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05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YIDFF) - 紀錄片

Joe avatar
By Joe
at 2005-11-24T11:33

Table of Contents

1989年,日本紀錄片工作者小川紳介有感於亞洲紀錄片的匱乏,開始積極奔走,
發表共同宣言:「亞洲獨立電影工作者必須團結在一起,亞洲電影將如風般騰躍
起來。」他帶領著許多工作人員,創立了這個亞洲紀錄片規模最大的「山形(YAMAGATA)
紀錄片影展」。1992年他(52歲)過世了,但這個兩年一次的雙年紀錄片影展不
但沒有衰退,反而在經歷十幾年的光景,在2005年的現在越來越壯大,也越來越蓬勃…

從東京搭新幹線前往山形,是段約三小時的車程。然而一到站下車,便有許多志
工手舉著山形影展的海報(這些志工除了可以免費看電影外,卻是還得自己支出
交通費的,但影展卻仍有200多個志工),熱心的招呼著前來參加影展的導演、觀
眾們,接駁專車也早已在一旁蓄勢待發。頓時,舟車勞頓的疲憊一掃而空,興奮
的心情油然升起。

這個影展跟一般國際大型影展差別最大的是「紀錄片」這三個字。在這個純粹為
紀錄片設立的影展裡頭,沒有所謂的走紅地毯大型排場,也沒有帥氣艷麗的大明
星蒞臨,更沒有大師級的電影名導,有時觀眾席上坐在你身邊的人都可能會是某
部參展影片的導演。因此山形影展不但聞不到一絲絲商業掛帥的銅臭味,反到是
一個電影工作者、影展策展人、影評人、觀眾們間都能輕易相互交流的場域。沒
有官僚作風、沒有貴賓席,山形影展就是這麼平易近人。

在七天的影展期間裡,共有「國際競賽」、「亞洲新力」兩個基本的單元類別,
而國際競賽類在今年的初選居然有1700多件作品(最後剩下15部),亞洲新力則
有700多部影片競爭(最後剩下26部),可見各國紀錄片工作者對此影展的重視。
除此之外,今年還特地籌劃了台灣的「全景地震紀錄片專題」、「New Docs Japan
(日本新紀錄片)」和大陸的「雲南映像展」。另外山形影展也特地和瑞士真實影
展合作,一起搞出了個新單元「all about me」,多是日本與瑞士將攝影機轉向自
己的自拍類型紀錄片,是個很有趣的單元。於是這樣林林總總加起來,約莫有近百
部的紀錄片分別在三個不同場地(六個放映廳)裡放映著。

在這六個影廳當中,最大的可坐600人,最小的則是80個座位。但你千萬不要以為
紀錄片在當地是人們興趣缺缺的玩意,只要你入場稍微遲到個幾分鐘,常常會發生
沒有座位的慘事,這說明了不僅僅國外影人很捧場(入圍導演皆出席),在地的觀
眾更是不會缺席,有很多的非山形當地的居民更遠從東京等地特地來參加。而影展
本身對於有心參與的人更是像展開雙臂般的歡迎,只要你是影視相關人員,及早申
請就可獲得一張影展pass。購票的話,一場則是1200日幣,三場3000日幣,10場8500
日幣,全程觀影証12000日幣。老實說,這種看電影的價位在日本其實是很友善的,
而最難得的是,高中以下的學生只要憑學生證就可以免費入場,這種向下扎根的做
法實在值得稱許。

談到山形,或許你就想到阿信,那麼你也許就知道山形並不是個像東京一樣的現代
化大都市,它只有一個比較熱鬧的市區,影展的會場就在市區當中。在影展的DM上
即貼心的標明了放映地點相互之間所需步行的時間,讓你不至於為了趕場而累的半
死。若是看累了紀錄片,其中一個放映地點的樓下正是一間百貨公司,志工朋友偷
偷的告訴我們,影展的這段時間,總是山形最熱鬧的時刻。步行在山形的小街道上
,放眼看去,每間旅館、商店、餐廳、百貨公司,櫥窗裡都貼著山形影展的海報,
大聲道出你是為了影展而來的還有折扣呢;更有許多民宿、居酒屋是特地為了影展
而開設的,也說明了這個影展早已搏得當地居民的認同,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一個
重要活動。

當然,看電影肯定是影展裡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要在幾天之內在腦袋中塞入那麼
多可能沉重、可能悲傷、可能激情的紀錄片時,人的思緒往往會受不了。在離山形
市約一小時車程的地方有兩個景點,「藏王」和「山寺」,影展單位還細心的規劃
了行程,只須報名交點小錢,就可以去爬山泡溫泉,不僅僅讓外國影人感到新鮮,
還能順道介紹日本文化,這點巧思設計很有新意。但巧思還不只有如此而已,為了
促進導演與導演間的互動,今年影展單位希望每個入圍導演都能帶一塊自己國家的
CD來和其他人拍賣交換,往年更有保齡球大賽、某時某刻到某一地點一起做體操的
妙事…


假如你因為爆滿、出遊、打瞌睡等意外因素而沒有看到影片,那倒也不用太感到遺
憾。因為影展單位可以提供借閱服務,備有小型視聽室讓你可以去看你遺漏的影片
,許多各國的策展人紛紛在聽說哪部片很值得一看時,就會窩在那裡。若很想邀片
卻碰不到導演,可以寫信放在導演的信箱內,因為影展用心的為每一位入圍的導演
都設置了一個專屬信箱,以達成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流。

台灣今年有九部作品在影展期間播放,撇去全景地震專題的六部影片,其他入圍亞
洲新力單元的是李香秀的《南方澳海洋紀事》、林啟壽的《四輪頂的戲台仔》
(流浪舞台)以及李家驊的《25歲,國小二年級》。國際競賽類別中,則沒有人
入圍。

除了國際類首獎(大陸‧《淹沒》)、亞洲新力類的小川紳介獎
(《The Cheese & The Worms》(起司與蟲))是人人矚目的大獎外,今年特地還
增設了一個挺特殊的獎項,叫做「社會電影獎」(Community Cinema Award),
是由《達爾文的夢饜》(Darwin’s nightmare)獲得,這是部讓人看了永生難忘
的影片,主要以非洲中東部的國家坦尚尼亞為背景,講述著第一世界國家是如何在
經濟上間接剝削第三世界國家,非常精采,或許在明年台灣的綠色影展會播出。而
這個獎項的獎金有三百萬日幣,是用來資助這部影片在日本上映的。換而言之,這
是補助影片在日本上映的資金,若沒有上映,也沒了這筆錢。

而市民賞(觀眾票選獎)則給了《In the Shadow of the Palms─Iraq》
(伊拉克棕梠樹下的陰影),在美軍進行攻擊的前一個月便進到伊拉克進行拍攝,
於是也可見到許多慘狀與民眾的心聲,我想這獎項多多少少也說明了日本民眾反美
的情緒吧。來自台灣的李家驊《25歲,國小二年級》也獲得了一個比較像是鼓勵創
作的「特別賞」,在會場上看到他上台領獎還真是與有榮焉,心裡真覺得蠻感動的。
唯一可惜的是這個獎項並沒有獎金,不過能在這麼多影片中獲得肯定,也是很難得的
事情了。但就自己而言,有部俄羅斯的影片《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憂鬱三空間)我認為是遺珠之憾,這部影片分成三段,用毫不煽情的方式,直接
紀錄了孩童、少女、環境,間接的揭露在車臣發動戰爭的殘暴,詩意的畫面加上完
美的攝影,是一部震撼之作,可惜並沒有獲得任何獎項。(至於其他的獎項,在此
不贅述,可上官方網站查詢。)

最後,頒獎完畢後就在一陣熱鬧的氛圍下結束了這場紀錄片嘉年華,所有人轉去一
個告別派對,珍惜著最後相處的機會。不過說影展「結束了」,那倒也未必。從1989年
至今(2005),這九屆山形紀錄片影展的所有參展影片,都有備份在影展單位設立
的「電影圖書館」(film library),參加會員只要1000日幣(半年)就可以借閱
所有的影片。而影展本身也更在每個月的第二和第四個禮拜五(一個月兩次),會
在一個約可容納40人的視聽室裡,做這些影片的公開播映。這些措施不僅僅延長了
紀錄片的生命,更是一個紀錄片影展在地扎根,不忘推廣紀錄片初衷的典範之舉。

一個影展最重要的除了服務影迷,還有推促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流,這兩點山形影展
都做的非常棒。而分析山形影展成功的因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是有一個常設單位,
在這兩年的籌備期間努力的張羅著。寫到這,我不禁想起台灣極力栽培的紀錄片雙
年展,這一個沒有常設單位、沒有傳統、沒有官方網站,卻有著大筆經費,但每每
影展都只像放煙火般的一時炫麗,沒有長遠眼光去持續經營的影展,明年又不知將
輪到哪個單位籌辦。如果又像去年淪落到必須草草了事的推出特刊、影展報等消耗
預算的「窘境」,那可真是大家所不樂見的,苦了策展人也累了觀眾呀…

或許吧,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影展大多數總是零零落落,只有金馬影展才能引起風潮的
原因。

在1989年創辦的第一屆山形紀錄片影展中共有80部影片、11920名觀眾參與;而今年
約有百部影片、20000名觀眾參與,縱然在規模上已經近乎極限,但在活動安排、場
面調度、接待外賓上,我相信是一直在進步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開幕那天,六百
人的場地擠的水洩不通,好多人用站的聽講,而這時馬上有一位女性工作人員走上舞
台,拿起麥克風說:「由於現在很多人站著沒位置坐,希望在場的觀眾們若您旁邊有
座位,請舉起您的手。」頓時,馬上有好多好多人筆直的舉起手,讓我佩服與感動山
形影展的機伶和待客之道。

作為一個外國的參加者,能參加山形影展實在是個一生難忘的經驗,或許是本著小川
紳介的理念 ─「紀錄片,是由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共同建構的世界」,那麼也許
「影展也是由策劃者與觀眾共同完成的小宇宙」。在山形影展,沒有特權、沒有
階級,有的盡是賓至如歸的感覺。


■山形紀錄片影展官方網站:http://www.city.yamagata.yamagata.jp/yidff/
■台灣紀錄片雙年展:http://www.tidf.org.tw (掛了)

--
上次有po,可是好像被黑洞吃掉了。
我blog上有些照片。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All Comments

11/24 公視紀錄觀點-裝置藝術十年 震盪華山+粉樂町

Olga avatar
By Olga
at 2005-11-24T00:38
時間:2005/11/24 PM10:00 頻道:公視 紀錄觀點 故事大綱: 【紀錄觀點】將挑戰紀錄片新題材,播出導演『黃明川』製作的系列紀錄片『裝置 藝術十年』。本系列涵蓋1997到2004共13部影片。 片中呈現的視覺藝術,與先進國家藝術影片同步發展,數量甚至超過西歐與北美。 這 ...

要去哪裡找周美玲導演早期的紀錄片?

Olivia avatar
By Olivia
at 2005-11-23T21:52
因為非常喜歡周導演 所以想要尋找她比較早期的紀錄片 像是 極端寶島 私角落 流離島影 等作品 因為一般的出租店是找不到的 請問有人可以提供尋找的方法嗎?? 謝謝... -- 有一天 公主發現 原來自己就是她等待已久的 那位 藍薔薇騎士 - ...

Re: 公視紀錄片---台灣金融發展史話

William avatar
By William
at 2005-11-23T18:39
關於這個議題 最近由於二次金改 造成許多金控併購 有一本書寫得很好《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 http://www.wretch.cc/blog/doggieluckyandamp;article_id=2340111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 引述《smelser (習得無助感)》之銘言: : 名 ...

【你、我、他落腳臺灣的新移民】新移民紀錄片影像展

Agnes avatar
By Agnes
at 2005-11-23T11:05
【你、我、他落腳臺灣的新移民】新移民紀錄片影像展 11/25及11/26兩天 免費入場觀賞 放映地點: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夏館 APA藝文中心B1表演廳,歡迎踴躍參觀,放映時間及影片如下: 11/25 pm 7:00-8:00 兒戲 11/25 pm 8:10-9:40 離鄉背景去打工 11 ...

公視紀錄片---台灣金融發展史話

Madame avatar
By Madame
at 2005-11-23T10:52
名稱: 台灣金融發展史話 時間: 94年11月23日至12月7日 每週三晚間22:00首播     翌日凌晨01:30、上午10:00重播 史詩般的「台灣金融發展史話」 從超過五十餘位歷史見證者的口中 娓娓道出了台灣經濟奇蹟背後的重要支持力量 台灣的金融業是如何走上現代化之路? 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