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2009高雄電影節「人民力量」單元 - 紀錄片

By Vanessa
at 2009-10-17T08:09
at 2009-10-17T08:09
Table of Contents
在直接與晃動中的激進力量
文/林木材
「唯有藉著生命的冒險,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哲學家黑格爾(Hegel)
似乎是延續著前兩屆高雄電影節的「藍領生活─生命故事」單元,在挑選
進了許多藍領勞動者的真實故事影片之後,今年的電影節又更進一步,不
再只是停留在突顯或關心人們生活的層面上,反而以更激進的立場與態度
,要將觀看故事進化為動力,於是「人民力量」單元誕生了。
但這份激進,對保守者來說也許是一種冒犯。是刺痛,是敏感,是惡夢,
是揮之不去的恐懼,是一種如坐針氈的不安夢靨。
自高雄電影節選入了講述東突爾吉斯坦(East Turkestan)的民族領袖熱
比婭‧卡德爾(Rebiya Kadeer)生命史的澳洲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
(The 10 Conditions of Love)後,便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中國認為她
是製造民族分裂的恐怖份子,抗議影片播出,要求撤片,而對台灣進行觀
光經濟上的抵制打壓,造成了許多紛爭;但,熱比婭卻是位國際知名,並
曾多次入圍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影片播與不播的決定,顯然已經超越二元對錯,也不只是經濟或人權觀點
的辯論賽。這個現象是,某些沒有看過影片的人們,因為中國的經濟威脅
而要求影展不要播映這部影片。換句話說,當沒有充分理解事物時,就不
問是非,因為外在因素的施壓而排拒了認識的機會,不願相信自己具有明
辨事物的能力。
因而,更深層的來說,「熱比婭事件」其實關乎著「捍衛」──如何捍衛
自己的思想,如何捍衛自己的決定,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
這樣挑動著強權者敏感神經的尖銳特質,正是「人民力量」單元裡12部影
片的共通特色。這些影片皆以紀錄片形式為主,利用鏡頭帶領觀眾目睹第
一線現場,題材包羅萬象,力道生猛驚人。包括災難後的重建以及對官方
政府的怒吼控訴、被強權打壓而選擇自力發聲、挖掘與再現過去被掩埋的
歷史、以及用自己的方式對社會進行革命。
這些紀錄片的主角們選擇相信自己的力量,不任憑壓迫者擺佈。他們雖是
弱勢者、受害者,但當他們願意站在一起的時候,就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就能對現實造成影響。
以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為題的《寶島曼波》(Formosa Dream, Disrupt),
導演在拍攝過程中選擇遞送了陳情影帶給政府而介入了現實;《緬甸起義》
(Burma VJ)的民間影像記者自己拿起迷你攝影機,冒著生命危險拍下軍
政府的鎮壓掃射,影像進而發送到全世界;《卡崔娜紀事》(Trouble the
Water)的災民因無力撤退而手持DV固守家園,竟幸運存活並嚴厲批判了政
府的無能失職;《起來!不願過勞死的人們》(A Normal Life, Please)
的導演則要為了替卡車司機爭取應得的權益,和資方打手發生了嚴重衝突……
沒有遮掩、沒有修飾,這些怵目驚心的危險場面,就這樣直接且赤裸裸地
攤在眼前,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都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影片描述了被
壓迫者所受的痛苦和煎熬,也道盡了人們對於真相的渴求,以及為了捍衛
自己的生命權利所做的一切艱辛努力。
這些卑微卻又巨大的訴求,逼使著人們展開不同的行動,自發性地拿起攝
影機或勇敢站出來說話。影像也許晃動粗糙,語言也許激烈極端,但卻大
膽而無所畏懼,不扭捏、不妥協、不迴避。這樣的姿態化為精神,傾注到
每一部影片當中,紀錄片的紀錄特質彷彿替人們揭露了真相,也紀錄下了
珍貴的歷史。
但與其歌誦這是紀錄片的力量,不如說這是人民的力量。因為背後那股敢
於冒犯強權挑戰體制的勇氣,其實源自於對自我的相信。
本屆高雄電影節雖然因為《愛的十個條件》而鬧的滿城風雨,不過頗值得
慶幸的是,似乎無論是藉由這些單元影片,或是影展的政治風波,彷彿才
讓我們驚覺和意識到,原來,給予自己一個相信自己的機會,不僅是天經
地義的事,是必定要捍衛的基本權利,更是人民力量的具體展現。
--
※本文刊於2009高雄電影節特刊「人民力量」單元導讀文章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收看「紀工報」!
http://docworker.blogspot.com/
--
文/林木材
「唯有藉著生命的冒險,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哲學家黑格爾(Hegel)
似乎是延續著前兩屆高雄電影節的「藍領生活─生命故事」單元,在挑選
進了許多藍領勞動者的真實故事影片之後,今年的電影節又更進一步,不
再只是停留在突顯或關心人們生活的層面上,反而以更激進的立場與態度
,要將觀看故事進化為動力,於是「人民力量」單元誕生了。
但這份激進,對保守者來說也許是一種冒犯。是刺痛,是敏感,是惡夢,
是揮之不去的恐懼,是一種如坐針氈的不安夢靨。
自高雄電影節選入了講述東突爾吉斯坦(East Turkestan)的民族領袖熱
比婭‧卡德爾(Rebiya Kadeer)生命史的澳洲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
(The 10 Conditions of Love)後,便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中國認為她
是製造民族分裂的恐怖份子,抗議影片播出,要求撤片,而對台灣進行觀
光經濟上的抵制打壓,造成了許多紛爭;但,熱比婭卻是位國際知名,並
曾多次入圍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影片播與不播的決定,顯然已經超越二元對錯,也不只是經濟或人權觀點
的辯論賽。這個現象是,某些沒有看過影片的人們,因為中國的經濟威脅
而要求影展不要播映這部影片。換句話說,當沒有充分理解事物時,就不
問是非,因為外在因素的施壓而排拒了認識的機會,不願相信自己具有明
辨事物的能力。
因而,更深層的來說,「熱比婭事件」其實關乎著「捍衛」──如何捍衛
自己的思想,如何捍衛自己的決定,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
這樣挑動著強權者敏感神經的尖銳特質,正是「人民力量」單元裡12部影
片的共通特色。這些影片皆以紀錄片形式為主,利用鏡頭帶領觀眾目睹第
一線現場,題材包羅萬象,力道生猛驚人。包括災難後的重建以及對官方
政府的怒吼控訴、被強權打壓而選擇自力發聲、挖掘與再現過去被掩埋的
歷史、以及用自己的方式對社會進行革命。
這些紀錄片的主角們選擇相信自己的力量,不任憑壓迫者擺佈。他們雖是
弱勢者、受害者,但當他們願意站在一起的時候,就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就能對現實造成影響。
以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為題的《寶島曼波》(Formosa Dream, Disrupt),
導演在拍攝過程中選擇遞送了陳情影帶給政府而介入了現實;《緬甸起義》
(Burma VJ)的民間影像記者自己拿起迷你攝影機,冒著生命危險拍下軍
政府的鎮壓掃射,影像進而發送到全世界;《卡崔娜紀事》(Trouble the
Water)的災民因無力撤退而手持DV固守家園,竟幸運存活並嚴厲批判了政
府的無能失職;《起來!不願過勞死的人們》(A Normal Life, Please)
的導演則要為了替卡車司機爭取應得的權益,和資方打手發生了嚴重衝突……
沒有遮掩、沒有修飾,這些怵目驚心的危險場面,就這樣直接且赤裸裸地
攤在眼前,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都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影片描述了被
壓迫者所受的痛苦和煎熬,也道盡了人們對於真相的渴求,以及為了捍衛
自己的生命權利所做的一切艱辛努力。
這些卑微卻又巨大的訴求,逼使著人們展開不同的行動,自發性地拿起攝
影機或勇敢站出來說話。影像也許晃動粗糙,語言也許激烈極端,但卻大
膽而無所畏懼,不扭捏、不妥協、不迴避。這樣的姿態化為精神,傾注到
每一部影片當中,紀錄片的紀錄特質彷彿替人們揭露了真相,也紀錄下了
珍貴的歷史。
但與其歌誦這是紀錄片的力量,不如說這是人民的力量。因為背後那股敢
於冒犯強權挑戰體制的勇氣,其實源自於對自我的相信。
本屆高雄電影節雖然因為《愛的十個條件》而鬧的滿城風雨,不過頗值得
慶幸的是,似乎無論是藉由這些單元影片,或是影展的政治風波,彷彿才
讓我們驚覺和意識到,原來,給予自己一個相信自己的機會,不僅是天經
地義的事,是必定要捍衛的基本權利,更是人民力量的具體展現。
--
※本文刊於2009高雄電影節特刊「人民力量」單元導讀文章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收看「紀工報」!
http://docworker.blogspot.com/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成大台文系14日播放紀錄片寶島曼波下的真相 歡迎民眾參與

By Zenobia
at 2009-10-13T21:45
at 2009-10-13T21:45
紀錄片《20 X 3》首映會贈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20周年紀念

By Edward Lewis
at 2009-10-13T14:11
at 2009-10-13T14:11
串聯送電影票,重溫藝霞年代!

By Hedda
at 2009-10-10T15:31
at 2009-10-10T15:31

By Agatha
at 2009-10-10T10:33
at 2009-10-10T10:33
野球孩子 台南唯一場次 就在明晚

By Damian
at 2009-10-10T01:29
at 2009-10-10T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