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談 / 在暑假尾巴,看成長電影 - 電影

By Zenobia
at 2017-09-01T18:56
at 2017-09-01T18:56
Table of Contents
聞天祥專欄:在暑假尾巴,看成長電影
https://goo.gl/SXu1Mc
--
導演易智言曾在《藍色大門》小說的前言裡提及:
「我們會記得某個夏天,多麼出乎意料的地突然變成了大人。」
無論你的生命裡是否也有這麼一個夏天,
但在電影裡,可以選擇再順著他人的軌跡重新成長一次。
最近重看岩井俊二的《情書》,開場女主角一襲黑衣在白雪中佇行,
只見人愈遠愈小,片名與演職員表則安靜地打在雪上,
美得像活動風景明信片,講的卻是無法安放的心痛。
未婚夫因山難而過世,走不出悲傷的她,寫了封信到他國中畢業紀念冊上的地址;
和人一樣,是個已經不存在的地方。不料卻接獲回信,並非來自天堂,
而是有個和他名字一模一樣的人,只不過是個女生,還曾與他同窗。
藤井樹,這個中性的名字,自此成為糾纏無數少男少女(以及作家)的咒語。
奇妙的因緣,讓「女」藤井樹用回憶幫女主角認識她陌生的少年「男」藤井樹,
溫暖的善意卻反過頭來揭發了埋藏多年的祕密,
也許當年「男」藤井樹是愛慕著「女」藤井樹的。
中山美穗一人分飾兩角(未婚妻與女藤井樹)的安排,
除了讓當年日劇女王確立演技代表作,更是化骨綿掌,把純愛的動人,碎成了殘酷。
--
凝結青春的樣貌
那股透明般的青澀、稍縱即逝的純真、懵懵懂懂的曖昧,流傳到台灣,
添加點性別(向)認同的焦慮,就變成了易智言的《藍色大門》、
陳映蓉的《17 歲的天空》與陳正道的《盛夏光年》。
岩井俊二還陸續開拓了《青春電幻物語》以及《花與愛麗絲》,確立「純愛」教主地位。
桂綸鎂、陳柏霖、楊祐寧、張孝全、蒼井優,
也從當年的清新臉孔,被銀幕時光機帶到不同的境地。
長大是必然,電影卻足以凍結青春。
今天我們還是會為《四百擊》Jean-Pierre Léaud 的真摯演出一掬同情之淚,
殊不知銀幕下的老先生都已在去年獲頒坎城影展終身成就獎。
如他一鳴驚人,甚至青出於藍、初登場便拿下影帝的則有
《狗臉的歲月》的 Anton Glanzelius、
《舞動人生》的 Jamie Bell,當年都只有12、3歲。
哪像《鴻孕當頭》的 Ellen Page 是回頭扮小,卻又理直氣壯。
不過我覺得最驚人的還是張艾嘉,她在 30 歲那年演《海灘的一天》,
穿著女中制服、一身鮮綠地從橄欖球隊員中間穿過操場,竟然毫無違和感。
--
捕捉社會的寫照
雖說成長的苦澀、不被理解的孤獨,古今中外皆然。
不同時代、地域的成長電影,還是同中有異、各具風華的。
正如《舞動人生》在描述男孩不想打拳而想跳芭蕾的同時,
融入了父兄投入罷工的描述,而讓成長題材與英國工人電影傳統有了自然不過的連結。
《鴻孕當頭》則以美式獨立製片的瀟灑幽默,
推翻家庭通俗劇的陳套,讓未婚懷孕有了全新的視角
(今年金馬奇幻影展的《他媽的十七歲》亦對機車女生有著貼切的詮釋)。
最近我也鼓勵年輕學生從侯孝賢的《冬冬的假期》看起,一來適合作為大師電影入門,
再者重溫這部片,無論是城鄉差異、台灣教育的扭曲,以及人際關係的溫厚鋪陳,
其熨貼社會或人心的程度,依舊鶴立雞群。
近期最讓我感興趣的,則是九把刀的新作《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和泰國電影《模犯生》,它們都在刻畫校園的畸零,弱肉強食,殊途同歸。
只不過九把刀玉石俱焚的憤怒,讓我忍不住聯想成他近年心境的大爆發,誠實卻駭人。
《模犯生》則以好萊塢式的俐落,把亞洲學子拋不開的升學壓力變成鬥智遊戲,
雖然結局看似光明,人的質變,依舊有怵目驚心之效。
也難怪有人說:優秀的青少年電影,就是社會電影。
大人們能不觀看聆聽嗎?
--
原文結束。
--
題外話:
老師果然很愛《情書》,又再介紹了一次。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s://goo.gl/SXu1Mc
--
導演易智言曾在《藍色大門》小說的前言裡提及:
「我們會記得某個夏天,多麼出乎意料的地突然變成了大人。」
無論你的生命裡是否也有這麼一個夏天,
但在電影裡,可以選擇再順著他人的軌跡重新成長一次。
最近重看岩井俊二的《情書》,開場女主角一襲黑衣在白雪中佇行,
只見人愈遠愈小,片名與演職員表則安靜地打在雪上,
美得像活動風景明信片,講的卻是無法安放的心痛。
未婚夫因山難而過世,走不出悲傷的她,寫了封信到他國中畢業紀念冊上的地址;
和人一樣,是個已經不存在的地方。不料卻接獲回信,並非來自天堂,
而是有個和他名字一模一樣的人,只不過是個女生,還曾與他同窗。
藤井樹,這個中性的名字,自此成為糾纏無數少男少女(以及作家)的咒語。
奇妙的因緣,讓「女」藤井樹用回憶幫女主角認識她陌生的少年「男」藤井樹,
溫暖的善意卻反過頭來揭發了埋藏多年的祕密,
也許當年「男」藤井樹是愛慕著「女」藤井樹的。
中山美穗一人分飾兩角(未婚妻與女藤井樹)的安排,
除了讓當年日劇女王確立演技代表作,更是化骨綿掌,把純愛的動人,碎成了殘酷。
--
凝結青春的樣貌
那股透明般的青澀、稍縱即逝的純真、懵懵懂懂的曖昧,流傳到台灣,
添加點性別(向)認同的焦慮,就變成了易智言的《藍色大門》、
陳映蓉的《17 歲的天空》與陳正道的《盛夏光年》。
岩井俊二還陸續開拓了《青春電幻物語》以及《花與愛麗絲》,確立「純愛」教主地位。
桂綸鎂、陳柏霖、楊祐寧、張孝全、蒼井優,
也從當年的清新臉孔,被銀幕時光機帶到不同的境地。
長大是必然,電影卻足以凍結青春。
今天我們還是會為《四百擊》Jean-Pierre Léaud 的真摯演出一掬同情之淚,
殊不知銀幕下的老先生都已在去年獲頒坎城影展終身成就獎。
如他一鳴驚人,甚至青出於藍、初登場便拿下影帝的則有
《狗臉的歲月》的 Anton Glanzelius、
《舞動人生》的 Jamie Bell,當年都只有12、3歲。
哪像《鴻孕當頭》的 Ellen Page 是回頭扮小,卻又理直氣壯。
不過我覺得最驚人的還是張艾嘉,她在 30 歲那年演《海灘的一天》,
穿著女中制服、一身鮮綠地從橄欖球隊員中間穿過操場,竟然毫無違和感。
--
捕捉社會的寫照
雖說成長的苦澀、不被理解的孤獨,古今中外皆然。
不同時代、地域的成長電影,還是同中有異、各具風華的。
正如《舞動人生》在描述男孩不想打拳而想跳芭蕾的同時,
融入了父兄投入罷工的描述,而讓成長題材與英國工人電影傳統有了自然不過的連結。
《鴻孕當頭》則以美式獨立製片的瀟灑幽默,
推翻家庭通俗劇的陳套,讓未婚懷孕有了全新的視角
(今年金馬奇幻影展的《他媽的十七歲》亦對機車女生有著貼切的詮釋)。
最近我也鼓勵年輕學生從侯孝賢的《冬冬的假期》看起,一來適合作為大師電影入門,
再者重溫這部片,無論是城鄉差異、台灣教育的扭曲,以及人際關係的溫厚鋪陳,
其熨貼社會或人心的程度,依舊鶴立雞群。
近期最讓我感興趣的,則是九把刀的新作《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和泰國電影《模犯生》,它們都在刻畫校園的畸零,弱肉強食,殊途同歸。
只不過九把刀玉石俱焚的憤怒,讓我忍不住聯想成他近年心境的大爆發,誠實卻駭人。
《模犯生》則以好萊塢式的俐落,把亞洲學子拋不開的升學壓力變成鬥智遊戲,
雖然結局看似光明,人的質變,依舊有怵目驚心之效。
也難怪有人說:優秀的青少年電影,就是社會電影。
大人們能不觀看聆聽嗎?
--
原文結束。
--
題外話:
老師果然很愛《情書》,又再介紹了一次。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Caroline
at 2017-09-06T11:35
at 2017-09-06T11:35

By Olivia
at 2017-09-07T10:23
at 2017-09-07T10:23

By Zanna
at 2017-09-12T09:46
at 2017-09-12T09:46

By Irma
at 2017-09-13T02:36
at 2017-09-13T02:36

By Emma
at 2017-09-18T00:01
at 2017-09-18T00:01
Related Posts
《翻滾吧!男人》世大運鞍馬奪金牌,彭于晏狂賀:真正有影!

By Hardy
at 2017-09-01T18:34
at 2017-09-01T18:34
《被竊取的故事》2017女性影展特映會

By Sierra Rose
at 2017-09-01T17:52
at 2017-09-01T17:52
武俠片推薦

By Emily
at 2017-09-01T17:28
at 2017-09-01T17:28
紅衣小女孩2-勝過首集的溫馨鬼片

By Ethan
at 2017-09-01T17:16
at 2017-09-01T17:16
異人族IMAX,我覺得其實可以

By Zenobia
at 2017-09-01T16:47
at 2017-09-01T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