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評 / 贖罪 - 電影
By Suhail Hany
at 2018-01-09T00:42
at 2018-01-09T00:42
Table of Contents
贖罪 Atonement
http://movie.kingmedia.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979&c=BA0001
2008 - 01 - 31
--
一場錯誤的證詞、一個惡意的指控,
13 歲的女孩不但害無辜之人入獄,還拆散了姊姊的戀情。
與其說【贖罪】是個戀人不得結合的愛情悲劇,不如說是一個關於「創作」的故事。
此話怎說?
打從電影一開始,這名女孩就宣稱他為難得回家的大哥寫了一個劇本,
將由她執導,在她家作客的幾個孩子們負責演出,說明了這個半大不小的女孩的早熟。
然而戲沒排成,他卻從窗內目睹了姊姊和傭人之子,
雖然表面不合,卻在池邊上演了一場「濕淋淋」的戲碼。
有趣的是,當我們以為這個事件已隨電影時間而結束時,
影片卻又冷不防地倒回頭去,把女孩可能沒看到的部分:
也就是姊姊和傭人之子怎麼遇見、為何姊姊會跳到池子裡,
鑽出來時手上還拿著花瓶的一角,
而男孩卻只會佇立不動地撇過頭去不敢注視?
這下全都鉅細靡遺地交代出來。
這個結構上的安排,表面上像在提醒觀眾,
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只是局部、表面,就像少女看到的;
但「倒敘」後的來龍去脈,就等於真實的全部嗎?
等你看到電影最後,發現這從頭到尾
都是一個為自己當年所犯的過錯尋求救贖的女作家所寫的小說,
小說直接指名道姓,她承認自己就是肇禍的女孩,
然而此時她又來記回馬槍,坦承真實並非全部如她所寫,尤其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
事實上被他誣陷的男孩早在二次大戰死於異鄉軍旅,
在地下道避難的姊姊也在意外中喪生,充滿罪惡感的她只能藉由創作改變歷史,
不但讓他們重逢,還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於是這讓我不禁好奇:
片中不斷出現的回溯與倒敘,會不會就是對「創作」這件事情的模擬?
它彷彿是小說家為增加說服力而添加的枝節,又像是害怕語焉不詳而更改、重寫的過程。
因此,我們以為傳統電影敘事中代表真實的倒敘,
根本不是「真相大白」,而是小說家的「想像」與「創作」。
她可能真的只看到了從窗子望出去的情景,
而小說家的本事則讓她編織出前面那些她沒看到也從未證實的細節。
這讓本片的敘事變得有趣起來,它既是一個故事,又是小說家主觀的記事。
再退後一點,電影不也重構了小說家的視見嗎?
不過劇情的漏洞也在這盤根錯節的關係裡出現。
因為對「眼見」的錯誤詮釋和妄加延伸,
少女誣告和姊姊發生關係的傭人之子,
就是在樹林中強暴未成年女客的犯行者。
先不論我們一開始就知道強暴犯另有其人,甚至可想而知是誰;
傭人之子帶回出走的那對雙胞胎兄弟,不是最有力的不在場證明嗎?
為何還這麼「理所當然」地鋃鐺入獄,
然後在服刑與從軍中選擇了後者,並走上客死異鄉的命運?
顯然在此出現了顧此失彼、為迎向預定結局而不顧細節合理性的瑕疵。
另外,非關演員的表演,男女主角的愛情其實也被處理得稍嫌表面。
其實一開始還頗有看頭的,那種初初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壓抑的情感而出現的可笑舉止,
或是在書房終於天雷勾動地火、站立造愛的那場戲,都拍出了個性與氛圍。
但何以成為牽掛至死、永誌不渝的愛,卻缺乏更深入的理由。
最後那場小說家想像,男女主角在夢寐以求的海邊小屋前逐浪的戲,尤其敗筆。
在海灘又抱又跑這種幾十年前的電影就已經用爛的俗套擺到這裡,
反而暴露了導演在這部份的失準與扁平。
幸好有凡妮莎蕾格烈芙這個厲害的老演員!
電影步入尾聲,當她從化妝鏡前望著自己,
到坐定後面對攝影機,坦承自己過去的錯誤,
以及小說家如何透過文字對真實與虛構進行重組,
那充滿魔力的念白,帶給我莫大的演技與情感震撼。
凡妮莎蕾格烈芙演得好,早已不是新聞,
但這次真的是既畫龍點睛,又力挽狂瀾,
演技的深度甚至超越導演末了的畫蛇添足。
其實飾演同一角色的少女(莎柔絲羅南)、
青年(蕾夢娜葛瑞)時代的兩位演員,也是成功的選角,
三個女演員清楚標示了早熟、犀利,空洞、罪惡,以及最後那難以言傳的複雜。
本片在攝影(席幕斯麥加維)、配樂(達里歐馬理安奈利)上的傑出表現,有目共睹。
片中長達五分多鍾呈現大撤退殘兵敗旅的長鏡頭,確實是精彩的炫技以及對戰害的註腳,
不過去年以來,實在太多影不驚人誓不休的長鏡頭比賽(光是坎城競賽就有一籮筐),
導演沒讓人到嘆為觀止的地步。
而且電影到了這一大段,導演的力道與準度,整體來講,是不如第一部份的。
我更欣賞本片配樂上的表現,尤其是把打字機的音效做為音樂運用,
不但塑造了緊張的壓力,也和影片的題旨有了美妙的共鳴。
若要說導演喬懷特在本片奠定了什麼經典、大師地位,
那實在言過其實,論深刻,仍有不足。
但在瑕瑜互見中,刻意求工的【贖罪】
確實替文字與影像、真實與虛構,留下一些耐人尋味的餘韻。
--
原文結束。
--
題外話:
老師在這篇影評中下了重話耶,難得看到老師這樣寫,
現在老師的文章很少這樣了 XD
羅南得獎所以來回味一下,沒想到老師評的這麼細,看來要複習一下這部了。
另外五分鐘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長鏡頭
https://youtu.be/QijbOCvunfU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movie.kingmedia.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979&c=BA0001
2008 - 01 - 31
--
一場錯誤的證詞、一個惡意的指控,
13 歲的女孩不但害無辜之人入獄,還拆散了姊姊的戀情。
與其說【贖罪】是個戀人不得結合的愛情悲劇,不如說是一個關於「創作」的故事。
此話怎說?
打從電影一開始,這名女孩就宣稱他為難得回家的大哥寫了一個劇本,
將由她執導,在她家作客的幾個孩子們負責演出,說明了這個半大不小的女孩的早熟。
然而戲沒排成,他卻從窗內目睹了姊姊和傭人之子,
雖然表面不合,卻在池邊上演了一場「濕淋淋」的戲碼。
有趣的是,當我們以為這個事件已隨電影時間而結束時,
影片卻又冷不防地倒回頭去,把女孩可能沒看到的部分:
也就是姊姊和傭人之子怎麼遇見、為何姊姊會跳到池子裡,
鑽出來時手上還拿著花瓶的一角,
而男孩卻只會佇立不動地撇過頭去不敢注視?
這下全都鉅細靡遺地交代出來。
這個結構上的安排,表面上像在提醒觀眾,
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只是局部、表面,就像少女看到的;
但「倒敘」後的來龍去脈,就等於真實的全部嗎?
等你看到電影最後,發現這從頭到尾
都是一個為自己當年所犯的過錯尋求救贖的女作家所寫的小說,
小說直接指名道姓,她承認自己就是肇禍的女孩,
然而此時她又來記回馬槍,坦承真實並非全部如她所寫,尤其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
事實上被他誣陷的男孩早在二次大戰死於異鄉軍旅,
在地下道避難的姊姊也在意外中喪生,充滿罪惡感的她只能藉由創作改變歷史,
不但讓他們重逢,還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於是這讓我不禁好奇:
片中不斷出現的回溯與倒敘,會不會就是對「創作」這件事情的模擬?
它彷彿是小說家為增加說服力而添加的枝節,又像是害怕語焉不詳而更改、重寫的過程。
因此,我們以為傳統電影敘事中代表真實的倒敘,
根本不是「真相大白」,而是小說家的「想像」與「創作」。
她可能真的只看到了從窗子望出去的情景,
而小說家的本事則讓她編織出前面那些她沒看到也從未證實的細節。
這讓本片的敘事變得有趣起來,它既是一個故事,又是小說家主觀的記事。
再退後一點,電影不也重構了小說家的視見嗎?
不過劇情的漏洞也在這盤根錯節的關係裡出現。
因為對「眼見」的錯誤詮釋和妄加延伸,
少女誣告和姊姊發生關係的傭人之子,
就是在樹林中強暴未成年女客的犯行者。
先不論我們一開始就知道強暴犯另有其人,甚至可想而知是誰;
傭人之子帶回出走的那對雙胞胎兄弟,不是最有力的不在場證明嗎?
為何還這麼「理所當然」地鋃鐺入獄,
然後在服刑與從軍中選擇了後者,並走上客死異鄉的命運?
顯然在此出現了顧此失彼、為迎向預定結局而不顧細節合理性的瑕疵。
另外,非關演員的表演,男女主角的愛情其實也被處理得稍嫌表面。
其實一開始還頗有看頭的,那種初初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壓抑的情感而出現的可笑舉止,
或是在書房終於天雷勾動地火、站立造愛的那場戲,都拍出了個性與氛圍。
但何以成為牽掛至死、永誌不渝的愛,卻缺乏更深入的理由。
最後那場小說家想像,男女主角在夢寐以求的海邊小屋前逐浪的戲,尤其敗筆。
在海灘又抱又跑這種幾十年前的電影就已經用爛的俗套擺到這裡,
反而暴露了導演在這部份的失準與扁平。
幸好有凡妮莎蕾格烈芙這個厲害的老演員!
電影步入尾聲,當她從化妝鏡前望著自己,
到坐定後面對攝影機,坦承自己過去的錯誤,
以及小說家如何透過文字對真實與虛構進行重組,
那充滿魔力的念白,帶給我莫大的演技與情感震撼。
凡妮莎蕾格烈芙演得好,早已不是新聞,
但這次真的是既畫龍點睛,又力挽狂瀾,
演技的深度甚至超越導演末了的畫蛇添足。
其實飾演同一角色的少女(莎柔絲羅南)、
青年(蕾夢娜葛瑞)時代的兩位演員,也是成功的選角,
三個女演員清楚標示了早熟、犀利,空洞、罪惡,以及最後那難以言傳的複雜。
本片在攝影(席幕斯麥加維)、配樂(達里歐馬理安奈利)上的傑出表現,有目共睹。
片中長達五分多鍾呈現大撤退殘兵敗旅的長鏡頭,確實是精彩的炫技以及對戰害的註腳,
不過去年以來,實在太多影不驚人誓不休的長鏡頭比賽(光是坎城競賽就有一籮筐),
導演沒讓人到嘆為觀止的地步。
而且電影到了這一大段,導演的力道與準度,整體來講,是不如第一部份的。
我更欣賞本片配樂上的表現,尤其是把打字機的音效做為音樂運用,
不但塑造了緊張的壓力,也和影片的題旨有了美妙的共鳴。
若要說導演喬懷特在本片奠定了什麼經典、大師地位,
那實在言過其實,論深刻,仍有不足。
但在瑕瑜互見中,刻意求工的【贖罪】
確實替文字與影像、真實與虛構,留下一些耐人尋味的餘韻。
--
原文結束。
--
題外話:
老師在這篇影評中下了重話耶,難得看到老師這樣寫,
現在老師的文章很少這樣了 XD
羅南得獎所以來回味一下,沒想到老師評的這麼細,看來要複習一下這部了。
另外五分鐘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長鏡頭
https://youtu.be/QijbOCvunfU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Dora
at 2018-01-10T15:11
at 2018-01-10T15:11
By Frederic
at 2018-01-12T20:32
at 2018-01-12T20:32
By Steve
at 2018-01-17T20:12
at 2018-01-17T20:12
By Olga
at 2018-01-22T02:40
at 2018-01-22T02:40
By Hedwig
at 2018-01-22T23:37
at 2018-01-22T23:37
By Edith
at 2018-01-24T19:22
at 2018-01-24T19:22
By Lydia
at 2018-01-26T00:58
at 2018-01-26T00:58
By Freda
at 2018-01-27T01:37
at 2018-01-27T01:37
By Doris
at 2018-01-31T01:27
at 2018-01-31T01:27
By Susan
at 2018-02-02T06:26
at 2018-02-02T06:26
By Gary
at 2018-02-03T09:42
at 2018-02-03T09:42
By Victoria
at 2018-02-05T20:57
at 2018-02-05T20:57
By Ivy
at 2018-02-09T06:56
at 2018-02-09T06:56
By Doris
at 2018-02-10T16:16
at 2018-02-10T16:16
By Mia
at 2018-02-10T19:32
at 2018-02-10T19:32
By Ina
at 2018-02-13T04:37
at 2018-02-13T04:37
Related Posts
北美觀影人數創新低 串流影音當道成影響
By Quanna
at 2018-01-09T00:12
at 2018-01-09T00:12
珍妮佛安妮斯頓 哈佛逆齡心理學實驗
By Hamiltion
at 2018-01-09T00:12
at 2018-01-09T00:12
大娛樂家-不一樣又怎樣、活出你的人生
By Catherine
at 2018-01-09T00:12
at 2018-01-09T00:12
關於「芝加哥」的BD問題
By Mia
at 2018-01-09T00:10
at 2018-01-09T00:10
金馬獎「53比例」 潔西卡崔絲坦驚訝
By Oliver
at 2018-01-08T23:54
at 2018-01-08T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