的生活,每隔一段時間,便詢問他們相同的問題:你最近快樂
嗎?為什麼?什麼事情使你改變了?這部影片沒有連貫的情節,而是藉由大量的話語與對
談,探索並挖掘了當時巴黎人們的心靈面。
其他著名的例子還有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的《美好的五月》( Le Joli Mai,
1962),影片透過採訪,邀請巴黎的居民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看法,進一步討論到當時熱門
的社會議題。
大約在真實電影發展的同一時期,於英國由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等人主導的「
自由電影」(Free Cinema)與美國、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
一般都認為和真實電影有著類似的概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李察‧李考克(Richard Leacock)、潘納貝克(D. A. Pennebaker)、
德魯(Robert Drew)、梅索兄弟(Albert & David Maysles)提倡的直接電影非常嚴格要求
攝影機的透明性,認為攝影機應該是個觀察家,採取絕對客觀中立的立場,避免干擾或干
涉所拍攝的事物,他們稱之為「停在牆上的蒼蠅」(fly on the wall)。然而真實電影卻
鼓勵電影工作者介入或是參與拍攝的對象,甚至會採取挑撥(provocative)的態度,希冀
藉此來導引出 (provoke)在被動的狀況下可能拍攝不出來的真實。例如在《夏日紀事》中
,便出現了導演和受訪民眾爭辯的場面。由此看來,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其實有著很大的
不同,Robert Drew在法國時便十分驚訝真實電影的工作者拿著麥克風在街上向人們攀談(
“I was surprised to see the Cinéma vérité filmmakers accosting people on
the street with a microphone.”)。
當影片《夏日紀事》進行到尾聲的時候,導演邀請所有參與拍攝的被攝者齊聚一堂,讓他
們觀看自己和別人被拍的樣子,並展開了一場討論:自己或別人在攝影機前的表現是真實
的嗎?事實上在影片中,我們會發現有些感人肺腑的話語似乎是表演出來的。尚‧胡許曾
強調攝影機的出現開啟了各種可能,刺激人們做出平時不會做的事(“The presence of
the camera is a kind of passport that opens all doors…it becomes a kind of
psychoanalytic stimulant, which lets people do things they wouldn't otherwise
do.”),因此尚,胡許不介意拍攝對象因攝影機在場而顯露出尷尬或作假,反倒認為在攝
影機的介入與鼓舞下,拍攝對象的「表演」往往流露出更深刻的「真實」。
尚‧胡許不排斥設計橋段和蓄意刺激,用以藉此揭示被攝者內心虛構的部份,這種試圖從
虛構中引發真實(to create reality starting from fiction)的觀點具有很大的實驗性
質,似乎讓大部分的人較難以茍同,而且在操作上也有相當的困難度,因此真正純粹的真
實電影發展沒有多久便沒落了。不過重要的是,真實電影的風格概念替劇情片提出了一種
寫實的可能性,不少法國新浪潮作品便多少參照了其表現手法,高達(Jean-Luc Godard)
電影中許多即興的對白和主觀的介入,更讓他被公認為受真實電影影響最深的人物。
附註: Direct Cinema有時也直接以法文Cinéma vérité稱呼,甚至有Cinema Direct
的講法,因此有不少混淆的情況出現,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想闡述的是最初在法國誕生的
Cinéma vérité之概念。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金穗獎講座快報!

By Andrew
at 2008-07-25T12:42
at 2008-07-25T12:42
楊力州導演金穗三十紀念短片放映訊息

By Sandy
at 2008-07-25T12:11
at 2008-07-25T12:11
關於金穗.三十

By Susan
at 2008-07-24T23:50
at 2008-07-24T23:50
金穗之前

By Gilbert
at 2008-07-24T23:50
at 2008-07-24T23:50
金穗獎紀錄片九歌 劉偉仁韓賢光追憶薛岳

By James
at 2008-07-24T11:45
at 2008-07-24T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