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尼亞傳奇--遺落的童真 - 電影

By Doris
at 2006-01-17T16:55
at 2006-01-17T16:55
Table of Contents
看預告花很多篇幅在故事開剛始的現實戰爭,我怕它把細節拍的太瑣碎而
抓不到重點,預告中又有許多納尼亞戰爭的鳥瞰畫面,也怕是畫虎(魔戒)不
成反類犬、沒有納尼亞該有的特色,結果真正去看了以後,證明自己的擔心完
全是多餘的。
他們很聰明地將原著做適當改編,不怕和原著不同,該增即增、該刪即
刪,焦點非常明確--不是我以為的納尼亞王國,包括獅子(順便提一下,我
還是習慣叫牠長橋版的阿斯蘭,而非大田版的亞斯藍)、女巫,電影重心完全
落在四個小朋友--彼得、蘇珊、愛德蒙、露西身上。
首先,摒棄所有複雜的拍攝技巧,每個畫面都乾淨清楚,一如小朋友簡單
的思考模式;鏡頭都是落在劇中小朋友所關注的地方:舉開頭為例,從離別時
母親的臉、火車上看到別的小朋友的掛牌、到下火車後和別的車站規模的落
差,氣氛由感傷、不安、轉為逗趣,這一段剪輯出小朋友易轉移的注意力。
其次,劇本寫的實在好。從躲防空洞開始,所有對白和行為都經過精心設
計,因此僅管故事進行的步調緩慢(慢到會懷疑它演不完),卻沒有一句台詞
或畫面是多餘的,角色間的互動豐富了整個原本單薄的故事(當然原著亦功不
可沒,可是對話就沒有電影那麼深刻,這和譯本或許不無關係):
居領導者地位的大哥對同是男生的弟弟有著恨鐵不成剛的期許;重感情、
纖弱的弟弟在不斷被哥哥否定的情況下,變得古怪愛鬧彆扭,只有細心的姊姊
理解包容他;姊姊一心以母親為目標努力想照顧好弟妹,在哥哥積極的作風下
她於是保守謹慎,顯得處處和哥哥對立,結果被譏為賣弄聰明;最天真的小妹
覺得凡事考慮太多的姐姐很無趣漸漸和姐姐疏遠,而和同樣沒有心機、開朗外
向的大哥走最近。
小朋友的演出也是無可挑剔、值得讚許(彼得外型很像希斯萊傑兒童版
耶!),裡頭最讓人失望的就是白女巫,一點氣勢都沒有,倘若蜜雪兒菲佛肯
接演就好了(沒接的原因據說是要顧家庭),連那隻人羊都比她搶戲,人羊豐
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讓人無法將目光從他(還是牠?)身上移開。
細節部份,例如滴水成食物那一段夠精緻,樹精的詮釋也不流於俗。
加上旋律性強、搭的恰到好處的配樂,最終呈現在觀眾眼前的,便是一個
充滿童心與童趣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童真」。
電影中,還在現實生活時仍有些裝成熟的世故,進入納尼亞以後,處處呈
現一般電影看不到的童真。童真是什麼?記得自己小時候是用什麼眼光來看待
這個世界的嗎?那就是童真,一種純粹無雜質的東西。用講的都很難解釋了,
他們卻可以成功地把它拍出來,並且和幼稚、好騙做明顯的區別,實在很厲害。
因此,我不太同意它「只是」一部給小孩子看的電影。或許原著是寫給小
朋友看的(書中旁白敘述的對象就是小朋友),電影本身卻和一般笑過就忘的
兒童片截然不同,其用心,非得受世俗污染(很無奈我必須用這個詞)的大人
才看的出。
真要說的話,我認為《納尼亞》是一部讓成人拾回遺落童真的電影。
它讓我憶起遺落在孩提時代的童真。
最後一段很有趣:機心是進不去納尼亞的。你相信納尼亞,納尼亞就存
在;只要你保有童真,隨時都可能進入納尼亞。
--
抓不到重點,預告中又有許多納尼亞戰爭的鳥瞰畫面,也怕是畫虎(魔戒)不
成反類犬、沒有納尼亞該有的特色,結果真正去看了以後,證明自己的擔心完
全是多餘的。
他們很聰明地將原著做適當改編,不怕和原著不同,該增即增、該刪即
刪,焦點非常明確--不是我以為的納尼亞王國,包括獅子(順便提一下,我
還是習慣叫牠長橋版的阿斯蘭,而非大田版的亞斯藍)、女巫,電影重心完全
落在四個小朋友--彼得、蘇珊、愛德蒙、露西身上。
首先,摒棄所有複雜的拍攝技巧,每個畫面都乾淨清楚,一如小朋友簡單
的思考模式;鏡頭都是落在劇中小朋友所關注的地方:舉開頭為例,從離別時
母親的臉、火車上看到別的小朋友的掛牌、到下火車後和別的車站規模的落
差,氣氛由感傷、不安、轉為逗趣,這一段剪輯出小朋友易轉移的注意力。
其次,劇本寫的實在好。從躲防空洞開始,所有對白和行為都經過精心設
計,因此僅管故事進行的步調緩慢(慢到會懷疑它演不完),卻沒有一句台詞
或畫面是多餘的,角色間的互動豐富了整個原本單薄的故事(當然原著亦功不
可沒,可是對話就沒有電影那麼深刻,這和譯本或許不無關係):
居領導者地位的大哥對同是男生的弟弟有著恨鐵不成剛的期許;重感情、
纖弱的弟弟在不斷被哥哥否定的情況下,變得古怪愛鬧彆扭,只有細心的姊姊
理解包容他;姊姊一心以母親為目標努力想照顧好弟妹,在哥哥積極的作風下
她於是保守謹慎,顯得處處和哥哥對立,結果被譏為賣弄聰明;最天真的小妹
覺得凡事考慮太多的姐姐很無趣漸漸和姐姐疏遠,而和同樣沒有心機、開朗外
向的大哥走最近。
小朋友的演出也是無可挑剔、值得讚許(彼得外型很像希斯萊傑兒童版
耶!),裡頭最讓人失望的就是白女巫,一點氣勢都沒有,倘若蜜雪兒菲佛肯
接演就好了(沒接的原因據說是要顧家庭),連那隻人羊都比她搶戲,人羊豐
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讓人無法將目光從他(還是牠?)身上移開。
細節部份,例如滴水成食物那一段夠精緻,樹精的詮釋也不流於俗。
加上旋律性強、搭的恰到好處的配樂,最終呈現在觀眾眼前的,便是一個
充滿童心與童趣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童真」。
電影中,還在現實生活時仍有些裝成熟的世故,進入納尼亞以後,處處呈
現一般電影看不到的童真。童真是什麼?記得自己小時候是用什麼眼光來看待
這個世界的嗎?那就是童真,一種純粹無雜質的東西。用講的都很難解釋了,
他們卻可以成功地把它拍出來,並且和幼稚、好騙做明顯的區別,實在很厲害。
因此,我不太同意它「只是」一部給小孩子看的電影。或許原著是寫給小
朋友看的(書中旁白敘述的對象就是小朋友),電影本身卻和一般笑過就忘的
兒童片截然不同,其用心,非得受世俗污染(很無奈我必須用這個詞)的大人
才看的出。
真要說的話,我認為《納尼亞》是一部讓成人拾回遺落童真的電影。
它讓我憶起遺落在孩提時代的童真。
最後一段很有趣:機心是進不去納尼亞的。你相信納尼亞,納尼亞就存
在;只要你保有童真,隨時都可能進入納尼亞。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Irma
at 2006-01-20T06:24
at 2006-01-20T06:24

By Christine
at 2006-01-21T01:26
at 2006-01-21T01:26

By Enid
at 2006-01-25T18:22
at 2006-01-25T18:22

By Kyle
at 2006-01-28T01:41
at 2006-01-28T01:41

By Heather
at 2006-01-28T09:08
at 2006-01-28T09:08

By Caitlin
at 2006-01-31T12:08
at 2006-01-31T12:08

By Gilbert
at 2006-01-31T15:49
at 2006-01-31T15:49

By Cara
at 2006-02-03T04:50
at 2006-02-03T04:50

By Blanche
at 2006-02-05T23:49
at 2006-02-05T23:49

By Tom
at 2006-02-09T09:52
at 2006-02-09T09:52

By Joseph
at 2006-02-09T16:44
at 2006-02-09T16:44

By Noah
at 2006-02-10T00:20
at 2006-02-10T00:20

By Necoo
at 2006-02-12T00:47
at 2006-02-12T00:47

By Isla
at 2006-02-15T01:33
at 2006-02-15T01:33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6-02-19T21:59
at 2006-02-19T21:59

By Selena
at 2006-02-24T18:02
at 2006-02-24T18:02

By Lydia
at 2006-02-27T21:22
at 2006-02-27T21:22

By Hazel
at 2006-02-28T06:07
at 2006-02-28T06:07

By Erin
at 2006-03-04T20:23
at 2006-03-04T20:23

By Ida
at 2006-03-06T19:47
at 2006-03-06T19:47

By Elma
at 2006-03-09T10:48
at 2006-03-09T10:48
Related Posts
金賽性學教室 (內有劇情)

By Wallis
at 2006-01-17T11:18
at 2006-01-17T11:18
選擇 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

By Charlotte
at 2006-01-17T10:59
at 2006-01-17T10:59
燦爛時光

By Wallis
at 2006-01-12T23:48
at 2006-01-12T23:48
2005 六大影評人會

By Megan
at 2006-01-11T12:13
at 2006-01-11T12:13
我對納尼亞很失望

By Poppy
at 2006-01-11T10:15
at 2006-01-11T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