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第十七號乘客 /藍祖蔚 - 紀錄片

By Eden
at 2005-09-20T22:37
at 2005-09-20T22:37
Table of Contents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479632
20050909:無名的乘客
人命有多重?多數人不是泰山,只是鴻毛。
本屆和平影展的參展作品《誰是第十七號乘客(No. 17 Is Anonymous)》,排定在
九月十一日映演,其實,本片應該提前十天,在九月一日記者節當天,獻給台灣記者的
一部紀錄片。
這個說法是向以色列的紀錄片工作者致敬,是向台灣的新聞記者致哀。
《誰是第十七號乘客》的故事並不複雜,2002年,從以色列台拉維夫開出的一班巴士上
發生了自殺炸彈事件,十七位死者中只有第十七號乘客無法辨識身分,為什麼沒有人知道
他是誰?為什麼沒有人關心他?沒有人願意出面認屍,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
能不能找出他的真實身份?
這是個艱難的工程,因為這位死者剛好坐在遭自殺炸彈攻擊的爆破位置,屍骨不全,頭部
僅剩一塊頸椎骨,除非家屬出面指認,不然,真的有如大海撈針。
好奇的導演,帶著四人小作小組,開始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他們先從警察下手,然而警方
調查還在進行,資料不能公開,他們只好從倖存者問起。倖存者是災難的受害者,但是
每人受驚嚇的程度不一,記憶拼圖的本事也不一樣,過濾、比對成了他們必要的作業程序
。
就在逐一訪問炸彈事件的倖存者、巴士司機、急救人員、醫護人員和曾經上車做過民調的
小姐後,觀眾心頭浮現的卻是以色列社會底層一些從來你不曾了解的社會層面:他們也有
很多的外勞、非法打工者;他們有許多因為以前的戰爭造成的肢體殘障者;他們有虔誠的
教徒,卻也有無所是事的小混混,茫茫人海的訪查行動,讓以色列社會的底層圖案
若隱若現。
死了就死了,沒人認屍,就當作是孤魂野鬼葬在外勞區吧,這是以色列人慣常的處理程序
,就在本片拍攝的六個月期間內,以色列又發生了多起自殺攻擊事件,血腥,讓人們變得
冷漠,血腥,讓生命變得輕賤,血腥讓人們變得麻痺,導演David Ofek率領的工作人員
一度畫出了被害人的可能長相圖,就因為另一起的爆炸案而被擠到報紙的邊邊角角,
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也延長了尋覓的時間。
你會為非親非故的人付出多少心力?你會為一具無名骨骸付出多少心力?
《誰是第十七號乘客》炫耀的不是紀錄片工作者有多大神通,竟然可以在六個月有四天的
時間裡查出人名,讓他的骨骸能夠葬到家族墓園,讓一心一意等著他回家的親人悲淒地
收屍祭拜,《誰是第十七號乘客》最大的成就其實是昭示著一種尊重生命的基本精神,
基本態度。
以前讀孔孟文章,總愛標榜「民胞物與」,年歲越長,越來越覺得人心難測,理想的名詞
成為遙遠的口號,冷漠成為大家最能保護自己,最不會受傷的面具了。
前兩天,等公車去愛樂電台錄音,公車進站時,車上一位小姐緩步下車時突然閃了腳,
整個人就往下滑,連跌了兩層,正在車下等著上車的我,順手就捉住她的臂膀,
一把捉住地,驚魂甫定的她,什麼也沒說,臉色略帶不豫地站起身來急忙就走了。
我有失態?失禮嗎?如果我沒有拉著她,她一定會跌落車外的,她是因為不好意思才急著
閃人嗎?還是……坐上車後的我,一直很困惑於那位小姐陌然又不豫的神情。我知道
我不會再見到她,徜若再見到她我也不會認得她,一切都是那麼匆忙,前後不到三秒鐘的
接觸而已,我不在意她連謝謝都不說一聲,我知道,她一定覺得剛才的失態很糗,
不想再回想那一剎那。
然而,你就是覺得人和人之間真的很冷。
還好,有些人不冷,所以才有《誰是第十七號乘客》這樣的紀錄片完成,提醒著記者,
生命裡有很多值得報導的題材,不是只有gossip才是新聞,不是只有名流的八卦才值得
報導,問題是想要做事,想要做好事,為社會公益做些事的記者,有沒有把握時機,
寫出人間角落的真情故事。
還沒有找出第十七號乘客之前,他的家人都相信他可能只是得罪了黑道,所以暫時失蹤,
所以才會拋下重病的母親不理不睬,所以家人一直對著攝影機呼喚著要出面,家人會為他
承擔一切。等到身份確認時,家人的虛妄期待終告幻滅了,淚水再也止不住了,但是看到
他得能遷葬於家族墓園,終於能有一個名字,一個身份時,你只有輕聲一歎,卻也有
如釋重袱的解脫感。
和平影展有一句宣傳詞:「和平不是烏托邦的幻想,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回歸對
『人之所以為人』的關注尊重。」剛好點明了《誰是第十七號乘客》的微言大義。
--
20050909:無名的乘客
人命有多重?多數人不是泰山,只是鴻毛。
本屆和平影展的參展作品《誰是第十七號乘客(No. 17 Is Anonymous)》,排定在
九月十一日映演,其實,本片應該提前十天,在九月一日記者節當天,獻給台灣記者的
一部紀錄片。
這個說法是向以色列的紀錄片工作者致敬,是向台灣的新聞記者致哀。
《誰是第十七號乘客》的故事並不複雜,2002年,從以色列台拉維夫開出的一班巴士上
發生了自殺炸彈事件,十七位死者中只有第十七號乘客無法辨識身分,為什麼沒有人知道
他是誰?為什麼沒有人關心他?沒有人願意出面認屍,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
能不能找出他的真實身份?
這是個艱難的工程,因為這位死者剛好坐在遭自殺炸彈攻擊的爆破位置,屍骨不全,頭部
僅剩一塊頸椎骨,除非家屬出面指認,不然,真的有如大海撈針。
好奇的導演,帶著四人小作小組,開始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他們先從警察下手,然而警方
調查還在進行,資料不能公開,他們只好從倖存者問起。倖存者是災難的受害者,但是
每人受驚嚇的程度不一,記憶拼圖的本事也不一樣,過濾、比對成了他們必要的作業程序
。
就在逐一訪問炸彈事件的倖存者、巴士司機、急救人員、醫護人員和曾經上車做過民調的
小姐後,觀眾心頭浮現的卻是以色列社會底層一些從來你不曾了解的社會層面:他們也有
很多的外勞、非法打工者;他們有許多因為以前的戰爭造成的肢體殘障者;他們有虔誠的
教徒,卻也有無所是事的小混混,茫茫人海的訪查行動,讓以色列社會的底層圖案
若隱若現。
死了就死了,沒人認屍,就當作是孤魂野鬼葬在外勞區吧,這是以色列人慣常的處理程序
,就在本片拍攝的六個月期間內,以色列又發生了多起自殺攻擊事件,血腥,讓人們變得
冷漠,血腥,讓生命變得輕賤,血腥讓人們變得麻痺,導演David Ofek率領的工作人員
一度畫出了被害人的可能長相圖,就因為另一起的爆炸案而被擠到報紙的邊邊角角,
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也延長了尋覓的時間。
你會為非親非故的人付出多少心力?你會為一具無名骨骸付出多少心力?
《誰是第十七號乘客》炫耀的不是紀錄片工作者有多大神通,竟然可以在六個月有四天的
時間裡查出人名,讓他的骨骸能夠葬到家族墓園,讓一心一意等著他回家的親人悲淒地
收屍祭拜,《誰是第十七號乘客》最大的成就其實是昭示著一種尊重生命的基本精神,
基本態度。
以前讀孔孟文章,總愛標榜「民胞物與」,年歲越長,越來越覺得人心難測,理想的名詞
成為遙遠的口號,冷漠成為大家最能保護自己,最不會受傷的面具了。
前兩天,等公車去愛樂電台錄音,公車進站時,車上一位小姐緩步下車時突然閃了腳,
整個人就往下滑,連跌了兩層,正在車下等著上車的我,順手就捉住她的臂膀,
一把捉住地,驚魂甫定的她,什麼也沒說,臉色略帶不豫地站起身來急忙就走了。
我有失態?失禮嗎?如果我沒有拉著她,她一定會跌落車外的,她是因為不好意思才急著
閃人嗎?還是……坐上車後的我,一直很困惑於那位小姐陌然又不豫的神情。我知道
我不會再見到她,徜若再見到她我也不會認得她,一切都是那麼匆忙,前後不到三秒鐘的
接觸而已,我不在意她連謝謝都不說一聲,我知道,她一定覺得剛才的失態很糗,
不想再回想那一剎那。
然而,你就是覺得人和人之間真的很冷。
還好,有些人不冷,所以才有《誰是第十七號乘客》這樣的紀錄片完成,提醒著記者,
生命裡有很多值得報導的題材,不是只有gossip才是新聞,不是只有名流的八卦才值得
報導,問題是想要做事,想要做好事,為社會公益做些事的記者,有沒有把握時機,
寫出人間角落的真情故事。
還沒有找出第十七號乘客之前,他的家人都相信他可能只是得罪了黑道,所以暫時失蹤,
所以才會拋下重病的母親不理不睬,所以家人一直對著攝影機呼喚著要出面,家人會為他
承擔一切。等到身份確認時,家人的虛妄期待終告幻滅了,淚水再也止不住了,但是看到
他得能遷葬於家族墓園,終於能有一個名字,一個身份時,你只有輕聲一歎,卻也有
如釋重袱的解脫感。
和平影展有一句宣傳詞:「和平不是烏托邦的幻想,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回歸對
『人之所以為人』的關注尊重。」剛好點明了《誰是第十七號乘客》的微言大義。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電影「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導演座談會

By Yedda
at 2005-09-20T12:16
at 2005-09-20T12:16
看和平影展 不用掏錢!

By Lauren
at 2005-09-19T01:50
at 2005-09-19T01:50
第七屆台大社影展--除了觀看‧還有關懷

By Charlie
at 2005-09-18T01:41
at 2005-09-18T01:41
築之夢

By Barb Cronin
at 2005-09-18T00:25
at 2005-09-18T00:25
築之夢

By Dora
at 2005-09-17T23:59
at 2005-09-17T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