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紀錄片 - 紀錄片

Aaliyah avatar
By Aaliyah
at 2006-05-25T21:58

Table of Contents

《破報》復刊第410期 Currents

解放紀錄片

文/郭安家

一台三萬元的工會DV,麥克風內建,收音不好。張通賢和楊明俊分別用來拍了四天
與六小時的帶子。而剪接也在工會辦公室完成。他們是工人紀錄工人的生命。另一
群人稱「錄影力量」,不在乎客觀,紀錄片是個行動。


從下層的世界去紀錄

《緣分》的導演楊明俊在工會擔任秘書,亦曾在基隆客運工會任職,認識《緣分》
的主角阿海。楊明俊說,拍阿海是因為他身上有好幾層經歷,他從一個底層工人參
加工會到抗爭,兩年前他跟我聊起想娶越南老婆。楊明俊想知道阿海怎麼看這段婚姻。

拍攝過程是導演與被拍者不斷的談話,楊明俊會問阿海:「這東西是不是你要。」
因為阿海過去有段不愉快的被拍攝經驗,楊明俊回憶,去年基隆客運工會跟公司有
些小衝突,很多人也想要拍他(紀錄片),他也覺得可以。原本答應拍攝完畢要給
光碟,可是紀錄片拍攝者一直敷衍未完成,當阿海表示「不然把母帶摳給我」,對
方卻用忙、沒時間敷衍。楊明俊說:「他覺得我的生命讓你拍,不是拍攝者獨拿走
,最起碼我們共同擁有這東西。」

楊明俊又補充說:「以前坦白講,是學生、老師拿攝影機拍工人,他們覺得怎麼呈
現。為什麼要別人來呈現我們?為什麼不是我們自己呈現給別人看?」

工人影像的刻板常是勞動、酒與賭博。《車牛ㄟ一天》的導演張通賢,其實也曾想
要把朋友在車裡賭四色牌的影像放入片中,但他選擇不要,他說大家會想我們這群
人只會賭博,有種自卑感,我放那部份會曲解我想表達的東西。楊明俊則表示,卡
車司機低薪高工作量,只能一直抽煙吃檳榔保持清醒,我工人已經在那環境累得要
死,所以紀錄片不想呈現那段。

不是工人很難了解此而加上刻板印象,甚至車禍往往歸咎於勞動者。同時也是貨櫃
車司機的張通賢表示:「你想像的意外風險每個行業都有,我本身隨時是一不小心
就會發生,我發生意外的話,在法官認知裡我們是職業駕駛人,往往變成是應注意
未注意。」


工人們才能看到的影像

《緣分》的中心是阿海和越南老婆的小孩,楊明俊表示,每個人都有可愛的地方和
他強調的觀點。阿海四十七歲時娶了越南老婆,現在有個兩歲小孩,他盤算著五十
歲退休得到百萬勞保教育小孩。楊明俊為了這件事與阿海多次溝通,因為他認為這
像是種買賣。

但阿海很重視這婚姻。《緣分》影像也特別收錄他在越南的婚禮,因為阿海認為這
是個相親。楊明俊說:「小朋友對他來講是整個中心,他以前就一個人,可是我覺
得一個工人年紀到一定有個悲哀,他下個重心找佈道。純粹想要找一個伴。」

用阿海一句話:「這一代小孩不去補習班,決定(絕對)跟不上別人」這是《緣分》
的結尾。楊明俊表示,他發覺這東西拍不完。也保留帶些哀傷地覺得,生了小孩有點
不一樣,但阿海還想花三四十萬給親家母蓋房子。拍這片子同時也對應到自己的人生。

而《車牛ㄟ一天》一幕昏黃的畫面是在基隆港某夜,貨櫃車司機張通賢對著港外的
觀光郵輪獨白著:人家上船出遊,我是從船下貨。影片後段,揚起卡通三國志片尾
曲風姿花傳的哀傷旋律,他說,用這首歌想表達一種悲,人家問我拍攝,我覺得是
一種悲情,但你要說出無奈引發大家討論,我覺得也不是。

張通賢的工作是做一天休一天,並來往基隆港與二線碼頭,所謂二線碼頭是散置於
五堵、汐止的基隆港貨櫃場。他說:「一開始想呈現一天工作過程,初帶放在電腦
裡一直看看看,哪邊環節不夠,回到工作領域補拍。」

張通賢說:「三年前,在我們行業來講一個月賺五萬二非常輕鬆,那時候經濟傳統
產業都還沒那麼快外移,今天來講賺三萬八到四萬二做十五天,最多紀錄是連續十
二天在車上通宵熬夜。所以工作強度的增加並沒有帶來讓我薪水的增加…。早期是
因為貨多,那我要跑很快,貨多,那個時間我可以多跑,現在我要跑要時間阿!」

影片開頭自述:做這行是「紅衣穿一半」。紅衣穿一半這想法穿插著《車牛ㄟ一天》
,片子中張通賢開著貨車講述一場車禍,那是他碼頭的同事於2004年北二高某路段
煞車摔下橋死亡。他說:「我是在提醒自己,因為那部份對我們來講,…我們都在
做某程度的熬夜,同時警惕自己慢慢來,少跑一趟沒關係,多跑一趟就要付出代價。」
工作強度增加是張通賢想強調的,張通賢說:「以前我一天賺三四千塊可能十二小
時就可以,但現在要十六甚至十八小時。」


另一種改變世界的紀錄行動

台灣工人自己紀錄生命,香港「錄影力量」的李維怡則想把影像媒體交給人民,
做為生產紀錄片的獨立媒體。WTO抗爭時,他們和韓國Media Culture Action串
聯,前期給予任何在地協助。會議期間,每天剪輯8分鐘的現場於網路下載。並
與韓國抗議者互相提供現場影片,互相轉載於網路。薯寶說,那時自己一手拿攝
影機一手推擠警方柵欄,站在主流媒體記者和抗議者中間。

李維怡說:「跟我相關的東西都是沒有導演。」鐵馬影展一紀錄片叫《黃幡翻飛處》
,即「錄影力量」發行。內容是利東街居民與社運者投入舊區反拆遷。先由居民拍
攝具雛型後,再你我一句共同決定剪輯,讓「錄影力量」操刀。

「錄影力量」固定人員僅有李維怡和薯寶,他們是媒體行動者。思想受「全景」和
拍攝成田機場農民抗爭的小川紳介影響。常設工作坊,開放市民自由參與。薯寶表
示,拍攝工作強調「家園」、「社區」及「人」,工作坊的人持續拍自己關心的議
題。「回到現場」則為他們所強調。

粗糙,常是「錄影力量」影像的呈現之一。所謂粗糙,李維怡說:「拍片剪片方式
是把它變成不完全、不成熟。某些事,我們會有種看法清楚站在哪裡,但是片子沒
有把東西通通告訴你。」讓讀者行動,或謂自行尋找「為什麼這樣」。

強調讀者行動參與,「錄影力量」鮮少發行DVD。「沒看到觀眾,沒辦法跟他們對話。」
具體做法,李維怡說,這幾年嘗試在社區空地、事件發生的地方放片,以前有在法院
門口,開庭前播放,前年開始和『八樓』合作在街上放影片叫『Not My Channel』,
這些公共空間能將實踐、放影場地做整合。她笑說:「有時候街上放映和警察和吵架
,一群人圍觀,看著電視機以為是直播。」

李維怡說:「這些片子不是冷媒體,是讓人帶回現場,開始思考自己有決定權。」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All Comments

翻滾男孩 獲邀日本參加影展

Odelette avatar
By Odelette
at 2006-05-25T03:33
日文版的網址 http://www.jumpboys.net/ 蠻有趣的 希望不會被配成日文發音... 小軒被翻成 2點君.... -- 冒牌背包客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btree - ...

[系學會] 變奏‧臺灣─民族誌影展

Jessica avatar
By Jessica
at 2006-05-23T01:42
※ [本文轉錄自 Anthro02 看板] 作者: AnthroSA (人類系學會不會) 看板: Anthro02 標題: [系學會] 變奏‧臺灣─民族誌影展 時間: Wed May 17 23:58:06 2006 ▄▄民族誌是什麼▄▄ ...

「無米樂」之後 攜手紀錄431革命嬉皮

Susan avatar
By Susan
at 2006-05-22T23:40
「無米樂」之後 攜手紀錄431革命嬉皮 取自番薯藤新聞中時電子報 張士達∕專訪 2006-05-17 04:00 紀錄片「無米樂」不僅創下驚人票房,更感動了無數人的心靈。莊益增與顏蘭權這兩位導演,在紀錄了樸實的稻農後,將鏡頭轉向了一群知識分子。這是一群台大哲學系學生,他們夾在為生活打拚的上一代以及享樂主義的 ...

6/3邀請您觀賞~海棠.馬 沙與珊瑚~回憶2005海洋音樂祭

Erin avatar
By Erin
at 2006-05-20T17:52
親愛的朋友, 如果你是搖滾樂迷,如果你喜愛紀錄片,如果你關心福隆沙灘, 如果你想了解台灣的獨立音樂人,誠摯邀請你 6/3(六) 到The Wall 觀賞----- 《海棠.馬沙與 珊瑚》 連續六年的盛夏,台灣東北角的福隆沙灘總會有一場上萬人相互擁抱的搖滾大會, 在這歡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