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柔弱(恐怖片中的嬰兒) - 恐怖

By Belly
at 2010-01-26T00:10
at 2010-01-26T00:10
Table of Contents
在找關於魔嬰典型的片子時所看到的文章,裡面詳述舉例了幾部七零年代至今的魔嬰片,
並分析相關的文化背景~還蠻有趣的
貼給大家參考 (如果分類有誤會改)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09-05-20 11:18:00 ] 作者:studa090420
摘要縱觀近百年的恐怖電影發展史,在其豐富多彩的題材和敘事中,
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以兒童為恐怖形象的電影。
雖然嬰兒或兒童恐怖片在恐怖片中並不是主流,
但從其誕生開始就展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藝術生命力。
然而不管這種非主流的恐怖電影是否能長盛不衰,
成為經典,它們都折射出了一個特定時代下大眾的生活與心理需求,
並且擔負著一份社會教化的責任。
1 娛樂性心理的需求
自從電影誕生以來,恐怖電影就是一種重要的類型電影。
其運用高度寫實的畫面和仿真技術虛擬出可怕的影像喚起人們緊張、恐懼的心理感受,
刺激人們鬆弛的神經。在體驗虛擬的驚悚和驚悚過後心中懸著的石頭終於落地的感受之間
遊走,從而產生審美的快感。但是在當今氾濫的美國恐怖電影中,成人世界中的赤裸裸的暴力。兇殺主題似乎已經開始形成了一種視覺疲勞,大眾對電影所產生的恐懼感也慢慢呈現出麻木的狀態。為了重振恐怖電影往日的雄威,同時也是為了重振票房高峰,展現恐怖的視角慢慢轉向了兒童——那曾經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容易被傷害的柔弱型人物
。典型的兒童恐怖片包括了,1968年的《羅斯瑪麗的嬰兒》第一部取得巨大成功的嬰兒恐怖電影;1973年的《驅魔人》——被評為當時最嚇人的恐怖片;1976年的《凶兆666》(在2006年再次被翻拍);1984 年根據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玉米地的孩子》直到當今的《邪惡幼嬰》,《驅魔人前傳》和《水果硬糖》等等,比起那些成人間的暴力兇殺情節,其中的嬰兒或者兒童形象所滲透出的邪惡與詭異更是有過之而不及。
2 社會教化的需求
信仰危機
從19世紀和20世紀的哲人們一層層割去了人類幻想的保護牆開始,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尼采大叫“上帝死了”的時候,人類心靈的歸宿就被斥為海市蜃樓了。特別是當21世紀的“9.11事件”的發生及大量的神職人員性醜聞和教會領導層的瀆職行為的披露更加深了美國人民對宗教的憂慮。導致了美國大眾媒體上所說的“教會危機”或“信仰危機”。而兒童最為國家未來的希望之寄託,就是這個信仰嚴重缺失的社會最有說服力的見證人。
從《羅斯瑪麗的嬰兒》,《驅魔人》到《凶兆》,在這些惡魔的世界裡,任何天真無邪的東西都難以倖存《驅魔人》這部當時被譽為最恐怖的宗教性恐怖電影講述的是關於一個14歲女孩被撒旦纏身的故事。她著魔之後,口吐綠水、滿嘴污言穢語,用十字架在床上手淫,辱罵毆打母親、醫生和神父,並自殘身體。而其360度旋轉的血色頭部更是堪稱恐怖電影中的經典。同時《凶兆》中的小孩米蘭達被表現成為邪惡,墮落,甚至反基督的人《羅斯瑪麗的嬰兒》中,敏感而脆弱的瑪麗被魔鬼強姦後生下的魔鬼之子。此外這些影片中一再出現的其他元素包括報復的念頭(常常是惡魔對
上帝的原仇),神秘的陰魂附,滲透一切的基督教象徵都可以被看作是對60,70年代的某些宗教事件或爭端的反應。試問如果我們不能在現代社會找到上帝,也許我們至少能找到惡魔。而又或許,當那些已經麻木不仁的成人們在看到這些傳統的柔弱兒童意象之後的邪惡和危險時。在感受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衝擊之後,會開始重新思考信仰的回歸。
3 “兒童威脅”論
二戰後百廢待興的美國。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戰場返鄉成婚、養育子女的人們,不僅創造了美國史無前例的生育高峰,更是創造了另一個瘋狂的消費高峰,於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層出不窮的家庭和社會問題。而出於對成人世界的憎恨與反抗,對社會的不滿和仇視慢慢演化成了青少年犯罪率的直線上升。電影,作為當今最有威力的傳播手段之一,自然也承擔起了這個社會教化的傳道士角色。由此關於過度生育帶來的恐懼和對所謂“兒童威脅”現象的反思的影片便孕育而生了。 /.,m
電影《橡皮頭》(Eraserhead,1977)作為大衛·林區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出現在大銀幕上,該影片的黑白色調以及壓抑、陰暗的氛圍也讓不少觀眾大呼恐怖。劇情主要是圍繞一個男孩亨利展開的:一夜之間成為一個畸形兒的父親。新婚妻子因忍受不了嬰兒的啼哭半夜出逃。這都讓他不得不靠幻想著一位暖氣片幻化出來的可愛女士來暫且逃離不堪的生活。以至於最後亨利親手用剪刀謀殺了這個畸形的早產兒,從而獲得解脫。劇中的嬰兒代表了林奇所認為的父親角色的噩夢。
《橡皮頭》中的嬰兒相貌有多噁心醜陋,也就代表了這個噩夢有多可怕。成人世界是黑暗的複雜的、充滿了壓力和抑鬱感。劇中亨利對父親的角色產生了不可遏制的恐懼。由這種恐懼帶來的壓力充斥在《橡皮頭》的每個角落,那些荒誕的噩夢就是壓力和恐懼的表象化處理。亨利最終殺死了嬰兒。在幻境中與暖氣片女士溫柔相擁,他重新找到了成人以前的“自由”,徹底脫離了成人世界所要承擔的責任與壓力。
隨後。這種對於生育的恐怖基因迅速被眾多電影藝術家們所借鑒。例如《異型系列》,《撕裂人》,《崽子們》等都是對此的戲謔式模仿。特別是1979年的《異形I》,為我們展現出了經典的異形胚胎從活人胸腔中迸裂而出的場景,而這其實也是嬰兒恐怖片的另一種借屍還魂:胚胎是嬰兒的早期形態,直接的胸腔進裂則是對正常生育的恐怖異化表達——而且還打破了性別的界限。
4 結語
黑格爾說過,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雖然嬰兒或兒童恐怖片在恐怖片中並不是主流,但從其誕生開始就展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藝術生命力。然而不管這種非主流的恐怖電影是否能長盛不衰,成為經典。它們都折射出了一個特定時代下大眾的生活與心理需求,並且擔負著一份社會教化的責任。也許,朱光潛大師的一句“小的就是美的”就是對其存在之理最好的概括吧。
--
並分析相關的文化背景~還蠻有趣的
貼給大家參考 (如果分類有誤會改)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09-05-20 11:18:00 ] 作者:studa090420
摘要縱觀近百年的恐怖電影發展史,在其豐富多彩的題材和敘事中,
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以兒童為恐怖形象的電影。
雖然嬰兒或兒童恐怖片在恐怖片中並不是主流,
但從其誕生開始就展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藝術生命力。
然而不管這種非主流的恐怖電影是否能長盛不衰,
成為經典,它們都折射出了一個特定時代下大眾的生活與心理需求,
並且擔負著一份社會教化的責任。
1 娛樂性心理的需求
自從電影誕生以來,恐怖電影就是一種重要的類型電影。
其運用高度寫實的畫面和仿真技術虛擬出可怕的影像喚起人們緊張、恐懼的心理感受,
刺激人們鬆弛的神經。在體驗虛擬的驚悚和驚悚過後心中懸著的石頭終於落地的感受之間
遊走,從而產生審美的快感。但是在當今氾濫的美國恐怖電影中,成人世界中的赤裸裸的暴力。兇殺主題似乎已經開始形成了一種視覺疲勞,大眾對電影所產生的恐懼感也慢慢呈現出麻木的狀態。為了重振恐怖電影往日的雄威,同時也是為了重振票房高峰,展現恐怖的視角慢慢轉向了兒童——那曾經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容易被傷害的柔弱型人物
。典型的兒童恐怖片包括了,1968年的《羅斯瑪麗的嬰兒》第一部取得巨大成功的嬰兒恐怖電影;1973年的《驅魔人》——被評為當時最嚇人的恐怖片;1976年的《凶兆666》(在2006年再次被翻拍);1984 年根據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玉米地的孩子》直到當今的《邪惡幼嬰》,《驅魔人前傳》和《水果硬糖》等等,比起那些成人間的暴力兇殺情節,其中的嬰兒或者兒童形象所滲透出的邪惡與詭異更是有過之而不及。
2 社會教化的需求
信仰危機
從19世紀和20世紀的哲人們一層層割去了人類幻想的保護牆開始,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尼采大叫“上帝死了”的時候,人類心靈的歸宿就被斥為海市蜃樓了。特別是當21世紀的“9.11事件”的發生及大量的神職人員性醜聞和教會領導層的瀆職行為的披露更加深了美國人民對宗教的憂慮。導致了美國大眾媒體上所說的“教會危機”或“信仰危機”。而兒童最為國家未來的希望之寄託,就是這個信仰嚴重缺失的社會最有說服力的見證人。
從《羅斯瑪麗的嬰兒》,《驅魔人》到《凶兆》,在這些惡魔的世界裡,任何天真無邪的東西都難以倖存《驅魔人》這部當時被譽為最恐怖的宗教性恐怖電影講述的是關於一個14歲女孩被撒旦纏身的故事。她著魔之後,口吐綠水、滿嘴污言穢語,用十字架在床上手淫,辱罵毆打母親、醫生和神父,並自殘身體。而其360度旋轉的血色頭部更是堪稱恐怖電影中的經典。同時《凶兆》中的小孩米蘭達被表現成為邪惡,墮落,甚至反基督的人《羅斯瑪麗的嬰兒》中,敏感而脆弱的瑪麗被魔鬼強姦後生下的魔鬼之子。此外這些影片中一再出現的其他元素包括報復的念頭(常常是惡魔對
上帝的原仇),神秘的陰魂附,滲透一切的基督教象徵都可以被看作是對60,70年代的某些宗教事件或爭端的反應。試問如果我們不能在現代社會找到上帝,也許我們至少能找到惡魔。而又或許,當那些已經麻木不仁的成人們在看到這些傳統的柔弱兒童意象之後的邪惡和危險時。在感受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衝擊之後,會開始重新思考信仰的回歸。
3 “兒童威脅”論
二戰後百廢待興的美國。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戰場返鄉成婚、養育子女的人們,不僅創造了美國史無前例的生育高峰,更是創造了另一個瘋狂的消費高峰,於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層出不窮的家庭和社會問題。而出於對成人世界的憎恨與反抗,對社會的不滿和仇視慢慢演化成了青少年犯罪率的直線上升。電影,作為當今最有威力的傳播手段之一,自然也承擔起了這個社會教化的傳道士角色。由此關於過度生育帶來的恐懼和對所謂“兒童威脅”現象的反思的影片便孕育而生了。 /.,m
電影《橡皮頭》(Eraserhead,1977)作為大衛·林區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出現在大銀幕上,該影片的黑白色調以及壓抑、陰暗的氛圍也讓不少觀眾大呼恐怖。劇情主要是圍繞一個男孩亨利展開的:一夜之間成為一個畸形兒的父親。新婚妻子因忍受不了嬰兒的啼哭半夜出逃。這都讓他不得不靠幻想著一位暖氣片幻化出來的可愛女士來暫且逃離不堪的生活。以至於最後亨利親手用剪刀謀殺了這個畸形的早產兒,從而獲得解脫。劇中的嬰兒代表了林奇所認為的父親角色的噩夢。
《橡皮頭》中的嬰兒相貌有多噁心醜陋,也就代表了這個噩夢有多可怕。成人世界是黑暗的複雜的、充滿了壓力和抑鬱感。劇中亨利對父親的角色產生了不可遏制的恐懼。由這種恐懼帶來的壓力充斥在《橡皮頭》的每個角落,那些荒誕的噩夢就是壓力和恐懼的表象化處理。亨利最終殺死了嬰兒。在幻境中與暖氣片女士溫柔相擁,他重新找到了成人以前的“自由”,徹底脫離了成人世界所要承擔的責任與壓力。
隨後。這種對於生育的恐怖基因迅速被眾多電影藝術家們所借鑒。例如《異型系列》,《撕裂人》,《崽子們》等都是對此的戲謔式模仿。特別是1979年的《異形I》,為我們展現出了經典的異形胚胎從活人胸腔中迸裂而出的場景,而這其實也是嬰兒恐怖片的另一種借屍還魂:胚胎是嬰兒的早期形態,直接的胸腔進裂則是對正常生育的恐怖異化表達——而且還打破了性別的界限。
4 結語
黑格爾說過,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雖然嬰兒或兒童恐怖片在恐怖片中並不是主流,但從其誕生開始就展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藝術生命力。然而不管這種非主流的恐怖電影是否能長盛不衰,成為經典。它們都折射出了一個特定時代下大眾的生活與心理需求,並且擔負著一份社會教化的責任。也許,朱光潛大師的一句“小的就是美的”就是對其存在之理最好的概括吧。
--
Tags:
恐怖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有一部帶喜劇成份的鬼片---韓國片

By Lydia
at 2010-01-25T22:52
at 2010-01-25T22:52
恐怖片必備的要素

By Kristin
at 2010-01-24T17:51
at 2010-01-24T17:51
找一部可能超過15年的西洋恐怖片

By Ula
at 2010-01-24T01:25
at 2010-01-24T01:25
想找一部死嬰的片

By Isla
at 2010-01-20T15:46
at 2010-01-20T15:46
心情不好就猛看殺人片

By Elvira
at 2010-01-19T02:35
at 2010-01-19T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