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推薦【沙灘上的安妮 】從容智慧的大師私語 - 藝術電影

By Una
at 2010-03-01T18:37
at 2010-03-01T18:37
Table of Contents
聯合晚報╱聞天祥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5444771.shtml
舉凡作品,多少都有創作者自身的投射。但是直接陳述自己的人生卻不見得輕鬆。
不僅是「情怯」這類心理障礙,更多時候是少了客觀的距離後不知剪裁,而陷入
到自殤或自得的泥沼,甚至自以為是。然而安妮華達的自傳式作品「沙灘上的安妮」
看似瑣碎,卻在回溯記憶的工程裡,展現了她的純真、勇敢、包容與智慧。
不說大道理,卻滿篇哲思;信手拈來,盡是詩意。
被尊稱為「新浪潮祖母」的安妮華達,堪稱影史地位最崇高的女導演,超越半世紀
的導演生涯,足以讓她的豐功偉業,佔滿整個篇幅。但是她沒有,講自己的出身,
總不忘拍拍那些曾影響她的,對觀眾而言完全陌生的鄰居、朋友,但她對人的特殊
觀察,總有辦法令你會心一笑。不時還來段歷史重演,有時是她演自己,有時
找人演她;同樣的,這些故友或他們的孩子,也可以粉墨登場示範一下過往的生活。
就像在巴黎的大街上鋪上沙,上面卻是一堆人模擬華達工作室忙碌的情況,工作與
休閒形成有趣的對比;即使大雨傾盆,華達都能幽默地對著剛架設好的假鳥們,
自我解嘲。
這種幽默與其說是天性,不如說是經過椎心刺痛與無盡包容的修練成果。影迷
眾所皆知,安妮華達有個同樣知名的導演老公傑克德米(「秋水伊人」、
「柳媚花嬌」)。雖然從德米作品的蛛絲馬跡,我曾經有過懷疑;但是當華達在
本片親口說出德米曾經離開,而且回她身邊時已身染愛滋的往事,還是無比震撼的。
震撼我的不只是德米的真正病情,更是華達的包容與愛。請別拿「真正的女性
主義者這時應該怎樣怎樣」的屁話來告訴我什麼是「政治正確」!
華達要在德米生命尾聲為他拍出「南特傑克」(1990),是要有多大的力量!
我一點都不懷疑「南特傑克」之所以成為電影史上最美的情書與她最偉大的
作品之一,正是出自於此。看華達談起德米,依然淚眼潸潸,很難不動容。
近年,小型數位攝影機的普遍率愈來愈高,其實全球最佳代言人就是安妮華達。
2000年的「艾格妮撿風景」(為什麼一下叫安妮?一下叫艾格妮?我也覺得
很困擾)說明了即使沒有財力和體力調度龐大劇組、大型機具,一台小小的DV,
也可以因為拍攝者的慧心獨具,達到更親密更細膩的境界。當時年過七十的
安妮華達自己拿起小攝影機從馬鈴薯拍起,繼而變成一部透視法國社會與
個人內在的經典紀錄片,由小而大,見微知著,足見其不被外物所役的境界。
「沙灘上的安妮」像是這股精神的延伸,不過片頭片尾,在沙灘上、在院落中,
華達都用了鏡子重構了自己與環境的關連,像是參悟了鏡花水月,又像對
電影本質的一個反思。
這是一部「私」電影,內在格局卻很大。八十歲的安妮華達,有太多值得
我們親炙的東西。作為一個導演,她用影像來分享;做為觀眾,我們何其幸運。
--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5444771.shtml
舉凡作品,多少都有創作者自身的投射。但是直接陳述自己的人生卻不見得輕鬆。
不僅是「情怯」這類心理障礙,更多時候是少了客觀的距離後不知剪裁,而陷入
到自殤或自得的泥沼,甚至自以為是。然而安妮華達的自傳式作品「沙灘上的安妮」
看似瑣碎,卻在回溯記憶的工程裡,展現了她的純真、勇敢、包容與智慧。
不說大道理,卻滿篇哲思;信手拈來,盡是詩意。
被尊稱為「新浪潮祖母」的安妮華達,堪稱影史地位最崇高的女導演,超越半世紀
的導演生涯,足以讓她的豐功偉業,佔滿整個篇幅。但是她沒有,講自己的出身,
總不忘拍拍那些曾影響她的,對觀眾而言完全陌生的鄰居、朋友,但她對人的特殊
觀察,總有辦法令你會心一笑。不時還來段歷史重演,有時是她演自己,有時
找人演她;同樣的,這些故友或他們的孩子,也可以粉墨登場示範一下過往的生活。
就像在巴黎的大街上鋪上沙,上面卻是一堆人模擬華達工作室忙碌的情況,工作與
休閒形成有趣的對比;即使大雨傾盆,華達都能幽默地對著剛架設好的假鳥們,
自我解嘲。
這種幽默與其說是天性,不如說是經過椎心刺痛與無盡包容的修練成果。影迷
眾所皆知,安妮華達有個同樣知名的導演老公傑克德米(「秋水伊人」、
「柳媚花嬌」)。雖然從德米作品的蛛絲馬跡,我曾經有過懷疑;但是當華達在
本片親口說出德米曾經離開,而且回她身邊時已身染愛滋的往事,還是無比震撼的。
震撼我的不只是德米的真正病情,更是華達的包容與愛。請別拿「真正的女性
主義者這時應該怎樣怎樣」的屁話來告訴我什麼是「政治正確」!
華達要在德米生命尾聲為他拍出「南特傑克」(1990),是要有多大的力量!
我一點都不懷疑「南特傑克」之所以成為電影史上最美的情書與她最偉大的
作品之一,正是出自於此。看華達談起德米,依然淚眼潸潸,很難不動容。
近年,小型數位攝影機的普遍率愈來愈高,其實全球最佳代言人就是安妮華達。
2000年的「艾格妮撿風景」(為什麼一下叫安妮?一下叫艾格妮?我也覺得
很困擾)說明了即使沒有財力和體力調度龐大劇組、大型機具,一台小小的DV,
也可以因為拍攝者的慧心獨具,達到更親密更細膩的境界。當時年過七十的
安妮華達自己拿起小攝影機從馬鈴薯拍起,繼而變成一部透視法國社會與
個人內在的經典紀錄片,由小而大,見微知著,足見其不被外物所役的境界。
「沙灘上的安妮」像是這股精神的延伸,不過片頭片尾,在沙灘上、在院落中,
華達都用了鏡子重構了自己與環境的關連,像是參悟了鏡花水月,又像對
電影本質的一個反思。
這是一部「私」電影,內在格局卻很大。八十歲的安妮華達,有太多值得
我們親炙的東西。作為一個導演,她用影像來分享;做為觀眾,我們何其幸運。
--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By Steve
at 2010-03-02T06:00
at 2010-03-02T06:00

By Regina
at 2010-03-07T04:27
at 2010-03-07T04:27

By Margaret
at 2010-03-10T14:19
at 2010-03-10T14:19

By Franklin
at 2010-03-12T23:31
at 2010-03-12T23:31

By Anthony
at 2010-03-15T14:16
at 2010-03-15T14:16
Related Posts
犬齒之家-認知與真實的界線

By Damian
at 2010-02-27T02:57
at 2010-02-27T02:57
【沙灘上的安妮】十年來,全世界最好的 …

By Ula
at 2010-02-26T18:25
at 2010-02-26T18:25
台灣影史第一宗! 金馬奇幻影展開春登場

By Thomas
at 2010-02-25T18:16
at 2010-02-25T18:16
《安妮》自拍紀錄片 敘事有詩意

By Madame
at 2010-02-25T13:54
at 2010-02-25T13:54
戲院轉型/學者:品味多元才使文化健全

By Wallis
at 2010-02-25T00:16
at 2010-02-25T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