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所謂的完美騙局 - 電影

By Victoria
at 2006-03-26T22:07
at 2006-03-26T22:07
Table of Contents
這真的是多麼完美的騙局嗎?有個自作聰明的傢伙取名為「完美謀殺」的計畫也是
擺明了不完美,聲稱上的完美永遠值得存疑,家財萬貫的腦癌家畢竟只是極少數。
如何避開銀行內隨機出現的荷槍實彈便衣人員?答案是無法避開,你永遠不知道銀
行裡是否存在合法持槍的聯邦探員,當然你不會在這兒碰到戴墨鏡的何瑞修,但這
不代表你的運氣就真的優,這種人只要碰到一個,帶真槍都可能砸鍋,玩具槍再大
把都無濟於事。
如何防止警方透過監視錄影帶看出端倪?答案是無法防止,就算攝影機已被破壞,
警方仍能透過先前的影像資料判斷出人質的精確數量,再加上證詞的交叉比對、絕
對無嫌疑者的排除,要針對幾組可能的疑犯進行跟監追蹤,絕非難事。
如何確保警方無法掌握嫌犯間的關係以偵破全案?答案是或許可確保、但難度極高
,凡舉通聯記錄、信用卡消費明細、職業資料、置產登記等,都是得以分析探討的
材料,想在這些地方不漏破綻,不但要有高明的資訊技術,還要曠日廢時地證據銷
毀,就算是金田一再世,如此艱鉅之務也執行不易。
就算在萬分之一的幸運之下,上述每項挑戰都碰巧克服,本片的綁匪仍需要一項關
鍵的前提:警方的無能。為何要用厚重的板金傳送訊息?為何竊聽到的內容會是單
一外籍人士節奏穩定的講演?這樣的問題早該被提出來,哪來的閒工夫公佈廣播大
家談?不但自暴竊聽之秘、更徒增不必要之風險。
另外,攻堅計畫的擬定通常會與談判互動同步進行,而該棟建築並非天險,樓層之
間多有侵入點,潛入安裝竊聽器、針孔攝影機,以致於破壞備用發電機以利戰術小
組搶攻,都是可能採取的行動,當然為了人質安全,警方非到死生之境不會妄動,
然而以電影來說,與其說搶匪計謀精妙、手腕奇巧,不如說警方一開始就讓他們討
了便宜。
這非但不是多麼完美的騙局,這根本是破綻百出的騙局!
說也奇怪,在寫實的前提下,好萊塢本來就編不出什麼完美騙局,然而不完美也罷
,「接近完美」的騙局倒也不是沒有,本片導演可是有口皆碑的史派克李,何以耗
費兩小時把玩一個千瘡百孔的晃點騙局?
我猜,答案就在「騙局」的本質。本片從預告片到敘事情節,都不忘花時間告訴觀
眾,這是搶案、是犯罪、是內幕,以致於「騙局」的焦點總被集中在搶案的大小事
,以及銀行董事長過往與現今的因果關係,然而重點真的在此嗎?
如果是,本片就成了【偷天換日】,也不需要勞駕史派克李出馬了。
眾所皆知,史派克李以關注種族與社會議題出名,本片也確實不乏性別、種族、階
級與文化的片段關注,這些片段被拆解安插在電影的各處:揶揄諷刺的暴力電玩畫
面、九一一以降的中東民族恐慌症、美國中心姿態造成的國際知識貧乏、男性對女
體的典型眼光、權貴人士的私相議通…每個片段雖然都極其有趣,卻造成了全片破
碎、零散的主要觀感,所以,正確的問題應該是:史派克李到底想透過這樣的劇本
傳達什麼訊息?
答案很可能是:銀行的搶案只是幌子,社會體系建構出的巨大騙局才夠正點。
在這場銀行搶劫危機,所有主動、被動的參與者,都是來自實體世界的縮影,不同
年齡、性別、種族、宗教與社會階級雜處於有限的空間,警政系統、政治系統則環
繞在外,構成了一個象徵的社會體系,代表大多數被剝削者的人質,被象徵投機份
子的搶匪恐嚇、被代表國家機器的警方壓制、被代表特權團體的市長與銀行董事漠
視,人質的安全看似唯一的考量,實際上的利益流動卻高於一切地暗自運行。
籌碼在被剝削者不知道的角落被交換著,資訊以被剝削者無法理解的方式遞送著,
醜惡之事已發生、正在發生、未來還會發生,但被剝削者不會清楚明瞭,他們喪失
了時間、輕賤了尊嚴、損逝了清白所換來的結果,不是任何正義,而是他們難以參
透的渾沌現況與無力感。
然而,被剝削者以外的人,普羅大眾以外的玩家,投機主義者、特權份子、政治人
物、警方代表,顯然都獲得了確定的利益:搶匪奪得了價值連城的標的物、董事長
將以金錢保住自己的名譽、市長靠了酬庸手段維繫了自己的地位、特派擦屁股專員
獲得可觀的金錢,警探則以晉升為報償做為放棄究底的條件,皆大歡喜、各有所得
,而中間造成的一切損失,誰買單?納稅人、保戶、普羅大眾、被剝削者,結構上
位的人,不是滿了荷包、就是損害極小。
到頭來,能夠幸福快樂的,真的只有阿久津真矢口中的六%的少數份子,剩下的絕
大多數,則繼續活在這巨大的、網狀的騙局裡,永遠失望著、失血著、被剝削著,
一如這部電影裡的大部分角色。
這才是所謂的,完美的,騙局。
--
文字是迷途者在黑森林中唯一的慰藉。
我的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woosean
--
擺明了不完美,聲稱上的完美永遠值得存疑,家財萬貫的腦癌家畢竟只是極少數。
如何避開銀行內隨機出現的荷槍實彈便衣人員?答案是無法避開,你永遠不知道銀
行裡是否存在合法持槍的聯邦探員,當然你不會在這兒碰到戴墨鏡的何瑞修,但這
不代表你的運氣就真的優,這種人只要碰到一個,帶真槍都可能砸鍋,玩具槍再大
把都無濟於事。
如何防止警方透過監視錄影帶看出端倪?答案是無法防止,就算攝影機已被破壞,
警方仍能透過先前的影像資料判斷出人質的精確數量,再加上證詞的交叉比對、絕
對無嫌疑者的排除,要針對幾組可能的疑犯進行跟監追蹤,絕非難事。
如何確保警方無法掌握嫌犯間的關係以偵破全案?答案是或許可確保、但難度極高
,凡舉通聯記錄、信用卡消費明細、職業資料、置產登記等,都是得以分析探討的
材料,想在這些地方不漏破綻,不但要有高明的資訊技術,還要曠日廢時地證據銷
毀,就算是金田一再世,如此艱鉅之務也執行不易。
就算在萬分之一的幸運之下,上述每項挑戰都碰巧克服,本片的綁匪仍需要一項關
鍵的前提:警方的無能。為何要用厚重的板金傳送訊息?為何竊聽到的內容會是單
一外籍人士節奏穩定的講演?這樣的問題早該被提出來,哪來的閒工夫公佈廣播大
家談?不但自暴竊聽之秘、更徒增不必要之風險。
另外,攻堅計畫的擬定通常會與談判互動同步進行,而該棟建築並非天險,樓層之
間多有侵入點,潛入安裝竊聽器、針孔攝影機,以致於破壞備用發電機以利戰術小
組搶攻,都是可能採取的行動,當然為了人質安全,警方非到死生之境不會妄動,
然而以電影來說,與其說搶匪計謀精妙、手腕奇巧,不如說警方一開始就讓他們討
了便宜。
這非但不是多麼完美的騙局,這根本是破綻百出的騙局!
說也奇怪,在寫實的前提下,好萊塢本來就編不出什麼完美騙局,然而不完美也罷
,「接近完美」的騙局倒也不是沒有,本片導演可是有口皆碑的史派克李,何以耗
費兩小時把玩一個千瘡百孔的晃點騙局?
我猜,答案就在「騙局」的本質。本片從預告片到敘事情節,都不忘花時間告訴觀
眾,這是搶案、是犯罪、是內幕,以致於「騙局」的焦點總被集中在搶案的大小事
,以及銀行董事長過往與現今的因果關係,然而重點真的在此嗎?
如果是,本片就成了【偷天換日】,也不需要勞駕史派克李出馬了。
眾所皆知,史派克李以關注種族與社會議題出名,本片也確實不乏性別、種族、階
級與文化的片段關注,這些片段被拆解安插在電影的各處:揶揄諷刺的暴力電玩畫
面、九一一以降的中東民族恐慌症、美國中心姿態造成的國際知識貧乏、男性對女
體的典型眼光、權貴人士的私相議通…每個片段雖然都極其有趣,卻造成了全片破
碎、零散的主要觀感,所以,正確的問題應該是:史派克李到底想透過這樣的劇本
傳達什麼訊息?
答案很可能是:銀行的搶案只是幌子,社會體系建構出的巨大騙局才夠正點。
在這場銀行搶劫危機,所有主動、被動的參與者,都是來自實體世界的縮影,不同
年齡、性別、種族、宗教與社會階級雜處於有限的空間,警政系統、政治系統則環
繞在外,構成了一個象徵的社會體系,代表大多數被剝削者的人質,被象徵投機份
子的搶匪恐嚇、被代表國家機器的警方壓制、被代表特權團體的市長與銀行董事漠
視,人質的安全看似唯一的考量,實際上的利益流動卻高於一切地暗自運行。
籌碼在被剝削者不知道的角落被交換著,資訊以被剝削者無法理解的方式遞送著,
醜惡之事已發生、正在發生、未來還會發生,但被剝削者不會清楚明瞭,他們喪失
了時間、輕賤了尊嚴、損逝了清白所換來的結果,不是任何正義,而是他們難以參
透的渾沌現況與無力感。
然而,被剝削者以外的人,普羅大眾以外的玩家,投機主義者、特權份子、政治人
物、警方代表,顯然都獲得了確定的利益:搶匪奪得了價值連城的標的物、董事長
將以金錢保住自己的名譽、市長靠了酬庸手段維繫了自己的地位、特派擦屁股專員
獲得可觀的金錢,警探則以晉升為報償做為放棄究底的條件,皆大歡喜、各有所得
,而中間造成的一切損失,誰買單?納稅人、保戶、普羅大眾、被剝削者,結構上
位的人,不是滿了荷包、就是損害極小。
到頭來,能夠幸福快樂的,真的只有阿久津真矢口中的六%的少數份子,剩下的絕
大多數,則繼續活在這巨大的、網狀的騙局裡,永遠失望著、失血著、被剝削著,
一如這部電影裡的大部分角色。
這才是所謂的,完美的,騙局。
--
文字是迷途者在黑森林中唯一的慰藉。
我的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woosean
--
All Comments

By Connor
at 2006-03-29T08:49
at 2006-03-29T08:49

By Emily
at 2006-03-30T13:20
at 2006-03-30T13:20

By Ursula
at 2006-04-02T16:33
at 2006-04-02T16:33

By Gary
at 2006-04-06T01:10
at 2006-04-06T01:10

By Agatha
at 2006-04-10T23:52
at 2006-04-10T23:52

By Agnes
at 2006-04-12T23:15
at 2006-04-12T23:15

By Olivia
at 2006-04-13T11:09
at 2006-04-13T11:09

By Suhail Hany
at 2006-04-16T23:43
at 2006-04-16T23:43

By Zora
at 2006-04-20T20:33
at 2006-04-20T20:33

By Hazel
at 2006-04-22T02:59
at 2006-04-22T02:59

By Donna
at 2006-04-24T13:40
at 2006-04-24T13:40

By Zora
at 2006-04-29T06:42
at 2006-04-29T06:42

By Freda
at 2006-04-30T13:35
at 2006-04-30T13:35

By Edith
at 2006-04-30T17:04
at 2006-04-30T17:04

By Steve
at 2006-05-04T15:19
at 2006-05-04T15:19

By Hardy
at 2006-05-08T17:50
at 2006-05-08T17:50

By Susan
at 2006-05-08T23:18
at 2006-05-08T23:18

By Vanessa
at 2006-05-10T13:59
at 2006-05-10T13:59

By Caitlin
at 2006-05-11T11:40
at 2006-05-11T11:40

By Kristin
at 2006-05-11T14:16
at 2006-05-11T14:16

By Mia
at 2006-05-14T23:40
at 2006-05-14T23:40

By Rae
at 2006-05-15T23:44
at 2006-05-15T23:44

By Elvira
at 2006-05-17T18:15
at 2006-05-17T18:15

By Damian
at 2006-05-22T18:02
at 2006-05-22T18:02

By Belly
at 2006-05-24T18:52
at 2006-05-24T18:52

By Ethan
at 2006-05-28T09:59
at 2006-05-28T09:59

By Enid
at 2006-05-31T07:25
at 2006-05-31T07:25

By Skylar Davis
at 2006-06-04T22:44
at 2006-06-04T22:44

By Caroline
at 2006-06-05T00:23
at 2006-06-05T00:23

By Olive
at 2006-06-07T17:22
at 2006-06-07T17:22

By George
at 2006-06-08T04:38
at 2006-06-08T04:38

By Thomas
at 2006-06-11T18:28
at 2006-06-11T18:28

By Emma
at 2006-06-13T10:12
at 2006-06-13T10:12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6-06-14T04:59
at 2006-06-14T04:59

By Adele
at 2006-06-14T07:41
at 2006-06-14T07:41

By Adele
at 2006-06-15T00:43
at 2006-06-15T00:43

By Jessica
at 2006-06-16T10:05
at 2006-06-16T10:05

By Thomas
at 2006-06-18T22:44
at 2006-06-18T22:44

By Necoo
at 2006-06-22T07:08
at 2006-06-22T07:08

By Margaret
at 2006-06-23T10:04
at 2006-06-23T10:04

By Gilbert
at 2006-06-27T02:39
at 2006-06-27T02:39

By Thomas
at 2006-06-27T18:47
at 2006-06-27T18:47

By Elizabeth
at 2006-07-02T16:56
at 2006-07-02T16:56

By Faithe
at 2006-07-06T13:05
at 2006-07-06T13:05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6-07-06T18:07
at 2006-07-06T18:07

By Belly
at 2006-07-10T01:23
at 2006-07-10T01:23

By James
at 2006-07-14T19:50
at 2006-07-14T19:50

By Kelly
at 2006-07-18T20:12
at 2006-07-18T20:12

By Quintina
at 2006-07-19T22:21
at 2006-07-19T22:21
Related Posts
普通平穩的完美犯罪:臥底(Inside man)

By Iris
at 2006-03-26T05:08
at 2006-03-26T05:08
狙擊封鎖線:警匪動作的老殘

By Kumar
at 2006-03-25T19:13
at 2006-03-25T19:13
萬花嬉春

By Annie
at 2006-03-25T03:24
at 2006-03-25T03:24
5位電影達人投票 斷背山該得獎

By Liam
at 2006-03-25T01:14
at 2006-03-25T01:14
《美麗拳王》:真心的價值

By Noah
at 2006-03-24T17:14
at 2006-03-24T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