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桐島退社了--微酸青春 - 日本

By Joseph
at 2014-12-14T21:38
at 2014-12-14T21:38
Table of Contents
日本式的殘酷青春再度席捲視覺細胞。
但這種殘酷僅限於內心的折磨,不過雖然沒有血漿、內臟等血腥之物,裡頭的殘酷與惡意
卻躍然紙上,讓人感到不適與隱隱出現的酸臭感。
敘事方法採用多角度的同一事件描繪,那在那些華麗的可嘆青春事件簿中,除了清楚描述
了各個角色的內心外,也讓節奏呈現了有趣度。
桐島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但其實他是一個指標性人物,一個在高中這樣的地方的風雲
人物,幾乎所有的人都圍繞著他活著,他代表的意義,有可能是人們對於能力的美好想像
,但同時也揭露了不管是學校裡的受歡迎族群和普通人物的強烈反差。
桐島的女朋友是全校裡最漂亮、最美到令人不敢直視的女生,但她的好朋友卻是一個極度
沒有靈魂、個性令人討厭的惡女,而在現實社會令人艷羨的導演原型在高中卻是一個被恥
笑的矮子…..種種人物的刻寫雖然是不甚奇特的設定,但其中引發的深思度和真實度卻使
這片呈現一種豐富生命力之中包覆的微微酸性哀傷。
那哀傷在於日本式專屬的深層悲哀,太宰治、村上龍、芥川龍之介等描繪的深層絕望可應
用到此片,青春之美與哀同時並存,令人五味雜陳。
最後的高潮結尾中,同是屬於受歡迎族群的宏樹哽咽地說:「我什麼都不是。」,這是一
種日本式的自我詰問,相當有力。
我相當喜歡這個結尾,將一切慢慢發生堆疊而出的內心不快、自我檢視通通毫無忌憚地爆
發出來,極具阿Q式的勝利爆發力,同時也代表了普羅大眾對於人生中無可奈何之事的一
種自我心靈填滿。
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什麼都很厲害的人站在頂端,接受眾人的崇拜,不受歡迎的人只能
默默地作自己的事,我想,片中的導演學生角色不知是不是本片導演的心理投射,也是本
片那微酸微腐的自我憐憫與忍耐之極致呈現。
--
http://reznor48.blogspot.tw/
--
但這種殘酷僅限於內心的折磨,不過雖然沒有血漿、內臟等血腥之物,裡頭的殘酷與惡意
卻躍然紙上,讓人感到不適與隱隱出現的酸臭感。
敘事方法採用多角度的同一事件描繪,那在那些華麗的可嘆青春事件簿中,除了清楚描述
了各個角色的內心外,也讓節奏呈現了有趣度。
桐島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但其實他是一個指標性人物,一個在高中這樣的地方的風雲
人物,幾乎所有的人都圍繞著他活著,他代表的意義,有可能是人們對於能力的美好想像
,但同時也揭露了不管是學校裡的受歡迎族群和普通人物的強烈反差。
桐島的女朋友是全校裡最漂亮、最美到令人不敢直視的女生,但她的好朋友卻是一個極度
沒有靈魂、個性令人討厭的惡女,而在現實社會令人艷羨的導演原型在高中卻是一個被恥
笑的矮子…..種種人物的刻寫雖然是不甚奇特的設定,但其中引發的深思度和真實度卻使
這片呈現一種豐富生命力之中包覆的微微酸性哀傷。
那哀傷在於日本式專屬的深層悲哀,太宰治、村上龍、芥川龍之介等描繪的深層絕望可應
用到此片,青春之美與哀同時並存,令人五味雜陳。
最後的高潮結尾中,同是屬於受歡迎族群的宏樹哽咽地說:「我什麼都不是。」,這是一
種日本式的自我詰問,相當有力。
我相當喜歡這個結尾,將一切慢慢發生堆疊而出的內心不快、自我檢視通通毫無忌憚地爆
發出來,極具阿Q式的勝利爆發力,同時也代表了普羅大眾對於人生中無可奈何之事的一
種自我心靈填滿。
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什麼都很厲害的人站在頂端,接受眾人的崇拜,不受歡迎的人只能
默默地作自己的事,我想,片中的導演學生角色不知是不是本片導演的心理投射,也是本
片那微酸微腐的自我憐憫與忍耐之極致呈現。
--
http://reznor48.blogspot.tw/
--
Tags:
日本
All Comments

By Lauren
at 2014-12-15T11:09
at 2014-12-15T11:09

By Adele
at 2014-12-15T21:28
at 2014-12-15T21:28
Related Posts
12/12沖繩物戀 多情的安子 真善美上映

By Kumar
at 2014-12-08T12:48
at 2014-12-08T12:48
出發的島歌~十五之春~

By Iris
at 2014-12-07T18:12
at 2014-12-07T18:12
影聞其詳/鬼門食女 我要你的愛

By Dora
at 2014-12-07T16:01
at 2014-12-07T16:01
第27回日刊スポーツ映画大賞発表

By Steve
at 2014-12-04T10:11
at 2014-12-04T10:11
圖書館戰爭續篇製作決定!

By Catherine
at 2014-12-04T10:06
at 2014-12-04T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