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賣的台灣 - 電影
By Frederica
at 2010-08-18T23:42
at 2010-08-18T23:42
Table of Contents
《被出賣的台灣》是一部怎麼樣的電影呢?
《被出賣的台灣》以戒嚴末期的台灣為主題,試圖呈現國民黨政權對台灣人民的
壓抑迫害、台灣人在威權下對獨立與民主的追求、以及美國在戰略外交考量下對國民
黨的縱容。這部電影有其關懷的對象、主題,以及明確的政治訴求,就這些特點來說,
或許可以用「人權電影」一詞加以歸類。
但,它是不是一部「歷史電影」呢?
其實所謂「歷史電影」,重點常常不是在「還原歷史真相」──我們永遠不可能
將歷史「完全」還原。當創作者在「說故事」(無論是拍電影還是寫小說畫漫畫…)時,
也多半會對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使其更富故事性或更能凸顯主題。於是我們在
閱讀這些歷史再現(representation)的文本時,其實不必要求創作者要「百分之百」
地「忠於事實」。而過於注重枝微末節的「史實」的故事,常常也都不怎麼「好看」。
《被出賣的台灣》一片,製作方在片頭開宗明義地告訴觀眾,本片的靈感是自一
連串在台灣發生的歷史事件啟發(inspired by)而來,在故事進行當中,略通近現代
台灣史的觀眾應當也能輕易地為片中的各個事件找到藍本:江南案、陳文成案、美麗
島事件、林宅血案……故事的作者將這些事件、陰謀揉合起來,建構了一個80年代初
期,美國政府──國民黨政權──台灣人民的互動圖像。於是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
事,卻有著反映該時期歷史圖像的企圖。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本片當然是一部歷
史電影。
然而,當我們以「歷史電影」的角度去看這部電影時,它的種種缺失也就暴露了
出來。在檢視本片「再現」歷史的種種手法與成果時,我們看到了一個與台灣相像的國
度,卻又不是我們所認識的台灣。
失去脈絡的「真實」
在理解到「歷史電影」所具有的虛構性後,或許就比較可以接受片中一些處理得
不夠細緻的地方;比方說,比較可以接受為什麼80年代的台北在片中看起來像是50年
代的西貢、為什麼片中演員的國、台語都有一點奇怪的腔調、或者為什麼一個台籍異
議份子竟能當上故宮院長(多麼具有政治圖騰意味的頭銜!)……儘管這些細節也是電
影故事背景塑造的一部份,但是這類問題並非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在去除掉這些枝節的因素以後,《被出賣的台灣》所呈現的80年代台灣是一個怎
麼樣的世界呢?隨著故事情節的進行,觀眾大致可以得到幾個印象:這是一個暴戾的
警察國家,軍警擁有絕對的權力;政府正試圖以各種非法、非人道的活動掩蓋許多不
光彩的劣行;在國民黨─中國人的專制統治之下,台灣人生活在風聲鶴唳之中;有些
台灣人以「民主」與「獨立」為理念奮起抵抗國民黨的壓迫,但遭到殘酷的鎮壓或整
肅、暗殺。
在得到這些綜觀的印象之後,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問幾個問題:如果國民黨政府只
是一個如片中所描述的高壓政權,為什麼至今仍有(而且不少)台灣人視那個年代為
Good Old Days而懷念不已?如果國民黨如此不得人心,為什麼它沒有像南非國民黨
(National Party)一樣,在民主化實現之後隨即崩解?如果國民黨只是以恐怖與暴力
遂行統治,為什麼當時仍有著有限的民主選舉?
這些疑問並不表示我認為片中的陳述是「假的」或者「錯的」;相反地,我相信
片中的大部分情節可能都是真實的:如前所述,片中的每一個重大事件都有其參考的
藍本,製片方應該也付出了相當的心血去閱讀、整理各種材料,於是片中每個虛構的
故事可能都是在歷史上實際發生過的:同志們之間聯絡的密語、暗號或殘酷的刑求方
式,也都可能是威權時期的運動者們真實的經歷。
然而這麼多「真實」的堆疊,其結果卻是一個看來令人陌生的圖像。我無從想像
外國觀眾對於這個故事的感覺,但是對我這個本國觀眾而言,這部電影中的台灣有如
某個不知名的異國,就像是《哭喊自由》的南非、《華麗的假期》的韓國、或者《血
鑽石》的獅子山共和國一般;事實上,專制政權的暴力壓迫、人民的抵抗、非人道的
刑求、外國勢力的干預……這些事件也發生在世界上許許多多地方,那麼在台灣發生
的事,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如果我們把片中所有的國、台語對白都改成英語,我們
是否還仍認得出這是一個在台灣的故事呢?
於是我們發現,並不是把「真實」事件寫進劇本,就會自動變成一個反映「歷史
真相」的故事。一個成功的歷史「再現」,除了對於個別歷史事件或細節的考究之外,
還需要其他更為重要的元素,亦即「脈絡」。
血淋淋卻蒼白的故事
「脈絡」是一個難以明確解釋的概念;在筆者看來,歷史脈絡包括了對於這些事
件前因後果的認識,以及歷史當事人及其後人、敘事者對於這些事件與所屬時代的記
憶。每個人的記憶是不盡相同的,但也會有一些重疊之處,於是在處理這些「再現」
的時候,該如何面對這些記憶多元性與共通性的並存,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舉例來說,威權時代的台灣是有人遭受殘忍迫害,但也有人享受著經濟發展的成
果;當時的台灣雖有人組織抗議運動,但許多人是透過地方選舉來表達意見;有些民
主運動者主張獨立,但也有些運動者傾向統一;國民黨政權似乎相當強硬,但是為了
維護對美關係也會在一些爭議上有所讓步……這些現象並非互斥,而是並存於近現代
的台灣歷史中。
《被出賣的台灣》一片最大的問題在於,它無法呈現這樣複雜的歷史脈絡;為了
完成這個故事、傳遞故事的信念,本片以「國民黨─台灣人」的二元對立為基調,將
這段歷史簡化成一個相當簡單的「壓迫─反抗」關係。本片也許反映了一部份台灣人
對威權時代的記憶或想像,但卻無法關照到另一部份台灣人對於這段時間的歷史記憶。
也正因如此,本片所呈現的戰後台灣歷史論述顯得相當地零碎而單薄。
《被出賣的台灣》選擇了一個跨度極大的範圍做為故事題材,並在這個範圍中企
圖呈現戰後台灣歷史的全貌。可是這個企圖隱含著一個假設:戰後台灣史是可以用一
些名詞加以概括連結的:二二八、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江南案、陳文成案……然
而這幾十年之間的台灣人,對於自身歷史的記憶,是不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而已?
除了這些重大的事件以外,我們父執長輩們的生命應該還經歷了許多事情,但在片中
我們完全看不到這些;除了那些勇敢的運動者以外,我們看不太到其他的尋常人對於
自己生活的想法,甚至也看不到他們對這些反抗運動的態度。
當然,想把這麼多樣的記憶全放進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
歷史的「再現」勢必需要取捨與簡化。但是當敘事者無法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不同歷史
當事人的不同思想、立場,而僅只是刻劃一個黑白分明的善惡對抗,那麼這個故事也
就無法再帶給觀眾更深刻的意義。觀眾所看到的,只有殘暴的軍警、血腥的鎮壓、恐
怖的刑求,但這些血淋淋的場面底下,敘事的架構卻顯得極為蒼白而虛弱。
訊息爆炸的敘事
製片方所選取的題材,在近現代台灣史上都是極具代表性的重大事件。由於電影
的上映,這些曾經發生過的事件也再一次獲得了能見度,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
前。本片的另一個企圖是在於揭露「被掩蓋的」台灣歷史真相,於是在片中,「明」
與其他角色一直對主角施以冗長(但內容其實很簡單的)說教,也對所有觀眾傳遞製片
方心目中「正確」的歷史。
這樣的做法有其無奈之處,畢竟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訊息實在太多太多,兩個小
時根本不足以就每一個訊息作細緻的處理,只好以長篇大論把故事中的種種事件給整
理起來。然而片中的這些故事也因此只剩下一些概括性的輪廓,除了表彰運動者的勇
氣與國民黨政權的陰險兇狠以外,看不太到其他更深刻的省思。
其實也許,我們原本就不應強求一部電影可以呈現幾十年來所有的歷史。如果這
部電影可以把故事聚焦在其中一個事件上,選取一個更平實的角度切入,那麼或許片
中的控訴與批判反而會更有力道,如描寫前東德的《竊聽風暴》、《再見,列寧》、
描寫納粹的《英雄教育》、描寫73年智利政變的《那年陽光燦爛》等,在我看來均屬
上乘之作;公視多年前拍攝的電視劇《曾經》全劇未曾直接抨擊威權體制,但是許多
情節卻也透露出對這個政權的批判:主角敬愛的國文老師在課堂上被帶走,主角的父
母驚惶地焚毀她從老師那兒借來的書;兩個女孩在河邊撿到了中共的宣傳品而被帶去
警總問話;當年立志從軍報國的朋友,被派去做敵後工作而人間蒸發,有家歸不得……
或者如《誰在橋上寫字》一片,一個山地小村莊為了橋上惡作劇的木炭字「中國不好
共匪很好」而雞飛狗跳……這些作品或沉重或幽默,所描寫的也多半是大時代下小人
物的小故事,但卻能夠體現某一種特定的時代氛圍,並賦予這些事件、人物具體的面
貌。
《被出賣的台灣》採取的是一個相當傳統的手法,它歌頌這些民主運動者高尚的
人格與獻身精神,強調他們與強權的對抗。但是,在巨量的訊息當中,這部電影其實
沒有餘裕好好處理這些運動者們背後的故事。我們無法理解他們何來這麼堅定的信念,
也無法理解他們與主角生死與共的情誼如何萌發。他們的故事與性格設定,看起來宛
如只是為了使狀況外的主角進入劇情,彷彿他們是電腦遊戲裡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看起來戲份很多,對故事的實質進展卻無足輕重。
期待一個更富深度而精彩的故事
然而我們不必對《被出賣的台灣》的不理想之處過於苛責。在我看來,這部電影
的出現反映的是一群人對話語權的焦慮不安。長期以來對戰後歷史的主流詮釋,基本
上仍被中華民國─國民黨─台灣的論述所把持,威權時代對許多人來說是由很多美好
的記憶與想像所組成,有著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與良好秩序;統領黨國的強人至今仍
被許多人懷念,聲望或許高過所有民主時代的領袖或舊日的異議份子。於是雖然台灣
的政治、社會已逐漸走向民主,但是我們卻始終缺乏對威權時代歷史的反省,也未曾
有強烈的聲音要求政府對威權體制下的種種不幸與壓迫負起責任。台灣的民主化,在
許多人的想像中,可能只是黨國領袖偉大擘劃的一個步驟。至今為止,社會上主流的
媒體與價值仍多在傳播這樣的想像。
這對於一些人來說當然是非常沮喪而困擾的。雖然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官方與一
些民間團體曾經試著對這樣的圖像進行挑戰,但似乎並沒有造成真正具決定性的成果,
反而動輒得咎地遭遇到各種反對與阻礙。而在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這樣的論述大有
捲土重來之勢,時值「建國百年」之際,國民黨政府企圖連結中華民國─台灣歷史的
意圖昭然若揭。
所以《被出賣的台灣》的出現既是必然也是必要,它代表了一些獨派人士對於國
民黨官方史觀敘述的反擊,在不利的狀況下爭取對自身歷史的詮釋權。這部電影在台
灣的正向意義,我認為是讓觀眾正視一個與官方說法不同的敘述,使人們了解到,有
一些人眼中的歷史與經驗是與自己不同的。
可是無可否認地,我們不能只對這種程度的結果感到滿足。《被出賣的台灣》有
著太多的盲點、太多的想當然耳,這裡的台灣是一個好萊塢所想像出來的台灣,陌生
而疏離。然而《被出賣的台灣》或許也可以作為當代人──特別是未曾經歷戒嚴、威
權的年輕一代認識台灣現代史的開端,並為下一個更完善的、更富深度而精彩的故事
作一些準備。相信在未來,我們將會有更好的作品與方式來面對、探討那些發生在我
們國家的過去。
--
《被出賣的台灣》以戒嚴末期的台灣為主題,試圖呈現國民黨政權對台灣人民的
壓抑迫害、台灣人在威權下對獨立與民主的追求、以及美國在戰略外交考量下對國民
黨的縱容。這部電影有其關懷的對象、主題,以及明確的政治訴求,就這些特點來說,
或許可以用「人權電影」一詞加以歸類。
但,它是不是一部「歷史電影」呢?
其實所謂「歷史電影」,重點常常不是在「還原歷史真相」──我們永遠不可能
將歷史「完全」還原。當創作者在「說故事」(無論是拍電影還是寫小說畫漫畫…)時,
也多半會對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使其更富故事性或更能凸顯主題。於是我們在
閱讀這些歷史再現(representation)的文本時,其實不必要求創作者要「百分之百」
地「忠於事實」。而過於注重枝微末節的「史實」的故事,常常也都不怎麼「好看」。
《被出賣的台灣》一片,製作方在片頭開宗明義地告訴觀眾,本片的靈感是自一
連串在台灣發生的歷史事件啟發(inspired by)而來,在故事進行當中,略通近現代
台灣史的觀眾應當也能輕易地為片中的各個事件找到藍本:江南案、陳文成案、美麗
島事件、林宅血案……故事的作者將這些事件、陰謀揉合起來,建構了一個80年代初
期,美國政府──國民黨政權──台灣人民的互動圖像。於是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
事,卻有著反映該時期歷史圖像的企圖。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本片當然是一部歷
史電影。
然而,當我們以「歷史電影」的角度去看這部電影時,它的種種缺失也就暴露了
出來。在檢視本片「再現」歷史的種種手法與成果時,我們看到了一個與台灣相像的國
度,卻又不是我們所認識的台灣。
失去脈絡的「真實」
在理解到「歷史電影」所具有的虛構性後,或許就比較可以接受片中一些處理得
不夠細緻的地方;比方說,比較可以接受為什麼80年代的台北在片中看起來像是50年
代的西貢、為什麼片中演員的國、台語都有一點奇怪的腔調、或者為什麼一個台籍異
議份子竟能當上故宮院長(多麼具有政治圖騰意味的頭銜!)……儘管這些細節也是電
影故事背景塑造的一部份,但是這類問題並非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在去除掉這些枝節的因素以後,《被出賣的台灣》所呈現的80年代台灣是一個怎
麼樣的世界呢?隨著故事情節的進行,觀眾大致可以得到幾個印象:這是一個暴戾的
警察國家,軍警擁有絕對的權力;政府正試圖以各種非法、非人道的活動掩蓋許多不
光彩的劣行;在國民黨─中國人的專制統治之下,台灣人生活在風聲鶴唳之中;有些
台灣人以「民主」與「獨立」為理念奮起抵抗國民黨的壓迫,但遭到殘酷的鎮壓或整
肅、暗殺。
在得到這些綜觀的印象之後,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問幾個問題:如果國民黨政府只
是一個如片中所描述的高壓政權,為什麼至今仍有(而且不少)台灣人視那個年代為
Good Old Days而懷念不已?如果國民黨如此不得人心,為什麼它沒有像南非國民黨
(National Party)一樣,在民主化實現之後隨即崩解?如果國民黨只是以恐怖與暴力
遂行統治,為什麼當時仍有著有限的民主選舉?
這些疑問並不表示我認為片中的陳述是「假的」或者「錯的」;相反地,我相信
片中的大部分情節可能都是真實的:如前所述,片中的每一個重大事件都有其參考的
藍本,製片方應該也付出了相當的心血去閱讀、整理各種材料,於是片中每個虛構的
故事可能都是在歷史上實際發生過的:同志們之間聯絡的密語、暗號或殘酷的刑求方
式,也都可能是威權時期的運動者們真實的經歷。
然而這麼多「真實」的堆疊,其結果卻是一個看來令人陌生的圖像。我無從想像
外國觀眾對於這個故事的感覺,但是對我這個本國觀眾而言,這部電影中的台灣有如
某個不知名的異國,就像是《哭喊自由》的南非、《華麗的假期》的韓國、或者《血
鑽石》的獅子山共和國一般;事實上,專制政權的暴力壓迫、人民的抵抗、非人道的
刑求、外國勢力的干預……這些事件也發生在世界上許許多多地方,那麼在台灣發生
的事,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如果我們把片中所有的國、台語對白都改成英語,我們
是否還仍認得出這是一個在台灣的故事呢?
於是我們發現,並不是把「真實」事件寫進劇本,就會自動變成一個反映「歷史
真相」的故事。一個成功的歷史「再現」,除了對於個別歷史事件或細節的考究之外,
還需要其他更為重要的元素,亦即「脈絡」。
血淋淋卻蒼白的故事
「脈絡」是一個難以明確解釋的概念;在筆者看來,歷史脈絡包括了對於這些事
件前因後果的認識,以及歷史當事人及其後人、敘事者對於這些事件與所屬時代的記
憶。每個人的記憶是不盡相同的,但也會有一些重疊之處,於是在處理這些「再現」
的時候,該如何面對這些記憶多元性與共通性的並存,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舉例來說,威權時代的台灣是有人遭受殘忍迫害,但也有人享受著經濟發展的成
果;當時的台灣雖有人組織抗議運動,但許多人是透過地方選舉來表達意見;有些民
主運動者主張獨立,但也有些運動者傾向統一;國民黨政權似乎相當強硬,但是為了
維護對美關係也會在一些爭議上有所讓步……這些現象並非互斥,而是並存於近現代
的台灣歷史中。
《被出賣的台灣》一片最大的問題在於,它無法呈現這樣複雜的歷史脈絡;為了
完成這個故事、傳遞故事的信念,本片以「國民黨─台灣人」的二元對立為基調,將
這段歷史簡化成一個相當簡單的「壓迫─反抗」關係。本片也許反映了一部份台灣人
對威權時代的記憶或想像,但卻無法關照到另一部份台灣人對於這段時間的歷史記憶。
也正因如此,本片所呈現的戰後台灣歷史論述顯得相當地零碎而單薄。
《被出賣的台灣》選擇了一個跨度極大的範圍做為故事題材,並在這個範圍中企
圖呈現戰後台灣歷史的全貌。可是這個企圖隱含著一個假設:戰後台灣史是可以用一
些名詞加以概括連結的:二二八、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江南案、陳文成案……然
而這幾十年之間的台灣人,對於自身歷史的記憶,是不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而已?
除了這些重大的事件以外,我們父執長輩們的生命應該還經歷了許多事情,但在片中
我們完全看不到這些;除了那些勇敢的運動者以外,我們看不太到其他的尋常人對於
自己生活的想法,甚至也看不到他們對這些反抗運動的態度。
當然,想把這麼多樣的記憶全放進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
歷史的「再現」勢必需要取捨與簡化。但是當敘事者無法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不同歷史
當事人的不同思想、立場,而僅只是刻劃一個黑白分明的善惡對抗,那麼這個故事也
就無法再帶給觀眾更深刻的意義。觀眾所看到的,只有殘暴的軍警、血腥的鎮壓、恐
怖的刑求,但這些血淋淋的場面底下,敘事的架構卻顯得極為蒼白而虛弱。
訊息爆炸的敘事
製片方所選取的題材,在近現代台灣史上都是極具代表性的重大事件。由於電影
的上映,這些曾經發生過的事件也再一次獲得了能見度,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
前。本片的另一個企圖是在於揭露「被掩蓋的」台灣歷史真相,於是在片中,「明」
與其他角色一直對主角施以冗長(但內容其實很簡單的)說教,也對所有觀眾傳遞製片
方心目中「正確」的歷史。
這樣的做法有其無奈之處,畢竟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訊息實在太多太多,兩個小
時根本不足以就每一個訊息作細緻的處理,只好以長篇大論把故事中的種種事件給整
理起來。然而片中的這些故事也因此只剩下一些概括性的輪廓,除了表彰運動者的勇
氣與國民黨政權的陰險兇狠以外,看不太到其他更深刻的省思。
其實也許,我們原本就不應強求一部電影可以呈現幾十年來所有的歷史。如果這
部電影可以把故事聚焦在其中一個事件上,選取一個更平實的角度切入,那麼或許片
中的控訴與批判反而會更有力道,如描寫前東德的《竊聽風暴》、《再見,列寧》、
描寫納粹的《英雄教育》、描寫73年智利政變的《那年陽光燦爛》等,在我看來均屬
上乘之作;公視多年前拍攝的電視劇《曾經》全劇未曾直接抨擊威權體制,但是許多
情節卻也透露出對這個政權的批判:主角敬愛的國文老師在課堂上被帶走,主角的父
母驚惶地焚毀她從老師那兒借來的書;兩個女孩在河邊撿到了中共的宣傳品而被帶去
警總問話;當年立志從軍報國的朋友,被派去做敵後工作而人間蒸發,有家歸不得……
或者如《誰在橋上寫字》一片,一個山地小村莊為了橋上惡作劇的木炭字「中國不好
共匪很好」而雞飛狗跳……這些作品或沉重或幽默,所描寫的也多半是大時代下小人
物的小故事,但卻能夠體現某一種特定的時代氛圍,並賦予這些事件、人物具體的面
貌。
《被出賣的台灣》採取的是一個相當傳統的手法,它歌頌這些民主運動者高尚的
人格與獻身精神,強調他們與強權的對抗。但是,在巨量的訊息當中,這部電影其實
沒有餘裕好好處理這些運動者們背後的故事。我們無法理解他們何來這麼堅定的信念,
也無法理解他們與主角生死與共的情誼如何萌發。他們的故事與性格設定,看起來宛
如只是為了使狀況外的主角進入劇情,彷彿他們是電腦遊戲裡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看起來戲份很多,對故事的實質進展卻無足輕重。
期待一個更富深度而精彩的故事
然而我們不必對《被出賣的台灣》的不理想之處過於苛責。在我看來,這部電影
的出現反映的是一群人對話語權的焦慮不安。長期以來對戰後歷史的主流詮釋,基本
上仍被中華民國─國民黨─台灣的論述所把持,威權時代對許多人來說是由很多美好
的記憶與想像所組成,有著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與良好秩序;統領黨國的強人至今仍
被許多人懷念,聲望或許高過所有民主時代的領袖或舊日的異議份子。於是雖然台灣
的政治、社會已逐漸走向民主,但是我們卻始終缺乏對威權時代歷史的反省,也未曾
有強烈的聲音要求政府對威權體制下的種種不幸與壓迫負起責任。台灣的民主化,在
許多人的想像中,可能只是黨國領袖偉大擘劃的一個步驟。至今為止,社會上主流的
媒體與價值仍多在傳播這樣的想像。
這對於一些人來說當然是非常沮喪而困擾的。雖然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官方與一
些民間團體曾經試著對這樣的圖像進行挑戰,但似乎並沒有造成真正具決定性的成果,
反而動輒得咎地遭遇到各種反對與阻礙。而在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這樣的論述大有
捲土重來之勢,時值「建國百年」之際,國民黨政府企圖連結中華民國─台灣歷史的
意圖昭然若揭。
所以《被出賣的台灣》的出現既是必然也是必要,它代表了一些獨派人士對於國
民黨官方史觀敘述的反擊,在不利的狀況下爭取對自身歷史的詮釋權。這部電影在台
灣的正向意義,我認為是讓觀眾正視一個與官方說法不同的敘述,使人們了解到,有
一些人眼中的歷史與經驗是與自己不同的。
可是無可否認地,我們不能只對這種程度的結果感到滿足。《被出賣的台灣》有
著太多的盲點、太多的想當然耳,這裡的台灣是一個好萊塢所想像出來的台灣,陌生
而疏離。然而《被出賣的台灣》或許也可以作為當代人──特別是未曾經歷戒嚴、威
權的年輕一代認識台灣現代史的開端,並為下一個更完善的、更富深度而精彩的故事
作一些準備。相信在未來,我們將會有更好的作品與方式來面對、探討那些發生在我
們國家的過去。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Edith
at 2010-08-23T07:06
at 2010-08-23T07:06
By Tom
at 2010-08-24T21:44
at 2010-08-24T21:44
By Gary
at 2010-08-28T21:06
at 2010-08-28T21:06
By Barb Cronin
at 2010-08-29T05:17
at 2010-08-29T05:17
By Anonymous
at 2010-09-02T01:51
at 2010-09-02T01:51
By Hazel
at 2010-09-06T20:41
at 2010-09-06T20:41
By Xanthe
at 2010-09-07T14:22
at 2010-09-07T14:22
By Yedda
at 2010-09-10T07:12
at 2010-09-10T07:12
By Enid
at 2010-09-12T14:16
at 2010-09-12T14:16
By Zenobia
at 2010-09-14T06:35
at 2010-09-14T06:35
By Eartha
at 2010-09-14T15:29
at 2010-09-14T15:29
By Genevieve
at 2010-09-18T09:04
at 2010-09-18T09:04
By Enid
at 2010-09-20T04:27
at 2010-09-20T04:27
By Madame
at 2010-09-22T06:55
at 2010-09-22T06:55
By Victoria
at 2010-09-24T14:22
at 2010-09-24T14:22
By Daniel
at 2010-09-28T23:47
at 2010-09-28T23:47
By Suhail Hany
at 2010-09-30T20:47
at 2010-09-30T20:47
By Queena
at 2010-10-04T16:02
at 2010-10-04T16:02
By Christine
at 2010-10-09T10:03
at 2010-10-09T10:03
By Olga
at 2010-10-11T11:20
at 2010-10-11T11:20
By Sierra Rose
at 2010-10-12T00:34
at 2010-10-12T00:34
By Kama
at 2010-10-16T12:19
at 2010-10-16T12:19
By Catherine
at 2010-10-21T10:04
at 2010-10-21T10:04
By Ina
at 2010-10-23T16:30
at 2010-10-23T16:30
By Anthony
at 2010-10-26T12:13
at 2010-10-26T12:13
By Mason
at 2010-10-26T23:55
at 2010-10-26T23:55
By Noah
at 2010-10-27T14:27
at 2010-10-27T14:27
By Carol
at 2010-10-31T17:05
at 2010-10-31T17:05
By Kama
at 2010-11-05T07:27
at 2010-11-05T07:27
By Caitlin
at 2010-11-08T06:27
at 2010-11-08T06:27
By Elvira
at 2010-11-10T07:12
at 2010-11-10T07:12
By Anthony
at 2010-11-12T13:14
at 2010-11-12T13:14
By Hardy
at 2010-11-17T09:07
at 2010-11-17T09:07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0-11-22T08:07
at 2010-11-22T08:07
By Barb Cronin
at 2010-11-27T04:52
at 2010-11-27T04:52
By Emma
at 2010-11-30T12:38
at 2010-11-30T12:38
By Edward Lewis
at 2010-12-02T02:59
at 2010-12-02T02:59
By Ethan
at 2010-12-03T11:08
at 2010-12-03T11:08
By Queena
at 2010-12-05T13:22
at 2010-12-05T13:22
By Heather
at 2010-12-06T04:55
at 2010-12-06T04:55
By Hardy
at 2010-12-07T02:39
at 2010-12-07T02:39
By Enid
at 2010-12-10T03:39
at 2010-12-10T03:39
By Zenobia
at 2010-12-11T12:30
at 2010-12-11T12:30
By Edward Lewis
at 2010-12-13T16:38
at 2010-12-13T16:38
By Yedda
at 2010-12-15T13:54
at 2010-12-15T13:54
By Bennie
at 2010-12-17T14:42
at 2010-12-17T14:42
By Una
at 2010-12-20T23:22
at 2010-12-20T23:22
By Olive
at 2010-12-22T22:43
at 2010-12-22T22:43
By Christine
at 2010-12-26T14:19
at 2010-12-26T14:19
By George
at 2010-12-28T02:24
at 2010-12-28T02:24
By Olga
at 2011-01-01T15:15
at 2011-01-01T15:15
By Una
at 2011-01-01T20:50
at 2011-01-01T20:50
By Daniel
at 2011-01-06T10:45
at 2011-01-06T10:45
By Ingrid
at 2011-01-09T13:56
at 2011-01-09T13:56
By Tristan Cohan
at 2011-01-14T06:19
at 2011-01-14T06:19
By Olivia
at 2011-01-18T03:32
at 2011-01-18T03:32
By Kumar
at 2011-01-23T00:15
at 2011-01-23T00:15
By Bennie
at 2011-01-27T14:55
at 2011-01-27T14:55
By Leila
at 2011-01-28T16:59
at 2011-01-28T16:59
By Queena
at 2011-02-01T10:05
at 2011-02-01T10:05
By Kelly
at 2011-02-05T07:05
at 2011-02-05T07:05
By Edwina
at 2011-02-06T18:40
at 2011-02-06T18:40
By Heather
at 2011-02-09T17:24
at 2011-02-09T17:24
By Harry
at 2011-02-12T21:13
at 2011-02-12T21:13
By Jessica
at 2011-02-16T23:52
at 2011-02-16T23:52
By Oliver
at 2011-02-20T07:53
at 2011-02-20T07:53
By Quanna
at 2011-02-20T16:31
at 2011-02-20T16:31
By James
at 2011-02-21T13:45
at 2011-02-21T13:45
By Edith
at 2011-02-23T16:52
at 2011-02-23T16:52
By Andy
at 2011-02-27T04:27
at 2011-02-27T04:27
By Caroline
at 2011-03-02T13:55
at 2011-03-02T13:55
By Kristin
at 2011-03-03T11:03
at 2011-03-03T11:03
By Andrew
at 2011-03-07T02:48
at 2011-03-07T02:48
By David
at 2011-03-12T01:36
at 2011-03-12T01:36
By Liam
at 2011-03-16T22:16
at 2011-03-16T22:16
By Olivia
at 2011-03-19T00:42
at 2011-03-19T00:42
By Elvira
at 2011-03-20T08:21
at 2011-03-20T08:21
By Yedda
at 2011-03-24T07:11
at 2011-03-24T07:11
By Faithe
at 2011-03-26T01:32
at 2011-03-26T01:32
Related Posts
恐怖片必備:教你如何自己調製血漿!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0-08-18T22:51
at 2010-08-18T22:51
浴血任務(The Expendables) 老派萬歲
By Thomas
at 2010-08-18T12:28
at 2010-08-18T12:28
全面啟動Inception 之 真的是神作?
By Yedda
at 2010-08-18T07:10
at 2010-08-18T07:10
請幫幫我找部戰爭片
By Frederic
at 2010-08-17T09:00
at 2010-08-17T09:00
全面啟動
By Heather
at 2010-08-16T22:37
at 2010-08-16T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