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台麗做石頭夢 木瓜溪畔尋獲桃花源 - 紀錄片
By Dora
at 2005-02-14T13:18
at 2005-02-14T13:18
Table of Contents
2005.02.14 中國時報
胡台麗做石頭夢 木瓜溪畔尋獲桃花源
張士達/專題報導
從「穿越婆家村」到「愛戀排灣笛」,學者出身的胡台麗的紀錄片向來安靜典雅,像是
不搶鋒頭的璞玉。不過這一次的新片「石頭夢」,將為深居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裡的
胡台麗,踏出最「入世」的一步,刻意選在228檔期上片,直接面對最敏感的族群議題。
胡台麗說:「希望各種陣營的人都來看,尤其是不了解片中這些人的人們。」
相隔40年 劉必稼再當男主角
一個由大陸來台的老兵,娶了原住民血統的寡婦在東部小村落戶,這樣的故事在台灣不計
其數,其中一個名字「劉必稼」卻2度成了銀幕男主角。1965年,陳耀圻導演以花蓮榮民
劉必稼為主人翁,拍攝了做為他在加州大學電影系碩士論文的紀錄片「劉必稼」,沉默
認命的劉必稼,成了中國農民與榮民草根特質的代表,當時在台灣知識份子間引起熱烈
討論。20年後,胡台麗教授在花蓮木瓜溪畔,為她的榮民研究進行田野調查時,無意間
再度發現了劉必稼。
胡台麗表示,她當時在進行調查的村落戶長名冊中,赫然看到劉必稼的名字,立刻興奮地
心想應該是陳耀圻曾經拍過的同一人,前往劉必稼家中叩門,發現真的是他,卻也驚訝地
發現,原來劉必稼自己根本從來沒看過陳耀圻以他為男主角的那部電影。胡台麗回台北
拜訪陳耀圻,希望找到當年的影片拷貝來看,沒想到陳耀圻的回答是:「沒有,過去的
東西都扔了。人如果老想過去會活不下去。我現在也沒有準備好回到過去。」
沉默挑石頭 無血緣父子質樸傳承
劉必稼是湖南人,在大陸原有妻小,從軍後在1940年代隨蔣介石來台,45歲時到花蓮開發
隊,在東部卵石遍布的河川地裡挑石頭填土,硬是無中生有開闢出一片可供墾殖的田地。
他沉默寡言,壯健有力,陳耀圻當年正是因為他挑石頭第一名而看上了他。劉必稼的妻子
前夫去世,嫁給他時已有3女2子,最小的兒子阿興過繼給了劉必稼好為他傳宗接代,
他們婚後沒有再生孩子。
阿興在都市裡沒有發展,回到家鄉陪伴父母,卻也愛上了台灣東部特有的美麗玫瑰石,
鎮日以在溪畔撿拾玩賞石頭為樂。石頭外表不起眼,卻因內含多種礦物質並經歲月的淬鍊
擠壓,在切割琢磨後展現出意境幽遠的山水畫圖樣。從上一代搬石頭開墾的劉必稼,
到這一代撿拾收藏石頭的阿興,這對沒有血緣的父子黝黑平凡,卻體現了這塊土地上
最質樸認命的特質。
弱勢不得已結合 學習理解尊重
胡台麗表示:「人在不得已的時候,什麼都得接受。」花蓮當地老兵娶的多半是原住民
女子,或是帶著「拖油瓶」的寡婦或離婚婦女,夫妻雙方完全是社會階級中「弱勢」與「
弱勢」因地制宜的結合,既是互補也是各取所需。老兵們既已年邁,經濟條件也不傲人,
既然自己條件差,因此幾乎是在「撿到就要」的情形下娶進這些太太,但也都惜福地非常
疼惜老婆,以及根本不是自己生下的孩子。有些山地新娘往往數度逃家,在大都市裡闖蕩
一圈後沒搞頭,只好又乖乖地回到家裡,甚至帶著與別人懷下的孩子,老兵們也一樣
默默地接受。劉必稼就是這樣的時代角落的一個縮影。
胡台麗表示,像劉必稼所住的這些在台灣角落裡儼然遺世獨立的村落,絕對不是什麼
世外桃源或香格里拉,但台灣社會近年來最愛吵的族群問題,在這些角落裡卻從來不存在
。劉必稼操一口湖南鄉音,阿美族與平埔族混血的太太說閩南話,兩人數十年來
「雞同鴨講」溝通毫無問題,在相處中自然發展出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
圓滿的族群縮影 在東部村落上演
胡台麗感嘆的說:「許多台灣社會在吵的問題其實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根本沒有落實
到社會,各種政治人物炒作的意識形態或是『愛台灣』等口號,放在這個社會上
不但不適合,甚至是有害而且違反人性的。」
胡台麗表示,劉必稼在東部開墾後,一心只希望政府開放土地放領,讓他終於可以有一塊
自己的地,有了地就有了滿足與歸屬,有了可以留給下一代的財產,也自然會跟這一塊
土地聯繫得更密切:「為政者不是要靠口號來跟人民拉近關係,而是要看你能提供什麼
讓人家心向這裡。」
在劉必稼已年過80之後,妻子過世,他雖想回大陸,卻也在兒女的說服下認定了台灣終究
是他終老的家。外省老兵與他並無血緣的原住民子女在台灣東部村落相依為命,在政治
人物們以族群為名叫囂謾罵的同時,胡台麗的「石頭夢」卻拍出了一個早已圓滿的多元
族群縮影。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11.23.74.220 (02/14 13:18)
胡台麗做石頭夢 木瓜溪畔尋獲桃花源
張士達/專題報導
從「穿越婆家村」到「愛戀排灣笛」,學者出身的胡台麗的紀錄片向來安靜典雅,像是
不搶鋒頭的璞玉。不過這一次的新片「石頭夢」,將為深居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裡的
胡台麗,踏出最「入世」的一步,刻意選在228檔期上片,直接面對最敏感的族群議題。
胡台麗說:「希望各種陣營的人都來看,尤其是不了解片中這些人的人們。」
相隔40年 劉必稼再當男主角
一個由大陸來台的老兵,娶了原住民血統的寡婦在東部小村落戶,這樣的故事在台灣不計
其數,其中一個名字「劉必稼」卻2度成了銀幕男主角。1965年,陳耀圻導演以花蓮榮民
劉必稼為主人翁,拍攝了做為他在加州大學電影系碩士論文的紀錄片「劉必稼」,沉默
認命的劉必稼,成了中國農民與榮民草根特質的代表,當時在台灣知識份子間引起熱烈
討論。20年後,胡台麗教授在花蓮木瓜溪畔,為她的榮民研究進行田野調查時,無意間
再度發現了劉必稼。
胡台麗表示,她當時在進行調查的村落戶長名冊中,赫然看到劉必稼的名字,立刻興奮地
心想應該是陳耀圻曾經拍過的同一人,前往劉必稼家中叩門,發現真的是他,卻也驚訝地
發現,原來劉必稼自己根本從來沒看過陳耀圻以他為男主角的那部電影。胡台麗回台北
拜訪陳耀圻,希望找到當年的影片拷貝來看,沒想到陳耀圻的回答是:「沒有,過去的
東西都扔了。人如果老想過去會活不下去。我現在也沒有準備好回到過去。」
沉默挑石頭 無血緣父子質樸傳承
劉必稼是湖南人,在大陸原有妻小,從軍後在1940年代隨蔣介石來台,45歲時到花蓮開發
隊,在東部卵石遍布的河川地裡挑石頭填土,硬是無中生有開闢出一片可供墾殖的田地。
他沉默寡言,壯健有力,陳耀圻當年正是因為他挑石頭第一名而看上了他。劉必稼的妻子
前夫去世,嫁給他時已有3女2子,最小的兒子阿興過繼給了劉必稼好為他傳宗接代,
他們婚後沒有再生孩子。
阿興在都市裡沒有發展,回到家鄉陪伴父母,卻也愛上了台灣東部特有的美麗玫瑰石,
鎮日以在溪畔撿拾玩賞石頭為樂。石頭外表不起眼,卻因內含多種礦物質並經歲月的淬鍊
擠壓,在切割琢磨後展現出意境幽遠的山水畫圖樣。從上一代搬石頭開墾的劉必稼,
到這一代撿拾收藏石頭的阿興,這對沒有血緣的父子黝黑平凡,卻體現了這塊土地上
最質樸認命的特質。
弱勢不得已結合 學習理解尊重
胡台麗表示:「人在不得已的時候,什麼都得接受。」花蓮當地老兵娶的多半是原住民
女子,或是帶著「拖油瓶」的寡婦或離婚婦女,夫妻雙方完全是社會階級中「弱勢」與「
弱勢」因地制宜的結合,既是互補也是各取所需。老兵們既已年邁,經濟條件也不傲人,
既然自己條件差,因此幾乎是在「撿到就要」的情形下娶進這些太太,但也都惜福地非常
疼惜老婆,以及根本不是自己生下的孩子。有些山地新娘往往數度逃家,在大都市裡闖蕩
一圈後沒搞頭,只好又乖乖地回到家裡,甚至帶著與別人懷下的孩子,老兵們也一樣
默默地接受。劉必稼就是這樣的時代角落的一個縮影。
胡台麗表示,像劉必稼所住的這些在台灣角落裡儼然遺世獨立的村落,絕對不是什麼
世外桃源或香格里拉,但台灣社會近年來最愛吵的族群問題,在這些角落裡卻從來不存在
。劉必稼操一口湖南鄉音,阿美族與平埔族混血的太太說閩南話,兩人數十年來
「雞同鴨講」溝通毫無問題,在相處中自然發展出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
圓滿的族群縮影 在東部村落上演
胡台麗感嘆的說:「許多台灣社會在吵的問題其實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根本沒有落實
到社會,各種政治人物炒作的意識形態或是『愛台灣』等口號,放在這個社會上
不但不適合,甚至是有害而且違反人性的。」
胡台麗表示,劉必稼在東部開墾後,一心只希望政府開放土地放領,讓他終於可以有一塊
自己的地,有了地就有了滿足與歸屬,有了可以留給下一代的財產,也自然會跟這一塊
土地聯繫得更密切:「為政者不是要靠口號來跟人民拉近關係,而是要看你能提供什麼
讓人家心向這裡。」
在劉必稼已年過80之後,妻子過世,他雖想回大陸,卻也在兒女的說服下認定了台灣終究
是他終老的家。外省老兵與他並無血緣的原住民子女在台灣東部村落相依為命,在政治
人物們以族群為名叫囂謾罵的同時,胡台麗的「石頭夢」卻拍出了一個早已圓滿的多元
族群縮影。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11.23.74.220 (02/14 13:18)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從拓荒者《劉必稼》到《石頭夢》
By Vanessa
at 2005-02-07T11:56
at 2005-02-07T11:56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類記錄片拍攝手法
By Callum
at 2005-02-07T03:08
at 2005-02-07T03:08
2005青年視界紀錄招生
By Bethany
at 2005-02-06T01:58
at 2005-02-06T01:58
問一部紀錄片
By Barb Cronin
at 2005-02-05T21:22
at 2005-02-05T21:22
國王企鵝可愛得讓你凍未條
By Ophelia
at 2005-02-05T11:39
at 2005-02-05T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