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熱潮背後 - 紀錄片

By Kyle
at 2005-06-24T21:42
at 2005-06-24T21:42
Table of Contents
2005.06.24 中國時報
紀實熱潮背後
張釗維
近一兩年來許多紀錄片受到注目,引發不少討論。從「跳舞時代」、「生命」開始
,到今年「南方澳海洋記事」、「無米樂」、「翻滾吧男孩」等等,構成一條紀實
影像風景線。有論者認為,這波紀錄片的崛起,部分乃肇因於社會普遍對於現今影
像媒體的失望與無力感,觀眾內心渴望一種新的影像風格與故事,而這一條紀實影
像風景線適正填補了這樣的空缺。
這樣的說法,讓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崛起的台灣新電影,也是在社會變動的時刻,從
曾經盛極一時之瓊瑤三廳電影所無法填補的社會人心空缺當中,異軍突起,成就了
一股風潮,甚至進軍國際,建立台灣電影的新地位。
當時,新電影以樸實素雅的風格見長,甚至帶有一點紀錄片的質感。這裡頭的文化
質素與人文精神,深受一九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的影響,它們或者描繪社會變遷
下的鄉土弱勢小人物,或是著墨於都市人內心的空虛荒蕪;新電影的敘事內容與影
像風格,深深打動了新一代的電影觀眾。
而今天許多青壯輩的導演,不管是否致力於紀錄片工作,泰半也經歷過新電影的洗
禮,從而走出自己的風格。從這樣世代交替的幾個階段來說,我們或可從鄉土文學
、新電影、紀錄片這樣跨越將近四十個年頭的文化變遷過程中,拉出一個台灣人文
創作與人文影像的發展路徑圖。
紀錄片的崛起令人欣喜,但是,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七○年代的鄉土文學與八○
年代的新電影,是以故事創作為肌理,來表達創作者的構想、觀點與意志;而紀錄
片,則自來強調對真實的再現。兩相對照之下,同時思及今天台灣電影萎弱不振與
小說產量縮減的現實,這是否意味著,台灣的人文創作風景線已經大幅度喪失了故
事創作的能力?而目前社會上對故事情節的潛在需求,已經轉由紀錄片來承擔、填
補?
俗話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故事創作跟真實再現之間,或有疊合混沌之處,但
人生不能永遠如戲,戲也不能取代人生。紀錄片本身的確蘊含故事述說的元素與能
力,但那並不是故事創作的全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優秀的故事創作,除了來自
創作者卓越的想像力、組織力與上帝恩賜的靈感之外,多少也要來自真實生活的歷
練與體會。因而,我們或可樂觀的期待,這一波再現真實的紀錄片熱潮,將為台灣
的故事創作,不管是小說、電影或是其他形式,注入新的內容與精神。
如果此說成立,那麼,當故事創作的主力回歸電影、小說乃至電視劇的場域時,另
一條自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以來,並且連接著紀錄片的文化/社會風景線,也要
浮出沉潛已久的地表。那就是「報導文學─報導攝影─紀錄片」的這個脈絡;由是
,故事創作與真實再現的雙元結構方趨於完整,而台灣在文化想像與社會肌理兩者
之間的辯證與反芻上面,也才能夠有較為豐富、堅實、足以令人玩味的基礎。
--
愛我
趁青春年少
--
紀實熱潮背後
張釗維
近一兩年來許多紀錄片受到注目,引發不少討論。從「跳舞時代」、「生命」開始
,到今年「南方澳海洋記事」、「無米樂」、「翻滾吧男孩」等等,構成一條紀實
影像風景線。有論者認為,這波紀錄片的崛起,部分乃肇因於社會普遍對於現今影
像媒體的失望與無力感,觀眾內心渴望一種新的影像風格與故事,而這一條紀實影
像風景線適正填補了這樣的空缺。
這樣的說法,讓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崛起的台灣新電影,也是在社會變動的時刻,從
曾經盛極一時之瓊瑤三廳電影所無法填補的社會人心空缺當中,異軍突起,成就了
一股風潮,甚至進軍國際,建立台灣電影的新地位。
當時,新電影以樸實素雅的風格見長,甚至帶有一點紀錄片的質感。這裡頭的文化
質素與人文精神,深受一九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的影響,它們或者描繪社會變遷
下的鄉土弱勢小人物,或是著墨於都市人內心的空虛荒蕪;新電影的敘事內容與影
像風格,深深打動了新一代的電影觀眾。
而今天許多青壯輩的導演,不管是否致力於紀錄片工作,泰半也經歷過新電影的洗
禮,從而走出自己的風格。從這樣世代交替的幾個階段來說,我們或可從鄉土文學
、新電影、紀錄片這樣跨越將近四十個年頭的文化變遷過程中,拉出一個台灣人文
創作與人文影像的發展路徑圖。
紀錄片的崛起令人欣喜,但是,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七○年代的鄉土文學與八○
年代的新電影,是以故事創作為肌理,來表達創作者的構想、觀點與意志;而紀錄
片,則自來強調對真實的再現。兩相對照之下,同時思及今天台灣電影萎弱不振與
小說產量縮減的現實,這是否意味著,台灣的人文創作風景線已經大幅度喪失了故
事創作的能力?而目前社會上對故事情節的潛在需求,已經轉由紀錄片來承擔、填
補?
俗話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故事創作跟真實再現之間,或有疊合混沌之處,但
人生不能永遠如戲,戲也不能取代人生。紀錄片本身的確蘊含故事述說的元素與能
力,但那並不是故事創作的全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優秀的故事創作,除了來自
創作者卓越的想像力、組織力與上帝恩賜的靈感之外,多少也要來自真實生活的歷
練與體會。因而,我們或可樂觀的期待,這一波再現真實的紀錄片熱潮,將為台灣
的故事創作,不管是小說、電影或是其他形式,注入新的內容與精神。
如果此說成立,那麼,當故事創作的主力回歸電影、小說乃至電視劇的場域時,另
一條自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以來,並且連接著紀錄片的文化/社會風景線,也要
浮出沉潛已久的地表。那就是「報導文學─報導攝影─紀錄片」的這個脈絡;由是
,故事創作與真實再現的雙元結構方趨於完整,而台灣在文化想像與社會肌理兩者
之間的辯證與反芻上面,也才能夠有較為豐富、堅實、足以令人玩味的基礎。
--
愛我
趁青春年少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南方澳海洋紀事的配樂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5-06-24T10:34
at 2005-06-24T10:34
台北電影獎入圍者羅興階(A-Kai)獲工運貢獻獎

By Charlotte
at 2005-06-24T02:19
at 2005-06-24T02:19
Re: 這個版有沒有可能可以玩點新花樣

By Kristin
at 2005-06-23T17:23
at 2005-06-23T17:23
Re: 這個版有沒有可能可以玩點新花樣

By Eden
at 2005-06-23T16:55
at 2005-06-23T16:55
台北電影節‧台灣黑電影

By Blanche
at 2005-06-23T15:59
at 2005-06-23T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