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聖棻╱技術、觀念交流 陸綜開創了新里程 - 綜藝

By Hazel
at 2014-02-26T02:48
at 2014-02-26T02:48
Table of Contents
http://stars.udn.com/newstars/collect/CollectPage.do?cid=12963
薛聖棻╱技術、觀念交流 陸綜開創了新里程
【聯合報╱薛聖棻(知名製作人)】
2012 年,「中國好聲音」揭開對岸電視節目製作新的里程碑,各類氣勢磅礡的節目紛紛
出爐,於是兩岸的製播條件、市場規模,至此壁壘分明。
去年,令人咋舌稱羨的酬勞讓許多久違的歌手、藝人、影視明星紛紛在對岸的各類娛樂節
目中現身。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小旋風林志穎帶著可愛的兒子一同演出;浙江衛視
「我不是明星」,看到首度登上對岸綜藝節目的秦漢,為了兒子孫國豪,不但娓娓道來父
子情深,提起當年機場送行,還動容到眼眶泛淚。
今年剛開始,原「好聲音」製作團隊在央視推出以原創歌手選拔的「中國好歌曲」,預算
、規模、檔次不在話下,周華健、蔡健雅不只點評,甚至要收集到 10 位厲害的創作歌手
和他們的自創曲,製作一張精裝專輯,為大陸流行音樂注入新動力。另一方面浙江衛視的
「我愛好聲音」,終於請出了夢幻卡司蔡依林擔任特別導師。
這些多采多姿的節目,無論是原創還是購買版權,在東、西方專業技術和觀念的交流互動
之下,光鮮亮麗的品質和多樣化的內容,終於讓多數頻道倚賴戲劇播出,才能 hold 住觀
眾的想法改變了。這些驚人改變的另一個面向是,從選秀、實境到尋找最聰明的「最強大
腦」,娛樂節目雖然以不同的型態推出,卻如出一轍淺移默化觀眾:增加自信、自我肯定
和尋求認同。讓觀眾在收視的同時,獲得的不只是愉悅更有對人生價值、對生活幸福感的
形塑。
反觀去年台灣的電視生態,仍然在預算不夠、規模太小、人才外流的深淵中,無力自拔。
新推出的節目內容當中,寶物鑑定異軍突起,卻礙於規模不大,未能趁熱推高話題,僅僅
成為婆媽的最愛,非常可惜。流行音樂類型綜藝節目在預算不夠的前提之下,仍然脫離不
了素人選秀的模式。新人歌手除了唱片公司算了又算的 MV 短暫曝光或是戲劇片頭、片尾
打歌外,幾乎算是沒能露出的電視舞台,於是金曲獎的新人獎名單,真是貨真價實的新人
,因為入圍之前真的是沒幾個人聽過。
綜藝節目是娛樂產業當中,「人才」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培養園地,各類型綜藝節目都有其
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近 10 年的談話性節目,雖培養出一批能言善道的名嘴們,但在整
體綜藝生態裡,只有某一類人才供需過量,並非理想狀況。
今年,頻道間的合縱連橫彼此合作,可能是必要之徑。結合資源、物力、人才的結盟,創
造更多不同類型節目內容,不僅能解決惡性競爭的分食窘況,更能增加節目內容的豐富性
、影響力和話題性,或許才能重新喚回廣告主的投放意願。
--
薛聖棻╱技術、觀念交流 陸綜開創了新里程
【聯合報╱薛聖棻(知名製作人)】
2012 年,「中國好聲音」揭開對岸電視節目製作新的里程碑,各類氣勢磅礡的節目紛紛
出爐,於是兩岸的製播條件、市場規模,至此壁壘分明。
去年,令人咋舌稱羨的酬勞讓許多久違的歌手、藝人、影視明星紛紛在對岸的各類娛樂節
目中現身。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小旋風林志穎帶著可愛的兒子一同演出;浙江衛視
「我不是明星」,看到首度登上對岸綜藝節目的秦漢,為了兒子孫國豪,不但娓娓道來父
子情深,提起當年機場送行,還動容到眼眶泛淚。
今年剛開始,原「好聲音」製作團隊在央視推出以原創歌手選拔的「中國好歌曲」,預算
、規模、檔次不在話下,周華健、蔡健雅不只點評,甚至要收集到 10 位厲害的創作歌手
和他們的自創曲,製作一張精裝專輯,為大陸流行音樂注入新動力。另一方面浙江衛視的
「我愛好聲音」,終於請出了夢幻卡司蔡依林擔任特別導師。
這些多采多姿的節目,無論是原創還是購買版權,在東、西方專業技術和觀念的交流互動
之下,光鮮亮麗的品質和多樣化的內容,終於讓多數頻道倚賴戲劇播出,才能 hold 住觀
眾的想法改變了。這些驚人改變的另一個面向是,從選秀、實境到尋找最聰明的「最強大
腦」,娛樂節目雖然以不同的型態推出,卻如出一轍淺移默化觀眾:增加自信、自我肯定
和尋求認同。讓觀眾在收視的同時,獲得的不只是愉悅更有對人生價值、對生活幸福感的
形塑。
反觀去年台灣的電視生態,仍然在預算不夠、規模太小、人才外流的深淵中,無力自拔。
新推出的節目內容當中,寶物鑑定異軍突起,卻礙於規模不大,未能趁熱推高話題,僅僅
成為婆媽的最愛,非常可惜。流行音樂類型綜藝節目在預算不夠的前提之下,仍然脫離不
了素人選秀的模式。新人歌手除了唱片公司算了又算的 MV 短暫曝光或是戲劇片頭、片尾
打歌外,幾乎算是沒能露出的電視舞台,於是金曲獎的新人獎名單,真是貨真價實的新人
,因為入圍之前真的是沒幾個人聽過。
綜藝節目是娛樂產業當中,「人才」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培養園地,各類型綜藝節目都有其
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近 10 年的談話性節目,雖培養出一批能言善道的名嘴們,但在整
體綜藝生態裡,只有某一類人才供需過量,並非理想狀況。
今年,頻道間的合縱連橫彼此合作,可能是必要之徑。結合資源、物力、人才的結盟,創
造更多不同類型節目內容,不僅能解決惡性競爭的分食窘況,更能增加節目內容的豐富性
、影響力和話題性,或許才能重新喚回廣告主的投放意願。
--
Tags:
綜藝
All Comments

By Eartha
at 2014-03-01T12:40
at 2014-03-01T12:40

By Dorothy
at 2014-03-05T20:00
at 2014-03-05T20:00

By Zanna
at 2014-03-09T10:04
at 2014-03-09T10:04

By Ina
at 2014-03-12T17:50
at 2014-03-12T17:50

By Iris
at 2014-03-17T00:29
at 2014-03-17T00:29

By Jacob
at 2014-03-17T14:36
at 2014-03-17T14:36

By Ula
at 2014-03-19T19:56
at 2014-03-19T19:56

By Tracy
at 2014-03-24T00:23
at 2014-03-24T00:23

By Selena
at 2014-03-27T08:24
at 2014-03-27T08:24
Related Posts
男人啊!你到底懂不懂女人身上的品味有多

By Dora
at 2014-02-25T23:01
at 2014-02-25T23:01
音樂咖×綜藝咖!哥喝的不是酒!是Guts!

By Elvira
at 2014-02-24T23:01
at 2014-02-24T23:01
金牌調查局 首播

By Damian
at 2014-02-24T22:36
at 2014-02-24T22:36
收視率0217-0223(有效數字+有線收視)

By Una
at 2014-02-24T22:05
at 2014-02-24T22:05
收視率0217-0223

By Gary
at 2014-02-24T18:43
at 2014-02-24T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