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李登輝 - 紀錄片

By Olive
at 2006-08-13T20:44
at 2006-08-13T20:44
Table of Contents
2006/08/07 聯合晚報 記者梁岱琦/台北報導
紀錄李登輝 公視今晚首播
公視國家元首列傳紀錄片首部「李登輝」,今晚9時起將一連三天在公視播出,10日也將
推出DVD。在主角李前總統拒訪下,公視製作單位還是遠赴日本、美國,蒐尋到他當時
求學的住所,訪問了當年的指導老師,更找到了李前總統生平第一則見報的新聞。
公視計畫推出國家元首紀錄片,首推「李登輝」,接著還有「蔣經國」,正由「海有多深
」的導演湯湘竹拍攝中。「李登輝」紀錄片共分為三集,製作人王瓊文表示,「第一集是
李前總統的少年時代、第二集是他推動民主化的過程、第三集則是兩岸政治的轉變和他
身為台聯精神領袖的過程」。雖然主角李前總統從頭到尾都拒絕接受紀錄片團隊的訪問,
但公視還是走訪各處,透過史實的蒐集,舖陳出李前總統的歷史軌跡。公視小組造訪了
李前總統在京都大學和康乃爾大學就學處,還找到當年他在康乃爾大學的論文指導老師
Kenneth L. Robision,能找到這位已經高齡九十多歲的老教授,製作人王瓊文都覺幸運
,「他還記得四十多歲才來念博士班的李前總統,比其他學生成熟、用功、有自信」。
李前總統生平第一則見報的新聞就在當時的日本官方媒體「台灣日日新報」,擁有京都
大學高學歷的李前總統,被當成日本政府募兵活動最好的宣傳,當時他以「血書報國」的
新聞被刊載在「台灣日日新報」,不過製作人王瓊文強調,「只見到報上記載有此事,
但並未見到真刊載了血書」。李前總統在日據日時採用日文名字岩里政男,他的哥哥
岩里武則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戰亡,被供奉在日本靖國神社中,公視製作小組也拍攝到
李前總統哥哥在靖國神社的照片。
----------------------------------------------------------------------------
李登輝紀錄片 預定受訪者一半都拒絕 2006/08/07 聯合晚報
記者梁岱琦/台北報導
「李登輝」紀錄片籌拍時正值「兩顆子彈」台灣政局紛擾期,製作人王瓊文表示,有一半
的預定受訪者都拒絕接受訪問,還有關鍵人物在溝通了半年後,最後還是不願受訪,
「這些當初參與重大決策的人物,卻不願在片中出面說明,真的很遺憾」。
王瓊文承認,不只李前總統拒絕接受公視的訪問,原本計畫中的一百名受訪名單裡,
「拒訪的比例很高」。王瓊文最遺憾的是,「很多李前總統的核心幕僚都不願接受採訪」
,其中曾是前國安會副秘書長的張榮豐,是台海危機時重要的幕後操盤手,經過製作單位
溝通了近半年,他還是只願接受預訪提供背景資料,拒絕在攝影前露面。
--------------------------------------------------------------------------
「李登輝」民主先生政治性格全紀錄
2006.08.07 中國時報 郭崇倫
製作政治題材的紀錄片,就像陳述歷史一樣困難,越靠近現在,禁忌與限制越多,但也
越引起人們的興趣,「李登輝」亦復如是。
按照時間排序下來的3集,第1集「農業專家」,無論資料的翔實與論點的掌握,
要好過第2集「民主先生」與第3集「台獨領袖」。
這不是因為後面的時段短或不重要,而是因為越早史料掌握較多,較多的人願意接受訪談
。譬如,大家關切的李登輝與各政治人物的關係,肝膽相照的李郝關係,就是最成功的;
但是越往後越難做,情同父子的李宋關係,沒有當事人的說法,而指定接班的李連關係,
究竟選後有沒有逼宮,則仍沒有答案。至於台灣之子與台灣之父的李扁關係,怕是要留待
下一部紀錄片才能處理了。
雖然這是一部以李登輝為中心的現代史紀錄,但幾乎每個參與過這20年政治過程的人,
都可以從這部紀錄片裡,找到自己曾經扮演過的角色,有時是前後矛盾的,有時是不自覺
的,壓縮在一個小時紀錄片,立刻現形。
第1集中訪問郝柏村,談到李登輝獲推舉為代理黨主席的經過,當時蔣宋美齡已經來函
反對,原本有元老主張中常會不要討論代理主席案,但是包括宋楚瑜、趙少康等人都認為
應該要處理,「當時宋楚瑜講完了,氣嘟嘟的就跑掉了。」郝柏村回憶時,臉上泛起諷刺
的微笑,「當時大家都太天真,無論是大老、小老、年輕人,包括趙少康在內。」鏡頭
接著轉向現在極力為自己辯護的趙少康,政治的諷刺馬上顯現。
如果試著為紀錄片找到主題,或許應該是:「李登輝的政治性格」。
李登輝終其一生,都在證明他的政治決定是正確的。作家李敏勇指出,早期比起彭明敏
等人,他不是玉碎型,而是一步一步循著既有黨國體制往上爬,但也因為曾經加入這個
體制,他必須更強烈的證明他只是暫時利用這個體制,沒有被體制同化。
國民黨內很多人說李登輝是變來變去的,從加入台共,到加入國民黨,從強烈宣告反台獨
,到成為台獨領袖,政治信念的變化讓人目不暇給,上海東亞所所長章念馳就說,
「我們認識李登輝經過了很長的一個過程,為認識李登輝,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但是台獨的朋友如辜寬敏卻信誓旦旦:「我可以證明,李登輝是沒有變的。」
對別人說他善變,在第3集的最後,李自己的回答則是:「這都是沒有思想的人說的,
如果真放在台灣的人的立場來了解,這是一個過程,人是不斷製造自己的環境來改變自己
的命運,這是人最了不起的地方。」
李登輝的個性中更有非常自信的一面,與其他台灣留學生不同,他42歲才赴康乃爾大學
拿博士,他的論文獲得當年最佳論文獎,指導教授承認,李大部分的學問是「自學的」
,學問上的自信反映在政治上。
他從政之路受到蔣經國提攜,一路青雲直上,幾乎沒有挫折,雖然在繼承大位時,曾一度
危險,但情勢對他有利,運用學生、反對黨等社會力量,最終掌握了絕對的權力;但也
因為如此,有時會自信太過,陳文茜認為在1996年美國協防、自己高票當選後,他
「一局贏了,又要贏下一局」,所以導致兩國論僵局,「不是他毀滅,就是別人毀滅。」
但李登輝性格中也有其陰暗面,就是政治權術的操作;蘇起稱他是「少有的鬥爭奇才」,
他藉李煥之力,登上國民黨主席之位,再打俞國華,以行政院長攏絡李煥,用郝柏村
組閣,削其軍權,再用立法院質詢轟他下來。
兩岸與國際政治中,他更擅長使用密使與金錢,90年代初蘇志誠與鄭淑敏赴香港祕會,
是為新加坡辜汪會談鋪路,乃至奉天當陽專案,與美日決策人士的金錢來往,在1996年
台海危機時發揮了功用。
由於這是政治權術,部分私下的交易與承諾,就是見不了光的,錢的來源要另籌,
情治機構會受重用,更要躲開民意機構的監督,這些都不是「民主先生」應該做的,
但卻是為了結果的不擇手段。
總體說來,這部紀錄片是準備翔實、公平客觀的,比較起稍早在台視播出由親李團體
委託製作的紀錄片,高下優劣立見,雖然李登輝本人不願意接受公視紀錄片的訪談,
但是損失更大的,怕是他自己吧。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61.230.106.163 (08/13 20:44)
紀錄李登輝 公視今晚首播
公視國家元首列傳紀錄片首部「李登輝」,今晚9時起將一連三天在公視播出,10日也將
推出DVD。在主角李前總統拒訪下,公視製作單位還是遠赴日本、美國,蒐尋到他當時
求學的住所,訪問了當年的指導老師,更找到了李前總統生平第一則見報的新聞。
公視計畫推出國家元首紀錄片,首推「李登輝」,接著還有「蔣經國」,正由「海有多深
」的導演湯湘竹拍攝中。「李登輝」紀錄片共分為三集,製作人王瓊文表示,「第一集是
李前總統的少年時代、第二集是他推動民主化的過程、第三集則是兩岸政治的轉變和他
身為台聯精神領袖的過程」。雖然主角李前總統從頭到尾都拒絕接受紀錄片團隊的訪問,
但公視還是走訪各處,透過史實的蒐集,舖陳出李前總統的歷史軌跡。公視小組造訪了
李前總統在京都大學和康乃爾大學就學處,還找到當年他在康乃爾大學的論文指導老師
Kenneth L. Robision,能找到這位已經高齡九十多歲的老教授,製作人王瓊文都覺幸運
,「他還記得四十多歲才來念博士班的李前總統,比其他學生成熟、用功、有自信」。
李前總統生平第一則見報的新聞就在當時的日本官方媒體「台灣日日新報」,擁有京都
大學高學歷的李前總統,被當成日本政府募兵活動最好的宣傳,當時他以「血書報國」的
新聞被刊載在「台灣日日新報」,不過製作人王瓊文強調,「只見到報上記載有此事,
但並未見到真刊載了血書」。李前總統在日據日時採用日文名字岩里政男,他的哥哥
岩里武則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戰亡,被供奉在日本靖國神社中,公視製作小組也拍攝到
李前總統哥哥在靖國神社的照片。
----------------------------------------------------------------------------
李登輝紀錄片 預定受訪者一半都拒絕 2006/08/07 聯合晚報
記者梁岱琦/台北報導
「李登輝」紀錄片籌拍時正值「兩顆子彈」台灣政局紛擾期,製作人王瓊文表示,有一半
的預定受訪者都拒絕接受訪問,還有關鍵人物在溝通了半年後,最後還是不願受訪,
「這些當初參與重大決策的人物,卻不願在片中出面說明,真的很遺憾」。
王瓊文承認,不只李前總統拒絕接受公視的訪問,原本計畫中的一百名受訪名單裡,
「拒訪的比例很高」。王瓊文最遺憾的是,「很多李前總統的核心幕僚都不願接受採訪」
,其中曾是前國安會副秘書長的張榮豐,是台海危機時重要的幕後操盤手,經過製作單位
溝通了近半年,他還是只願接受預訪提供背景資料,拒絕在攝影前露面。
--------------------------------------------------------------------------
「李登輝」民主先生政治性格全紀錄
2006.08.07 中國時報 郭崇倫
製作政治題材的紀錄片,就像陳述歷史一樣困難,越靠近現在,禁忌與限制越多,但也
越引起人們的興趣,「李登輝」亦復如是。
按照時間排序下來的3集,第1集「農業專家」,無論資料的翔實與論點的掌握,
要好過第2集「民主先生」與第3集「台獨領袖」。
這不是因為後面的時段短或不重要,而是因為越早史料掌握較多,較多的人願意接受訪談
。譬如,大家關切的李登輝與各政治人物的關係,肝膽相照的李郝關係,就是最成功的;
但是越往後越難做,情同父子的李宋關係,沒有當事人的說法,而指定接班的李連關係,
究竟選後有沒有逼宮,則仍沒有答案。至於台灣之子與台灣之父的李扁關係,怕是要留待
下一部紀錄片才能處理了。
雖然這是一部以李登輝為中心的現代史紀錄,但幾乎每個參與過這20年政治過程的人,
都可以從這部紀錄片裡,找到自己曾經扮演過的角色,有時是前後矛盾的,有時是不自覺
的,壓縮在一個小時紀錄片,立刻現形。
第1集中訪問郝柏村,談到李登輝獲推舉為代理黨主席的經過,當時蔣宋美齡已經來函
反對,原本有元老主張中常會不要討論代理主席案,但是包括宋楚瑜、趙少康等人都認為
應該要處理,「當時宋楚瑜講完了,氣嘟嘟的就跑掉了。」郝柏村回憶時,臉上泛起諷刺
的微笑,「當時大家都太天真,無論是大老、小老、年輕人,包括趙少康在內。」鏡頭
接著轉向現在極力為自己辯護的趙少康,政治的諷刺馬上顯現。
如果試著為紀錄片找到主題,或許應該是:「李登輝的政治性格」。
李登輝終其一生,都在證明他的政治決定是正確的。作家李敏勇指出,早期比起彭明敏
等人,他不是玉碎型,而是一步一步循著既有黨國體制往上爬,但也因為曾經加入這個
體制,他必須更強烈的證明他只是暫時利用這個體制,沒有被體制同化。
國民黨內很多人說李登輝是變來變去的,從加入台共,到加入國民黨,從強烈宣告反台獨
,到成為台獨領袖,政治信念的變化讓人目不暇給,上海東亞所所長章念馳就說,
「我們認識李登輝經過了很長的一個過程,為認識李登輝,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但是台獨的朋友如辜寬敏卻信誓旦旦:「我可以證明,李登輝是沒有變的。」
對別人說他善變,在第3集的最後,李自己的回答則是:「這都是沒有思想的人說的,
如果真放在台灣的人的立場來了解,這是一個過程,人是不斷製造自己的環境來改變自己
的命運,這是人最了不起的地方。」
李登輝的個性中更有非常自信的一面,與其他台灣留學生不同,他42歲才赴康乃爾大學
拿博士,他的論文獲得當年最佳論文獎,指導教授承認,李大部分的學問是「自學的」
,學問上的自信反映在政治上。
他從政之路受到蔣經國提攜,一路青雲直上,幾乎沒有挫折,雖然在繼承大位時,曾一度
危險,但情勢對他有利,運用學生、反對黨等社會力量,最終掌握了絕對的權力;但也
因為如此,有時會自信太過,陳文茜認為在1996年美國協防、自己高票當選後,他
「一局贏了,又要贏下一局」,所以導致兩國論僵局,「不是他毀滅,就是別人毀滅。」
但李登輝性格中也有其陰暗面,就是政治權術的操作;蘇起稱他是「少有的鬥爭奇才」,
他藉李煥之力,登上國民黨主席之位,再打俞國華,以行政院長攏絡李煥,用郝柏村
組閣,削其軍權,再用立法院質詢轟他下來。
兩岸與國際政治中,他更擅長使用密使與金錢,90年代初蘇志誠與鄭淑敏赴香港祕會,
是為新加坡辜汪會談鋪路,乃至奉天當陽專案,與美日決策人士的金錢來往,在1996年
台海危機時發揮了功用。
由於這是政治權術,部分私下的交易與承諾,就是見不了光的,錢的來源要另籌,
情治機構會受重用,更要躲開民意機構的監督,這些都不是「民主先生」應該做的,
但卻是為了結果的不擇手段。
總體說來,這部紀錄片是準備翔實、公平客觀的,比較起稍早在台視播出由親李團體
委託製作的紀錄片,高下優劣立見,雖然李登輝本人不願意接受公視紀錄片的訪談,
但是損失更大的,怕是他自己吧。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61.230.106.163 (08/13 20:44)
推 rockid:昨天不小心逛到 雖然不喜歡政治但還是看了許久 08/13 21:53
→ rockid:覺得拍的很不錯^^ 湯哥的蔣經國也加油!!!! 08/13 21:53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Genevieve
at 2006-08-18T16:05
at 2006-08-18T16:05
Related Posts
風暴48小時 Chavez:Inside the Coup

By Barb Cronin
at 2006-08-12T19:00
at 2006-08-12T19:00
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

By Frederica
at 2006-08-11T20:03
at 2006-08-11T20:03
難忘的觀影經驗

By Damian
at 2006-08-10T18:32
at 2006-08-10T18:32
難忘的觀影經驗

By Sierra Rose
at 2006-08-09T22:11
at 2006-08-09T22:11
難忘的觀影經驗

By Odelette
at 2006-08-08T16:16
at 2006-08-08T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