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詮釋經典的西城故事 - 舞台劇

By Mason
at 2006-05-14T10:17
at 2006-05-14T10:17
Table of Contents
等待詮釋經典的西城故事 寄給朋友 http://0rz.net/781nG
【中時電子報 】
符立中今年音樂劇(新聞、網站)在台灣掀起前所未有的熱潮,可惜精緻度落差極大;音樂劇的娛樂性根植於「歌舞」號召,歌舞配戲劇可以是藝霞、白雪歌舞團或「志明春嬌」等「歌中劇」的秀場表演,也可以是邁入殿堂的藝術。
因此,音樂劇的型式本身並不代表藝術;經典與否在於歷代創作、表演者不斷以高度藝術技法投注其間,因此應有起碼的分辨門檻;據此可以清楚辨識:《歌劇魅影》的經典之處在於創作程式的嫻熟運用、及首演者麥可克勞福和哈洛普林斯等在音樂、戲劇上里程碑式的詮釋;《真善美》貴重在辭曲創作技藝發展出文學意境層次及瑪麗瑪汀的全方位掌控;還有《演藝船》、《旋轉木馬》,由創作體裁突破導引至音樂語彙大躍進等。事實上現今百老匯的危機,撇開媚俗者降格以求、向秀場看齊以搏票房不算,正在於以藝術家自居的創作者,不斷挖空心思尋找標新立異素材,但音
樂、辭曲的技藝水平根本無法予以負載。
由此可知:當今百老匯最欠缺的正在於音樂技法;而這也是雅俗共賞的《西城》、達至殿堂級的無敵之處!《西城》的誕生,出於現代芭蕾大師傑若米羅賓斯:他在1949年邀集伯恩斯坦著手主導,炮製猶太女和義大利青年的悲戀故事。1954年發生墨西哥幫派械鬥,這刺激出更強烈的創作誘因:兩人商定將族群衝突改設為波多黎哥移民和白人,地點移轉至西區,此劇也變身為《西城故事》。
這個轉折,當然給予伯恩斯坦首當其衝的挑戰;他是猶太人,猶太歌謠和古典樂是其嫻熟專業;但當對拉丁素材融匯貫通、和古典、百老匯樂彙合而為一之後,創作的新大陸浮現:比之前的《波奇與貝絲》更富於草根性的寫實刻劃;但古典技法具有更高的完成度!伯恩斯坦以非西裔的身份寫出名震寰宇的《西城》,也證明音樂創作不在震天價響的「血源」、「本土」,而在於技藝的展現。拉丁音樂起碼從巴西紅星卡門蜜蘭達登臺起就已進入百老匯;但之前無人能將其元素融入音樂技法,開啟創作上的意義:在音樂史上、乃至於衍生出的歌劇及芭蕾史,拉丁音樂(如曼波)的辛
辣活力,撞擊出藝術的火花。美國一直憑藉著現代舞和歐洲的古典芭蕾相抗衡,《西城故事》啟發了另一個節奏天地,從此改寫現代舞的風貌。
相形之下,曾經饒富時代義意的製作哈洛普林斯及歌辭史蒂芬桑罕,因為往後有不斷革新的戲劇表現,因此「連累」此劇被部份蛋頭評論人評為「戲劇語言、美學手法早已過時」;這種把音樂、歌唱、舞蹈(網站)、文學等領域一律以「劇場」角度論斷的偏狹,完全悖逆《西城》首演反應平平、卻從唱片(音樂及唱)、電影(歌舞表現)傳揚到全世界的史實。
不過,從唱與歌舞的表演角度,卻顯現本劇另一項欠缺:表演經典。從芭芭拉史翠珊、雷斯哈里遜來看,表演經典絕對是建構音樂劇的主架;但離奇的是,偏偏《西城故事》沒有!
《西城》並非沒有明星,實際上首演男主角Larry Kert和娜妲麗華,還是此劇紅遍全球的關鍵;賴里寇特1930年生於洛杉磯,歌聲充滿青春氣息,是原聲帶大賣的功臣,使本劇票房平平下檔後卻仍持續發光,終獲電影公司青睞,花六百萬美元拍成連拿十座金像獎的名片,締造不朽勝利。
童星出身的娜妲麗華,自1955年和詹姆斯狄恩合演《養子不教誰之過》起成為全球影迷偶像,1960年起接連推出《西城故事》、《天涯何處無芳草》、《玫瑰舞后》,也是拓展本劇的最大功臣。她的型與戲都無庸置疑,但歌係代唱、舞也甚有不足——必需「歌舞雙絕」的嚴苛要求,是本劇尚未出現詮釋經典的另一成因。
《西城故事》已登陸史卡拉劇院,音樂已被認可為「正典」。不過因為上述原因,迄今仍未形成《紅娘》或《魅影》那樣的「模範」。伯恩斯坦曾希望聚焦在音樂上製作此劇,邀集卡娜娃、卡列拉斯、桃亞諾絲等頂尖歌劇明星錄唱,結果企鵝指南雖給予三星帶花,事實上風評不佳;在最崇拜伯恩斯坦的日本賣不到一萬張。
「音樂」雖是此劇風靡全球的敲門磚,但也是迄今完成度最不足的部份。這固然證明音樂之難,但也未嘗不是另一種希望:看不到經典魅影、權威紅娘、賣花女的臺灣觀眾,是否能趁這次發現歌舞雙絕的《西城》典範?就有賴自己進場佐證!
--
【中時電子報 】
符立中今年音樂劇(新聞、網站)在台灣掀起前所未有的熱潮,可惜精緻度落差極大;音樂劇的娛樂性根植於「歌舞」號召,歌舞配戲劇可以是藝霞、白雪歌舞團或「志明春嬌」等「歌中劇」的秀場表演,也可以是邁入殿堂的藝術。
因此,音樂劇的型式本身並不代表藝術;經典與否在於歷代創作、表演者不斷以高度藝術技法投注其間,因此應有起碼的分辨門檻;據此可以清楚辨識:《歌劇魅影》的經典之處在於創作程式的嫻熟運用、及首演者麥可克勞福和哈洛普林斯等在音樂、戲劇上里程碑式的詮釋;《真善美》貴重在辭曲創作技藝發展出文學意境層次及瑪麗瑪汀的全方位掌控;還有《演藝船》、《旋轉木馬》,由創作體裁突破導引至音樂語彙大躍進等。事實上現今百老匯的危機,撇開媚俗者降格以求、向秀場看齊以搏票房不算,正在於以藝術家自居的創作者,不斷挖空心思尋找標新立異素材,但音
樂、辭曲的技藝水平根本無法予以負載。
由此可知:當今百老匯最欠缺的正在於音樂技法;而這也是雅俗共賞的《西城》、達至殿堂級的無敵之處!《西城》的誕生,出於現代芭蕾大師傑若米羅賓斯:他在1949年邀集伯恩斯坦著手主導,炮製猶太女和義大利青年的悲戀故事。1954年發生墨西哥幫派械鬥,這刺激出更強烈的創作誘因:兩人商定將族群衝突改設為波多黎哥移民和白人,地點移轉至西區,此劇也變身為《西城故事》。
這個轉折,當然給予伯恩斯坦首當其衝的挑戰;他是猶太人,猶太歌謠和古典樂是其嫻熟專業;但當對拉丁素材融匯貫通、和古典、百老匯樂彙合而為一之後,創作的新大陸浮現:比之前的《波奇與貝絲》更富於草根性的寫實刻劃;但古典技法具有更高的完成度!伯恩斯坦以非西裔的身份寫出名震寰宇的《西城》,也證明音樂創作不在震天價響的「血源」、「本土」,而在於技藝的展現。拉丁音樂起碼從巴西紅星卡門蜜蘭達登臺起就已進入百老匯;但之前無人能將其元素融入音樂技法,開啟創作上的意義:在音樂史上、乃至於衍生出的歌劇及芭蕾史,拉丁音樂(如曼波)的辛
辣活力,撞擊出藝術的火花。美國一直憑藉著現代舞和歐洲的古典芭蕾相抗衡,《西城故事》啟發了另一個節奏天地,從此改寫現代舞的風貌。
相形之下,曾經饒富時代義意的製作哈洛普林斯及歌辭史蒂芬桑罕,因為往後有不斷革新的戲劇表現,因此「連累」此劇被部份蛋頭評論人評為「戲劇語言、美學手法早已過時」;這種把音樂、歌唱、舞蹈(網站)、文學等領域一律以「劇場」角度論斷的偏狹,完全悖逆《西城》首演反應平平、卻從唱片(音樂及唱)、電影(歌舞表現)傳揚到全世界的史實。
不過,從唱與歌舞的表演角度,卻顯現本劇另一項欠缺:表演經典。從芭芭拉史翠珊、雷斯哈里遜來看,表演經典絕對是建構音樂劇的主架;但離奇的是,偏偏《西城故事》沒有!
《西城》並非沒有明星,實際上首演男主角Larry Kert和娜妲麗華,還是此劇紅遍全球的關鍵;賴里寇特1930年生於洛杉磯,歌聲充滿青春氣息,是原聲帶大賣的功臣,使本劇票房平平下檔後卻仍持續發光,終獲電影公司青睞,花六百萬美元拍成連拿十座金像獎的名片,締造不朽勝利。
童星出身的娜妲麗華,自1955年和詹姆斯狄恩合演《養子不教誰之過》起成為全球影迷偶像,1960年起接連推出《西城故事》、《天涯何處無芳草》、《玫瑰舞后》,也是拓展本劇的最大功臣。她的型與戲都無庸置疑,但歌係代唱、舞也甚有不足——必需「歌舞雙絕」的嚴苛要求,是本劇尚未出現詮釋經典的另一成因。
《西城故事》已登陸史卡拉劇院,音樂已被認可為「正典」。不過因為上述原因,迄今仍未形成《紅娘》或《魅影》那樣的「模範」。伯恩斯坦曾希望聚焦在音樂上製作此劇,邀集卡娜娃、卡列拉斯、桃亞諾絲等頂尖歌劇明星錄唱,結果企鵝指南雖給予三星帶花,事實上風評不佳;在最崇拜伯恩斯坦的日本賣不到一萬張。
「音樂」雖是此劇風靡全球的敲門磚,但也是迄今完成度最不足的部份。這固然證明音樂之難,但也未嘗不是另一種希望:看不到經典魅影、權威紅娘、賣花女的臺灣觀眾,是否能趁這次發現歌舞雙絕的《西城》典範?就有賴自己進場佐證!
--
Tags:
舞台劇
All Comments

By Todd Johnson
at 2006-05-19T01:43
at 2006-05-19T01:43
Related Posts
超歡樂的The Producers電影版

By Leila
at 2006-05-12T21:20
at 2006-05-12T21:20
Color Purple

By Yedda
at 2006-05-12T13:52
at 2006-05-12T13:52
寶塚宙組伊麗莎白

By David
at 2006-05-11T13:51
at 2006-05-11T13:51
一個線上短片網站中伊麗莎白搜尋

By Annie
at 2006-05-11T01:39
at 2006-05-11T01:39
一個線上短片網站中伊麗莎白搜尋

By Harry
at 2006-05-10T22:14
at 2006-05-10T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