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小戲骨”版《白蛇傳》全揭秘 - 陸劇

By Madame
at 2016-10-17T18:05
at 2016-10-17T18:05
Table of Contents
神劇“小戲骨”版《白蛇傳》全揭秘
電視新聞騰訊娛樂2016-10-12 02:49
騰訊娛樂專稿 (文/ 陸晨 胡夢瑩 責編/ 小飚)
就在數日前,橫空出世的兒童版《白蛇傳》火爆網絡。這部由湖南電視劇頻道《小戲
骨》節目組製作的《白蛇傳》在騰訊視頻首日的播放量就突破了1000萬。
兒童版《白蛇傳》和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極其神似,除保留經典段落與主要劇
情外,黃梅戲唱段、服裝扮相更是高度還原,勾起了一票80後的青春記憶。
其中,最大的亮點要數演技爆表的小演員們。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7、8歲,一本正經
的演大人戲。哭戲、打戲都能駕馭,尤其是幾場親情離別大戲看得觀眾集體淚目,直
呼演技能吊打一眾面癱小花小鮮肉,好到要逆天。
那麼,這部“神劇”是怎麼出世的?古靈精怪的小演員們都是哪裡找的?騰訊娛樂記
者採訪了湖南廣播電視台電視劇頻道總監、《小戲骨》總導演潘禮平、小戲骨版《白
蛇傳》導演陸劍梅,為你揭秘“神劇”背後的故事;而對於網友們提出的孩子過分成
人化等質疑,主創們也一一解答。
幕後:《白蛇傳》險夭折,拿掉愛情線才獲批准
事實上,《白蛇傳》已是湖南電視劇頻道《小戲骨》節目組製作的第七部劇了。
所謂“小戲骨”,即尋找6到12歲的兒童表演經典劇目。“演經典、學經典,然後向
經典致敬”。從去年12月起,該節目在湖南電視劇頻道(地面頻道)開始播出,按照
導演陸劍梅的說法,《小戲骨》在湖南省口碑很好。“每次都是收視率第一。”
《小戲骨》的第一部劇《劉三姐》在江西銅鼓縣拍攝。“播出後的當月,當地的遊客
數量上漲了40%”陸劍梅說。而這部片子在網上的點擊量,也突破了3000多萬。但是
由於沒有任何宣發,外省的觀眾是不知道《小戲骨》的。
也就是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小戲骨版《白蛇傳》卻成了網絡爆款。對於《白蛇傳》
的火爆,陸劍梅沒有表現出太多意外,“因為節目組一直都是節目至上的。”
其實,網友們能看到現在“神劇”《白蛇傳》並不容易。
《小戲骨》節目組拍過《劉三姐》、《焦裕祿》、《白毛女》等劇,走的是紅色經典
路線。導演陸劍梅,卻非常想翻拍當年的《新白娘子傳奇》。這其中有她個人的偏愛
,“小時候就喜歡看,還會披個床單假裝自己是白素貞。”但是從更專業的角度看,
陸劍梅認為《新白娘子傳奇》不論是在音樂、服裝、還是劇本上,都是讓後來人佩服
的經典作品。
在《白蛇傳》項目籌備期間,蘇晴又一口氣把50集的《新白娘子傳奇》看了三遍。邊
看邊做筆記。
可是當她把《白蛇傳》的策劃送到領導面前時,領導是否定的。《白蛇傳》中有極重
的愛情線。就像現在很多網友的質疑一樣,小朋友演感情戲是否合適。陸劍梅的想法
是:“把愛情線全部砍掉,轉而主打親情、友情和孝。再保留它的精華:一些經典唱
段。”
海選:甄別“小戲骨”就幹一件事,和孩子們聊天
小戲骨版《白蛇傳》的成片總共88分鐘,工作人員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拍攝完成,卻花
了6個月做前期準備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尋找那些被網友們評價為演技吊打一眾“面癱臉”小花的小
演員們。其中,主要途徑是通過網絡投稿:節目組提供一批視頻(比如,馬景濤咆哮
,劉三姐,白娘子哭戲)供孩子們模仿,再擇優面試。
很多人認為,對於選擇演員,節目組一定會設定非常高的標準。但是導演的回答是,
並沒有。“我們不想把小朋友塑造成角色的樣子,而是讓他們本色出演。成年人可以
演戲,而小孩子不是在演,他們是本性的釋放。強求去演,孩子們肯定不願意。”
該劇的很多主創也不願意把小演員的選拔定義為“選秀”。雖然海選競爭很激烈,但
是節目組做的只是和小朋友“聊天”:了解這個孩子喜歡什麼,想表達什麼,再看孩
子會什麼技能。通過聊天,尋找孩子和角色相符合的性格和氣質。
就像節目組選出的白娘子,在生活當中也是端莊的女孩。而飾演小青的女孩子,本來
就是活潑型的。
“尊重小孩的意願,不強求”是節目組的宗旨。“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小孩,我們很想
讓她演一個角色,她的父母也覺得這是很好的機會,可是她自己就是不喜歡。我們都
很虐心,良心製作的劇,為什麼不願來呢?可是我們最後還得尊重孩子的意願。”陸
劍梅說。
大多數角色的選拔都很順利,比如小青,“一錘定音”。但也有讓工作人員糾結的選
角。比如“許仙大PK”。現在劇中是一個女扮男裝的女孩子,和原作中的葉童一樣。
但同時還有一個形象、演技同樣出色的男孩子也在備選之列。兩個孩子究竟選誰,讓
陸劍梅和同事們爭執了大半個月。
直到採訪時,陸劍梅還會反過來問記者,“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個”?“不選誰
,我們心裡都很難受”。
片場:“熊孩子”愛笑場,穿上戲服不肯脫
在《白蛇傳》劇組指揮一群孩子拍戲,是很多工作人員的第一次經歷。比較容易的是
,小演員們能很快找到對角色的感覺。“畢竟是百裡挑一的小孩,本身自帶角色氣質
,再講講戲,教一些身段,就水到渠成了”。
不容易地方是,孩子們實在不好控制。比如,從選拔到彩排,小演員們都沒穿到自己
的戲服。所以6個月的彩排中,孩子們每天都在喊:“要定妝、要定妝、要定妝”。
在這期間,飾演白娘子的小櫻桃忍不住,家人無奈之下還給她PS了一張穿上白娘子戲
服的照片。
直到開拍前,給每個演員裝扮上,孩子們喊的口號又變成,“我不脫、我不脫、我不
脫”。就像白娘子,第一次穿上戲服就不肯脫了。
工作人員也能理解,孩子畢竟是孩子,調皮都是正常事件。
拍攝中,“官人、娘子”的字眼,成了孩子們笑場頻出的部分。有一段戲是,白娘子
找不到許仙,要大喊官人,可是飾演小青的女孩,很調皮,看到白娘子喊官人,她也
喊官人。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喊,全場爆笑。
而最有難度的,還是《白蛇傳》中的兩場哭戲。許仕林和許仙、許仕林和白素貞的多
年重逢。因為小演員沒有當父母的經歷。導演想到的方式是:“可以反過來處理,他
們沒當過父母,但他是兒女呀。如果你突然見不到媽媽了,而且幾十年見不到,會怎
麼樣?”有的小孩一下子眼淚就出來了。
小群演:甘心剃頭,被水沖
千挑萬選的小戲骨有演技,並不意外。但是全部由七八歲的小孩組成的群演同樣演技
在線,卻成為最讓導演和製片感動的點。
群演最多的一場戲是“水漫金山”——需要近千名“小和尚”作群演。那幾天成為製
片人和導演最焦慮的時刻。劇組去到寧波拍戲,人生地不熟,還頂著42度的高溫。每
到片場,陸劍梅就抓著同事問,“這種狀況下,你會願意帶著孩子來暴曬演戲嗎”?
一個接一個的否定答案之後,陸劍梅心裡開始打鼓。
到寧波後,劇組發出徵集令,尋找願意拍戲的孩子,得到了不到100個回應。不過驚
喜發生了,“前面兩天拍完之後,附近的家長紛紛看到了,一個傳一個,就這樣來了
幾百個孩子”。
更讓導演吃驚的是,穿著打扮都頗為洋氣的孩子們都願意扮演金山寺的和尚,自願接
受剃頭髮,然後被水沖。這樣的現象讓蘇晴至今沒想通。她勉強把這總結為“小孩子
影響小孩子的魔性力量”。上百個孩子,有戲一起拍,沒戲時一起在現場寫作業,大
家互相影響。
“現在還有家長發信息過來,說他的孩子自從參加了《白蛇傳》,就變得不挑食了,
因為在劇組都是一起吃盒飯,不管好不好吃,總之氣氛特別好。”
不耽誤孩子們的學習是《小戲骨》的一大原則。超過12歲的孩子,該上初中了,如果
還想來演戲,劇組都會去勸說他們回去上學。而節目組還邀請了文化課老師駐組。最
後導致,一個“龐大的劇組”產生了:每兩個孩子就有一位工作人員和一位老師陪同
,再加上家長,真是人數最多的劇組。
陸劍梅和同事們想讓孩子們“開開心心來,高高興興走”。在《小戲骨》拍戲應該是
一件高興的事。在選拔之前,《小戲骨》先發了一則聲明。“如果選上了,說明你適
合這個角色,沒選上,只是不適合,不是不優秀。”
回應過分成人化:《喜羊羊》對孩子們就有益處麼?
小演員們的演技得到了一邊倒的讚譽,但背後製作的大人們則面臨各種質疑。這股“
小戲骨”熱潮把製作方推向了風口浪尖。因孩子們演的不是與自己年齡相仿的角色,
“小孩演大戲”引發了兩級討論,是該提倡鼓勵還是叫停禁止,各方觀點爭論不休。
對此,節目總導演潘禮平、《白蛇傳》導演陸劍梅做出了回應。
騰訊娛樂:現在很多衛視的兒童真人秀都下架了,《小戲骨》遇到阻力了麼?
潘禮平:節目是正能量的,是傳承優秀文化的,所以不存在問題。都是很支持的。
騰訊娛樂:有網友有疑問,孩子演成年人,會不會過於成人化?
潘禮平:所謂的“成人化”只是一頂帽子嘛。小孩在演戲過程中獲得對未來世界的、
對人生的更高一步的認識。就像我們教唐宋詩詞和做人道理一樣,都是使得他們心智
成熟,怎麼就叫成人化了呢?至於孩子演成人,其實我們都沒有表現婚姻生活,像生
娃,只是一個背景。
蘇晴:不可能什麼事情都百分之百完美。只要參與的人自己是正能量的,他帶出來的
東西大部分是正能量的就好了。你說成人化的東西對孩子不好,那麼像《喜羊羊》對
孩子就好了嗎?我們這部劇有哪些地方有太露骨的愛情麼?沒有,它傳達的都是正能
量的東西,再有就是把中國黃梅調這一塊給拉回來,這是國粹的精華。還有恩情、親
情、孝順,這應該才是大家關注的點,而不是說原著裡面有愛情的東西存在,你叫一
句“官人”,我叫一句“娘子”,就是讓小孩子成人化了。
騰訊娛樂:那《小戲骨》的受眾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現在的《白蛇傳》《劉三姐》都
是成人更熟悉的。
潘禮平:受眾是老中青少通吃的。中老年人對這類題材是很熟悉,很喜歡的。青少年
即便對有些題材不感興趣,對《白蛇傳》還是很感興趣的。小孩子看到同齡人演戲也
會很感興趣。
騰訊娛樂:那怎麼避免讓孩子過多接觸成人化的東西?
潘禮平:情情愛愛的東西絕對要刪除乾淨。但你也不能讓他們不是夫妻,不許生許仕
林,那劇情怎麼發展?
騰訊娛樂:有一些小演員,像扮演白素貞的小朋友,之前也演過戲了。孩子們會往“
童星”的方向發展麼?《小戲骨》會不會打造一條童星的造星產業鏈?
潘禮平:其實大多數的小演員並不是為了成為童星,就是為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
。家長希望自己孩子多方面發展,並不是一定要演戲。有的還要去讀書,也有的告別
了《小戲骨》。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們光芒四射。小戲骨不會刻意打造童星產業鏈
,我們重點做好片子,影響中國小孩,我們會根據片子的需要,不斷用合適的演員,
不會為了培養童星去量身打造,社會效應排首位。著重節目質量,著重社會的效應。
責任編輯:yutianluo
http://ent.qq.com/a/20161012/002120.htm
--------------------------------------------------------------------------
小戲骨《白蛇傳》表演略浮誇 誠意卻十足
2016年10月20日 11:55 北京晨報
在國內的電視劇市場,提到翻拍經典,似乎必然意味著要撲街,“後人的翻拍無
法超越前人的經典”已經成了一個打不破的魔咒。然而,在這個十月,一部萌娃版的
5集《白蛇傳》卻意外火爆網絡,目前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已經超過了1.8億,豆瓣評
分高達8.7。其實,這並不是湖南廣播電視台電視劇頻道“小戲骨”欄目製作拍攝的
第一部劇,該欄目開播半年,特色就是“小孩演經典大劇”,劇中的所有角色都由6
歲到10歲的兒童扮演,之前拍攝的全部是主旋律紅色題材,《焦裕祿》、《劉三姐》
、《洪湖赤衛隊》等,《白蛇傳》是第一部相對市場化的翻拍之作,一炮而紅。不過
,在《小戲骨》的總導演、湖南廣播電視台電視劇頻道總監潘禮平看來,任何看似意
外的事情都是必然,“《小戲骨》是多年積累達到的高度,單憑運氣不可能做到。實
際上這個欄目我們已做將近大半年,拍了一系列作品,已經看出這個模式巨大的生命
力:奇葩感、表演的奇跡、新的萌態、新的審美趣味等等。這次只不過調整題材往市
場、網絡靠攏了,可以說還沒拍就知道‘新白娘子’一定火。”
小萌娃演大戲
另闢蹊徑推廣經典
在同事眼中,潘禮平一直是個“不安分”的人。當年把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做
成全國最早“說新聞”的欄目,使其和《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成了湖南衛視
三檔王牌欄目之一;之後又做了慈善節目《心得樂》,“面對面捐款、最放心慈善”
,現場將善款放到貧困孩子手中,打破了過去慈善對各種基金會的依賴;這次的《小
戲骨》又是一次創新,萌娃系翻拍經典,業內評價“湖南電視人真會玩。”
潘禮平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也說,自己是個“不學無術”的人,從來不學
電視專業,沒看過一頁專業書;自己還一直是個“毀專業”的人,“《晚間新聞》‘
毀’了播音系——不需要那種硬邦邦的播音;《心得樂》‘毀’了一個行業;《小戲
骨》又‘毀’了表演系——小孩演這麼好還要什麼表演系呢?電視不要搞成神秘、搞
成專業,它就是從大千世界人生感悟中發掘趣味,直接面對大眾的,所以要超越節目
思維、超越電視思維。”
的確,《小戲骨》籠絡一眾好感主要得益於萌娃們略顯浮誇但真誠滿滿的演技;
此外就是欄目的模式,翻拍司空見慣,小孩兒演戲也不足為奇,但將二者熔於一爐,
就多少有了些新意。雖然目前有彈有讚,好評集中在用萌娃詮釋經典可以更好地推廣
經典,這也是潘禮平的初衷;質疑則是認為,讓一群不到12歲的孩子重現《白毛女》
、《焦裕祿》等文藝作品,顯然理解能力達不到,在此基礎上其實是在消費孩子。不
過,基於創新和演技的好評仍然是主流的聲音。“爭議肯定有,中國沒有一件不爭議
的事情。《小戲骨》的模式是藝術形式,是表演上的創新,沒有必要上綱上線的。只
是要注意導向問題,始終堅持對青少年有正面意義,少兒不宜堅決不能搞。其他的爭
議在我看來意義不大,都是些風花雪月。童真的問題,催熟、早熟的問題,都不值一
提,因為它並沒有。《小戲骨》的表演模式是個藝術追求,就像讀藝術班,學唐詩宋
詞一個道理。藝術和人生的感悟,人就是要從不斷獲得中慢慢成熟。”
在網絡發達的媒體環境下,“網紅”和“爆款”既是焦點所在也是爭議所在,大
火之後必然會有不同的聲音和解讀。而潘禮平最初的想法其實特別簡單,“我自認為
是一個比較有社會責任感的、比較有情懷的人,做節目還是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出發
。我們有很多好的傳統的東西,應該去怎麼傳承給孩子,這是一個大的背景。然後,
作為一個電視的老郎中,怎樣詮釋效果更好,這就是專業的思考。前面是社會的思考
,後面是節目的思維,這兩者結合就產生了《小戲骨》。”
磨演技投真情
表演略浮誇誠意卻十足
8月份,《小戲骨》欄目還沒成為網紅時曾經在京舉辦過一次看片會,當時播放
的是《白毛女》,觀看時大家都覺得小演員們相當入戲,無論是喜兒、大春,或是黃
世仁、家丁,正反角色之間的苦大仇深、階級之恨演繹得有模有樣。這次人們或覺尷
尬、或顯新鮮的嘗試在孩子們那裡是百分百的表演誠意和認真,而這一風格延續到稍
顯市場化的《新白娘子傳奇》時,自然就成為了討論的熱點。“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
反差的奇跡,讓這些最稚嫩的小萌娃去演老戲骨才能演好的東西,讓小戲骨去學老戲
骨甚至去挑戰他們,那麼就能看到反差帶來的奇跡和奇葩感,令眼前一亮。所以,當
這個模式的好處嫁接到《白蛇傳》上面來,強強聯合一下子就衝頂了。”
從目前網上熱播的《白蛇傳》看,主演們的形象都十分貼合經典之作《新白娘子
傳奇》,這也讓很多“毒舌”閉了嘴,實在不忍挑剔“萌娃版”的趙雅芝、葉童,雖
稚嫩卻真誠、雖略浮誇卻很投入。“形象氣質上吻合角色是優先標準,另外就是出奇
兵。比如白蛇的扮演者陶奕希,最初有些“小戲骨”演員經驗豐富、情感表達各方面
更成熟,但陶奕希的樣子既漂亮又有點怪,就像一個小妖精轉世,所以就選擇了她。
演許仕林的鍾奕兒現在反映很好,當時她也競爭白娘子,最終用她女扮男裝這個方式
,把男孩、女孩的優點全部結合,有一些奇兵的味道。許仙開始也是爭議很大,當時
壓倒性意見是選一個經驗比較豐富的男孩子,最後我還是力排眾議定了現在的女孩子
,因為覺得她反串很萌,而且演老年許仙的反差我很喜歡,而有經驗的男孩就沒有這
個味道,雖然演得很好。”潘禮平的判斷源自多年的業界積累,而他的“造星”功力
也是湖南電視圈公認的。
小演員形象上的討巧和貼近只是其中一方面,演戲要麼靠天賦,要麼靠體驗,事
實上後者更多。但小孩兒演戲,怎麼代入並沒有體驗過的各種情感,還要演得像模像
樣就是一個大問題。這在潘禮平看來也不是個難題,“小孩很好引導,就是要善於講
故事,用能聽懂的話,喚起小孩的認知。此外,還有很簡單的一點,就是感同身受。
比如《白蛇傳》裡演許仕林的鍾奕兒,我的評價就是她用了一種近乎崩潰式的表演方
式,那段網上評價很高的哭戲就是要她把白素貞當成自己的母親。成人很難做到的,
小孩卻沒什麼心理障礙,成人的情感好多都是受制約的或者羞於表達的,而小孩的情
感流露都是天然的,“演技”這方面孩子其實有很大優勢。《白蛇傳》小孩能演出超
過大人的情感水平,一點都不奇怪。在正式拍攝前,小演員們進行了長達三四個月的
彩排,我常說原片要看100遍,然後將每場戲排練一遍,每個動作、每句歌、每句台
詞都要反覆調整,從單純的模仿,轉成靈魂附體,才到現場實拍。”
偏市場重質量
繼續翻拍也考慮原創
《白蛇傳》引發的口碑和熱議讓潘禮平繼續走“經典”和“市場化”結合的路子
,據透露,《小戲骨》接下來還將演繹《花木蘭》、《西遊記》和《射雕英雄傳》等
,在《白蛇傳》女扮男裝的小演員鍾奕兒將繼續反串,在《西遊記》中飾演唐僧。
“《小戲骨》欄目劇今後會隔三差五出一個好的東西,這是肯定的。一是因為大
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我們題材的調整也要接近市場的需要,盡量選擇能讓
老中青少都喜歡的題材。過去拍攝的劇都是兩頭熱,有的可能是小孩子比較喜歡、有
的是大人比較喜歡,但是青少年沒有那麼感興趣。所以,現在我們要把市場拓展開來
,選擇一些更加普及的題材。其實也不只是為青少年,確切地說是為大眾。我對大家
都說的‘網感’是什麼不清楚,也不懂‘香菇藍瘦’、‘演技吊打面癱小鮮肉’。我
是活在傳統裡,但是骨子裡與生俱來的、永遠沒有放棄對趣味、對情懷的追求。事實
證明,這些人性共有的東西還是可以穿越時空,也可以跟網絡擦出火花。”
即便是有意的市場化和無意的自帶“網感”,但是有一些底線是潘禮平始終堅守
的,“我們不會為了市場而市場,比如眼下網絡上呼聲很高的《紅樓夢》、《梁祝》
肯定不會拍,一個是愛情,一個是消沉。像《花木蘭》、《西遊記》、《射雕英雄傳
》都是從中選擇大情大義、家國情懷的正能量部分來實現。只要對青少年沒有副作用
,古今中外的好經典都可以吸收。”
潘禮平信心十足的表示,想把《小戲骨》做成“百年老店”,“可以計劃的話,
拍一百年都可以,因為它創作了一種新的審美,開拓了一塊新的領域,前提是把東西
做精做好,這樣永遠可以拍下去。”至於會不會考慮原創作品,潘禮平表示也並不排
除這種可能,“很好的原創會考慮,但翻拍經典的空間很大。經典創作不容易,以前
都是舉全國之力,我們現在翻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它背後的力量很強大。我們祖
先甚至古今中外人類文化的精華都可以通過他們來向世人傳遞。”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馮遐
網友點評
@1:中國電影演員中普遍丟失的“認真”被一群孩子找回來了。
@2:在微博看了預告片和片花後,激起好奇心,小戲骨版《白蛇傳》把《新白娘
子傳奇》全劇壓縮到了90分鐘左右,保留了主線劇情和經典橋段,部分場景神還原,
既保留了童年回憶,又有滿滿的新鮮感,迷之好看,迷之感動。
@3:雖然讓一群八九歲的孩子演成人還夫妻情感牛鬼蛇神仇與愛的細思極恐,但
講真,這麼大的孩子演技可以完爆80、90後裡某些小花旦、小鮮肉了!真不知道他們
看後怎麼想?
@4:雖然小演員比現在某些偶像還走心,然而,偶不喜歡孩子幹大人的事,比如
要生要死的。孩子就應該享受屬於孩子自己的樂趣,裝什麼大人,此風不可長。何況
創意全是別人的,看你有意思麼,不如看原版,你們總勝不過原版去。
(責編:Lee司令)
http://ent.sina.com.cn/v/m/2016-10-20/doc-ifxwztru6630440.shtml
--
電視新聞騰訊娛樂2016-10-12 02:49
騰訊娛樂專稿 (文/ 陸晨 胡夢瑩 責編/ 小飚)
就在數日前,橫空出世的兒童版《白蛇傳》火爆網絡。這部由湖南電視劇頻道《小戲
骨》節目組製作的《白蛇傳》在騰訊視頻首日的播放量就突破了1000萬。
兒童版《白蛇傳》和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極其神似,除保留經典段落與主要劇
情外,黃梅戲唱段、服裝扮相更是高度還原,勾起了一票80後的青春記憶。
其中,最大的亮點要數演技爆表的小演員們。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7、8歲,一本正經
的演大人戲。哭戲、打戲都能駕馭,尤其是幾場親情離別大戲看得觀眾集體淚目,直
呼演技能吊打一眾面癱小花小鮮肉,好到要逆天。
那麼,這部“神劇”是怎麼出世的?古靈精怪的小演員們都是哪裡找的?騰訊娛樂記
者採訪了湖南廣播電視台電視劇頻道總監、《小戲骨》總導演潘禮平、小戲骨版《白
蛇傳》導演陸劍梅,為你揭秘“神劇”背後的故事;而對於網友們提出的孩子過分成
人化等質疑,主創們也一一解答。
幕後:《白蛇傳》險夭折,拿掉愛情線才獲批准
事實上,《白蛇傳》已是湖南電視劇頻道《小戲骨》節目組製作的第七部劇了。
所謂“小戲骨”,即尋找6到12歲的兒童表演經典劇目。“演經典、學經典,然後向
經典致敬”。從去年12月起,該節目在湖南電視劇頻道(地面頻道)開始播出,按照
導演陸劍梅的說法,《小戲骨》在湖南省口碑很好。“每次都是收視率第一。”
《小戲骨》的第一部劇《劉三姐》在江西銅鼓縣拍攝。“播出後的當月,當地的遊客
數量上漲了40%”陸劍梅說。而這部片子在網上的點擊量,也突破了3000多萬。但是
由於沒有任何宣發,外省的觀眾是不知道《小戲骨》的。
也就是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小戲骨版《白蛇傳》卻成了網絡爆款。對於《白蛇傳》
的火爆,陸劍梅沒有表現出太多意外,“因為節目組一直都是節目至上的。”
其實,網友們能看到現在“神劇”《白蛇傳》並不容易。
《小戲骨》節目組拍過《劉三姐》、《焦裕祿》、《白毛女》等劇,走的是紅色經典
路線。導演陸劍梅,卻非常想翻拍當年的《新白娘子傳奇》。這其中有她個人的偏愛
,“小時候就喜歡看,還會披個床單假裝自己是白素貞。”但是從更專業的角度看,
陸劍梅認為《新白娘子傳奇》不論是在音樂、服裝、還是劇本上,都是讓後來人佩服
的經典作品。
在《白蛇傳》項目籌備期間,蘇晴又一口氣把50集的《新白娘子傳奇》看了三遍。邊
看邊做筆記。
可是當她把《白蛇傳》的策劃送到領導面前時,領導是否定的。《白蛇傳》中有極重
的愛情線。就像現在很多網友的質疑一樣,小朋友演感情戲是否合適。陸劍梅的想法
是:“把愛情線全部砍掉,轉而主打親情、友情和孝。再保留它的精華:一些經典唱
段。”
海選:甄別“小戲骨”就幹一件事,和孩子們聊天
小戲骨版《白蛇傳》的成片總共88分鐘,工作人員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拍攝完成,卻花
了6個月做前期準備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尋找那些被網友們評價為演技吊打一眾“面癱臉”小花的小
演員們。其中,主要途徑是通過網絡投稿:節目組提供一批視頻(比如,馬景濤咆哮
,劉三姐,白娘子哭戲)供孩子們模仿,再擇優面試。
很多人認為,對於選擇演員,節目組一定會設定非常高的標準。但是導演的回答是,
並沒有。“我們不想把小朋友塑造成角色的樣子,而是讓他們本色出演。成年人可以
演戲,而小孩子不是在演,他們是本性的釋放。強求去演,孩子們肯定不願意。”
該劇的很多主創也不願意把小演員的選拔定義為“選秀”。雖然海選競爭很激烈,但
是節目組做的只是和小朋友“聊天”:了解這個孩子喜歡什麼,想表達什麼,再看孩
子會什麼技能。通過聊天,尋找孩子和角色相符合的性格和氣質。
就像節目組選出的白娘子,在生活當中也是端莊的女孩。而飾演小青的女孩子,本來
就是活潑型的。
“尊重小孩的意願,不強求”是節目組的宗旨。“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小孩,我們很想
讓她演一個角色,她的父母也覺得這是很好的機會,可是她自己就是不喜歡。我們都
很虐心,良心製作的劇,為什麼不願來呢?可是我們最後還得尊重孩子的意願。”陸
劍梅說。
大多數角色的選拔都很順利,比如小青,“一錘定音”。但也有讓工作人員糾結的選
角。比如“許仙大PK”。現在劇中是一個女扮男裝的女孩子,和原作中的葉童一樣。
但同時還有一個形象、演技同樣出色的男孩子也在備選之列。兩個孩子究竟選誰,讓
陸劍梅和同事們爭執了大半個月。
直到採訪時,陸劍梅還會反過來問記者,“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個”?“不選誰
,我們心裡都很難受”。
片場:“熊孩子”愛笑場,穿上戲服不肯脫
在《白蛇傳》劇組指揮一群孩子拍戲,是很多工作人員的第一次經歷。比較容易的是
,小演員們能很快找到對角色的感覺。“畢竟是百裡挑一的小孩,本身自帶角色氣質
,再講講戲,教一些身段,就水到渠成了”。
不容易地方是,孩子們實在不好控制。比如,從選拔到彩排,小演員們都沒穿到自己
的戲服。所以6個月的彩排中,孩子們每天都在喊:“要定妝、要定妝、要定妝”。
在這期間,飾演白娘子的小櫻桃忍不住,家人無奈之下還給她PS了一張穿上白娘子戲
服的照片。
直到開拍前,給每個演員裝扮上,孩子們喊的口號又變成,“我不脫、我不脫、我不
脫”。就像白娘子,第一次穿上戲服就不肯脫了。
工作人員也能理解,孩子畢竟是孩子,調皮都是正常事件。
拍攝中,“官人、娘子”的字眼,成了孩子們笑場頻出的部分。有一段戲是,白娘子
找不到許仙,要大喊官人,可是飾演小青的女孩,很調皮,看到白娘子喊官人,她也
喊官人。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喊,全場爆笑。
而最有難度的,還是《白蛇傳》中的兩場哭戲。許仕林和許仙、許仕林和白素貞的多
年重逢。因為小演員沒有當父母的經歷。導演想到的方式是:“可以反過來處理,他
們沒當過父母,但他是兒女呀。如果你突然見不到媽媽了,而且幾十年見不到,會怎
麼樣?”有的小孩一下子眼淚就出來了。
小群演:甘心剃頭,被水沖
千挑萬選的小戲骨有演技,並不意外。但是全部由七八歲的小孩組成的群演同樣演技
在線,卻成為最讓導演和製片感動的點。
群演最多的一場戲是“水漫金山”——需要近千名“小和尚”作群演。那幾天成為製
片人和導演最焦慮的時刻。劇組去到寧波拍戲,人生地不熟,還頂著42度的高溫。每
到片場,陸劍梅就抓著同事問,“這種狀況下,你會願意帶著孩子來暴曬演戲嗎”?
一個接一個的否定答案之後,陸劍梅心裡開始打鼓。
到寧波後,劇組發出徵集令,尋找願意拍戲的孩子,得到了不到100個回應。不過驚
喜發生了,“前面兩天拍完之後,附近的家長紛紛看到了,一個傳一個,就這樣來了
幾百個孩子”。
更讓導演吃驚的是,穿著打扮都頗為洋氣的孩子們都願意扮演金山寺的和尚,自願接
受剃頭髮,然後被水沖。這樣的現象讓蘇晴至今沒想通。她勉強把這總結為“小孩子
影響小孩子的魔性力量”。上百個孩子,有戲一起拍,沒戲時一起在現場寫作業,大
家互相影響。
“現在還有家長發信息過來,說他的孩子自從參加了《白蛇傳》,就變得不挑食了,
因為在劇組都是一起吃盒飯,不管好不好吃,總之氣氛特別好。”
不耽誤孩子們的學習是《小戲骨》的一大原則。超過12歲的孩子,該上初中了,如果
還想來演戲,劇組都會去勸說他們回去上學。而節目組還邀請了文化課老師駐組。最
後導致,一個“龐大的劇組”產生了:每兩個孩子就有一位工作人員和一位老師陪同
,再加上家長,真是人數最多的劇組。
陸劍梅和同事們想讓孩子們“開開心心來,高高興興走”。在《小戲骨》拍戲應該是
一件高興的事。在選拔之前,《小戲骨》先發了一則聲明。“如果選上了,說明你適
合這個角色,沒選上,只是不適合,不是不優秀。”
回應過分成人化:《喜羊羊》對孩子們就有益處麼?
小演員們的演技得到了一邊倒的讚譽,但背後製作的大人們則面臨各種質疑。這股“
小戲骨”熱潮把製作方推向了風口浪尖。因孩子們演的不是與自己年齡相仿的角色,
“小孩演大戲”引發了兩級討論,是該提倡鼓勵還是叫停禁止,各方觀點爭論不休。
對此,節目總導演潘禮平、《白蛇傳》導演陸劍梅做出了回應。
騰訊娛樂:現在很多衛視的兒童真人秀都下架了,《小戲骨》遇到阻力了麼?
潘禮平:節目是正能量的,是傳承優秀文化的,所以不存在問題。都是很支持的。
騰訊娛樂:有網友有疑問,孩子演成年人,會不會過於成人化?
潘禮平:所謂的“成人化”只是一頂帽子嘛。小孩在演戲過程中獲得對未來世界的、
對人生的更高一步的認識。就像我們教唐宋詩詞和做人道理一樣,都是使得他們心智
成熟,怎麼就叫成人化了呢?至於孩子演成人,其實我們都沒有表現婚姻生活,像生
娃,只是一個背景。
蘇晴:不可能什麼事情都百分之百完美。只要參與的人自己是正能量的,他帶出來的
東西大部分是正能量的就好了。你說成人化的東西對孩子不好,那麼像《喜羊羊》對
孩子就好了嗎?我們這部劇有哪些地方有太露骨的愛情麼?沒有,它傳達的都是正能
量的東西,再有就是把中國黃梅調這一塊給拉回來,這是國粹的精華。還有恩情、親
情、孝順,這應該才是大家關注的點,而不是說原著裡面有愛情的東西存在,你叫一
句“官人”,我叫一句“娘子”,就是讓小孩子成人化了。
騰訊娛樂:那《小戲骨》的受眾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現在的《白蛇傳》《劉三姐》都
是成人更熟悉的。
潘禮平:受眾是老中青少通吃的。中老年人對這類題材是很熟悉,很喜歡的。青少年
即便對有些題材不感興趣,對《白蛇傳》還是很感興趣的。小孩子看到同齡人演戲也
會很感興趣。
騰訊娛樂:那怎麼避免讓孩子過多接觸成人化的東西?
潘禮平:情情愛愛的東西絕對要刪除乾淨。但你也不能讓他們不是夫妻,不許生許仕
林,那劇情怎麼發展?
騰訊娛樂:有一些小演員,像扮演白素貞的小朋友,之前也演過戲了。孩子們會往“
童星”的方向發展麼?《小戲骨》會不會打造一條童星的造星產業鏈?
潘禮平:其實大多數的小演員並不是為了成為童星,就是為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
。家長希望自己孩子多方面發展,並不是一定要演戲。有的還要去讀書,也有的告別
了《小戲骨》。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們光芒四射。小戲骨不會刻意打造童星產業鏈
,我們重點做好片子,影響中國小孩,我們會根據片子的需要,不斷用合適的演員,
不會為了培養童星去量身打造,社會效應排首位。著重節目質量,著重社會的效應。
責任編輯:yutianluo
http://ent.qq.com/a/20161012/002120.htm
--------------------------------------------------------------------------
小戲骨《白蛇傳》表演略浮誇 誠意卻十足
2016年10月20日 11:55 北京晨報
在國內的電視劇市場,提到翻拍經典,似乎必然意味著要撲街,“後人的翻拍無
法超越前人的經典”已經成了一個打不破的魔咒。然而,在這個十月,一部萌娃版的
5集《白蛇傳》卻意外火爆網絡,目前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已經超過了1.8億,豆瓣評
分高達8.7。其實,這並不是湖南廣播電視台電視劇頻道“小戲骨”欄目製作拍攝的
第一部劇,該欄目開播半年,特色就是“小孩演經典大劇”,劇中的所有角色都由6
歲到10歲的兒童扮演,之前拍攝的全部是主旋律紅色題材,《焦裕祿》、《劉三姐》
、《洪湖赤衛隊》等,《白蛇傳》是第一部相對市場化的翻拍之作,一炮而紅。不過
,在《小戲骨》的總導演、湖南廣播電視台電視劇頻道總監潘禮平看來,任何看似意
外的事情都是必然,“《小戲骨》是多年積累達到的高度,單憑運氣不可能做到。實
際上這個欄目我們已做將近大半年,拍了一系列作品,已經看出這個模式巨大的生命
力:奇葩感、表演的奇跡、新的萌態、新的審美趣味等等。這次只不過調整題材往市
場、網絡靠攏了,可以說還沒拍就知道‘新白娘子’一定火。”
小萌娃演大戲
另闢蹊徑推廣經典
在同事眼中,潘禮平一直是個“不安分”的人。當年把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做
成全國最早“說新聞”的欄目,使其和《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成了湖南衛視
三檔王牌欄目之一;之後又做了慈善節目《心得樂》,“面對面捐款、最放心慈善”
,現場將善款放到貧困孩子手中,打破了過去慈善對各種基金會的依賴;這次的《小
戲骨》又是一次創新,萌娃系翻拍經典,業內評價“湖南電視人真會玩。”
潘禮平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也說,自己是個“不學無術”的人,從來不學
電視專業,沒看過一頁專業書;自己還一直是個“毀專業”的人,“《晚間新聞》‘
毀’了播音系——不需要那種硬邦邦的播音;《心得樂》‘毀’了一個行業;《小戲
骨》又‘毀’了表演系——小孩演這麼好還要什麼表演系呢?電視不要搞成神秘、搞
成專業,它就是從大千世界人生感悟中發掘趣味,直接面對大眾的,所以要超越節目
思維、超越電視思維。”
的確,《小戲骨》籠絡一眾好感主要得益於萌娃們略顯浮誇但真誠滿滿的演技;
此外就是欄目的模式,翻拍司空見慣,小孩兒演戲也不足為奇,但將二者熔於一爐,
就多少有了些新意。雖然目前有彈有讚,好評集中在用萌娃詮釋經典可以更好地推廣
經典,這也是潘禮平的初衷;質疑則是認為,讓一群不到12歲的孩子重現《白毛女》
、《焦裕祿》等文藝作品,顯然理解能力達不到,在此基礎上其實是在消費孩子。不
過,基於創新和演技的好評仍然是主流的聲音。“爭議肯定有,中國沒有一件不爭議
的事情。《小戲骨》的模式是藝術形式,是表演上的創新,沒有必要上綱上線的。只
是要注意導向問題,始終堅持對青少年有正面意義,少兒不宜堅決不能搞。其他的爭
議在我看來意義不大,都是些風花雪月。童真的問題,催熟、早熟的問題,都不值一
提,因為它並沒有。《小戲骨》的表演模式是個藝術追求,就像讀藝術班,學唐詩宋
詞一個道理。藝術和人生的感悟,人就是要從不斷獲得中慢慢成熟。”
在網絡發達的媒體環境下,“網紅”和“爆款”既是焦點所在也是爭議所在,大
火之後必然會有不同的聲音和解讀。而潘禮平最初的想法其實特別簡單,“我自認為
是一個比較有社會責任感的、比較有情懷的人,做節目還是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出發
。我們有很多好的傳統的東西,應該去怎麼傳承給孩子,這是一個大的背景。然後,
作為一個電視的老郎中,怎樣詮釋效果更好,這就是專業的思考。前面是社會的思考
,後面是節目的思維,這兩者結合就產生了《小戲骨》。”
磨演技投真情
表演略浮誇誠意卻十足
8月份,《小戲骨》欄目還沒成為網紅時曾經在京舉辦過一次看片會,當時播放
的是《白毛女》,觀看時大家都覺得小演員們相當入戲,無論是喜兒、大春,或是黃
世仁、家丁,正反角色之間的苦大仇深、階級之恨演繹得有模有樣。這次人們或覺尷
尬、或顯新鮮的嘗試在孩子們那裡是百分百的表演誠意和認真,而這一風格延續到稍
顯市場化的《新白娘子傳奇》時,自然就成為了討論的熱點。“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
反差的奇跡,讓這些最稚嫩的小萌娃去演老戲骨才能演好的東西,讓小戲骨去學老戲
骨甚至去挑戰他們,那麼就能看到反差帶來的奇跡和奇葩感,令眼前一亮。所以,當
這個模式的好處嫁接到《白蛇傳》上面來,強強聯合一下子就衝頂了。”
從目前網上熱播的《白蛇傳》看,主演們的形象都十分貼合經典之作《新白娘子
傳奇》,這也讓很多“毒舌”閉了嘴,實在不忍挑剔“萌娃版”的趙雅芝、葉童,雖
稚嫩卻真誠、雖略浮誇卻很投入。“形象氣質上吻合角色是優先標準,另外就是出奇
兵。比如白蛇的扮演者陶奕希,最初有些“小戲骨”演員經驗豐富、情感表達各方面
更成熟,但陶奕希的樣子既漂亮又有點怪,就像一個小妖精轉世,所以就選擇了她。
演許仕林的鍾奕兒現在反映很好,當時她也競爭白娘子,最終用她女扮男裝這個方式
,把男孩、女孩的優點全部結合,有一些奇兵的味道。許仙開始也是爭議很大,當時
壓倒性意見是選一個經驗比較豐富的男孩子,最後我還是力排眾議定了現在的女孩子
,因為覺得她反串很萌,而且演老年許仙的反差我很喜歡,而有經驗的男孩就沒有這
個味道,雖然演得很好。”潘禮平的判斷源自多年的業界積累,而他的“造星”功力
也是湖南電視圈公認的。
小演員形象上的討巧和貼近只是其中一方面,演戲要麼靠天賦,要麼靠體驗,事
實上後者更多。但小孩兒演戲,怎麼代入並沒有體驗過的各種情感,還要演得像模像
樣就是一個大問題。這在潘禮平看來也不是個難題,“小孩很好引導,就是要善於講
故事,用能聽懂的話,喚起小孩的認知。此外,還有很簡單的一點,就是感同身受。
比如《白蛇傳》裡演許仕林的鍾奕兒,我的評價就是她用了一種近乎崩潰式的表演方
式,那段網上評價很高的哭戲就是要她把白素貞當成自己的母親。成人很難做到的,
小孩卻沒什麼心理障礙,成人的情感好多都是受制約的或者羞於表達的,而小孩的情
感流露都是天然的,“演技”這方面孩子其實有很大優勢。《白蛇傳》小孩能演出超
過大人的情感水平,一點都不奇怪。在正式拍攝前,小演員們進行了長達三四個月的
彩排,我常說原片要看100遍,然後將每場戲排練一遍,每個動作、每句歌、每句台
詞都要反覆調整,從單純的模仿,轉成靈魂附體,才到現場實拍。”
偏市場重質量
繼續翻拍也考慮原創
《白蛇傳》引發的口碑和熱議讓潘禮平繼續走“經典”和“市場化”結合的路子
,據透露,《小戲骨》接下來還將演繹《花木蘭》、《西遊記》和《射雕英雄傳》等
,在《白蛇傳》女扮男裝的小演員鍾奕兒將繼續反串,在《西遊記》中飾演唐僧。
“《小戲骨》欄目劇今後會隔三差五出一個好的東西,這是肯定的。一是因為大
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我們題材的調整也要接近市場的需要,盡量選擇能讓
老中青少都喜歡的題材。過去拍攝的劇都是兩頭熱,有的可能是小孩子比較喜歡、有
的是大人比較喜歡,但是青少年沒有那麼感興趣。所以,現在我們要把市場拓展開來
,選擇一些更加普及的題材。其實也不只是為青少年,確切地說是為大眾。我對大家
都說的‘網感’是什麼不清楚,也不懂‘香菇藍瘦’、‘演技吊打面癱小鮮肉’。我
是活在傳統裡,但是骨子裡與生俱來的、永遠沒有放棄對趣味、對情懷的追求。事實
證明,這些人性共有的東西還是可以穿越時空,也可以跟網絡擦出火花。”
即便是有意的市場化和無意的自帶“網感”,但是有一些底線是潘禮平始終堅守
的,“我們不會為了市場而市場,比如眼下網絡上呼聲很高的《紅樓夢》、《梁祝》
肯定不會拍,一個是愛情,一個是消沉。像《花木蘭》、《西遊記》、《射雕英雄傳
》都是從中選擇大情大義、家國情懷的正能量部分來實現。只要對青少年沒有副作用
,古今中外的好經典都可以吸收。”
潘禮平信心十足的表示,想把《小戲骨》做成“百年老店”,“可以計劃的話,
拍一百年都可以,因為它創作了一種新的審美,開拓了一塊新的領域,前提是把東西
做精做好,這樣永遠可以拍下去。”至於會不會考慮原創作品,潘禮平表示也並不排
除這種可能,“很好的原創會考慮,但翻拍經典的空間很大。經典創作不容易,以前
都是舉全國之力,我們現在翻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它背後的力量很強大。我們祖
先甚至古今中外人類文化的精華都可以通過他們來向世人傳遞。”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馮遐
網友點評
@1:中國電影演員中普遍丟失的“認真”被一群孩子找回來了。
@2:在微博看了預告片和片花後,激起好奇心,小戲骨版《白蛇傳》把《新白娘
子傳奇》全劇壓縮到了90分鐘左右,保留了主線劇情和經典橋段,部分場景神還原,
既保留了童年回憶,又有滿滿的新鮮感,迷之好看,迷之感動。
@3:雖然讓一群八九歲的孩子演成人還夫妻情感牛鬼蛇神仇與愛的細思極恐,但
講真,這麼大的孩子演技可以完爆80、90後裡某些小花旦、小鮮肉了!真不知道他們
看後怎麼想?
@4:雖然小演員比現在某些偶像還走心,然而,偶不喜歡孩子幹大人的事,比如
要生要死的。孩子就應該享受屬於孩子自己的樂趣,裝什麼大人,此風不可長。何況
創意全是別人的,看你有意思麼,不如看原版,你們總勝不過原版去。
(責編:Lee司令)
http://ent.sina.com.cn/v/m/2016-10-20/doc-ifxwztru6630440.shtml
--
Tags:
陸劇
All Comments

By Skylar Davis
at 2016-10-20T20:54
at 2016-10-20T20:54

By Damian
at 2016-10-21T04:24
at 2016-10-21T04:24

By Jacob
at 2016-10-22T08:25
at 2016-10-22T08:25

By Puput
at 2016-10-25T20:57
at 2016-10-25T20:57

By Rae
at 2016-10-30T08:19
at 2016-10-30T08:19

By Harry
at 2016-11-02T19:31
at 2016-11-02T19:31

By Irma
at 2016-11-04T00:54
at 2016-11-04T00:54

By Catherine
at 2016-11-04T04:48
at 2016-11-04T04:48

By Elvira
at 2016-11-04T20:54
at 2016-11-04T20:54

By Hamiltion
at 2016-11-08T20:15
at 2016-11-08T20:15

By Rachel
at 2016-11-12T16:55
at 2016-11-12T16:55

By Rachel
at 2016-11-16T05:34
at 2016-11-16T05:34

By George
at 2016-11-18T00:46
at 2016-11-18T00:46

By Regina
at 2016-11-21T05:15
at 2016-11-21T05:15
Related Posts
小戲骨《白蛇傳》見面會報導(有左宏元)

By Olivia
at 2016-10-17T18:02
at 2016-10-17T18:02
劇版《大話西遊之愛你一萬年》新聞一則

By Edith
at 2016-10-17T17:59
at 2016-10-17T17:59
《問題餐廳》開拍 李凱馨確認加盟

By Poppy
at 2016-10-17T17:21
at 2016-10-17T17:21
陳凱歌《妖貓傳》首曝陣容 黃軒+染谷領銜

By Mia
at 2016-10-17T17:19
at 2016-10-17T17:19
誅仙楞C雲志雜感(~46集)

By Skylar Davis
at 2016-10-17T08:02
at 2016-10-17T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