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談 / 2018 第 68 屆柏林影展(上) - 電影

By Ida
at 2018-02-23T20:50
at 2018-02-23T20:50
Table of Contents
2018 第 68 屆柏林影展(上)/ 聞天祥
https://goo.gl/kbpU7n
--
2018(第 68 屆)柏林影展選在農曆除夕、新年之交揭開序幕,
開幕片《犬之島》(Isle of Dogs)正巧對應了狗年的來到。
威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前作《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輝煌紀錄
就是從柏林開始的,而外界對他第二部動畫作品也充滿期待。
劇情描述未來日本某市長未解決犬流感而將所有狗都放逐到垃圾島上自生自滅,
一個男孩為了尋找愛犬,獨立飛至於此,而感動其他狗狗助其達成心願,
合力揭發當權者的謊言。雖然是動畫,卻保持了威斯安德森一絲不苟的風格,
從畫面構成到角色設定,皆可見其獨特美感與冷調幽默。
故事背景設在日本,從文字到音樂,也營造出一股濃郁的東瀛風味。
這屆競賽片媒體試映的排列方式不知道是否故意,幾乎一天一主題。
例如第二天登場的是巴拉圭片《女繼承人》(The Heiresses)與美國西部片《閨女》
(Damsel);第三天的俄國片《杜夫拉托夫》(Dovlatov)、法國片《伊娃》(Eva)、
德法合資的《過境》(Transit)主角都和作家有關;第四天的義大利片《我的女兒》
(Daughter of Mine)和瑞典片《房地產》(The Real Estate)則不脫家庭風暴;
第五天以挪威恐怖槍擊案為題材的《7 月 22 日》(U-July 22)和歐洲女星羅美雪妮黛的
一場訪談為主的《在吉貝隆的三天》(3 Days in Quiberon)都取材真人真事。
好的開始,並不表示接下來高潮迭起,今年柏林影展前半批登場的競賽片整體水平,
整體而言有點讓人有些失望。以至於《犬之島》的評分一直遙遙領先,唯一能與它比肩的
是俄國片《杜夫拉托夫》,這部以同名俄國作家為題材的影片並非講述他的一生,
而只是聚焦在六天之內,而且是七〇年代,年輕的主角一直進不了作家協會,
作品無法被刊登,但他又不肯寫單位要他寫的那種東西,見證了創作的孤獨與環境的鬱悶。
真實的主人翁死後才被同胞追封為偉大作者,因此年輕時期的到處碰壁與不改其志,
也愈形諷刺。但導演小阿克力謝日耳曼(Alexey German Jr.)透過沈緩詩意的攝影機運動
描寫生活的日常,場面調度功力雖然紮實,但它的瑣碎也考驗觀者的耐性與集中力。
緊追在後的《7 月 22 日》係以發生在 2011 年挪威極右派份子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
在烏托雅島屠殺執政黨舉辦的青年營成員的真實事件改編,但重點不在兇手心理與動機,
影片以他先聲東擊西放置爆裂物攻擊政府辦公大樓的監視器畫面為始,
之後便跳到島上的一名年輕成員,以電影時間等於真實(屠殺)時間的方式,
亦步亦趨地跟在她身邊,捕捉完全不知事發原因,除了要逃命,還要找到妹妹下落的經歷。
攝影機成功製造出一種親密與緊張的狀態,但前面顯然拍得比後面好,
女主角後來躲在礁石邊還能唱「True Colors」真的打敗我了。
不過更嚴峻的考驗應該是看拉夫狄亞茲(Lav Diaz)的
《惡魔的季節》(Season of thw Devil)。
這部回顧馬可仕當政時期豢養地方鷹犬以維安之名行迫害之實的黑白歷史片,
竟然讓全體演員以「清唱」的方式演(唱)了快四個鐘頭,
曲調的不斷重複就像他的鏡頭與敘事一樣考驗觀眾耐力,
還得忍受部分五音不全及一些可笑的唱詞表達(例如不停的啦啦啦),
前半部看得如坐針氈,最後不知是隨他入定還是麻痺,也就沒那麼難熬了。
我從來沒喜歡他的電影,但狄亞茲近年在三大影展很吃得開,
前年甚至在柏林得獎後再獵得威尼斯金獅,得獎運可說是超好。
目前殿後的是勞勃帕丁森和蜜雅娃絲柯思卡主演的《閨女》,
以及伊莎貝雨蓓和加斯帕德尤利爾主演的《伊娃》,
兩片在「銀幕」雜誌的平均分都不到 1.5(滿分 4 分)。
帕丁森在前者裝呆萌,帶著吉他、小馬和一個牧師前去迎娶娃絲柯思卡,
結果一廂情願還壞了人家好事。這裡頭對西部類型的冷幽默諧仿,得不到媒體買單,
加上它在日舞影展已經曝光,為何還需再佔競賽名額,令人費解。
倒是相較於男性角色的愚魯,本片女主角的剽悍非常,也成了話題。
本屆柏林影展呼應了最近震天價響的 Me Too 運動。
競賽片裡,《房地產》不僅極力捕捉 68 老婦的臉部紋理和身體皺褶,
甚至要她全裸上演近乎「榨乾」的床戲,令人咋舌。
《我的女兒》則是生母與養母大戰,加上 10 歲女童的早熟演出,
把義大利式的誇張激情沸騰至一種程度。無論老小,今年柏林的「女力」強大。
這也是《伊娃》令人失望的原因,畢竟女主角是雨蓓,
加上讓她提名奧斯卡的《她的危險遊戲》珠玉在前,眾人的期待自然升高。
開場男主角的「秀色可餐」和女主角的「不按理出牌」都釣對胃口,
但結果雷聲大雨點小,惹怒不少人,也讓它的評價暫時墊底。
倒是巴拉圭片《女繼承人》在描述好日子不再的女主角因為自己的賓士轎車而意外成了
接送貴婦打牌的司機,也挑動了她的同性慾望,情慾下端藏著國族歷史,評價還不錯。
《在吉貝隆的三天》藉女明星的最後訪問探討水銀燈外的真幻之別
以及名人與媒體的愛恨情仇,但沒明講其實在這場著名的訪談後不久,
羅美雪妮黛不但遭遇喪子之痛,不久後也香消玉殞。
希望柏林影展競賽片的下半場能讓已經有點疲憊的眾人多點驚喜。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s://goo.gl/kbpU7n
--
2018(第 68 屆)柏林影展選在農曆除夕、新年之交揭開序幕,
開幕片《犬之島》(Isle of Dogs)正巧對應了狗年的來到。
威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前作《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輝煌紀錄
就是從柏林開始的,而外界對他第二部動畫作品也充滿期待。
劇情描述未來日本某市長未解決犬流感而將所有狗都放逐到垃圾島上自生自滅,
一個男孩為了尋找愛犬,獨立飛至於此,而感動其他狗狗助其達成心願,
合力揭發當權者的謊言。雖然是動畫,卻保持了威斯安德森一絲不苟的風格,
從畫面構成到角色設定,皆可見其獨特美感與冷調幽默。
故事背景設在日本,從文字到音樂,也營造出一股濃郁的東瀛風味。
這屆競賽片媒體試映的排列方式不知道是否故意,幾乎一天一主題。
例如第二天登場的是巴拉圭片《女繼承人》(The Heiresses)與美國西部片《閨女》
(Damsel);第三天的俄國片《杜夫拉托夫》(Dovlatov)、法國片《伊娃》(Eva)、
德法合資的《過境》(Transit)主角都和作家有關;第四天的義大利片《我的女兒》
(Daughter of Mine)和瑞典片《房地產》(The Real Estate)則不脫家庭風暴;
第五天以挪威恐怖槍擊案為題材的《7 月 22 日》(U-July 22)和歐洲女星羅美雪妮黛的
一場訪談為主的《在吉貝隆的三天》(3 Days in Quiberon)都取材真人真事。
好的開始,並不表示接下來高潮迭起,今年柏林影展前半批登場的競賽片整體水平,
整體而言有點讓人有些失望。以至於《犬之島》的評分一直遙遙領先,唯一能與它比肩的
是俄國片《杜夫拉托夫》,這部以同名俄國作家為題材的影片並非講述他的一生,
而只是聚焦在六天之內,而且是七〇年代,年輕的主角一直進不了作家協會,
作品無法被刊登,但他又不肯寫單位要他寫的那種東西,見證了創作的孤獨與環境的鬱悶。
真實的主人翁死後才被同胞追封為偉大作者,因此年輕時期的到處碰壁與不改其志,
也愈形諷刺。但導演小阿克力謝日耳曼(Alexey German Jr.)透過沈緩詩意的攝影機運動
描寫生活的日常,場面調度功力雖然紮實,但它的瑣碎也考驗觀者的耐性與集中力。
緊追在後的《7 月 22 日》係以發生在 2011 年挪威極右派份子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
在烏托雅島屠殺執政黨舉辦的青年營成員的真實事件改編,但重點不在兇手心理與動機,
影片以他先聲東擊西放置爆裂物攻擊政府辦公大樓的監視器畫面為始,
之後便跳到島上的一名年輕成員,以電影時間等於真實(屠殺)時間的方式,
亦步亦趨地跟在她身邊,捕捉完全不知事發原因,除了要逃命,還要找到妹妹下落的經歷。
攝影機成功製造出一種親密與緊張的狀態,但前面顯然拍得比後面好,
女主角後來躲在礁石邊還能唱「True Colors」真的打敗我了。
不過更嚴峻的考驗應該是看拉夫狄亞茲(Lav Diaz)的
《惡魔的季節》(Season of thw Devil)。
這部回顧馬可仕當政時期豢養地方鷹犬以維安之名行迫害之實的黑白歷史片,
竟然讓全體演員以「清唱」的方式演(唱)了快四個鐘頭,
曲調的不斷重複就像他的鏡頭與敘事一樣考驗觀眾耐力,
還得忍受部分五音不全及一些可笑的唱詞表達(例如不停的啦啦啦),
前半部看得如坐針氈,最後不知是隨他入定還是麻痺,也就沒那麼難熬了。
我從來沒喜歡他的電影,但狄亞茲近年在三大影展很吃得開,
前年甚至在柏林得獎後再獵得威尼斯金獅,得獎運可說是超好。
目前殿後的是勞勃帕丁森和蜜雅娃絲柯思卡主演的《閨女》,
以及伊莎貝雨蓓和加斯帕德尤利爾主演的《伊娃》,
兩片在「銀幕」雜誌的平均分都不到 1.5(滿分 4 分)。
帕丁森在前者裝呆萌,帶著吉他、小馬和一個牧師前去迎娶娃絲柯思卡,
結果一廂情願還壞了人家好事。這裡頭對西部類型的冷幽默諧仿,得不到媒體買單,
加上它在日舞影展已經曝光,為何還需再佔競賽名額,令人費解。
倒是相較於男性角色的愚魯,本片女主角的剽悍非常,也成了話題。
本屆柏林影展呼應了最近震天價響的 Me Too 運動。
競賽片裡,《房地產》不僅極力捕捉 68 老婦的臉部紋理和身體皺褶,
甚至要她全裸上演近乎「榨乾」的床戲,令人咋舌。
《我的女兒》則是生母與養母大戰,加上 10 歲女童的早熟演出,
把義大利式的誇張激情沸騰至一種程度。無論老小,今年柏林的「女力」強大。
這也是《伊娃》令人失望的原因,畢竟女主角是雨蓓,
加上讓她提名奧斯卡的《她的危險遊戲》珠玉在前,眾人的期待自然升高。
開場男主角的「秀色可餐」和女主角的「不按理出牌」都釣對胃口,
但結果雷聲大雨點小,惹怒不少人,也讓它的評價暫時墊底。
倒是巴拉圭片《女繼承人》在描述好日子不再的女主角因為自己的賓士轎車而意外成了
接送貴婦打牌的司機,也挑動了她的同性慾望,情慾下端藏著國族歷史,評價還不錯。
《在吉貝隆的三天》藉女明星的最後訪問探討水銀燈外的真幻之別
以及名人與媒體的愛恨情仇,但沒明講其實在這場著名的訪談後不久,
羅美雪妮黛不但遭遇喪子之痛,不久後也香消玉殞。
希望柏林影展競賽片的下半場能讓已經有點疲憊的眾人多點驚喜。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Mia
at 2018-02-26T18:13
at 2018-02-26T18:13

By Zanna
at 2018-02-27T04:11
at 2018-02-27T04:11

By Steve
at 2018-03-01T21:44
at 2018-03-01T21:44

By Hedda
at 2018-03-02T13:25
at 2018-03-02T13:25

By Barb Cronin
at 2018-03-05T17:00
at 2018-03-05T17:00

By Elvira
at 2018-03-10T03:08
at 2018-03-10T03:08

By Rae
at 2018-03-14T10:20
at 2018-03-14T10:20

By Elvira
at 2018-03-18T12:19
at 2018-03-18T12:19
Related Posts
輸不起的黑豹

By Bethany
at 2018-02-23T20:15
at 2018-02-23T20:15
郵報:密戰 最後一幕

By Edith
at 2018-02-23T20:02
at 2018-02-23T20:02
冰冷無愛的循環-「當愛不見了」

By Agnes
at 2018-02-23T19:57
at 2018-02-23T19:57
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By Connor
at 2018-02-23T19:24
at 2018-02-23T19:24
角頭2-還是比1好看啦

By John
at 2018-02-23T19:01
at 2018-02-23T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