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談 / 重返歌舞片的花樣年華 - 電影

By Ula
at 2017-06-22T08:56
at 2017-06-22T08:56
Table of Contents
聞天祥專欄:重返歌舞片的花樣年華
https://goo.gl/Mwfzzj
--
於今年奧斯卡獎取得 14 項入圍提名並抱回五座小金人的《樂來越愛你》,
不只單是展現出導演 Damien Chazelle 深厚且具系統性的電影知識,
他亦在此片中巧妙地向摯愛的好萊塢黃金年代致敬。
Damien Chazelle 執導的上部作品《進擊的鼓手 Whiplash》
結合爵士樂與通俗劇,劇力萬鈞的師徒對抗,一炮而紅。
再接再厲的《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更讓他平步青雲,去年威尼斯影展便讓
Emma Stone 拿下影后,緊接著又在多倫多影展擒下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氣勢一路上揚,
不僅奧斯卡勝券在握,台灣觀眾也十分買單,票房歷久不衰。
你可以把《樂來越愛你》當作一個追夢與愛情的直白故事:
女主角是不斷試鏡的咖啡店員,男主角是對藝術有潔癖的鋼琴師,
一個想成為獨當一面的女演員,一個想經營純粹的爵士酒吧。
他們走在一起,繼而分開、重逢......。
但它絕不僅止於此。
打從片頭強調的闊銀幕比例、開場歌舞的神乎其技,
舉凡男女主角出現的場景、裝扮、舞姿,
甚至是他們看的電影、喜歡的城市,都意有所指的跟許多電影(影迷)對話。
▍勾引出舞王紅伶之魂
以男主角 Ryan Gosling 為例,
從他身上可以找到不少兩代舞王 Fred Astaire、Gene Kelly 的影子。
Fred Astaire 描述失志藝人東山再起的《蓬車隊 The Band Wagon》、
或是和 Audrey Hepburn 大談忘年之戀的《甜姐兒 Funny Face》,都是值得回味的經典。
Gene Kelly 更不得了,他在影史頭號歌舞片《萬花嬉春 Singin' in the Rain》
與燈柱共舞的瘋狂以及展臂揮帽的瀟灑舞姿,Ryan Gosling 幾乎整個 copy 過去。
而 Emma Stone 對著鏡頭引吭高歌〈Audition (The Fools Who Dream)〉的特寫,
也是昔日歌舞片頭牌紅伶的標準配備,
不信去看看 Judy Garland 的《星海浮沈錄 A Star Is Born》或是
Barbra Streisand 的《妙女郎 Funny Girl》,那鐵肺金嗓,才叫盪氣迴腸啊!
Emma Stone 不是一心想去巴黎嗎?
原名「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花都舞影 An American in Paris》,
當年把繪畫、芭蕾、古典音樂成功融合進商業類型的壯舉,讓它獲得多項奧斯卡肯定,
而片尾長達 17 分鐘的豪華歌舞,用以寄託男女主角無法結合的移情幻想,
肯定也啟發了《樂來越愛你》最後那記哭花不少人的回馬槍。
▍穿梭於歐陸美國之間
由於父親是法國人,Damien Chazelle 也深受法國歌舞片大師 Jacques Demy 的影響。
Demy 曾以《秋水伊人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
還結合美法歌舞片之長拍攝了《柳媚花嬌 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他的電影畫面唯美、用色大膽、攝影機運鏡匪夷所思。
《樂來越愛你》從開場到女主角的服裝、以及顏色的運用,比比皆是 Demy 的標籤。
《樂來越愛你》最後很酷地沒硬要男女主角破鏡重圓。這令我不禁想起將近 40 年前,
Martin Scorsese 那部被低估的《紐約紐約 New York, New York》,
Robert De Niro、Liza Minnelli 相愛相惜,最後卻沒走到一起,
兩人真的是唱作俱佳啊!
一部《樂來越愛你》可以牽出這麼多精采老片(市面上都找得到喔)。
旁徵博引,觸景生情,成就了一部既復古又新鮮的佳作。
--
原文結束。
--
題外話:
這篇文章應該要在今年金馬奇幻影展之前發的啊,
還好我在影展期間把歌舞片專題的片都看完了 :D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s://goo.gl/Mwfzzj
--
於今年奧斯卡獎取得 14 項入圍提名並抱回五座小金人的《樂來越愛你》,
不只單是展現出導演 Damien Chazelle 深厚且具系統性的電影知識,
他亦在此片中巧妙地向摯愛的好萊塢黃金年代致敬。
Damien Chazelle 執導的上部作品《進擊的鼓手 Whiplash》
結合爵士樂與通俗劇,劇力萬鈞的師徒對抗,一炮而紅。
再接再厲的《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更讓他平步青雲,去年威尼斯影展便讓
Emma Stone 拿下影后,緊接著又在多倫多影展擒下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氣勢一路上揚,
不僅奧斯卡勝券在握,台灣觀眾也十分買單,票房歷久不衰。
你可以把《樂來越愛你》當作一個追夢與愛情的直白故事:
女主角是不斷試鏡的咖啡店員,男主角是對藝術有潔癖的鋼琴師,
一個想成為獨當一面的女演員,一個想經營純粹的爵士酒吧。
他們走在一起,繼而分開、重逢......。
但它絕不僅止於此。
打從片頭強調的闊銀幕比例、開場歌舞的神乎其技,
舉凡男女主角出現的場景、裝扮、舞姿,
甚至是他們看的電影、喜歡的城市,都意有所指的跟許多電影(影迷)對話。
▍勾引出舞王紅伶之魂
以男主角 Ryan Gosling 為例,
從他身上可以找到不少兩代舞王 Fred Astaire、Gene Kelly 的影子。
Fred Astaire 描述失志藝人東山再起的《蓬車隊 The Band Wagon》、
或是和 Audrey Hepburn 大談忘年之戀的《甜姐兒 Funny Face》,都是值得回味的經典。
Gene Kelly 更不得了,他在影史頭號歌舞片《萬花嬉春 Singin' in the Rain》
與燈柱共舞的瘋狂以及展臂揮帽的瀟灑舞姿,Ryan Gosling 幾乎整個 copy 過去。
而 Emma Stone 對著鏡頭引吭高歌〈Audition (The Fools Who Dream)〉的特寫,
也是昔日歌舞片頭牌紅伶的標準配備,
不信去看看 Judy Garland 的《星海浮沈錄 A Star Is Born》或是
Barbra Streisand 的《妙女郎 Funny Girl》,那鐵肺金嗓,才叫盪氣迴腸啊!
Emma Stone 不是一心想去巴黎嗎?
原名「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花都舞影 An American in Paris》,
當年把繪畫、芭蕾、古典音樂成功融合進商業類型的壯舉,讓它獲得多項奧斯卡肯定,
而片尾長達 17 分鐘的豪華歌舞,用以寄託男女主角無法結合的移情幻想,
肯定也啟發了《樂來越愛你》最後那記哭花不少人的回馬槍。
▍穿梭於歐陸美國之間
由於父親是法國人,Damien Chazelle 也深受法國歌舞片大師 Jacques Demy 的影響。
Demy 曾以《秋水伊人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
還結合美法歌舞片之長拍攝了《柳媚花嬌 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他的電影畫面唯美、用色大膽、攝影機運鏡匪夷所思。
《樂來越愛你》從開場到女主角的服裝、以及顏色的運用,比比皆是 Demy 的標籤。
《樂來越愛你》最後很酷地沒硬要男女主角破鏡重圓。這令我不禁想起將近 40 年前,
Martin Scorsese 那部被低估的《紐約紐約 New York, New York》,
Robert De Niro、Liza Minnelli 相愛相惜,最後卻沒走到一起,
兩人真的是唱作俱佳啊!
一部《樂來越愛你》可以牽出這麼多精采老片(市面上都找得到喔)。
旁徵博引,觸景生情,成就了一部既復古又新鮮的佳作。
--
原文結束。
--
題外話:
這篇文章應該要在今年金馬奇幻影展之前發的啊,
還好我在影展期間把歌舞片專題的片都看完了 :D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Tracy
at 2017-06-26T21:06
at 2017-06-26T21:06
Related Posts
變形金剛5幹你娘

By Cara
at 2017-06-22T03:11
at 2017-06-22T03:11
變形金剛5

By Andrew
at 2017-06-22T03:07
at 2017-06-22T03:07
變形金剛五

By Agnes
at 2017-06-22T03:01
at 2017-06-22T03:01
變形金剛五

By Olga
at 2017-06-22T03:00
at 2017-06-22T03:00
狗幹大爛片,變形金剛5 低能騎士

By Rosalind
at 2017-06-22T02:53
at 2017-06-22T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