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談 / 許鞍華的電影路 - 電影

By Caitlin
at 2017-07-08T11:16
at 2017-07-08T11:16
Table of Contents
聞天祥專欄:許鞍華的電影路
https://goo.gl/hKoWVU
--
若是不論及演員,拍電影可說是屬於男性的權力場域,
只有極少數的女性電影工作者能突破那透明天花板,而許鞍華可說是箇中翹楚。
不受限於性別弱勢以及大環境的苛刻,從她初執導筒的那天起,
許鞍華 38 年來專心致志地將不同類型的故事煲得溫度精準、燉得深刻入味。
三座金馬獎、五座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許鞍華無疑是華語影史成就最高的女導演;
即使不計性別,這八座導演獎在港台也都是領先群倫的紀錄。
》選材展不凡
身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許鞍華以取材龍虎山真實兇案的《瘋劫》(1979)
一鳴驚人,處女作便提名金馬獎,不僅技巧出眾,多視點的敘事手法亦突破窠臼。
接著《小姐撞到鬼》(1980)把戲班文化和長洲風情,融入鬼影幢幢,
還不忘插科打諢,更看到她對類型電影的開創能力。
要嚴肅,她也有打進國際影展的《投奔怒海》(1982)借越南講土地與肉體、殖民和欲求,
反映了 80 年代香港面對未來命運的集體焦慮,堪稱當時最具政治視野的電影。
然而在「國共不兩立」的時代,以左派資金拍片或是直接赴中拍攝《書劍恩仇錄》
與《香香公主》上下兩集(1987),讓許鞍華的作品在台灣銷聲匿跡超過五年。
直到 1988 年,被拖累的《傾城之戀》(1984)和新片《今夜星光燦爛》(1988)
聯袂登台,展現了她在改編文學與女性題材上的功力,禁令這才解除。
但我更喜歡吳念真幫她編劇的《客途秋恨》(1990)。
雖然當時有不少評論認為本片選角失當(多指向飾演母親的陸小芬不適合),
但片中父親(李子雄)對母親的體諒,女兒(張曼玉)跟媽媽的衝突,
在自傳性與家庭史之外,與時代背景、政治社會,形成一股綜合解讀的趣味。
悠緩的情緻,也奠定許鞍華日後成功掌握《女人四十》(1995)的關鍵。
》艱困見堅毅
許鞍華不是沒有低潮的。劉德華、鐘楚紅擔綱的《極道追蹤》(1991),
或是謝霆鋒和趙薇主演的《玉觀音》(2003)都未獲得好評。
即使讓她在金馬獎、金像獎揚威的《千言萬語》(1999)、《黃金時代》(2014)
也都面臨票房的嚴峻考驗。但前者對香港富庶繁榮下的不安躁動,以及理想性破滅的捕捉;
或是後者對敘事手法的大膽嘗試,以人物探索時代及創作的野心,都教人肅然起敬。
而她在 2008 年拍《天水圍的日與夜》時,
甚至沒有足夠資金使用電影膠卷,只好用數位來拍。
影片看似平鋪直敘,無風無浪,卻用一對單親母子和同座公寓獨居阿婆間的互動,
譜寫出巷里市井的動人情懷,為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刻鏤出極具尊嚴的身影。
也為後來叫好叫座、囊括金馬獎最佳導演與影帝影后的《桃姐》(2011)打下良好的基礎。
只不過大多數人只看到《桃姐》的成功,不曉得《天水圍的日與夜》
在拮据之下渾然天成的魅力,因為它連在台灣上映的機會都沒有。
環境的殘酷考驗,對大導演也是一樣的。
而且許鞍華是完全沒有架子的。在膽識與有為之外,她還具備謙和與豪爽的特質。
這點是我和她在聯絡、對談,甚至觀察她評審的時候,特別深刻的感受。
從「香港新浪潮」時期的豐富影像與類型開創力,到後來的政治、文學改編、
甚至女性電影,許鞍華濃烈的人文關注以及不被侷限的視野,
讓她在商業氣息濃厚的香港 影壇,一直擁有拔尖的位置與指標性的意義。
去年他受邀擔任金馬獎評審團主席,今年台北電影節同時選映她的處女作《瘋劫》
數位修復版與最新作品《明月幾時有》。剛滿 70 歲的許鞍華,電影路上依然健步如飛啊!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s://goo.gl/hKoWVU
--
若是不論及演員,拍電影可說是屬於男性的權力場域,
只有極少數的女性電影工作者能突破那透明天花板,而許鞍華可說是箇中翹楚。
不受限於性別弱勢以及大環境的苛刻,從她初執導筒的那天起,
許鞍華 38 年來專心致志地將不同類型的故事煲得溫度精準、燉得深刻入味。
三座金馬獎、五座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許鞍華無疑是華語影史成就最高的女導演;
即使不計性別,這八座導演獎在港台也都是領先群倫的紀錄。
》選材展不凡
身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許鞍華以取材龍虎山真實兇案的《瘋劫》(1979)
一鳴驚人,處女作便提名金馬獎,不僅技巧出眾,多視點的敘事手法亦突破窠臼。
接著《小姐撞到鬼》(1980)把戲班文化和長洲風情,融入鬼影幢幢,
還不忘插科打諢,更看到她對類型電影的開創能力。
要嚴肅,她也有打進國際影展的《投奔怒海》(1982)借越南講土地與肉體、殖民和欲求,
反映了 80 年代香港面對未來命運的集體焦慮,堪稱當時最具政治視野的電影。
然而在「國共不兩立」的時代,以左派資金拍片或是直接赴中拍攝《書劍恩仇錄》
與《香香公主》上下兩集(1987),讓許鞍華的作品在台灣銷聲匿跡超過五年。
直到 1988 年,被拖累的《傾城之戀》(1984)和新片《今夜星光燦爛》(1988)
聯袂登台,展現了她在改編文學與女性題材上的功力,禁令這才解除。
但我更喜歡吳念真幫她編劇的《客途秋恨》(1990)。
雖然當時有不少評論認為本片選角失當(多指向飾演母親的陸小芬不適合),
但片中父親(李子雄)對母親的體諒,女兒(張曼玉)跟媽媽的衝突,
在自傳性與家庭史之外,與時代背景、政治社會,形成一股綜合解讀的趣味。
悠緩的情緻,也奠定許鞍華日後成功掌握《女人四十》(1995)的關鍵。
》艱困見堅毅
許鞍華不是沒有低潮的。劉德華、鐘楚紅擔綱的《極道追蹤》(1991),
或是謝霆鋒和趙薇主演的《玉觀音》(2003)都未獲得好評。
即使讓她在金馬獎、金像獎揚威的《千言萬語》(1999)、《黃金時代》(2014)
也都面臨票房的嚴峻考驗。但前者對香港富庶繁榮下的不安躁動,以及理想性破滅的捕捉;
或是後者對敘事手法的大膽嘗試,以人物探索時代及創作的野心,都教人肅然起敬。
而她在 2008 年拍《天水圍的日與夜》時,
甚至沒有足夠資金使用電影膠卷,只好用數位來拍。
影片看似平鋪直敘,無風無浪,卻用一對單親母子和同座公寓獨居阿婆間的互動,
譜寫出巷里市井的動人情懷,為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刻鏤出極具尊嚴的身影。
也為後來叫好叫座、囊括金馬獎最佳導演與影帝影后的《桃姐》(2011)打下良好的基礎。
只不過大多數人只看到《桃姐》的成功,不曉得《天水圍的日與夜》
在拮据之下渾然天成的魅力,因為它連在台灣上映的機會都沒有。
環境的殘酷考驗,對大導演也是一樣的。
而且許鞍華是完全沒有架子的。在膽識與有為之外,她還具備謙和與豪爽的特質。
這點是我和她在聯絡、對談,甚至觀察她評審的時候,特別深刻的感受。
從「香港新浪潮」時期的豐富影像與類型開創力,到後來的政治、文學改編、
甚至女性電影,許鞍華濃烈的人文關注以及不被侷限的視野,
讓她在商業氣息濃厚的香港 影壇,一直擁有拔尖的位置與指標性的意義。
去年他受邀擔任金馬獎評審團主席,今年台北電影節同時選映她的處女作《瘋劫》
數位修復版與最新作品《明月幾時有》。剛滿 70 歲的許鞍華,電影路上依然健步如飛啊!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Isla
at 2017-07-10T07:13
at 2017-07-10T07:13

By Steve
at 2017-07-10T21:48
at 2017-07-10T21:48

By Quanna
at 2017-07-15T15:33
at 2017-07-15T15:33

By Xanthe
at 2017-07-17T09:03
at 2017-07-17T09:03

By Iris
at 2017-07-21T06:33
at 2017-07-21T06:33

By Heather
at 2017-07-24T23:41
at 2017-07-24T23:41
Related Posts
請問景甜是不是要演真人版你的名字的女角

By Daniel
at 2017-07-08T10:56
at 2017-07-08T10:56
懷疑鄰居有陰謀(有劇情雷)

By Mia
at 2017-07-08T10:53
at 2017-07-08T10:53
絕代豔姬 or 假聲男高音

By Una
at 2017-07-08T10:38
at 2017-07-08T10:38
台北電影節-人肉啃得飢

By Ethan
at 2017-07-08T10:38
at 2017-07-08T10:38
許鞍華導演系列電影

By Tracy
at 2017-07-08T06:56
at 2017-07-08T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