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的藝術技巧 - 相聲

Victoria avatar
By Victoria
at 2007-04-29T21:15

Table of Contents

最近在講評書,轉一篇名家的文章給大家參考參考
原文出處
http://www.xiangsheng.org/asp/html/2007/04/20070427215638-1.htm

--
發表時間:2007-4-27 21:56:38 點擊:61 次


編者按:袁闊成先生是全國著名的評書藝術家。他不僅善於說傳統評書,更精於說現
代評書。他播講過的評書,如:《水泊梁山》、《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和《新兒女
英雄傳》、《保衛延安》、《創業史》、《敵後武工隊》、《平原槍聲》、《野火春風斗
古城》、《林海雪原》、《紅巖》等,深受全國人民稱讚,被譽為評書藝術的精品。本文
是袁先生對自己多年評書藝術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在對評書口語藝術專門研究方面難得
的佳作和寶貴資料。


評書這門藝術大家都很熟悉,特別是通過電台、電視台等現代傳播媒介已深入千家萬
戶,頗受聽眾歡迎。評書是一種比較簡單的藝術形式,它不受時空限制,也不需要化裝、
服飾、道具,就可以完成演出任務。但是,要說好一部書,說得生動,有吸引力,而且具
有哲理性和知識性,起到寓教於樂的作用,就不那麼簡單容易了。有人說,寫詩靠才華,
寫小說靠生活,寫報告文學靠思想.而要說好一部評書,不但要具備這三者,並且要有象
生活小百科那樣的多方面的豐富知識和見聞.因為這一切都構成一位評書演員的功力。

評書藝術的特色和功能,首先表現在「評」字上,所以有「評書之貴在於評」的說法
。「評」包括評人物、評事件、評情理等等。評人物就要評介一個人物在此時此地的作為
、表現,他的行動和他的世界觀、道德觀的內在聯繫,也就是忠奸善惡等等,評事件就是
要評介一件事的始末原因,發展變化和最終結局以及它們與客觀環境的制約關係,評情理
就是要評介人和事的是非曲直、倫理觀念及其社會背景.這種評述是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和
佔有大量資料為基礎的。要評得正確、全面、恰如其分,也並非易事。僅僅根據故事情節
本身提供的依據,就事論事地評述一番,是遠遠不夠的。

我從事評書藝術幾十年了,如果再溯及先輩的家傳,那歷史就更長了。時常有人問起
我從事評書藝術的心得體會,我的回答只有一個字:苦。難道沒有一點兒甜嗎?有,極少
。我認為評書藝術是一種極其繁重的腦力也包括體力的勞動。首先,要把洋洋幾十萬言的
平面文字立起來,化為書壇上的藝術表演,這本身就是一項非同小可的大工程,更何況還
要繪聲繪色地把時代背景人物成長、情節過程、矛盾衝突、地理位置、風物習俗、飲食器
皿、服飾禮儀等等,一段一段地加以評說呢.當然不是每說必評,但評確是很主要的成分
。戲曲界有「千斤白四兩唱」之說,如果說評書是「千斤評四兩說」,我看也不為過。

具體地講,評書藝術的首要問題是選書。戲曲界有「戲保人,人保戲」之說,與此同
理,評書界也有「書保人,人保書」的說法.也就是說,故事情節本身曲折、火熾,其中
人物也家喻戶曉,那麼這部書就容易說好,反之,故事平直,人物也陌生。那麼表演的難
度就大些,就需要演員以其深厚的功底,運用各種技巧,才能把這部書說好。也有人說,
搞錯了一個對象,苦半世,選錯了一部書,苦一世。話雖然誇張,但也不無道理,因為過
去評書老藝人,一生中往往只以一兩部大書為其代表作。

古今中外的小說名著浩如煙海,但絕非每本書都可以拿來作為評書的腳本。譬如,古
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搬上戲曲舞台,通過劇中人的舞台形象、道白、唱腔以及舞美、
道具、燈光的烘托,成為吸引人的好戲。不少劇種都有紅樓夢的劇目,但是,要把紅樓夢
作為評書來說,難度就大一些。當然,並非絕對不能說。再如一些散文體小說,說起來就
更吃力,可見選書是評書演員的第一性的問題。

小說是供人閱讀的,作者寫書就是為了給人看,他並沒有考慮到評書演員要把它作為
評書來表演,當然也有下少古典文學名著來自評書話本,像《三國演義》、《水滸傳》、
《西遊記》等。小說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在開卷後幾分鐘,十幾分鐘,就能把讀者抓住
。評書演員則更簡捷,他們要求自己在開書後用幾句話就能把觀眾抓住。因此,評書演員
在選好一本書之後,還要根據評書表演需要對原著重新結構。下一步的問題就是如何說好
這部書。一個演員按照原來自己從師學藝學來的基本功和技巧,來表演今天的著作,那是
很不夠的。即使是傳統書目,也有個增強時代氣息、為今天聽眾服務的問題,否則,評書
就會喪失其藝術生命力。譬如,傳統評書中有很多程式動作、套話和贊賦,今天的觀眾就
覺得陌生、難懂。形容馬的套話不少,但在新書目中難得用上。現代交通工具是汽車,它
的型號、功率、特點往往在書中需要交待,也要說得琅琅上口。這裡就有個向生活重新學
習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為了適應這種變化,評書的節奏也要加快
。這當然不是說要加快語言的速度,而是指要快些進入情節,人物要快些出場。過去說傳
統書那種有頭有尾、不慌不忙的說法,聽眾會坐不住的,因為他們都很忙,關子、扣子,
是評書的要素,目的是吸引聽眾回頭,繼續聽下去。為了把書說得生動感人,避免平鋪直
敘,這些技巧仍然需要。但需要的是情節本身自然產生的關子、扣子,使人覺得這是水到
渠成,而不是故弄玄虛.過去那種為了留扣子而不顧書的節奏,人為痕跡明顯的做法是不
足取的。

我改編的評書《肖飛買藥》,取材於長篇小說《烈火金剛》。改編時,我根據評書的
需要進行了較大的刪節,故事集中於:肖飛受命、進城買藥、勝利歸來這一條線上,使之
脈絡分明。同時盡量注意語言的準確、洗煉,努力做到:多一句嫌多餘,少一句嫌不足,
經過多年的舞台實踐,最後形成了一段文武帶打、說演並重的新評書。

評書藝術除了說之外,表演也佔有很大的比重。師承的表演動作,大多是傳統的,如
捋髯、掏翎子、撩袍端帶等,對現代書目來說。已不能適應。勉強用之,則顯得不倫不類
,因此就需要重新設計,使之更貼近生活。

在評書表演中,手的動作是很重要的,要求手眼相合。手的表演動作效果有時甚至超
過臉的表情,其實這也是有生活依據的。譬如在賭場裡,每個賭徒的手的活動,會把他彼
時的心態表露無遺。我在《肖飛買藥》裡設計了不少手勢,例如肖飛在見到特務頭子川島
一郎時,將右手提的藥箱子換到左手,隨之右手敏捷利落地拔出手槍。觀眾看到這裡往往
采聲四起,這是經過一番設計的。動作不僅要求漂亮,而且要實。浮淺的表演是由於內心
的空乏在作祟,只有豐富的生活體驗才能產生恰如其分的動作,真實可信。要說好一部書
,就要根據內容設計表演動作,不能因襲。因為異於以往的才算標新,優於不足的才稱得
起佳作。

總之,評書的評靠素養,表演靠功底,而這一切都來自學習和生活,並通過舞台實踐
,得到昇華和提煉,產生藝術魅力。

評書演員和聽眾的交流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住聽眾,引起聽眾的共鳴,
使聽眾產生想像,共同理解人物和情節的發展。

評書演員也有一個從傳統觀念中逐步解脫的問題。一位畫家曾經說過:每個藝術家的
創作過程都有學習和模仿的階段。而藝術貴在創作,不能用舊公式的翻版來代替創作,一
個真正的藝術家要避開前人走過的路,不重複前人,走自己的路.這需要才華和付出努力
,一個評書演員的藝術道路也應該如此。

現在的優秀傳統書目都是過去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藝術勞動的結晶。作為一名現代
的評書演員不但要學習和繼承,而且要創新。所以說評書演員道路是艱苦的道路。美國大
作家海明威說過:一個在稠人廣眾之中成長起來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慮,但
他的作品往往流於平庸。評書演員也一樣,要耐得住清苦和寂寞。

在評書表演中,眼神的運用也是很重要的,所謂「定睛則有,轉睛則無」。在《肖飛
買藥》中,肖飛偶遇何志武,他先是意外,然後馬上想到奪取他的自行車為自己代步,買
藥時,小特務不無懷疑地打量肖飛;川島一郎識破肖飛時的傲岸神情;肖飛出城時,鬼子
兵確信他是自己人的憨態等等,這幾處的眼神動作都是用心設計。反覆推敲的。這裡儘管
沒有影視的特寫、定格等手段處理,但觀眾還是充分領會到的,具有匠心的勞動是不會白
費的。

武術講究「外三合:手腳眼;內三合:心氣膽」。隔行不隔理,評書也是一樣,要手
眼相合,心氣平穩。評書演員的氣息運用特別重要,一大段書詞。在哪裡換氣、停頓,都
要象書面上的標點符號一樣,有合理安排.戲曲講究板眼節奏,評書也應該讓細心的聽眾
聽出它的板眼節奏。評書最忌一道湯,也就是起承轉合、遲疾頓挫混亂不明。一部評書必
須經過精心剪裁和設計,不能拿來一段就說。就像炒菜一樣,要講究火候、滋味,評書要
味道濃厚,就得添彩。畫家們說,色好塗而彩難塗。添彩是有訣竅的,齊白石先生畫蝦,
那蝦須剔透如生,躍然紙上,美在似與不似之間。多少人想學而不可得,這除了功力也有
訣竅,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在墨汁中加了一點赭石。訣竅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
之不易的,是經過多少實踐和失敗,付出艱辛才取得的。

評書不能一味傻說,不能取巧,而要熟能生巧,熟了也不能大意,仍要全副精神當生
的說。

我對評書的前景是樂觀的.因為評書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
具,只要語言存在,評書是肯定會發揚光大的。但是,目前存在著不少問題。首要的問題
是改革與提高的問題,傳統評書的精華當然要繼承,但原封不動地抱住傳統不放,泥古不
化,評書藝術就不能發展。就拿評書的道具來說,一張桌子,一條手帕、一塊醒木、一把
折扇,傳統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可以不可以變化一下呢?譬如把桌子換成講台式、甚至國
際講台式的,像演說家那樣站在麥克風前表演,只要效果好,亦無不可。再如醒木,它起
著開場鈴的作用,結尾時拍一下,有結束感。現在看來似乎可有可無了,當然不一定排除
,要視演員各人的風格而異。表演、道具、服裝都有個改革的問題,其中有消化吸收的過
程,但要注意與時代同步,讓觀眾看著順暢。不一定說傳統書就要著長衫,因為服飾是有
時代性的,不順應就顯得扎眼。

民族藝術之經久不衰,是因為有民族習慣,因為群眾喜聞樂見。自己的東西當然要珍
惜,不能嫌棄,揚棄糟粕自不必心疼。藝術的改革要注意群眾性,讓群眾聽得懂,喜歡聽
。有人在書裡大段背詩詞歌賦,自己津津有味,而聽眾卻感到生澀,坐不住了。青年占聽
眾的很大比例,如何為他們服務好,是演員應該反思的。為遷就青年聽眾,也不一定都說
新唱新。新書和傳統書也是辯證關係,過若干年,現在的新書也就成了傳統書。據傳說,
宋朝時評書就在汴梁的勾欄瓦捨盛行。那時就有說黑旋風的,李逵在台下聽了哈哈大笑。
那時的新書就是今天的傳統書了。

評書演員是一個人獨立之作,因此作為演員素養,要注意革除小生產者的習氣,平時
應注意同姊妹藝術學習,吸取新鮮事物中的營養。我就很喜歡音樂,特別欣賞音樂的指揮
。指揮家的節奏感對我很有啟發。

藝術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名演員也要以藝術面世,不能以盛名牟利。姊
妹藝術都應互相尊重,不尊重別人只能說明無知。藝術家之所以受到觀眾歡迎,主要來自
他的刻苦學藝。當然,有些藝術技巧是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這倒不是什麼保守、而是
有些自身的細微體驗,一時說不清楚.

總之,評書藝術是埋頭苦幹的藝術,現在肩上的負重不輕,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藝術先輩說:藝不虧人。據此,我認為評書藝術的前途是光明的。

(選自1996年第3期(總第41期)《開封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口語教學研究》,網友
名流鄰居提供)



--
Tags: 相聲

All Comments

Sierra Rose avatar
By Sierra Rose
at 2007-05-01T01:39
也可以參看唐魯孫的《老古董》p.141

大陸國寶田連元 評書公演

Andy avatar
By Andy
at 2007-04-29T18:22
兩天下來看得超過癮的 觀眾進來的雖然不多 可是很少有人離席 所有人都被田老師給迷住了 動作場面一招一式一舉一動俐落分明氣勢逼人 文戲說來卻也如此感人肺腑 抖包袱時又實在出人意料令人莞爾 不敢說他是當今評書界第一人 起碼這種高水準的演出 我這輩子是第一次看到 估計以後看到的機會也不多 田連元老師說的段子跟新聞 ...

大陸國寶田連元 評書公演

Bennie avatar
By Bennie
at 2007-04-28T10:14
中國時報 2007.04.27  大陸國寶田連元 評書公演 嚴培曉/五結報導 大陸國寶級評書藝術家田連元,廿八、廿九日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公演, 這是他首次在台公演,將帶來拿手的「水滸傳」、「楊家將」評書選段。 評書是說唱藝術的一類,台灣又稱為「講古」,表演者除了故事主述、角 色出入外,還須對內容,加 ...

這算夢幻逸品了吧

Daniel avatar
By Daniel
at 2007-04-25T16:11
http://tw.f3.page.bid.yahoo.com/tw/auction/c27819138 魏龍豪+倪敏然 連聽都沒聽過 到底是真是假 有人要買下來聽聽看嗎? -- 在台北的街頭 我空著車後座 多了一頂安全帽 少了一雙手 http://www.im.tv/vlog/vlog.asp?mem ...

說書藝術?

Necoo avatar
By Necoo
at 2007-04-23T12:34
※ 引述《Allergic (甜甜圈化)》之銘言: : 其實說唱藝術能不能在這裡問我也不太確定,畢竟揚州評話或是京韻大鼓 : 之類的跟相聲的形式並不想同,如果有違板規的話麻煩告知。 : 因為論文在做愛爾蘭storyteller和說書表演的比較,因此想要找看看 : 現代說書人的表演記錄以及說書名家; 但因為人在 ...

Re: 昨晚又上大柵欄聽相聲

Damian avatar
By Damian
at 2007-04-22T01:01
※ 引述《bigred (最受歡迎相聲段子 提名中)》之銘言: : ※ 引述《karaa ()》之銘言: : : 昨晚又上大柵欄聽相聲,表演的人有: : : 劉老師、朱老師、大廚、二高、三高、三高的同學 : : 其中我最愛的段子是「貓爸爸」 ---andgt;這名字是我取的,抱歉 : : 聽到了一個壞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