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九一一的狂熱 - 紀錄片

By Enid
at 2004-06-29T01:46
at 2004-06-29T01:46
Table of Contents
2004.06.28 中國時報
華氏九一一的狂熱
◎紀大偉
美國一周新片照例在星期五上檔,抨擊布希政府的紀錄片《華氏九一一》就在上周五面世
。我在中午趕抵洛杉磯鬧區的電影院,發現從中午一直到夜間的各場次預售票都賣光,
只剩午夜場有票。好萊塢劇情片都不見得這麼熱,更何況紀錄片。再說,在電影廣告充斥
的洛杉磯,此片的商業宣傳不多,我甚至沒有看過宣傳此片的大型廣告看板(這種看板,
每一塊成本為台幣一百五十萬)。
觀眾並不是被商業廣告召喚,而是被政治氛圍動員。放片結束時,不少人起立鼓掌。
此片導演是美國當紅的爭議人物,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他以紀錄片
《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獲奧斯卡獎時,一上台就一直大罵布希,轟動全球。
美國國內關於此片幕前幕後的議論極多,我無法在此逐一細數。我只針對台灣觀眾可能
提出的問題,分享一點想法。
「此片值得在台灣放映嗎?對台灣觀眾有意義嗎?」
我絕對支持此片在台灣放映,並且我鼓勵大家都看。這部片呈現美國主流媒體之外的
「平衡」報導,而這是台灣觀眾本來就不容易看見的。此片鮮活展現當今資本主義的
邏輯:為了商業利益,美國高官以各種名義(如,為了「自由」)進軍他國;美國不怕
沒人當兵,因為國內窮人多,窮孩子(尢其是黑人)為了生存,只好入伍當炮灰。
伊拉克民眾的傷亡畫面以及美軍被截肢的畫面很具震撼力──坐在我身邊的觀眾一直哭泣
。對台灣觀眾而言,此片是絕佳教材,讓人思考媒體和社會的關係。
「此片果真這麼好嗎?難道沒有缺點?」
此片很好,缺點也很多。最主要的缺點是,片中導演很強勢,一直主導觀眾思路。
摩爾的價值觀是二元對立的,黑白二分,近乎粗暴;但我們需要一個中間地帶,讓人
冷靜思考。觀眾不該全盤接受導演的意見,而該和他人交換想法、閱讀正反面評論。
「此片的藝術價值高嗎?」
這部片不像他的上一部紀錄片《科倫拜》一樣花稍,因此有人認為《科倫拜》比
《九一一》有看頭。但我卻覺得《科倫拜》過度操弄觀眾情緒,《九一一》的手法
稍微收斂,反而對觀眾好。
「此片對布希總統公平嗎?」
摩爾向來以嘲弄布希出名,此片當然大量出現奚落布希的鏡頭──既然此片在坎城影展
得了最佳影片獎,布希應該也得個坎城男主角獎才對。有人覺得此片對布希太刻薄,
但不必大驚小怪:美國本來就一直具有取笑國家元首的傳統,對布希嗤之以鼻的人
到處都是。美國大型書店總有一個平台展售各種嘲弄布希的書刊和漫畫。相比之下,
此片並不見得特別惡毒。片中呈現的布希形象,和平時媒體上的德性差不多。
「此片會影響美國大選選情嗎?」
很難說。此片雖然反布希,但它不見得因此歌頌民主黨。很多民主黨人士深愛此片,
但我想他們太樂觀了。看完此片之後,我只覺得白宮的任何主人不分黨派都一樣沒良心。
「有沒有民眾公然反對此片上映?」
有民間團體反對此片,認為此片形同選舉文宣,對布希競選不利。可是我要指出,現在
美國各主流媒體一直為布希(及其父親)粉飾太平,豈不是更全面的競選文宣嗎?
日前美國前總統雷根去世,美國各主流媒體拚命歌功頌德,只有獨立報刊才敢誠實回憶
雷根在任期間如何以極右派動作對世界造成毒害。為共和黨的雷根進行造神運動,
就等於間接為同黨的布希抬轎──這豈不是更該叫人跳出來反對?
「摩爾是進步人士嗎?」
摩爾看起來很激進,事實上他卻很保守。他反對政客,因為,政客破壞了想像中美好的
傳統家庭價值。有人說摩爾不愛國,事實上他很愛美國,眷戀一個粉紅色的肉麻美國夢
。不過我要強調,摩爾畢竟提供另一個認識美國的觀點,而這就難能可貴了。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候選人)
--
華氏九一一的狂熱
◎紀大偉
美國一周新片照例在星期五上檔,抨擊布希政府的紀錄片《華氏九一一》就在上周五面世
。我在中午趕抵洛杉磯鬧區的電影院,發現從中午一直到夜間的各場次預售票都賣光,
只剩午夜場有票。好萊塢劇情片都不見得這麼熱,更何況紀錄片。再說,在電影廣告充斥
的洛杉磯,此片的商業宣傳不多,我甚至沒有看過宣傳此片的大型廣告看板(這種看板,
每一塊成本為台幣一百五十萬)。
觀眾並不是被商業廣告召喚,而是被政治氛圍動員。放片結束時,不少人起立鼓掌。
此片導演是美國當紅的爭議人物,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他以紀錄片
《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獲奧斯卡獎時,一上台就一直大罵布希,轟動全球。
美國國內關於此片幕前幕後的議論極多,我無法在此逐一細數。我只針對台灣觀眾可能
提出的問題,分享一點想法。
「此片值得在台灣放映嗎?對台灣觀眾有意義嗎?」
我絕對支持此片在台灣放映,並且我鼓勵大家都看。這部片呈現美國主流媒體之外的
「平衡」報導,而這是台灣觀眾本來就不容易看見的。此片鮮活展現當今資本主義的
邏輯:為了商業利益,美國高官以各種名義(如,為了「自由」)進軍他國;美國不怕
沒人當兵,因為國內窮人多,窮孩子(尢其是黑人)為了生存,只好入伍當炮灰。
伊拉克民眾的傷亡畫面以及美軍被截肢的畫面很具震撼力──坐在我身邊的觀眾一直哭泣
。對台灣觀眾而言,此片是絕佳教材,讓人思考媒體和社會的關係。
「此片果真這麼好嗎?難道沒有缺點?」
此片很好,缺點也很多。最主要的缺點是,片中導演很強勢,一直主導觀眾思路。
摩爾的價值觀是二元對立的,黑白二分,近乎粗暴;但我們需要一個中間地帶,讓人
冷靜思考。觀眾不該全盤接受導演的意見,而該和他人交換想法、閱讀正反面評論。
「此片的藝術價值高嗎?」
這部片不像他的上一部紀錄片《科倫拜》一樣花稍,因此有人認為《科倫拜》比
《九一一》有看頭。但我卻覺得《科倫拜》過度操弄觀眾情緒,《九一一》的手法
稍微收斂,反而對觀眾好。
「此片對布希總統公平嗎?」
摩爾向來以嘲弄布希出名,此片當然大量出現奚落布希的鏡頭──既然此片在坎城影展
得了最佳影片獎,布希應該也得個坎城男主角獎才對。有人覺得此片對布希太刻薄,
但不必大驚小怪:美國本來就一直具有取笑國家元首的傳統,對布希嗤之以鼻的人
到處都是。美國大型書店總有一個平台展售各種嘲弄布希的書刊和漫畫。相比之下,
此片並不見得特別惡毒。片中呈現的布希形象,和平時媒體上的德性差不多。
「此片會影響美國大選選情嗎?」
很難說。此片雖然反布希,但它不見得因此歌頌民主黨。很多民主黨人士深愛此片,
但我想他們太樂觀了。看完此片之後,我只覺得白宮的任何主人不分黨派都一樣沒良心。
「有沒有民眾公然反對此片上映?」
有民間團體反對此片,認為此片形同選舉文宣,對布希競選不利。可是我要指出,現在
美國各主流媒體一直為布希(及其父親)粉飾太平,豈不是更全面的競選文宣嗎?
日前美國前總統雷根去世,美國各主流媒體拚命歌功頌德,只有獨立報刊才敢誠實回憶
雷根在任期間如何以極右派動作對世界造成毒害。為共和黨的雷根進行造神運動,
就等於間接為同黨的布希抬轎──這豈不是更該叫人跳出來反對?
「摩爾是進步人士嗎?」
摩爾看起來很激進,事實上他卻很保守。他反對政客,因為,政客破壞了想像中美好的
傳統家庭價值。有人說摩爾不愛國,事實上他很愛美國,眷戀一個粉紅色的肉麻美國夢
。不過我要強調,摩爾畢竟提供另一個認識美國的觀點,而這就難能可貴了。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候選人)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Re: 華氏9/11列R級 導演不服

By Madame
at 2004-06-28T21:57
at 2004-06-28T21:57
《全球華語電影創作人暨製片論壇Ⅱ》敬邀您

By Edward Lewis
at 2004-06-27T22:09
at 2004-06-27T22:09
9/11導演摩爾 夢想布希上手銬

By Megan
at 2004-06-27T16:40
at 2004-06-27T16:40
反布希電影9/11 在美票房大賣

By Xanthe
at 2004-06-27T16:38
at 2004-06-27T16:38
Re: 給一個初製作紀錄片朋友的禮讚...

By Caitlin
at 2004-06-27T14:19
at 2004-06-27T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