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和平與薩爾瓦多日記 - 紀錄片

By John
at 2008-07-04T15:55
at 2008-07-04T15:55
Table of Contents
今天在台北電影節看了兩部紀錄片,分別是朱賢哲導演的「穿越和平」和賀照緹導演的「
薩爾瓦多日記」。兩部片一個共同的地方在於對於「公平」和「正義」的追求,差別在於
前者是針對個人生命、自由權在面對行政暴力迫害時的控訴,後者則在突顯全球生產和分
工體系之下血汗工廠工人的處境。
先講穿越和平好了,片中的主角是2003年和平醫院爆發SARS院內集體感染事件中,在台北
市政府強制要求所有醫院人員回到醫院進行隔離時,唯一一個不願意回去的周醫師,且因
為不願回去,被兩大過免職,並撤銷其往後繼續執業的資格。周醫師不願回去的理由是認
為醫院已是感染源,將醫護人員召回只是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要隔離也應是在家自我隔
離或另覓他處,因此不斷地藉由訴訟方式、申請國家賠償等要回覆自己的權益。
導演在片中的立場其實還蠻明顯的,就是希望突顯出政府在防疫第一線所出現的許多漏洞
,政策如何不知變通,以及在事情發生之後,找尋代罪羔羊、或推託責任的官僚式行政暴
力。從許多受訪者(醫院護理人員、洗衣工)的訪談中皆提到,早在醫院發生大規模集體感
染而封院之前,醫院內即有SARS的病患,但院長以及感染科主任等人一再壓制消息,導致
疫情擴散,在疫情爆發之後的處理程序更是大有問題,要求所有醫護人員回到醫院,且AB
兩棟院區更未確實隔離,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
在其中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於:當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國家命令相互衝突時,應
該如何取捨?尤其是當這個政策可能是個「錯誤」的時候?從官員的立場來看,抗SARS等
同於作戰,不服從國家命令正如軍隊作戰時不服從長官命令一般,且當時和平醫院裡尚有
病患,需要醫護人員照料,若讓其回到社會也可能造成其他更多人被感染的風險等等;然
而若從事件發展的過程來看,一開始為了不收SARS病患,以「機密文件」讓肺結核病患幾
乎佔滿負壓式病房,政策過程本身即有問題,而事件發生後,更不顧「若認為這些醫護人
員有感染之風險,則其無法執行醫護行為」的常識,將醫護人員強行召回醫院,等於將其
置身於一個處處是感染源的環境,這對於所謂「少數人」的生命和安全,是否有又有所扞
格?
導演映後座談時提到,當大規模的疫情擴散,當人們充滿「集體恐懼」之時,美體和社會
很容易傾向去找一個「代罪羔羊」,周醫師因為當時的考量而選擇不回醫院,成為「落跑
醫師」,在事情發生後受到社會的譴責;的確從一般人的角度中或許會認為周醫師在「道
德」上有所缺陷,然而卻少有人針對事件過程中,政府政策的弊病、防疫過程的問題,以
及人們在面對恐懼時的抉擇等作更多的討論,甚至整個行政體系,為了政策的一貫性、為
了達到當時所謂的「三零」目標,而隱匿疫情、草率處理,甚至不願承認錯誤,只說配套
措施有問題,就像影片中一段前衛生局長在錄音過程中講的:「如果今天政府承認它有錯
,那它該如何對其他九百多個受害者交代?」而片末林重威醫師的父親也以要求國家「賠
償」而非「補償」來說明國家對於政策疏失不願負責的態度。這裡面其實有許多問題值得
我們思考。
至於「薩爾瓦多日記」,前半部可以說是陳信行老師田野記錄和日誌的展現,也就是從200
1年開始,由於比較利益的考量,大多數的工廠逐漸遷往中國大陸,導致原有地區的員工面
臨失業的問題;然而在薩爾瓦多的一家工廠裡,在對廠商的關廠行為進行抗爭之後,廠商
同意讓步並回來,而出現了可說是全世界第一家以工人自行營運、生產成衣,且重視工人
工作條件和勞動權益的工廠(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可參見陳老師2005年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中所發表的文章:<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市民社會與跨國階級政治>)。
這個很特殊的例子讓照緹導演很感興趣,於是隨同陳信行老師同前往拍攝,沒想到到了那
邊才知道工廠已經被「鎖廠」(而且諷刺的是,關廠的鎖還是中國大陸製的),於是導演的
拍攝主軸轉而以工人的背景、生活為拍攝焦點,尤其是其中許多婦女是單親媽媽,更是面
臨到了生存下去的龐大壓力。
拍攝的方式可以說是以陳老師的角度作為出發點,藉由他跟工會幹部的互動,拜訪工人,
以及和工人們的相處中,來陳述過去Just Garments這家工廠的運作方式有何不同,以及在
面臨關廠過程中的無奈和弱勢。在和幾個幹部的互動中,更可看到薩爾瓦多過去歷史的遺
續,由於內戰的陰影尚未消逝,許多人對於身為「工會幹部」一事都相當低調,也都不願
對家人提起。
映後座談時,我同時問了照緹導演和陳信行老師,想了解導演拍攝過程中,對於鏡頭「介
入」上的設定,還有「拍攝」這件事對於陳老師和工人們的互動有何影響。才知道原來這
部紀錄片是導演「中途之島」計畫中的一部,目的是想展現全球生產、分工體系下,血汗
工廠工人如何受到剝削和所處的不利處境;另外陳老師也分享了在鏡頭之下,他因此接觸
到了許多工人的家庭,才知道了其中一些工人的生活背景,和他之前所想像的有多大的不
同,並且在其中培養了運動者之間的「情懷」。
還蠻好看的兩部紀錄片,推薦給大家。
--
薩爾瓦多日記」。兩部片一個共同的地方在於對於「公平」和「正義」的追求,差別在於
前者是針對個人生命、自由權在面對行政暴力迫害時的控訴,後者則在突顯全球生產和分
工體系之下血汗工廠工人的處境。
先講穿越和平好了,片中的主角是2003年和平醫院爆發SARS院內集體感染事件中,在台北
市政府強制要求所有醫院人員回到醫院進行隔離時,唯一一個不願意回去的周醫師,且因
為不願回去,被兩大過免職,並撤銷其往後繼續執業的資格。周醫師不願回去的理由是認
為醫院已是感染源,將醫護人員召回只是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要隔離也應是在家自我隔
離或另覓他處,因此不斷地藉由訴訟方式、申請國家賠償等要回覆自己的權益。
導演在片中的立場其實還蠻明顯的,就是希望突顯出政府在防疫第一線所出現的許多漏洞
,政策如何不知變通,以及在事情發生之後,找尋代罪羔羊、或推託責任的官僚式行政暴
力。從許多受訪者(醫院護理人員、洗衣工)的訪談中皆提到,早在醫院發生大規模集體感
染而封院之前,醫院內即有SARS的病患,但院長以及感染科主任等人一再壓制消息,導致
疫情擴散,在疫情爆發之後的處理程序更是大有問題,要求所有醫護人員回到醫院,且AB
兩棟院區更未確實隔離,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
在其中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於:當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國家命令相互衝突時,應
該如何取捨?尤其是當這個政策可能是個「錯誤」的時候?從官員的立場來看,抗SARS等
同於作戰,不服從國家命令正如軍隊作戰時不服從長官命令一般,且當時和平醫院裡尚有
病患,需要醫護人員照料,若讓其回到社會也可能造成其他更多人被感染的風險等等;然
而若從事件發展的過程來看,一開始為了不收SARS病患,以「機密文件」讓肺結核病患幾
乎佔滿負壓式病房,政策過程本身即有問題,而事件發生後,更不顧「若認為這些醫護人
員有感染之風險,則其無法執行醫護行為」的常識,將醫護人員強行召回醫院,等於將其
置身於一個處處是感染源的環境,這對於所謂「少數人」的生命和安全,是否有又有所扞
格?
導演映後座談時提到,當大規模的疫情擴散,當人們充滿「集體恐懼」之時,美體和社會
很容易傾向去找一個「代罪羔羊」,周醫師因為當時的考量而選擇不回醫院,成為「落跑
醫師」,在事情發生後受到社會的譴責;的確從一般人的角度中或許會認為周醫師在「道
德」上有所缺陷,然而卻少有人針對事件過程中,政府政策的弊病、防疫過程的問題,以
及人們在面對恐懼時的抉擇等作更多的討論,甚至整個行政體系,為了政策的一貫性、為
了達到當時所謂的「三零」目標,而隱匿疫情、草率處理,甚至不願承認錯誤,只說配套
措施有問題,就像影片中一段前衛生局長在錄音過程中講的:「如果今天政府承認它有錯
,那它該如何對其他九百多個受害者交代?」而片末林重威醫師的父親也以要求國家「賠
償」而非「補償」來說明國家對於政策疏失不願負責的態度。這裡面其實有許多問題值得
我們思考。
至於「薩爾瓦多日記」,前半部可以說是陳信行老師田野記錄和日誌的展現,也就是從200
1年開始,由於比較利益的考量,大多數的工廠逐漸遷往中國大陸,導致原有地區的員工面
臨失業的問題;然而在薩爾瓦多的一家工廠裡,在對廠商的關廠行為進行抗爭之後,廠商
同意讓步並回來,而出現了可說是全世界第一家以工人自行營運、生產成衣,且重視工人
工作條件和勞動權益的工廠(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可參見陳老師2005年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中所發表的文章:<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市民社會與跨國階級政治>)。
這個很特殊的例子讓照緹導演很感興趣,於是隨同陳信行老師同前往拍攝,沒想到到了那
邊才知道工廠已經被「鎖廠」(而且諷刺的是,關廠的鎖還是中國大陸製的),於是導演的
拍攝主軸轉而以工人的背景、生活為拍攝焦點,尤其是其中許多婦女是單親媽媽,更是面
臨到了生存下去的龐大壓力。
拍攝的方式可以說是以陳老師的角度作為出發點,藉由他跟工會幹部的互動,拜訪工人,
以及和工人們的相處中,來陳述過去Just Garments這家工廠的運作方式有何不同,以及在
面臨關廠過程中的無奈和弱勢。在和幾個幹部的互動中,更可看到薩爾瓦多過去歷史的遺
續,由於內戰的陰影尚未消逝,許多人對於身為「工會幹部」一事都相當低調,也都不願
對家人提起。
映後座談時,我同時問了照緹導演和陳信行老師,想了解導演拍攝過程中,對於鏡頭「介
入」上的設定,還有「拍攝」這件事對於陳老師和工人們的互動有何影響。才知道原來這
部紀錄片是導演「中途之島」計畫中的一部,目的是想展現全球生產、分工體系下,血汗
工廠工人如何受到剝削和所處的不利處境;另外陳老師也分享了在鏡頭之下,他因此接觸
到了許多工人的家庭,才知道了其中一些工人的生活背景,和他之前所想像的有多大的不
同,並且在其中培養了運動者之間的「情懷」。
還蠻好看的兩部紀錄片,推薦給大家。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YouthHub青舍電影院7月1日 青年影像

By Mason
at 2008-06-30T00:20
at 2008-06-30T00:20
黑人砸錢拍紀錄片-----何守正轉性 猛男四唇激吻

By Connor
at 2008-06-27T11:23
at 2008-06-27T11:23
達賴喇嘛十問 ─60分鐘大哉問 (壹週刊)

By Barb Cronin
at 2008-06-26T22:43
at 2008-06-26T22:43
再見‧楊德昌紀錄片 明晚免費看

By Gary
at 2008-06-26T11:36
at 2008-06-26T11:36
隆哈維里歐紀錄片 台北電影節看得到

By Odelette
at 2008-06-25T13:16
at 2008-06-25T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