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妮娃達 為紀錄片雙年展來台 - 紀錄片
By Frederica
at 2004-12-15T04:01
at 2004-12-15T04:01
Table of Contents
2004.12.15 中國時報
艾格妮娃達 為紀錄片雙年展來台
黃文正/台北報導
被譽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老祖母」、高齡76歲的法國女導演艾格妮娃達,專程來台
參加2004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她今年最新紀錄片「電影.娃達.照片」獲選為影展閉幕片
,而她也將出席影片座談會,與本地影迷面對面交流。
「電影.娃達.照片」是由娃達的前作「依蝶莎的熊」、「尤里西斯」與「向古巴人致敬
」3部片所重組構成。「依蝶莎的熊」是娃達在參觀藝術收藏家依蝶莎漢德列斯的展覽時
,試著以展覽中上百張的泰迪熊相片,了解這位藝術家為何小心翼翼收藏這些收藏品
的背後用意﹔「尤里西斯」是娃達回朔她回憶裡的人事物﹔至於「向古巴人致敬」,則是
透過一張張照片,以對話的方式表達對古巴人的敬意。
-----------------------------------------------------------------------------
法國新浪潮祖母 艾格妮娃達抵台
76歲的「法國新浪潮祖母」艾格妮娃達(Agnes Varda)昨抵達台灣;剛好娃達的
裝置藝術《馬鈴薯烏托邦》也同時在台北雙年展展出,近年著名電影導演阿巴斯、
艾騰伊格言、香妲阿克曼都投入裝置藝術,紀錄片雙年展也展出台灣藝術家陳界仁的影片
,在跨界創作的時代,紀錄片與裝置作品的分界越來越模糊。
娃達最初的職業是攝影記者,1954自編自導第一部長片《短角情事》,雖成本低廉,
但這部片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前身之一。後來她也和楚浮、高達等名導同列
「新浪潮」之列。娃達拍攝數量龐大的影片,包括與雷奈(Alain Resnais)、
克利斯‧馬蓋(Chris Marker)等合導左翼反戰的《遠離越南》,也拍攝好幾部經典
女性主義電影,不管是劇情或紀錄片,她都如實以鏡頭觀察世界。
在近年頗受影迷喜愛的紀錄片《艾格妮撿風景》裡,她開始關注拓荒者的撿拾行為,
並連帶討論消費社會的生產過剩及浪費等議題,拍片時她碰巧撿拾到許多心型馬鈴薯,
娃達將此發展成三個螢幕對映的裝置錄像《馬鈴薯烏托邦》,她並親自穿上馬鈴薯裝,
帶著作品到威尼斯雙年展進行裝置藝術的表演。
北美館展出的錄像中投影著各種腐爛的、發芽的、滾動的馬鈴薯影像,馬鈴薯好像心臟般
鼓動呼吸,彷彿娃達對烏托邦世界的美麗想像。
娃達今天下午5時到7時在台泥大樓士敏廳將有導演座談,也將在16及18日下午2時半
在北美館進行裝置演出。
近年投入錄像或裝置藝術表現的導演不只娃達一人,著名伊朗導演阿巴斯曾創作名為
《Sleepers》的錄像作品,播放一對夫婦在床上睡覺時的影像。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格言
也拍攝大量的手部、腳部、指甲的近照,做成錄像作品《Close》,這兩個作品都曾參與
2001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本屆紀錄片雙年展展出導演香妲阿克曼的紀錄片《東方》,也曾做過錄像展示,從近年
紀錄片導演跨界裝置藝術的普遍性,可看出當錄像與紀錄的界限益加模糊時,未來將可
看到更多精彩的跨界創作。
【2004/12/15 民生報】
-----------------------------------------------------------------------------
艾格妮娃達 76歲大孩子
抵台宣傳紀錄片雙年展閉幕作「電影‧娃達‧照片」(Cinevar-daphotos—When Photos
Trigger Films)的76歲法國新浪潮導演艾格妮娃達,不減赤子之心,一聽說她的片
被選為閉幕片,還很調皮回答:「真的嗎?可是裡面沒有半個明星耶!」
與媒體面對面座談,艾格妮娃達展現出旺盛活力,一如她這次閉幕作品,賦予每張照片
生命的拍攝手法意義,她說:「照片放在那,沒人看的話,它就是沉睡的,所以我用電影
記錄照片,它們就成了動態。」所以「電影‧娃達‧照片」就成了一部刻畫照片的紀錄片
電影,別有一番意境。
初次訪台,艾格妮娃達盛讚「這是個很有電影文化的地方」,對台灣導演的印象,她表示
看過蔡明亮的「愛情萬歲」與楊德昌的「一一」,並直言「愛情萬歲」中濃濃的悲傷氣氛
,很令她難忘;她笑說自己的作品也常觸及人性與社會善惡最脆弱的部分,「不過現實
雖然總是讓人挫折,還是要積極樂觀。」艾格妮娃達列舉個人經驗說:「就像我為了宣傳
『馬鈴薯烏托邦』,還特地訂做馬鈴薯服裝,從脖子到腳,把自己扮成馬鈴薯。」她打趣
表示,做個馬鈴薯老太太,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
【2004/12/15 星報】
------------------------------------------------------------------------------
艾格妮娃達 用馬鈴薯譜寫烏托邦之歌
「我只是媒介,我拍攝的人物才是影片的血肉。」法國紀錄片導演艾格妮娃達談及自己的
成就仍不忘謙虛。她很高興新片被選為紀錄片雙年展的閉幕片,也談到錄像作品
《馬鈴薯烏托邦》正巧在北美館展出,恰是一場美好因緣,她說,因為將心型馬鈴薯拍在
紀錄片及錄像作品中,讓她被影迷稱為「馬鈴薯老太太」。
2001年女性影展曾策劃娃達的導演專題,播放她的系列影片,當時就曾邀她來台訪問,
雖當年無法成行,她仍錄了一段影片向台灣觀眾問好。今年她終於以76歲高齡訪台,
來台的飛機上剛好看了台灣電影《台北二一》,也讓她在飛機上就對台灣充滿嚮往,
而她不僅看過蔡明亮的《愛情萬歲》,更十分喜愛楊德昌的《一一》。
娃達今年初前往德國慕尼黑參觀一個納粹博物館,兩個展室擺放了幾千張照片,照片中
不管是學生、小孩、運動員,還是軍人,手中都拿著泰迪熊,讓她十分震撼,彷彿照片中
的人都離不開對熊的依戀;後來得知策展人依蝶莎的父親在納粹屠殺中喪生,更賦予展覽
一種歷史深度,吸引她拿起攝影機拍下這個關於《依蝶莎的熊》的故事。
她說「攝影不僅讓人看見,卻又蒙蔽住某些事實。」因此今年拍完《依蝶莎的熊》這部和
攝影有關的紀錄片後,決定與攝影有關的舊片合在一起成為《電影‧娃達‧照片》。
另兩部分別是1964年拍的《尤里西斯》及1982年拍的《向古巴人致敬》,她希望觀者
看完後會對「攝影」有深入的體驗。
雖然世界上充滿戰爭,但娃達認為「拍下心型馬鈴薯彷彿寫下一首歌謠獻給世界!」
《馬鈴薯烏托邦》是源於拍攝紀錄片《艾格妮撿風景》時撿到大量心型馬鈴薯,影片在
世界上播出後,許多影迷都將手邊收集的心型馬鈴薯寄給娃達,她將這些馬鈴薯擺在箱子
中,腐爛、發芽,覺得卑微的馬鈴薯卻有特別的美感,因此拍成錄像呈現。
【2004/12/15 民生報】
--
艾格妮娃達 為紀錄片雙年展來台
黃文正/台北報導
被譽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老祖母」、高齡76歲的法國女導演艾格妮娃達,專程來台
參加2004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她今年最新紀錄片「電影.娃達.照片」獲選為影展閉幕片
,而她也將出席影片座談會,與本地影迷面對面交流。
「電影.娃達.照片」是由娃達的前作「依蝶莎的熊」、「尤里西斯」與「向古巴人致敬
」3部片所重組構成。「依蝶莎的熊」是娃達在參觀藝術收藏家依蝶莎漢德列斯的展覽時
,試著以展覽中上百張的泰迪熊相片,了解這位藝術家為何小心翼翼收藏這些收藏品
的背後用意﹔「尤里西斯」是娃達回朔她回憶裡的人事物﹔至於「向古巴人致敬」,則是
透過一張張照片,以對話的方式表達對古巴人的敬意。
-----------------------------------------------------------------------------
法國新浪潮祖母 艾格妮娃達抵台
76歲的「法國新浪潮祖母」艾格妮娃達(Agnes Varda)昨抵達台灣;剛好娃達的
裝置藝術《馬鈴薯烏托邦》也同時在台北雙年展展出,近年著名電影導演阿巴斯、
艾騰伊格言、香妲阿克曼都投入裝置藝術,紀錄片雙年展也展出台灣藝術家陳界仁的影片
,在跨界創作的時代,紀錄片與裝置作品的分界越來越模糊。
娃達最初的職業是攝影記者,1954自編自導第一部長片《短角情事》,雖成本低廉,
但這部片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前身之一。後來她也和楚浮、高達等名導同列
「新浪潮」之列。娃達拍攝數量龐大的影片,包括與雷奈(Alain Resnais)、
克利斯‧馬蓋(Chris Marker)等合導左翼反戰的《遠離越南》,也拍攝好幾部經典
女性主義電影,不管是劇情或紀錄片,她都如實以鏡頭觀察世界。
在近年頗受影迷喜愛的紀錄片《艾格妮撿風景》裡,她開始關注拓荒者的撿拾行為,
並連帶討論消費社會的生產過剩及浪費等議題,拍片時她碰巧撿拾到許多心型馬鈴薯,
娃達將此發展成三個螢幕對映的裝置錄像《馬鈴薯烏托邦》,她並親自穿上馬鈴薯裝,
帶著作品到威尼斯雙年展進行裝置藝術的表演。
北美館展出的錄像中投影著各種腐爛的、發芽的、滾動的馬鈴薯影像,馬鈴薯好像心臟般
鼓動呼吸,彷彿娃達對烏托邦世界的美麗想像。
娃達今天下午5時到7時在台泥大樓士敏廳將有導演座談,也將在16及18日下午2時半
在北美館進行裝置演出。
近年投入錄像或裝置藝術表現的導演不只娃達一人,著名伊朗導演阿巴斯曾創作名為
《Sleepers》的錄像作品,播放一對夫婦在床上睡覺時的影像。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格言
也拍攝大量的手部、腳部、指甲的近照,做成錄像作品《Close》,這兩個作品都曾參與
2001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本屆紀錄片雙年展展出導演香妲阿克曼的紀錄片《東方》,也曾做過錄像展示,從近年
紀錄片導演跨界裝置藝術的普遍性,可看出當錄像與紀錄的界限益加模糊時,未來將可
看到更多精彩的跨界創作。
【2004/12/15 民生報】
-----------------------------------------------------------------------------
艾格妮娃達 76歲大孩子
抵台宣傳紀錄片雙年展閉幕作「電影‧娃達‧照片」(Cinevar-daphotos—When Photos
Trigger Films)的76歲法國新浪潮導演艾格妮娃達,不減赤子之心,一聽說她的片
被選為閉幕片,還很調皮回答:「真的嗎?可是裡面沒有半個明星耶!」
與媒體面對面座談,艾格妮娃達展現出旺盛活力,一如她這次閉幕作品,賦予每張照片
生命的拍攝手法意義,她說:「照片放在那,沒人看的話,它就是沉睡的,所以我用電影
記錄照片,它們就成了動態。」所以「電影‧娃達‧照片」就成了一部刻畫照片的紀錄片
電影,別有一番意境。
初次訪台,艾格妮娃達盛讚「這是個很有電影文化的地方」,對台灣導演的印象,她表示
看過蔡明亮的「愛情萬歲」與楊德昌的「一一」,並直言「愛情萬歲」中濃濃的悲傷氣氛
,很令她難忘;她笑說自己的作品也常觸及人性與社會善惡最脆弱的部分,「不過現實
雖然總是讓人挫折,還是要積極樂觀。」艾格妮娃達列舉個人經驗說:「就像我為了宣傳
『馬鈴薯烏托邦』,還特地訂做馬鈴薯服裝,從脖子到腳,把自己扮成馬鈴薯。」她打趣
表示,做個馬鈴薯老太太,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
【2004/12/15 星報】
------------------------------------------------------------------------------
艾格妮娃達 用馬鈴薯譜寫烏托邦之歌
「我只是媒介,我拍攝的人物才是影片的血肉。」法國紀錄片導演艾格妮娃達談及自己的
成就仍不忘謙虛。她很高興新片被選為紀錄片雙年展的閉幕片,也談到錄像作品
《馬鈴薯烏托邦》正巧在北美館展出,恰是一場美好因緣,她說,因為將心型馬鈴薯拍在
紀錄片及錄像作品中,讓她被影迷稱為「馬鈴薯老太太」。
2001年女性影展曾策劃娃達的導演專題,播放她的系列影片,當時就曾邀她來台訪問,
雖當年無法成行,她仍錄了一段影片向台灣觀眾問好。今年她終於以76歲高齡訪台,
來台的飛機上剛好看了台灣電影《台北二一》,也讓她在飛機上就對台灣充滿嚮往,
而她不僅看過蔡明亮的《愛情萬歲》,更十分喜愛楊德昌的《一一》。
娃達今年初前往德國慕尼黑參觀一個納粹博物館,兩個展室擺放了幾千張照片,照片中
不管是學生、小孩、運動員,還是軍人,手中都拿著泰迪熊,讓她十分震撼,彷彿照片中
的人都離不開對熊的依戀;後來得知策展人依蝶莎的父親在納粹屠殺中喪生,更賦予展覽
一種歷史深度,吸引她拿起攝影機拍下這個關於《依蝶莎的熊》的故事。
她說「攝影不僅讓人看見,卻又蒙蔽住某些事實。」因此今年拍完《依蝶莎的熊》這部和
攝影有關的紀錄片後,決定與攝影有關的舊片合在一起成為《電影‧娃達‧照片》。
另兩部分別是1964年拍的《尤里西斯》及1982年拍的《向古巴人致敬》,她希望觀者
看完後會對「攝影」有深入的體驗。
雖然世界上充滿戰爭,但娃達認為「拍下心型馬鈴薯彷彿寫下一首歌謠獻給世界!」
《馬鈴薯烏托邦》是源於拍攝紀錄片《艾格妮撿風景》時撿到大量心型馬鈴薯,影片在
世界上播出後,許多影迷都將手邊收集的心型馬鈴薯寄給娃達,她將這些馬鈴薯擺在箱子
中,腐爛、發芽,覺得卑微的馬鈴薯卻有特別的美感,因此拍成錄像呈現。
【2004/12/15 民生報】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Genevieve
at 2004-12-16T13:52
at 2004-12-16T13:52
By Elvira
at 2004-12-20T23:28
at 2004-12-20T23:28
By Daniel
at 2004-12-25T21:47
at 2004-12-25T21:47
By Hedy
at 2004-12-29T04:41
at 2004-12-29T04:41
By Charlotte
at 2004-12-29T08:03
at 2004-12-29T08:03
Related Posts
無米樂
By Ida
at 2004-12-15T03:20
at 2004-12-15T03:20
15日(三)14:00 薛西佛斯之福爾摩莎
By Wallis
at 2004-12-14T18:46
at 2004-12-14T18:46
法與情、靈光乍現
By Genevieve
at 2004-12-13T22:23
at 2004-12-13T22:23
記錄片假裝看不見 看見大陸妹賣淫辛酸
By Tom
at 2004-12-13T17:43
at 2004-12-13T17:43
第二屆【尋找角落 love everywhere 】關懷弱勢族群
By Skylar Davis
at 2004-12-13T17:07
at 2004-12-13T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