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曲 - 電影

By Liam
at 2007-05-04T03:09
at 2007-05-04T03:09
Table of Contents
上映第一天就去看,心得卻拖到今天才寫。
內容有提到劇情!還沒看過的朋友要小心XD
電影版的第一PO,請多指教:)
圖文版:http://www.wretch.cc/blog/minga&article_id=16085921
--------
環島的起點是高雄,而電影的開頭卻是在太麻里。
那個導演遇到環島少年的東海岸,那個想法萌芽的地方。
環島的終點自然也是在高雄,但當東明相回到高雄的家後,
影片卻像是過站的火車,不停。
利用回想的方式,繼續繞過南迴,和第一道曙光一同停靠在太麻里。
導演陳懷恩的想法跳出既有的窠臼,電影的開始不一定就是故事的開始。
但結束與開始要在同一個地方,形成一個圓。
於是環島的故事就這樣餘韻猶存的,以代表無限的圓環繞著台灣這個小海島。
電影中人物的一顰一笑,也不斷在我腦海裡無限的繞。
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
終點就是起點。
電影是描述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約好了要跟同學一起去登山。
成行的前幾天才發現那座山早已爬過了。
看到停在家裡的老舊腳踏車,他興起了環島的念頭。
沒有騎腳踏車環島過,不知道該帶些什麼。
於是就背著早已準備好的大登山背包,還有準備上山彈的吉他,踏上旅程。
這部電影最讓我激賞的地方,是他並沒有一般灑狗血的情節,或刻意造作的感動。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聽障的大學生,原本擔心電影內容會強調環島多辛苦,
人的鬥志多堅強,多偉大,多雄壯!
還好沒有。
若要把環島寫成汪洋中的一條船,似乎有點無病呻吟了。
環島是自由的流浪,是乘著風旅行,應該是快樂的。
電影的內容著重在環島過程中與人的接觸,與自然的接觸,還有介紹台灣文化。
整部片從頭到尾都很自然清新,感覺很舒服。
東明相背著一把吉他,陪他一起走過台灣每一個角落。
一晚,皓月當空的東海岸,海浪規律的拍打著岸。
就著汽化燈,攤開四和弦,一次次的練習。
當他彈完四個和弦的時候,我笑了。
這的確是新手彈出來的聲音。
我知道,我談出來也是這種聲音。
哈。
聽障的人要怎麼學吉他?
後來在國小與老師的對話中,東明相說看著譜彈。
彈出來好不好聽不要緊。
吉它是彈給自己聽的。
是陪伴,是聽覺上的安全感。
前陣子的單車電影《單車上路》是發生在蘇花公路上的單車故事。
我沒有去看。
所以期待在《練習曲》中可以看到我所熟悉的花蓮。
不過在電影中沒有看到太多熟悉的景物,除了漢本車站。
他在那裡遇到了一位立陶宛的女孩。
女孩沒搭上往花蓮的火車,東明相幫助他,先搭往北的火車再轉而往南。
在等車的空檔,他們到了美麗的東海岸邊。
女孩在風中旋轉,東明相的筆在紙上旋轉。
他利用紙與筆,記錄下他的旅行日記,還有遇見的每一個人。
紙與筆也成了他們的溝通工具。
以漢本為起點,女孩要往南到花蓮,東明相要往北到礁溪。
東明相用圖案表示著。
南與北的分道揚鑣,正說明了旅途中的聚與散。
兩個人因路線的交叉而相遇,但總要回到自己的終點。
立陶宛女孩接過紙筆,將東明相畫的圖案加上一筆,成了一個愛心。
語言不通加上聽覺的障礙,並沒有造成他們的隔閡。
因為他們一直都是用「心」在溝通。
繼續往北,聽了莎韻之鐘的故事。
還聽到原住民老婦人的天籟合聲,悠悠轉出莎韻之歌。
一天,借宿國小,認識了即將退休的國小老師。
老師感嘆著,突然退休了還真放不下這裡的一切。
東明相以不清楚卻真摯的口音說:「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做了。」
他鼓勵老師在退休後把握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也說明了讓他踏上環島路那最簡單的念頭。
東明相吉他是彈給自己聽的,但在這裡他卻問老師:「老師,我彈吉他給你聽好不好?」
分享。
老師點點頭,東明相很高興的去拿吉他。
打開袋子,卻發現吉他的弦斷了一根,失望全寫在臉上。
在火力發電廠聽了政府與居民的衝突。
在海邊,遇到了一同去抗議工廠惡性倒閉的阿媽們。
遊覽車司機,是吳念真。
他說每年工廠老闆從國外回來,這些阿媽就會包車北上抗議。
遊覽車公司覺得她們處境堪憐,都會給予優待。
阿媽們每次上午去抗議,下午就像是同學會,帶她們出來逛一逛。
「每次抗議都沒有結果。也好,生活中有個希望存在。」
從吳念真嘴裡講出的話,「真情指數」就是會飆高。
在新竹,跟兩個青少年在堤防上塗鴉。
其中一個青少年拿著東明相斷了弦的吉他刷節奏,狂吼。
「少一根弦又怎樣!?就彈啊!」
是啊,生命中有一點缺陷又怎樣。
就用力的活啊!
後來,在台南也遇到了一位腳踏車騎士,東明相南下,他北上。
短暫聊天後,各自道別。
之後有一幕是單車騎士停在堤防塗鴉處休息,喝水。
我很喜歡這一幕。
在旅行的途中,我們都留下足跡。
也不斷的踏上別人的足跡。
有見面,有攀談,是有形的交流。
還有許多時候,旅行的人是在不斷的停留與過往中,做無形的交流。
在國小斷了弦的吉他,堤防上的青少年彈著。
堤防的塗鴉,台南遇到的腳踏車騎士經過。
每個點看似不同,但又密密牽引著。
《練習曲》有兩個地方最引起我的共鳴。
ㄧ個是東明相回到高雄家中,停好車,走了幾步後又回頭看著自己的車子,微笑。
看到這裡,我也微笑了。
車的確是一路上最好的夥伴。
另一個就是電影的尾聲,途中遇見的每一個人都再帶過一次。
東海岸遇到的導演及劇組,花蓮的達輪,漢本的立陶宛女孩,北海岸的原住民阿媽,國小老師,遊覽車司機,塗鴉的夥伴,阿公阿媽舊時好友,腳踏車騎士…….
在胡德夫澎湃的「太平洋的風」歌聲中一一回顧。
的確,在旅途中最美麗的風景就是這些相遇的人。
東明相到家之後,電影還沒終結。
東明相回想著從高雄出發的那天,一直到了電影的開頭,太麻里。
故事以一個圓的方式,環繞著台灣。
環繞著我的思緒。
瀰漫。
原本對環島沒有太大的憧憬。
但看了劉克襄《迷路一天‧在小鎮》跟《練習曲》,又想環島了。
我想去看看隱藏在台灣各地的歲月遺跡。
還有等著我去相遇的,可愛的旅人。
--
內容有提到劇情!還沒看過的朋友要小心XD
電影版的第一PO,請多指教:)
圖文版:http://www.wretch.cc/blog/minga&article_id=16085921
--------
環島的起點是高雄,而電影的開頭卻是在太麻里。
那個導演遇到環島少年的東海岸,那個想法萌芽的地方。
環島的終點自然也是在高雄,但當東明相回到高雄的家後,
影片卻像是過站的火車,不停。
利用回想的方式,繼續繞過南迴,和第一道曙光一同停靠在太麻里。
導演陳懷恩的想法跳出既有的窠臼,電影的開始不一定就是故事的開始。
但結束與開始要在同一個地方,形成一個圓。
於是環島的故事就這樣餘韻猶存的,以代表無限的圓環繞著台灣這個小海島。
電影中人物的一顰一笑,也不斷在我腦海裡無限的繞。
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
終點就是起點。
電影是描述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約好了要跟同學一起去登山。
成行的前幾天才發現那座山早已爬過了。
看到停在家裡的老舊腳踏車,他興起了環島的念頭。
沒有騎腳踏車環島過,不知道該帶些什麼。
於是就背著早已準備好的大登山背包,還有準備上山彈的吉他,踏上旅程。
這部電影最讓我激賞的地方,是他並沒有一般灑狗血的情節,或刻意造作的感動。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聽障的大學生,原本擔心電影內容會強調環島多辛苦,
人的鬥志多堅強,多偉大,多雄壯!
還好沒有。
若要把環島寫成汪洋中的一條船,似乎有點無病呻吟了。
環島是自由的流浪,是乘著風旅行,應該是快樂的。
電影的內容著重在環島過程中與人的接觸,與自然的接觸,還有介紹台灣文化。
整部片從頭到尾都很自然清新,感覺很舒服。
東明相背著一把吉他,陪他一起走過台灣每一個角落。
一晚,皓月當空的東海岸,海浪規律的拍打著岸。
就著汽化燈,攤開四和弦,一次次的練習。
當他彈完四個和弦的時候,我笑了。
這的確是新手彈出來的聲音。
我知道,我談出來也是這種聲音。
哈。
聽障的人要怎麼學吉他?
後來在國小與老師的對話中,東明相說看著譜彈。
彈出來好不好聽不要緊。
吉它是彈給自己聽的。
是陪伴,是聽覺上的安全感。
前陣子的單車電影《單車上路》是發生在蘇花公路上的單車故事。
我沒有去看。
所以期待在《練習曲》中可以看到我所熟悉的花蓮。
不過在電影中沒有看到太多熟悉的景物,除了漢本車站。
他在那裡遇到了一位立陶宛的女孩。
女孩沒搭上往花蓮的火車,東明相幫助他,先搭往北的火車再轉而往南。
在等車的空檔,他們到了美麗的東海岸邊。
女孩在風中旋轉,東明相的筆在紙上旋轉。
他利用紙與筆,記錄下他的旅行日記,還有遇見的每一個人。
紙與筆也成了他們的溝通工具。
以漢本為起點,女孩要往南到花蓮,東明相要往北到礁溪。
東明相用圖案表示著。
南與北的分道揚鑣,正說明了旅途中的聚與散。
兩個人因路線的交叉而相遇,但總要回到自己的終點。
立陶宛女孩接過紙筆,將東明相畫的圖案加上一筆,成了一個愛心。
語言不通加上聽覺的障礙,並沒有造成他們的隔閡。
因為他們一直都是用「心」在溝通。
繼續往北,聽了莎韻之鐘的故事。
還聽到原住民老婦人的天籟合聲,悠悠轉出莎韻之歌。
一天,借宿國小,認識了即將退休的國小老師。
老師感嘆著,突然退休了還真放不下這裡的一切。
東明相以不清楚卻真摯的口音說:「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做了。」
他鼓勵老師在退休後把握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也說明了讓他踏上環島路那最簡單的念頭。
東明相吉他是彈給自己聽的,但在這裡他卻問老師:「老師,我彈吉他給你聽好不好?」
分享。
老師點點頭,東明相很高興的去拿吉他。
打開袋子,卻發現吉他的弦斷了一根,失望全寫在臉上。
在火力發電廠聽了政府與居民的衝突。
在海邊,遇到了一同去抗議工廠惡性倒閉的阿媽們。
遊覽車司機,是吳念真。
他說每年工廠老闆從國外回來,這些阿媽就會包車北上抗議。
遊覽車公司覺得她們處境堪憐,都會給予優待。
阿媽們每次上午去抗議,下午就像是同學會,帶她們出來逛一逛。
「每次抗議都沒有結果。也好,生活中有個希望存在。」
從吳念真嘴裡講出的話,「真情指數」就是會飆高。
在新竹,跟兩個青少年在堤防上塗鴉。
其中一個青少年拿著東明相斷了弦的吉他刷節奏,狂吼。
「少一根弦又怎樣!?就彈啊!」
是啊,生命中有一點缺陷又怎樣。
就用力的活啊!
後來,在台南也遇到了一位腳踏車騎士,東明相南下,他北上。
短暫聊天後,各自道別。
之後有一幕是單車騎士停在堤防塗鴉處休息,喝水。
我很喜歡這一幕。
在旅行的途中,我們都留下足跡。
也不斷的踏上別人的足跡。
有見面,有攀談,是有形的交流。
還有許多時候,旅行的人是在不斷的停留與過往中,做無形的交流。
在國小斷了弦的吉他,堤防上的青少年彈著。
堤防的塗鴉,台南遇到的腳踏車騎士經過。
每個點看似不同,但又密密牽引著。
《練習曲》有兩個地方最引起我的共鳴。
ㄧ個是東明相回到高雄家中,停好車,走了幾步後又回頭看著自己的車子,微笑。
看到這裡,我也微笑了。
車的確是一路上最好的夥伴。
另一個就是電影的尾聲,途中遇見的每一個人都再帶過一次。
東海岸遇到的導演及劇組,花蓮的達輪,漢本的立陶宛女孩,北海岸的原住民阿媽,國小老師,遊覽車司機,塗鴉的夥伴,阿公阿媽舊時好友,腳踏車騎士…….
在胡德夫澎湃的「太平洋的風」歌聲中一一回顧。
的確,在旅途中最美麗的風景就是這些相遇的人。
東明相到家之後,電影還沒終結。
東明相回想著從高雄出發的那天,一直到了電影的開頭,太麻里。
故事以一個圓的方式,環繞著台灣。
環繞著我的思緒。
瀰漫。
原本對環島沒有太大的憧憬。
但看了劉克襄《迷路一天‧在小鎮》跟《練習曲》,又想環島了。
我想去看看隱藏在台灣各地的歲月遺跡。
還有等著我去相遇的,可愛的旅人。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Hedda
at 2007-05-05T15:48
at 2007-05-05T15:48

By Faithe
at 2007-05-08T07:54
at 2007-05-08T07:54

By Anthony
at 2007-05-11T18:03
at 2007-05-11T18:03

By Blanche
at 2007-05-13T06:35
at 2007-05-13T06:35

By Zanna
at 2007-05-15T13:58
at 2007-05-15T13:58

By Cara
at 2007-05-16T08:57
at 2007-05-16T08:57

By Ethan
at 2007-05-19T07:11
at 2007-05-19T07:11

By Brianna
at 2007-05-20T00:15
at 2007-05-20T00:15

By Anthony
at 2007-05-21T21:15
at 2007-05-21T21:15

By Dorothy
at 2007-05-25T19:48
at 2007-05-25T19:48

By Agnes
at 2007-05-28T15:24
at 2007-05-28T15:24
Related Posts
天才雷普利 [雷]

By James
at 2007-05-04T01:43
at 2007-05-04T01:43
13駭人遊戲

By Valerie
at 2007-05-03T21:00
at 2007-05-03T21:00
羊男的迷宮 Pan`s Labyrinth (小雷)

By Cara
at 2007-05-03T20:06
at 2007-05-03T20:06
人生駕駛課 Driving Lessons

By Lucy
at 2007-05-03T20:03
at 2007-05-03T20:03
蜘蛛人3觀後感 (內有劇情慎入)

By Madame
at 2007-05-03T15:08
at 2007-05-03T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