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弗檔案--科幻災難片的真實極限 - 電影
By Enid
at 2008-01-26T03:14
at 2008-01-26T03:14
Table of Contents
某方面來說,「科洛弗檔案」似乎顯示科幻災難片在臨場感遇到了一種瓶頸。
儘管特效越來越進步,但觀眾卻越來越沒有辦法被逼真的大場景吸引,劇情上或許可以
試圖翻新,但「身歷其境」這一塊卻無法再進一步--就算什麼影像破綻都沒有,已經麻木
的觀眾還是覺得不過如此。再真也沒有用,觀眾不會感到新奇了。「科洛弗檔案」倒是
很勇敢地做出了挑戰,採取的方式是反其道而行。
普通的科幻片想要讓觀眾覺得逼真,都會努力把假的東西做得越真越好,把不合理的事
講得很合理,更會拚了命要讓觀眾看特效看到目不暇給。但「科洛弗檔案」卻反了過來,
就是故意不讓觀眾看得一清二楚,刻意讓劇情整個沒頭沒尾,怪獸、軍隊那些戰鬥場面,
少得有點可憐。
我個人認為這是很聰明的方式--因為觀眾早就知道特效可以做到跟真實一樣,科幻片總是
有著不合理但硬要合理化的來龍去脈,所以就別在這邊下工夫了--還不如從心理面下手,
想想,什麼東西會讓現代的觀眾感覺到真實?答案就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新穎媒體:家用
錄影機、搖晃的畫面、低角度的偷拍、電視上的連線報導,還有人手一隻的行動電話。
想想也滿諷刺的,拍不穩、拍不到、畫面粗糙、缺乏剪接處理,這些阻礙人們看清楚的
缺點反而成為了真實的象徵符號,這可以回朔到手持攝影機和直接電影的誕生年代,
但那是題外話。
在我看來,「科洛弗檔案」算是相當成功的--我已經很久沒有看科幻災難片是用一種
自己都會很緊張的心情在看片了。儘管連怪獸是哪來的都不知道,主角們的反應和行動
也沒有說非常合理(或者說,他們不夠「真的」害怕),但在十分精巧的設計下,
主角們手持著攝影機,讓觀眾能從親身的角度,直接進入他們的未知、危險和恐懼中。
最棒的是,在第一人稱的鏡頭中,舉凡鏡頭沒有拍到的都可能是下一個爆點。
傳統的恐怖鏡頭之所以會乏味,就是因為畫面中總是做好了一個空位要讓恐怖的東西
冒出來,可是在「科洛弗檔案」中,恐怖永遠先來自畫面外,可能是背後,可能是正上
方,可能只是一擺頭、一低頭、鏡頭一縮一拉之間。畫面變動太多了,永遠不知道
下一個會嚇到的是來自怪獸踩下來的那隻腳,還是忽然流血的女人,還是夜視鏡裡的
大蟲。儘管是設計更精巧,卻更難猜、更難用鏡位去推斷。
但我認為,「科洛弗檔案」在這些新穎的手法之外以外更有值得去發掘的精神價值。
當尚未現身的怪獸推倒摩天樓時,一個熟悉的影像出現了:
大樓朝自身坍塌墜落,白煙如海嘯沿街道襲來,持攝影機的人躲進街旁雜貨店內,
看著外面一片朦朧夾帶著咳嗽和尖叫聲。驚慌的人們勉強爬出店門,
外面盡是沾滿灰泥的路人在擦著雙眼;略為冷靜後,人們緩緩朝向布魯克林大橋,
緩緩離開紐約。
我認為這可說是真正的「美版哥吉拉誕生」--美國電影終於開始消化自身的傷口,將911事
件以來,那些讓人害怕,傷痕似的新聞影像轉化成一種更溫和的印象,像是「科洛弗檔
案」這樣的商業電影。這過程就像是經歷原子彈轟炸與輻射侵害的日本拍出的「哥吉拉」
一樣,在最誇張的娛樂電影中,治療或共鳴了某種共同經歷的創傷。「科洛弗檔案」的那
一幕呈現的不是別的,就是美國本土的真實創傷--911的印象總和,來自所有媒體、所有
親身經歷者的共同製作發行。
因此,「科洛弗檔案」似乎也印證一個道理:想像總基於真實,而真實總可以輕易超越
想像。911之前不知道有多少大樓在電影中倒塌,但在911之後,我們才知道曼哈頓的摩天
樓倒下來可以如此駭人,而「科洛弗檔案」儘管能創造新穎的拍攝形式,也依舊只能跟隨
在實際發生的事件後頭,去模仿重現那種感覺。
--
儘管特效越來越進步,但觀眾卻越來越沒有辦法被逼真的大場景吸引,劇情上或許可以
試圖翻新,但「身歷其境」這一塊卻無法再進一步--就算什麼影像破綻都沒有,已經麻木
的觀眾還是覺得不過如此。再真也沒有用,觀眾不會感到新奇了。「科洛弗檔案」倒是
很勇敢地做出了挑戰,採取的方式是反其道而行。
普通的科幻片想要讓觀眾覺得逼真,都會努力把假的東西做得越真越好,把不合理的事
講得很合理,更會拚了命要讓觀眾看特效看到目不暇給。但「科洛弗檔案」卻反了過來,
就是故意不讓觀眾看得一清二楚,刻意讓劇情整個沒頭沒尾,怪獸、軍隊那些戰鬥場面,
少得有點可憐。
我個人認為這是很聰明的方式--因為觀眾早就知道特效可以做到跟真實一樣,科幻片總是
有著不合理但硬要合理化的來龍去脈,所以就別在這邊下工夫了--還不如從心理面下手,
想想,什麼東西會讓現代的觀眾感覺到真實?答案就是電影裡一再出現的新穎媒體:家用
錄影機、搖晃的畫面、低角度的偷拍、電視上的連線報導,還有人手一隻的行動電話。
想想也滿諷刺的,拍不穩、拍不到、畫面粗糙、缺乏剪接處理,這些阻礙人們看清楚的
缺點反而成為了真實的象徵符號,這可以回朔到手持攝影機和直接電影的誕生年代,
但那是題外話。
在我看來,「科洛弗檔案」算是相當成功的--我已經很久沒有看科幻災難片是用一種
自己都會很緊張的心情在看片了。儘管連怪獸是哪來的都不知道,主角們的反應和行動
也沒有說非常合理(或者說,他們不夠「真的」害怕),但在十分精巧的設計下,
主角們手持著攝影機,讓觀眾能從親身的角度,直接進入他們的未知、危險和恐懼中。
最棒的是,在第一人稱的鏡頭中,舉凡鏡頭沒有拍到的都可能是下一個爆點。
傳統的恐怖鏡頭之所以會乏味,就是因為畫面中總是做好了一個空位要讓恐怖的東西
冒出來,可是在「科洛弗檔案」中,恐怖永遠先來自畫面外,可能是背後,可能是正上
方,可能只是一擺頭、一低頭、鏡頭一縮一拉之間。畫面變動太多了,永遠不知道
下一個會嚇到的是來自怪獸踩下來的那隻腳,還是忽然流血的女人,還是夜視鏡裡的
大蟲。儘管是設計更精巧,卻更難猜、更難用鏡位去推斷。
但我認為,「科洛弗檔案」在這些新穎的手法之外以外更有值得去發掘的精神價值。
當尚未現身的怪獸推倒摩天樓時,一個熟悉的影像出現了:
大樓朝自身坍塌墜落,白煙如海嘯沿街道襲來,持攝影機的人躲進街旁雜貨店內,
看著外面一片朦朧夾帶著咳嗽和尖叫聲。驚慌的人們勉強爬出店門,
外面盡是沾滿灰泥的路人在擦著雙眼;略為冷靜後,人們緩緩朝向布魯克林大橋,
緩緩離開紐約。
我認為這可說是真正的「美版哥吉拉誕生」--美國電影終於開始消化自身的傷口,將911事
件以來,那些讓人害怕,傷痕似的新聞影像轉化成一種更溫和的印象,像是「科洛弗檔
案」這樣的商業電影。這過程就像是經歷原子彈轟炸與輻射侵害的日本拍出的「哥吉拉」
一樣,在最誇張的娛樂電影中,治療或共鳴了某種共同經歷的創傷。「科洛弗檔案」的那
一幕呈現的不是別的,就是美國本土的真實創傷--911的印象總和,來自所有媒體、所有
親身經歷者的共同製作發行。
因此,「科洛弗檔案」似乎也印證一個道理:想像總基於真實,而真實總可以輕易超越
想像。911之前不知道有多少大樓在電影中倒塌,但在911之後,我們才知道曼哈頓的摩天
樓倒下來可以如此駭人,而「科洛弗檔案」儘管能創造新穎的拍攝形式,也依舊只能跟隨
在實際發生的事件後頭,去模仿重現那種感覺。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Queena
at 2008-01-29T02:21
at 2008-01-29T02:21
By Genevieve
at 2008-02-02T17:14
at 2008-02-02T17:14
By Elma
at 2008-02-06T16:58
at 2008-02-06T16:58
By Dora
at 2008-02-08T01:37
at 2008-02-08T01:37
By Bennie
at 2008-02-12T23:33
at 2008-02-12T23:33
By Kumar
at 2008-02-16T11:09
at 2008-02-16T11:09
By Victoria
at 2008-02-19T08:09
at 2008-02-19T08:09
By Christine
at 2008-02-24T07:26
at 2008-02-24T07:26
By Gilbert
at 2008-02-25T22:37
at 2008-02-25T22:37
By Mia
at 2008-03-01T00:40
at 2008-03-01T00:40
By Ethan
at 2008-03-02T01:28
at 2008-03-02T01:28
Related Posts
1/26-2/1一週推薦電影
By Robert
at 2008-01-25T23:34
at 2008-01-25T23:34
海上鋼琴師 小小影評
By Rebecca
at 2008-01-25T22:37
at 2008-01-25T22:37
哪位明星有親自出來拿金酸霉獎?
By Damian
at 2008-01-25T03:09
at 2008-01-25T03:09
Cashback 超市夜未眠
By Mason
at 2008-01-24T22:58
at 2008-01-24T22:58
末日危城:有核蛋威力的地雷
By Kristin
at 2008-01-24T17:39
at 2008-01-24T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