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中的CSI - CSI

By Kumar
at 2006-10-09T22:54
at 2006-10-09T22:54
Table of Contents
http://zh.wikipedia.org/wiki/CSI
包含主配角等人的介紹,各季各集的名稱,內容還蠻完整的。
另外也有延伸至邁阿密與紐約的介紹。
另外 在科學人雜誌網站上看到去年的一篇文章,蠻有趣的,
貼上來與大家分享。
http://www.sciam.com.tw/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694&CL=25
CSI 犯罪現場
影集中的超級科學家,為真實世界的法醫、校園與罪犯帶來影響。
撰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翻譯/姚若潔
電視CSI影集三連作:《CSI犯罪現場》、《CSI邁阿密》及《CSI紐約》,很有可能是繼
1960年代的著名電視影集《夢幻島》中的「教授」,在沒有經費的支持下,忙於研究「以
椰子的化合物提升生活品質」以來,大眾文化對於科學家最正面看法的呈現。今年2月在
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年會中,一群真正的法醫科學家仔細檢查了CSI影集。
這個虛構的影集已經無意間對真實世界的檢察官造成壓力。郝克是微量跡證分析家,也是
西維吉尼亞大學法醫科學研究所所長,他說:「『CSI效應』這個詞在2003年出現,那時
該影集開始大受歡迎。」這個詞是指陪審員對物證有高得離譜的期待。檢察官擔心,如果
沒有陪審員在電視上所看到的那種嚴格物證,合理懷疑的界線可能會改變。
郝克指出,2004年一宗在洛杉磯的案子,牽涉到一件染血的外套。他說:「因為那件衣服
沒有進行DNA鑑定,陪審員立刻擔心起來。事實上,外套的穿著者自己承認在謀殺現場試
圖幫助受害者,所以實驗室說沒有理由做檢驗。當事人已經說了自己就在現場。」根據郝
克轉述,法官對此事明白表示:「電視教了陪審員有DNA鑑定這回事,卻沒有教何時使用
。」
的確,很多人仍然不知道關於DNA的基本常識。比方實驗室可能需要失蹤者的衣物,用衣
服上的DNA來比對待確認的物品,而禮服襯衫的硬衣領更能夠把皮膚細胞磨下來。美國華
府三軍DNA鑑定實驗室的李回憶說:「我們請家屬送來禮服襯衫,結果送來的是連包裝都
還沒拆的新衣服,他們無法相信我們想要他的髒衣服。」
罪犯可能也感受到CSI的熱潮,說不定還做筆記。德州沃斯堡的法醫槍枝專家厄尼斯特說
:「我聽到的狀況是,CSI在監獄大受『關注』。對某些人來說,監獄幾乎就是犯罪學校
。他們看到某段情節,會說:『啊,他們就是因為這樣逮到我。好,我以後不會再犯同樣
的錯誤了。』」不過,他們很可能會因此犯下新的錯誤。郝克認為:「當他們看到CSI的
劇情而試圖避開偵查時,事實上會留下更多證據。像是他們在黏信封時,為了怕留下唾液
中的DNA,不敢用舌頭舔黏膠,而改用膠帶。這麼一來,他們就可能在膠帶上留下指紋,
而且還會沾到周遭的毛髮與纖維。老實說,你越想躲開偵查,就會留下越多證據。」
另一個CSI效應是,年輕學子覺得幹這一行很酷。1999年時,郝克的學生裡只有四名畢業
生專攻法醫。「現在我們是學校的主流。」他說:「四個年級的學生加起來超過400人。
」也許他們學到最重要的事情是,真實生活和電視影集是不同的。郝克告訴學生:「我們
不太可能穿皮褲開悍馬車,而是穿連身工作服,爬在人家門廊下面找屍塊。說真格兒的,
我這輩子還沒穿過皮褲呢。」
對郝克來說,還有另一件難受的事,就是看著他的電視「分身」,使用實際上並不存在的
分析工具。他說:「我們開玩笑說,有這麼棒的玩意兒,我們真該搞一套來用用。」(某
幾集故事中使用的資料庫,就引得我一個朋友說:「為什麼他們不乾脆直接問電腦是誰幹
的?」)另一個惹惱郝克的電視影集慣用手法,就是調查員總在烏漆抹黑的室內犯罪現場
晃蕩。「他們老用手電筒,真搞不懂為什麼。」郝克說:「我通常會開燈。」
【本文出自科學人2005年6月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包含主配角等人的介紹,各季各集的名稱,內容還蠻完整的。
另外也有延伸至邁阿密與紐約的介紹。
另外 在科學人雜誌網站上看到去年的一篇文章,蠻有趣的,
貼上來與大家分享。
http://www.sciam.com.tw/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694&CL=25
CSI 犯罪現場
影集中的超級科學家,為真實世界的法醫、校園與罪犯帶來影響。
撰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翻譯/姚若潔
電視CSI影集三連作:《CSI犯罪現場》、《CSI邁阿密》及《CSI紐約》,很有可能是繼
1960年代的著名電視影集《夢幻島》中的「教授」,在沒有經費的支持下,忙於研究「以
椰子的化合物提升生活品質」以來,大眾文化對於科學家最正面看法的呈現。今年2月在
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年會中,一群真正的法醫科學家仔細檢查了CSI影集。
這個虛構的影集已經無意間對真實世界的檢察官造成壓力。郝克是微量跡證分析家,也是
西維吉尼亞大學法醫科學研究所所長,他說:「『CSI效應』這個詞在2003年出現,那時
該影集開始大受歡迎。」這個詞是指陪審員對物證有高得離譜的期待。檢察官擔心,如果
沒有陪審員在電視上所看到的那種嚴格物證,合理懷疑的界線可能會改變。
郝克指出,2004年一宗在洛杉磯的案子,牽涉到一件染血的外套。他說:「因為那件衣服
沒有進行DNA鑑定,陪審員立刻擔心起來。事實上,外套的穿著者自己承認在謀殺現場試
圖幫助受害者,所以實驗室說沒有理由做檢驗。當事人已經說了自己就在現場。」根據郝
克轉述,法官對此事明白表示:「電視教了陪審員有DNA鑑定這回事,卻沒有教何時使用
。」
的確,很多人仍然不知道關於DNA的基本常識。比方實驗室可能需要失蹤者的衣物,用衣
服上的DNA來比對待確認的物品,而禮服襯衫的硬衣領更能夠把皮膚細胞磨下來。美國華
府三軍DNA鑑定實驗室的李回憶說:「我們請家屬送來禮服襯衫,結果送來的是連包裝都
還沒拆的新衣服,他們無法相信我們想要他的髒衣服。」
罪犯可能也感受到CSI的熱潮,說不定還做筆記。德州沃斯堡的法醫槍枝專家厄尼斯特說
:「我聽到的狀況是,CSI在監獄大受『關注』。對某些人來說,監獄幾乎就是犯罪學校
。他們看到某段情節,會說:『啊,他們就是因為這樣逮到我。好,我以後不會再犯同樣
的錯誤了。』」不過,他們很可能會因此犯下新的錯誤。郝克認為:「當他們看到CSI的
劇情而試圖避開偵查時,事實上會留下更多證據。像是他們在黏信封時,為了怕留下唾液
中的DNA,不敢用舌頭舔黏膠,而改用膠帶。這麼一來,他們就可能在膠帶上留下指紋,
而且還會沾到周遭的毛髮與纖維。老實說,你越想躲開偵查,就會留下越多證據。」
另一個CSI效應是,年輕學子覺得幹這一行很酷。1999年時,郝克的學生裡只有四名畢業
生專攻法醫。「現在我們是學校的主流。」他說:「四個年級的學生加起來超過400人。
」也許他們學到最重要的事情是,真實生活和電視影集是不同的。郝克告訴學生:「我們
不太可能穿皮褲開悍馬車,而是穿連身工作服,爬在人家門廊下面找屍塊。說真格兒的,
我這輩子還沒穿過皮褲呢。」
對郝克來說,還有另一件難受的事,就是看著他的電視「分身」,使用實際上並不存在的
分析工具。他說:「我們開玩笑說,有這麼棒的玩意兒,我們真該搞一套來用用。」(某
幾集故事中使用的資料庫,就引得我一個朋友說:「為什麼他們不乾脆直接問電腦是誰幹
的?」)另一個惹惱郝克的電視影集慣用手法,就是調查員總在烏漆抹黑的室內犯罪現場
晃蕩。「他們老用手電筒,真搞不懂為什麼。」郝克說:「我通常會開燈。」
【本文出自科學人2005年6月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gs:
CSI
All Comments

By Kelly
at 2006-10-11T19:55
at 2006-10-11T19:55

By Brianna
at 2006-10-15T10:52
at 2006-10-15T10:52

By Edith
at 2006-10-18T05:19
at 2006-10-18T05:19

By Edith
at 2006-10-18T10:43
at 2006-10-18T10:43
Related Posts
昨天去看詭絲

By Jessica
at 2006-10-09T21:51
at 2006-10-09T21:51
CSI本店身家調查(有雷)

By Dorothy
at 2006-10-09T19:55
at 2006-10-09T19:55
還是自製MV-HS

By Oscar
at 2006-10-09T17:44
at 2006-10-09T17:44
CSI紐約組的身家調查

By Delia
at 2006-10-09T16:50
at 2006-10-09T16:50
三家跨組調查的集數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6-10-09T16:24
at 2006-10-09T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