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男:自以為是的善比無可救藥的惡更可怕 - 電影

By Doris
at 2015-05-30T22:13
at 2015-05-30T22:13
Table of Contents
腦男:自以為是的「善」比無可救藥的「惡」更可怕
/愛永
剛發生的無辜小女孩慘遭割喉事件與去年北捷的連續砍人事件,讓我想起兩年前寫過的這
篇影評。電影不僅是預言,更是明鏡,清晰映照出這個社會一直存在的盲點。台灣的恐龍
法官就是電影中自以為是警察和心理醫生。想有更好的世界,就得正視並在意我們所不願
正視的殘酷案件。
-----------------------------------------------------------------------------
『腦男』改編自日本作家首籐瓜獲第46回『江戶川亂步賞』的同名著作。是繼『告白』之
後,又一部對人性徹底失望的日本電影。看完的感覺與當初看完『告白』的強烈震撼不太
相同,隨著劇情的抽絲剝繭,對結果已有心理準備,最後留下的是反覆不斷的思考。
「腦男」一詞,意味「毫無情感知覺、卻擁有天才智能、異常體能」的制裁犯罪者。腦男
(生田斗真飾)天生下來就對一切無感,身體沒有痛感,內心也毫無情感,人類天生會做
的事,像是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固定時間如廁,他都必須透過學習才能與一般人相同。
但他有超高的智商與絕佳的模仿力,簡單說來就是一個高智商的機器人,一個被設定好的
「殺人機器」,像電腦一樣,只要下達指令,就能精準執行。
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腦男與其他人的鮮明對照,透過腦男這個超乎尋常的「異類」,
清楚折射出代表公平與正義的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而與腦男一樣對一切無感的變態殺人
狂少女,根本非腦男的同類。
【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惡意,無法消除】
片中頻繁出現爆炸鏡頭。一開始的公車爆炸頗令人震撼,但爆炸次數多了,視覺與心理都
逐漸習慣。殘酷的割舌畫面也是,最初確實被嚇到了,看了幾次後不舒服的感覺也沒那麼
強烈了。我遂發現「有感」與「無感」並非兩種極端,有可能近在咫尺,區別只在於習慣
與否。
我們習慣了善良與美好,並不代表我們習慣不了殘酷與惡意。這世上有千百萬種人,多數
的「善」不代表少數的「惡」不存在,或可以消除,少數的「惡」還會因多數自以為是的
「善」變成「大惡」。這是以前我從未想過的。以前總會探究大惡之人變壞的原因,像是
童年陰影造成的心理創傷,導致其反社會人格,為報復社會危害他人。但片中天生無感的
未成年殺人狂少女,冷血殺害雙親,沒有原因,只是想殺,殺人成為一件讓她終於有感覺
的事。
為何人會如此喪心病狂毫無人性?也許沒有為什麼,有些人的人格天生如此,那種與生俱
來的惡意,並非給予溫情或再教育就能改變。內心徹底無感的少女,字典裡當然沒有「人
性」這樣的詞語。再對照身體與內心皆無感的腦男,同樣沒有人性,少女以為腦男是她的
同類,一樣以殺人為樂,但腦男只是殺人機器,沒有任何感覺,當初被設定殺壞人,他便
不放過任何眼中的壞人。少女是有意識的殺人,以造成別人的痛苦為樂,根深柢固的惡意
,令人髮指。同樣沒有人性,相較之下,少女(人)還不如腦男(設定好的機器)。
回到現實社會,總有些驚人的社會案件,足以印證為何作者會對人性徹底失望。近幾年,
不時出現子女殺害雙親的社會慘案。記得有一個失業在家的二十幾歲男子,因不滿父親不
斷叨唸要他去找工作,憤而將父親打死。犯後,他毫無悔意,還在法庭上口出惡言,說再
一次他仍會打死父親,誰敢囉嗦他,他就讓誰死。還有一個「割喉之狼」,殺了一個孩子
後,大言不慚的告訴記者,死了一個孩子算什麼,反正台灣現在很難判死刑,言語間盡是
對生命的輕賤。
每當我看到這樣無可救藥的惡人,就會想:死刑怎麼能廢?在這個社會仍無法保證善良民
眾安全的情況下,死刑又憑什麼廢除?惡意剝奪別人生存權的人,有什麼值得生存的權利
?
片中除了讓人思考死刑存廢之外,也拋出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未成年卻惡意重大的犯
罪者,是否該判處死刑?法律對未成年罪犯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但若有一種惡與生俱來,
無法消除,如同片中未成年少女及虐殺男童的少年犯。對他們而言,生命如糞土,殺一個
人就像捏死一隻螞蟻一樣沒什麼,法律保護這種惡人,讓他們有機會重返社會,不就等於
間接加害了更多無辜民眾嗎?惡意,與年紀無關,與內心有關。由此看來,沒有人性卻懲
奸除惡的腦男,似乎比為顧及人性保護未成年罪犯的法律更有人性。
【自以為是的「理性」與「正義」,仍難逃私心】
片中代表「理性」與「正義」的心理醫師(松雪泰子飾)及警探(江口洋介飾),卻是整
部片中最令人討厭的兩個角色。心理醫師負責對罪犯做精神鑑定,本著科學的理性態度與
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做出所謂公平的裁定,有些狡猾的罪犯因此得以逃脫。她深信「心理
治療」能徹底改變罪犯,喚回其原有的人性,為此,她甚至不惜放下傷痛,以理性的態度
輔導她內心深惡痛絕的罪犯。此舉乍看十分令人敬佩,但電影最後她對腦男說了一句:「
你毀了我的心血」,徹底反應出她真實的心態:她在意的是研究結果被破壞,而非她認為
已改過自新的罪犯被剝奪生存權。
「心理治療」是以一種科學的方式解決人的困境,但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透過分析與
治療改善原本的狀態。認為一定可以,也是一種自以為是。人一旦有了自以為是的心態,
就會產生許多盲點而不自知。
我想起以前在課堂上最無法接受的便是學生說「沒感覺」,我認為沒感覺是學生在為自己
的偷懶與不願思考找藉口,所以只要一聽到這三個字,一股無名火便油然而生。但看了『
告白』與一些殘酷的青少年案件後,我明白了學生說的沒感覺真的就是沒感覺。就像片中
說自己毫無感覺的殺人魔少女一樣。從此,我不再偏執地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學生。心理醫
師認定所有罪犯之所以犯罪肯定事出有因,因此可以透過治療導正,這樣的想法否定了先
天的惡。自以為是的態度,成為許多罪犯得以逃脫的橋樑。
而打著正義旗號對腦男說:『你沒有權利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的警探,更是狠狠打了「正
義」一巴掌。他不斷阻止腦男處決罪犯(因為辦案必須講證據)卻導致逍遙在外的罪犯危
害更多人。本應保護民眾生命安全的警探,卻間接害死更多無辜的受害者,這真是對社會
正義最大的諷刺。後來,更為了救自己人,拿槍對準腦男,完全被罪犯完弄於股掌間,也
讓他之前義正言辭阻止腦男的那番話完全站不住腳。最後那幾近瘋狂的四槍,則是自以為
是的正義徹底崩盤的象徵。
只要是人,都會有私心,人有私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有私心,卻以完美的藉口偽裝
成無私。心理醫師和警察,一向為人所信賴,但看完整部片後,會發現作者最批判的就是
這兩個人。就像許多社會案件,最後加害者未必得到制裁,未能伸張的正義,有時是客觀
因素,有時卻是執法者自以為是的主觀心態所造成。
【美到不可思議的「腦男」,是作者對人性失望的隱喻】
除了劇情發人深省之外,片中最大的看點就是飾演腦男的生田斗真。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他
坐在陰暗牢房,雙手抱膝,肌膚似雪,身穿白襯衫,面無表情,宛若一尊完美雕像,恰到
好處的光與影,鏡頭拉遠,成為一幅絕美畫作。導演給了腦男許多特寫,每個角度都美到
不可思議,但他的美,又不是陰柔之美,而是
少見的剛柔並濟之美。明明是人類,卻沒有人類的情感與知覺,在人群中,卻彷彿遺世獨
立,默默存在,卻讓人無法忽視。他沒有人類的自私欲念,因此殺了無數壞人,仍乾淨的
像一張白紙。
完美的腦男,或許是作者對人性徹底失望的隱喻。彷彿在提醒我們:不要再自欺欺人的說
社會沒有那麼糟,人沒有那麼壞,而是要承認糟糕已是社會常態,有些人的壞必然存在。
我們無法成為拯救社會的腦男,但至少也不要成為自以為是的心理醫師和警察。要知道,
自以為是的「善」比無可救藥的「惡」更可怕。
想擁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就從改變自以為是的心態開始。
--
柔軟,有時是為了看見另一角度的人生風景,看見意想不到的美麗。
戀戀餘味: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iyung/
--
/愛永
剛發生的無辜小女孩慘遭割喉事件與去年北捷的連續砍人事件,讓我想起兩年前寫過的這
篇影評。電影不僅是預言,更是明鏡,清晰映照出這個社會一直存在的盲點。台灣的恐龍
法官就是電影中自以為是警察和心理醫生。想有更好的世界,就得正視並在意我們所不願
正視的殘酷案件。
-----------------------------------------------------------------------------
『腦男』改編自日本作家首籐瓜獲第46回『江戶川亂步賞』的同名著作。是繼『告白』之
後,又一部對人性徹底失望的日本電影。看完的感覺與當初看完『告白』的強烈震撼不太
相同,隨著劇情的抽絲剝繭,對結果已有心理準備,最後留下的是反覆不斷的思考。
「腦男」一詞,意味「毫無情感知覺、卻擁有天才智能、異常體能」的制裁犯罪者。腦男
(生田斗真飾)天生下來就對一切無感,身體沒有痛感,內心也毫無情感,人類天生會做
的事,像是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固定時間如廁,他都必須透過學習才能與一般人相同。
但他有超高的智商與絕佳的模仿力,簡單說來就是一個高智商的機器人,一個被設定好的
「殺人機器」,像電腦一樣,只要下達指令,就能精準執行。
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腦男與其他人的鮮明對照,透過腦男這個超乎尋常的「異類」,
清楚折射出代表公平與正義的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而與腦男一樣對一切無感的變態殺人
狂少女,根本非腦男的同類。
【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惡意,無法消除】
片中頻繁出現爆炸鏡頭。一開始的公車爆炸頗令人震撼,但爆炸次數多了,視覺與心理都
逐漸習慣。殘酷的割舌畫面也是,最初確實被嚇到了,看了幾次後不舒服的感覺也沒那麼
強烈了。我遂發現「有感」與「無感」並非兩種極端,有可能近在咫尺,區別只在於習慣
與否。
我們習慣了善良與美好,並不代表我們習慣不了殘酷與惡意。這世上有千百萬種人,多數
的「善」不代表少數的「惡」不存在,或可以消除,少數的「惡」還會因多數自以為是的
「善」變成「大惡」。這是以前我從未想過的。以前總會探究大惡之人變壞的原因,像是
童年陰影造成的心理創傷,導致其反社會人格,為報復社會危害他人。但片中天生無感的
未成年殺人狂少女,冷血殺害雙親,沒有原因,只是想殺,殺人成為一件讓她終於有感覺
的事。
為何人會如此喪心病狂毫無人性?也許沒有為什麼,有些人的人格天生如此,那種與生俱
來的惡意,並非給予溫情或再教育就能改變。內心徹底無感的少女,字典裡當然沒有「人
性」這樣的詞語。再對照身體與內心皆無感的腦男,同樣沒有人性,少女以為腦男是她的
同類,一樣以殺人為樂,但腦男只是殺人機器,沒有任何感覺,當初被設定殺壞人,他便
不放過任何眼中的壞人。少女是有意識的殺人,以造成別人的痛苦為樂,根深柢固的惡意
,令人髮指。同樣沒有人性,相較之下,少女(人)還不如腦男(設定好的機器)。
回到現實社會,總有些驚人的社會案件,足以印證為何作者會對人性徹底失望。近幾年,
不時出現子女殺害雙親的社會慘案。記得有一個失業在家的二十幾歲男子,因不滿父親不
斷叨唸要他去找工作,憤而將父親打死。犯後,他毫無悔意,還在法庭上口出惡言,說再
一次他仍會打死父親,誰敢囉嗦他,他就讓誰死。還有一個「割喉之狼」,殺了一個孩子
後,大言不慚的告訴記者,死了一個孩子算什麼,反正台灣現在很難判死刑,言語間盡是
對生命的輕賤。
每當我看到這樣無可救藥的惡人,就會想:死刑怎麼能廢?在這個社會仍無法保證善良民
眾安全的情況下,死刑又憑什麼廢除?惡意剝奪別人生存權的人,有什麼值得生存的權利
?
片中除了讓人思考死刑存廢之外,也拋出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未成年卻惡意重大的犯
罪者,是否該判處死刑?法律對未成年罪犯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但若有一種惡與生俱來,
無法消除,如同片中未成年少女及虐殺男童的少年犯。對他們而言,生命如糞土,殺一個
人就像捏死一隻螞蟻一樣沒什麼,法律保護這種惡人,讓他們有機會重返社會,不就等於
間接加害了更多無辜民眾嗎?惡意,與年紀無關,與內心有關。由此看來,沒有人性卻懲
奸除惡的腦男,似乎比為顧及人性保護未成年罪犯的法律更有人性。
【自以為是的「理性」與「正義」,仍難逃私心】
片中代表「理性」與「正義」的心理醫師(松雪泰子飾)及警探(江口洋介飾),卻是整
部片中最令人討厭的兩個角色。心理醫師負責對罪犯做精神鑑定,本著科學的理性態度與
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做出所謂公平的裁定,有些狡猾的罪犯因此得以逃脫。她深信「心理
治療」能徹底改變罪犯,喚回其原有的人性,為此,她甚至不惜放下傷痛,以理性的態度
輔導她內心深惡痛絕的罪犯。此舉乍看十分令人敬佩,但電影最後她對腦男說了一句:「
你毀了我的心血」,徹底反應出她真實的心態:她在意的是研究結果被破壞,而非她認為
已改過自新的罪犯被剝奪生存權。
「心理治療」是以一種科學的方式解決人的困境,但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透過分析與
治療改善原本的狀態。認為一定可以,也是一種自以為是。人一旦有了自以為是的心態,
就會產生許多盲點而不自知。
我想起以前在課堂上最無法接受的便是學生說「沒感覺」,我認為沒感覺是學生在為自己
的偷懶與不願思考找藉口,所以只要一聽到這三個字,一股無名火便油然而生。但看了『
告白』與一些殘酷的青少年案件後,我明白了學生說的沒感覺真的就是沒感覺。就像片中
說自己毫無感覺的殺人魔少女一樣。從此,我不再偏執地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學生。心理醫
師認定所有罪犯之所以犯罪肯定事出有因,因此可以透過治療導正,這樣的想法否定了先
天的惡。自以為是的態度,成為許多罪犯得以逃脫的橋樑。
而打著正義旗號對腦男說:『你沒有權利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的警探,更是狠狠打了「正
義」一巴掌。他不斷阻止腦男處決罪犯(因為辦案必須講證據)卻導致逍遙在外的罪犯危
害更多人。本應保護民眾生命安全的警探,卻間接害死更多無辜的受害者,這真是對社會
正義最大的諷刺。後來,更為了救自己人,拿槍對準腦男,完全被罪犯完弄於股掌間,也
讓他之前義正言辭阻止腦男的那番話完全站不住腳。最後那幾近瘋狂的四槍,則是自以為
是的正義徹底崩盤的象徵。
只要是人,都會有私心,人有私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有私心,卻以完美的藉口偽裝
成無私。心理醫師和警察,一向為人所信賴,但看完整部片後,會發現作者最批判的就是
這兩個人。就像許多社會案件,最後加害者未必得到制裁,未能伸張的正義,有時是客觀
因素,有時卻是執法者自以為是的主觀心態所造成。
【美到不可思議的「腦男」,是作者對人性失望的隱喻】
除了劇情發人深省之外,片中最大的看點就是飾演腦男的生田斗真。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他
坐在陰暗牢房,雙手抱膝,肌膚似雪,身穿白襯衫,面無表情,宛若一尊完美雕像,恰到
好處的光與影,鏡頭拉遠,成為一幅絕美畫作。導演給了腦男許多特寫,每個角度都美到
不可思議,但他的美,又不是陰柔之美,而是
少見的剛柔並濟之美。明明是人類,卻沒有人類的情感與知覺,在人群中,卻彷彿遺世獨
立,默默存在,卻讓人無法忽視。他沒有人類的自私欲念,因此殺了無數壞人,仍乾淨的
像一張白紙。
完美的腦男,或許是作者對人性徹底失望的隱喻。彷彿在提醒我們:不要再自欺欺人的說
社會沒有那麼糟,人沒有那麼壞,而是要承認糟糕已是社會常態,有些人的壞必然存在。
我們無法成為拯救社會的腦男,但至少也不要成為自以為是的心理醫師和警察。要知道,
自以為是的「善」比無可救藥的「惡」更可怕。
想擁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就從改變自以為是的心態開始。
--
柔軟,有時是為了看見另一角度的人生風景,看見意想不到的美麗。
戀戀餘味: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iyung/
--
All Comments

By Carol
at 2015-06-03T05:53
at 2015-06-03T05:53

By Jessica
at 2015-06-04T03:00
at 2015-06-04T03:00

By Joe
at 2015-06-04T06:31
at 2015-06-04T06:31

By Ina
at 2015-06-08T13:33
at 2015-06-08T13:33

By Rebecca
at 2015-06-09T13:42
at 2015-06-09T13:42

By Emma
at 2015-06-10T19:37
at 2015-06-10T19:37

By Kyle
at 2015-06-14T13:00
at 2015-06-14T13:00

By Michael
at 2015-06-17T05:37
at 2015-06-17T05:37

By Frederica
at 2015-06-20T14:04
at 2015-06-20T14:04

By Ursula
at 2015-06-25T07:48
at 2015-06-25T07:48

By Todd Johnson
at 2015-06-30T07:40
at 2015-06-30T07:40

By Dorothy
at 2015-07-02T07:44
at 2015-07-02T07:44
Related Posts
瘋狂麥斯還有大廳嗎

By Thomas
at 2015-05-30T22:01
at 2015-05-30T22:01
水行俠爭奪戰?Entourage主角自認泳技好

By William
at 2015-05-30T21:54
at 2015-05-30T21:54
美國隊長Bye了!白雪公主熱吻舊愛

By Barb Cronin
at 2015-05-30T21:53
at 2015-05-30T21:53
加州大地震 vs 麻辣賤諜

By Ida
at 2015-05-30T21:49
at 2015-05-30T21:49
何以笙簫默電影版

By Damian
at 2015-05-30T21:29
at 2015-05-30T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