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評 / 牯嶺街少年事件簿 - 電影

By George
at 2017-05-14T16:40
at 2017-05-14T16:40
Table of Contents
聞天祥專欄:牯嶺街少年事件簿
https://goo.gl/4w42ek
2016 年 12 月 05 日
--
時序進入年末,也盼到眾多傑出影人齊聚的金馬獎盛事。
今年最大的亮點不外乎是金馬主視覺向《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致敬的那道光,
而許多影癡們期待已久的完整四小時數位修復版,也將在本月獻映。
為何過了 25 年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仍如此被看重?
讓我們一起回到案發現場,對這起影史上著名的犯罪事件抽絲剝繭。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取材自 1960 年代一樁未成年者的兇殺案件,
卻在楊德昌的透視下,成了那個閉鎖時代,壓抑、徬徨、道德純潔性失落的反映。
這份失落,不只來自張震所飾演的殺人少年對女友不斷依靠有力男性的絕望;
也來自幫派情義淪喪、教育體制蠻橫、以及警察司法系統的黑暗。
因此「殺人」反而成為單純理想在現實中遭遇挫敗的隱喻。
把《牯嶺街》拿來與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對照,會更加有趣。
如果說侯孝賢突破禁忌,呈現一個台灣本省家族面臨殖民國日本戰敗、
國民黨政權接收台灣後的政治洪流,而慘被吞噬的命運;
楊德昌則像替來到台灣的外省人翻案,這群人並非都是既得利益份子,
他們也有卑微與落寞,甚至同樣遭受監視及打壓。
因為題材變化,楊德昌也在本片轉換了他著名的視覺風格,除了重現當年的場景氛圍,
光影的幽暗也成了一種視覺暗喻,和他對主要角色的同情,形成強烈的對比。
▍後還原事件原貌
但整整 25 年前,我在電影院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感受還沒這麼強烈。
一來是自己的觀影能力可能趕不上影片的紮實與厚度,多年後我才發現自己看到的
(其實不到)三小時版,並不是楊德昌屬意的版本。說到這裡就有火。
過去片商與影院為了每天能多演一場,不能吃虧,對於片長超過兩小時的影片,
動刀動剪並不稀奇。胡金銓的《山中傳奇》、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都遭遇過類似命運。
若由外人硬剪,動輒底氣大傷;即使導演認可(例如《賽德克.巴萊》的海外版),
也很難沒有遺憾吧!因此當我終於看到四小時完整版,這才大驚幾乎錯過這麼精彩的原貌。
相較於《悲情城市》風光在威尼斯影展掄回金獅大獎,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算是命運多舛。在 1991 坎城影展缺那臨門一腳,
後來決定去當時亞洲唯一 A 級影展東京競賽,又被迫地冠上美、日出品名義,
雖然備受好評,也只拿了評審團特別獎,還得和另一部中國片並列。
同年金馬獎,競爭之激烈,堪稱空前。《牯嶺街》遇上王家衛的《阿飛正傳》、
關錦鵬的《阮玲玉》和李安的《推手》,最終還是拿了最佳影片和原著劇本兩個獎。
楊德昌在領取最佳影片時說了:
「大概有 70 到 80 位工作人員,在此之前,還不知道攝影機長什麼樣子。
他們非常辛苦跟著我工作,只憑著兩樣東西,一樣是對電影的熱愛,還有對自己的自信。」
台灣電影產業的動人與辛酸,幾乎都包藏在話裡面了。
20 幾年後拿到金馬獎的新加坡導演陳哲藝,今年為金馬拍年度廣告時,
不僅請出以本片出道的張震重返拍攝地,也引用了這段致詞。
▍守得雲開見月明
你能想像一部電影在四分之一世紀後重新出土,引爆的火花比當年還熾?
或是一個新加坡電影人告訴你,這是影響他最大的電影?經典當如是。
當大部分影片撒了大錢作宣傳,保鮮期卻只有短短兩週,然後迅速被人遺忘;
有的卻能在時光淘洗下,愈見光芒。
電影好像愈來愈容易拍,這種魄力卻反而愈來愈難見了。大師並不是沒作過砲灰。
還記得《青梅竹馬》嗎?當年楊德昌要侯孝賢和蔡琴主演,侯孝賢還入圍了金馬獎,
差一點幹掉周潤發,那麼電影史就要改寫。這部片在台北慘澹到四天就下片
(南部甚至只演了三天)。如果所有志氣都在那時就消靡殆盡,大概就沒有後來的
《悲情城市》,沒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了。這也是為什麼每次重看這些電影時,
我的激動不只是對影片撥雲見日的深刻與勇氣,還有背後那股堅持不放的毅力與執著。
--
題外話:
剛在桃園電影節看完這部,據影展人員所說今天放映的是中影修復版本,
不過片頭有 CC 的字幕出現,可能是用 CC 版本再調光吧?
今天是我第一次在大螢幕看這部,之前看 CC 版本的 DVD 時,
有點偷懶沒一口氣看完,只看前面四十分鐘。
所以今天看前面的時候,還在想怎麼亮度不像 DVD 一樣,
記得剛看 DVD 時,覺得畫面清楚到有一層濾鏡。
最讓我感動竟然是二姐對小四傳教的那段 XD
然後某小弟上完廁所被砍,讓我想到《黑色追緝令》,
該不會是向楊導致敬吧?(想太多)
另外製片映後分享,哈尼的配音是楊導演配的,
可是我覺得哈尼第二次出現聲音有點不一樣,
不知道是不是全都是楊導演配音的。
他還有分享飾演女主角的演員是在美國長大,後來回去當律師。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s://goo.gl/4w42ek
2016 年 12 月 05 日
--
時序進入年末,也盼到眾多傑出影人齊聚的金馬獎盛事。
今年最大的亮點不外乎是金馬主視覺向《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致敬的那道光,
而許多影癡們期待已久的完整四小時數位修復版,也將在本月獻映。
為何過了 25 年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仍如此被看重?
讓我們一起回到案發現場,對這起影史上著名的犯罪事件抽絲剝繭。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取材自 1960 年代一樁未成年者的兇殺案件,
卻在楊德昌的透視下,成了那個閉鎖時代,壓抑、徬徨、道德純潔性失落的反映。
這份失落,不只來自張震所飾演的殺人少年對女友不斷依靠有力男性的絕望;
也來自幫派情義淪喪、教育體制蠻橫、以及警察司法系統的黑暗。
因此「殺人」反而成為單純理想在現實中遭遇挫敗的隱喻。
把《牯嶺街》拿來與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對照,會更加有趣。
如果說侯孝賢突破禁忌,呈現一個台灣本省家族面臨殖民國日本戰敗、
國民黨政權接收台灣後的政治洪流,而慘被吞噬的命運;
楊德昌則像替來到台灣的外省人翻案,這群人並非都是既得利益份子,
他們也有卑微與落寞,甚至同樣遭受監視及打壓。
因為題材變化,楊德昌也在本片轉換了他著名的視覺風格,除了重現當年的場景氛圍,
光影的幽暗也成了一種視覺暗喻,和他對主要角色的同情,形成強烈的對比。
▍後還原事件原貌
但整整 25 年前,我在電影院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感受還沒這麼強烈。
一來是自己的觀影能力可能趕不上影片的紮實與厚度,多年後我才發現自己看到的
(其實不到)三小時版,並不是楊德昌屬意的版本。說到這裡就有火。
過去片商與影院為了每天能多演一場,不能吃虧,對於片長超過兩小時的影片,
動刀動剪並不稀奇。胡金銓的《山中傳奇》、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都遭遇過類似命運。
若由外人硬剪,動輒底氣大傷;即使導演認可(例如《賽德克.巴萊》的海外版),
也很難沒有遺憾吧!因此當我終於看到四小時完整版,這才大驚幾乎錯過這麼精彩的原貌。
相較於《悲情城市》風光在威尼斯影展掄回金獅大獎,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算是命運多舛。在 1991 坎城影展缺那臨門一腳,
後來決定去當時亞洲唯一 A 級影展東京競賽,又被迫地冠上美、日出品名義,
雖然備受好評,也只拿了評審團特別獎,還得和另一部中國片並列。
同年金馬獎,競爭之激烈,堪稱空前。《牯嶺街》遇上王家衛的《阿飛正傳》、
關錦鵬的《阮玲玉》和李安的《推手》,最終還是拿了最佳影片和原著劇本兩個獎。
楊德昌在領取最佳影片時說了:
「大概有 70 到 80 位工作人員,在此之前,還不知道攝影機長什麼樣子。
他們非常辛苦跟著我工作,只憑著兩樣東西,一樣是對電影的熱愛,還有對自己的自信。」
台灣電影產業的動人與辛酸,幾乎都包藏在話裡面了。
20 幾年後拿到金馬獎的新加坡導演陳哲藝,今年為金馬拍年度廣告時,
不僅請出以本片出道的張震重返拍攝地,也引用了這段致詞。
▍守得雲開見月明
你能想像一部電影在四分之一世紀後重新出土,引爆的火花比當年還熾?
或是一個新加坡電影人告訴你,這是影響他最大的電影?經典當如是。
當大部分影片撒了大錢作宣傳,保鮮期卻只有短短兩週,然後迅速被人遺忘;
有的卻能在時光淘洗下,愈見光芒。
電影好像愈來愈容易拍,這種魄力卻反而愈來愈難見了。大師並不是沒作過砲灰。
還記得《青梅竹馬》嗎?當年楊德昌要侯孝賢和蔡琴主演,侯孝賢還入圍了金馬獎,
差一點幹掉周潤發,那麼電影史就要改寫。這部片在台北慘澹到四天就下片
(南部甚至只演了三天)。如果所有志氣都在那時就消靡殆盡,大概就沒有後來的
《悲情城市》,沒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了。這也是為什麼每次重看這些電影時,
我的激動不只是對影片撥雲見日的深刻與勇氣,還有背後那股堅持不放的毅力與執著。
--
題外話:
剛在桃園電影節看完這部,據影展人員所說今天放映的是中影修復版本,
不過片頭有 CC 的字幕出現,可能是用 CC 版本再調光吧?
今天是我第一次在大螢幕看這部,之前看 CC 版本的 DVD 時,
有點偷懶沒一口氣看完,只看前面四十分鐘。
所以今天看前面的時候,還在想怎麼亮度不像 DVD 一樣,
記得剛看 DVD 時,覺得畫面清楚到有一層濾鏡。
最讓我感動竟然是二姐對小四傳教的那段 XD
然後某小弟上完廁所被砍,讓我想到《黑色追緝令》,
該不會是向楊導致敬吧?(想太多)
另外製片映後分享,哈尼的配音是楊導演配的,
可是我覺得哈尼第二次出現聲音有點不一樣,
不知道是不是全都是楊導演配音的。
他還有分享飾演女主角的演員是在美國長大,後來回去當律師。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Comments

By Barb Cronin
at 2017-05-19T12:38
at 2017-05-19T12:38

By Dinah
at 2017-05-23T11:50
at 2017-05-23T11:50

By Hazel
at 2017-05-25T16:42
at 2017-05-25T16:42

By Elizabeth
at 2017-05-26T01:08
at 2017-05-26T01:08

By Andy
at 2017-05-27T19:55
at 2017-05-27T19:55

By Andrew
at 2017-06-01T07:07
at 2017-06-01T07:07

By Eden
at 2017-06-02T17:55
at 2017-06-02T17:55

By Regina
at 2017-06-06T21:58
at 2017-06-06T21:58

By Hedwig
at 2017-06-11T02:29
at 2017-06-11T02:29

By Charlie
at 2017-06-14T05:10
at 2017-06-14T05:10

By Irma
at 2017-06-18T13:13
at 2017-06-18T13:13

By Noah
at 2017-06-20T18:59
at 2017-06-20T18:59

By Hedda
at 2017-06-23T13:43
at 2017-06-23T13:43

By Olga
at 2017-06-23T23:40
at 2017-06-23T23:40

By Blanche
at 2017-06-28T23:26
at 2017-06-28T23:26

By David
at 2017-07-01T15:11
at 2017-07-01T15:11

By Barb Cronin
at 2017-07-03T14:30
at 2017-07-03T14:30

By Odelette
at 2017-07-08T07:46
at 2017-07-08T07:46

By Olga
at 2017-07-11T04:31
at 2017-07-11T04:31

By Iris
at 2017-07-11T07:16
at 2017-07-11T07:16

By Sarah
at 2017-07-13T19:39
at 2017-07-13T19:39

By Rebecca
at 2017-07-16T00:34
at 2017-07-16T00:34

By Erin
at 2017-07-17T19:10
at 2017-07-17T19:10

By Lucy
at 2017-07-19T12:49
at 2017-07-19T12:49

By Elizabeth
at 2017-07-24T05:00
at 2017-07-24T05:00
Related Posts
異形聖約

By Quanna
at 2017-05-14T16:32
at 2017-05-14T16:32
我心深愛的國王

By Gilbert
at 2017-05-14T16:29
at 2017-05-14T16:29
漫威最弱英雄是鷹眼嗎?

By Kumar
at 2017-05-14T16:24
at 2017-05-14T16:24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太爽!

By Dora
at 2017-05-14T16:15
at 2017-05-14T16:15
美隊3的美隊根本大反派(有雷)

By Ina
at 2017-05-14T16:04
at 2017-05-14T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