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因為愛你》中的特芮絲與「攝影」 - 電影
By Kristin
at 2016-06-03T23:33
at 2016-06-03T23:33
Table of Contents
圖文版: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198
由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導演,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和魯妮瑪拉(
Rooney Mara)主演的《CAROL》,無疑是這一年來最令人揪心的愛情電影。從去年坎城影
展首映以來,一路好評不斷,這部電影的拍攝,也讓不少早已看過原著小說《鹽的代價》
的書迷們引頸期盼。然而,相信不少看過原著小說再看電影的人,一定會發覺其中存在著
顯著的差異(放心,我絕不是要說電影與小說孰優孰劣)——在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說《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1952)中,於百貨公
司擔任專櫃小姐的特芮絲夢想成為劇場舞台設計師,但是在電影《CAROL》中,擔任百貨
公司專櫃小姐的特芮絲,則是熱愛攝影,希望成為一位攝影師。
導演陶德海恩斯和編劇 Phyllis Nagy 在電影角色設定上的調整,我認為是一次相當大膽
,也相當成功的改編。這改編不僅讓特芮絲喜歡攝影這件事,與電影作為敘事語言、影像
作為媒介相當地契合,也更觸及了原著的故事核心——這是一段不被允許的愛情,必須反
覆試探、推敲彼此眼神傳遞的訊息,一位有夫之婦與年輕少女的愛戀,不僅跨越了年齡,
也跨越了社會階級,更跨越了性別。在那二次大戰剛剛結束,艾森豪甫就任美國總統不久
,尚未從戰爭的肅殺之氣中復甦的五零年代初期,《鹽的代價》甚至得匿名出版,保守、
封閉、不安,像特芮絲與卡蘿這樣的「越界」,無疑是違抗社會主流價值、不被承認的事
情。可《CAROL》中的她們,那情感的展現是如此純淨、直覺。問妳要不要一起共進午餐
、邀妳週日午後來我家、我想離開這裡一陣子,問妳要不要一同旅行、同住一間旅店房間
、要不要搬來和我同居,一句「would you ?」問得驕傲而脆弱,如何能夠拒絕?
正因為這是段不被允許的戀情,特芮絲與攝影的關係更顯得關鍵。一開始,特芮絲只拍花
、草、樹木、門窗,對人物攝影根本不感興趣,不知如何應對,直到遇見了卡蘿,收到卡
蘿送她作為耶誕禮物的相機,兩人一同展開公路旅程之後,她面對眼前這位渾身充滿自信
、氣質華貴的成熟女人,情不自禁拿起相機捕捉了她的身影。遠遠地,悄悄地,站在卡蘿
身後,調校了焦距,遠方伊人由模糊到清晰,據著觀景窗望出的方框,特芮絲按下了快門
——卡蘿成為她第一個拍攝的對象。
相機/攝影,是慾望的延伸,是種隱喻,是特芮絲對卡蘿慾望的延伸,是特芮絲逐漸接受
自己對卡蘿之慾望的隱喻——原本還沒準備好要拍攝人物,但遇到喜愛的人,一切就變得
順其自然,是一種出自於愛的慾望趨力,讓特芮絲舉起相機對準卡蘿。相機,代表了一種
私密的觀看、欲望的投射。當焦距緩緩調妥、鏡頭對準卡蘿的那一刻,小小的觀景窗裡就
只有眼前心愛的她,相機因而形構出另一種兩人得以親密獨處的時空,無人能夠干涉——
任何法律禁制、任何社會關係都不行。在那時空裡,特芮絲無須因為深情的凝視另一位女
性而遭受任何威脅,相機賦予她觀看與移動的自由;這在那個不自由的時代是多麽的可貴
。回到家,進入暗房,特芮絲將捕捉到的卡蘿一一顯影,慾望與愛變成一種物質性的存在
。現實生活中尚無法擁有的禁忌之愛,如今轉以肖像照的形式私密保存。
當萌生曖昧的兩人只能以眼神、手勢試探與傳遞訊息時,誰觀看誰、該如何觀看?一個凝
視、一抹微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承載了遠比言語溝通還緻密柔軟的暗示。Saul Leiter(
1923-2013)攝影作品中的彩色紐約,給予導演海恩斯和攝影師 Ed Lachman 靈感。透過
佈滿雨滴的車窗、隔著店鋪的玻璃櫥窗、各種大大小小的鏡子、穿越相機的觀景窗,甚至
是越過百貨公司的人聲嘈雜;註定相愛的人們總是帶有那麼一絲幸運。當卡蘿不小心誤關
了電動火車的開關,原本喀恰運轉的火車頓時停了下來,微小聲響的靜止,在聖誕節前採
購季的百貨公司裡全然微不足道,整個樓層如此多人,就只有那麼一人發現,與卡蘿眼神
相對。就算外頭下雨模糊了視線,但思念與愛就是有辦法穿越車窗、穿越城市,尋索到朝
思暮想的戀人身影。在電影中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幕:卡蘿的座車行駛過紐約街區,碰巧透
過車窗看見久無音訊的特芮絲身穿深紅套裝過街,卡蘿情緒為之震顫,無法接近,只能遠
遠地確認心愛之人一切安好;車子駛過路口,視線逐漸受阻,緊靠著車窗邊緣就此心滿意
足的表情,令人揪心。這是電影中少數出現的畫面,此前多是特芮絲靠著車窗向外望著,
但卡蘿,少有這樣的姿態。然而這樣的巧遇,似是喚醒了久違的愛,給予卡蘿勇氣,無論
丈夫哈吉提出什麼樣的條件,她都要回到特芮絲身邊。
卡蘿的改變,對應著特芮絲的改變——她離開男友,辭去百貨公司的工作,進入紐約時報
,似乎離攝影師的夢想更近。而兩人命運的軌道再次接在一塊,在一聲愛情魔咒之後,時
間擺脫了迴圈,開始向前。那最動人的一幕莫過於特芮絲回心轉意走入滿是賓客的橡木廳
,遠遠望見卡蘿,舉手投足、一顰一笑正是當初那位令她怦然心動的女人;兩人眼神相對
,越過周圍的紛鬧,周遭的空氣皆為此凝滯,那相視、那一抹微笑,一如初次相遇。像天
使一樣,從天而降。
圖文版: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198
--
由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導演,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和魯妮瑪拉(
Rooney Mara)主演的《CAROL》,無疑是這一年來最令人揪心的愛情電影。從去年坎城影
展首映以來,一路好評不斷,這部電影的拍攝,也讓不少早已看過原著小說《鹽的代價》
的書迷們引頸期盼。然而,相信不少看過原著小說再看電影的人,一定會發覺其中存在著
顯著的差異(放心,我絕不是要說電影與小說孰優孰劣)——在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說《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1952)中,於百貨公
司擔任專櫃小姐的特芮絲夢想成為劇場舞台設計師,但是在電影《CAROL》中,擔任百貨
公司專櫃小姐的特芮絲,則是熱愛攝影,希望成為一位攝影師。
導演陶德海恩斯和編劇 Phyllis Nagy 在電影角色設定上的調整,我認為是一次相當大膽
,也相當成功的改編。這改編不僅讓特芮絲喜歡攝影這件事,與電影作為敘事語言、影像
作為媒介相當地契合,也更觸及了原著的故事核心——這是一段不被允許的愛情,必須反
覆試探、推敲彼此眼神傳遞的訊息,一位有夫之婦與年輕少女的愛戀,不僅跨越了年齡,
也跨越了社會階級,更跨越了性別。在那二次大戰剛剛結束,艾森豪甫就任美國總統不久
,尚未從戰爭的肅殺之氣中復甦的五零年代初期,《鹽的代價》甚至得匿名出版,保守、
封閉、不安,像特芮絲與卡蘿這樣的「越界」,無疑是違抗社會主流價值、不被承認的事
情。可《CAROL》中的她們,那情感的展現是如此純淨、直覺。問妳要不要一起共進午餐
、邀妳週日午後來我家、我想離開這裡一陣子,問妳要不要一同旅行、同住一間旅店房間
、要不要搬來和我同居,一句「would you ?」問得驕傲而脆弱,如何能夠拒絕?
正因為這是段不被允許的戀情,特芮絲與攝影的關係更顯得關鍵。一開始,特芮絲只拍花
、草、樹木、門窗,對人物攝影根本不感興趣,不知如何應對,直到遇見了卡蘿,收到卡
蘿送她作為耶誕禮物的相機,兩人一同展開公路旅程之後,她面對眼前這位渾身充滿自信
、氣質華貴的成熟女人,情不自禁拿起相機捕捉了她的身影。遠遠地,悄悄地,站在卡蘿
身後,調校了焦距,遠方伊人由模糊到清晰,據著觀景窗望出的方框,特芮絲按下了快門
——卡蘿成為她第一個拍攝的對象。
相機/攝影,是慾望的延伸,是種隱喻,是特芮絲對卡蘿慾望的延伸,是特芮絲逐漸接受
自己對卡蘿之慾望的隱喻——原本還沒準備好要拍攝人物,但遇到喜愛的人,一切就變得
順其自然,是一種出自於愛的慾望趨力,讓特芮絲舉起相機對準卡蘿。相機,代表了一種
私密的觀看、欲望的投射。當焦距緩緩調妥、鏡頭對準卡蘿的那一刻,小小的觀景窗裡就
只有眼前心愛的她,相機因而形構出另一種兩人得以親密獨處的時空,無人能夠干涉——
任何法律禁制、任何社會關係都不行。在那時空裡,特芮絲無須因為深情的凝視另一位女
性而遭受任何威脅,相機賦予她觀看與移動的自由;這在那個不自由的時代是多麽的可貴
。回到家,進入暗房,特芮絲將捕捉到的卡蘿一一顯影,慾望與愛變成一種物質性的存在
。現實生活中尚無法擁有的禁忌之愛,如今轉以肖像照的形式私密保存。
當萌生曖昧的兩人只能以眼神、手勢試探與傳遞訊息時,誰觀看誰、該如何觀看?一個凝
視、一抹微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承載了遠比言語溝通還緻密柔軟的暗示。Saul Leiter(
1923-2013)攝影作品中的彩色紐約,給予導演海恩斯和攝影師 Ed Lachman 靈感。透過
佈滿雨滴的車窗、隔著店鋪的玻璃櫥窗、各種大大小小的鏡子、穿越相機的觀景窗,甚至
是越過百貨公司的人聲嘈雜;註定相愛的人們總是帶有那麼一絲幸運。當卡蘿不小心誤關
了電動火車的開關,原本喀恰運轉的火車頓時停了下來,微小聲響的靜止,在聖誕節前採
購季的百貨公司裡全然微不足道,整個樓層如此多人,就只有那麼一人發現,與卡蘿眼神
相對。就算外頭下雨模糊了視線,但思念與愛就是有辦法穿越車窗、穿越城市,尋索到朝
思暮想的戀人身影。在電影中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幕:卡蘿的座車行駛過紐約街區,碰巧透
過車窗看見久無音訊的特芮絲身穿深紅套裝過街,卡蘿情緒為之震顫,無法接近,只能遠
遠地確認心愛之人一切安好;車子駛過路口,視線逐漸受阻,緊靠著車窗邊緣就此心滿意
足的表情,令人揪心。這是電影中少數出現的畫面,此前多是特芮絲靠著車窗向外望著,
但卡蘿,少有這樣的姿態。然而這樣的巧遇,似是喚醒了久違的愛,給予卡蘿勇氣,無論
丈夫哈吉提出什麼樣的條件,她都要回到特芮絲身邊。
卡蘿的改變,對應著特芮絲的改變——她離開男友,辭去百貨公司的工作,進入紐約時報
,似乎離攝影師的夢想更近。而兩人命運的軌道再次接在一塊,在一聲愛情魔咒之後,時
間擺脫了迴圈,開始向前。那最動人的一幕莫過於特芮絲回心轉意走入滿是賓客的橡木廳
,遠遠望見卡蘿,舉手投足、一顰一笑正是當初那位令她怦然心動的女人;兩人眼神相對
,越過周圍的紛鬧,周遭的空氣皆為此凝滯,那相視、那一抹微笑,一如初次相遇。像天
使一樣,從天而降。
圖文版: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198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Ula
at 2016-06-06T11:27
at 2016-06-06T11:27
By Yuri
at 2016-06-07T01:34
at 2016-06-07T01:34
By Aaliyah
at 2016-06-10T23:35
at 2016-06-10T23:35
By Megan
at 2016-06-12T08:37
at 2016-06-12T08:37
By Steve
at 2016-06-12T21:57
at 2016-06-12T21:57
By Aaliyah
at 2016-06-16T03:19
at 2016-06-16T03:19
By Damian
at 2016-06-17T17:44
at 2016-06-17T17:44
By Hazel
at 2016-06-20T10:27
at 2016-06-20T10:27
By Sandy
at 2016-06-23T12:38
at 2016-06-23T12:38
By Barb Cronin
at 2016-06-25T22:41
at 2016-06-25T22:41
Related Posts
大家會對"呼!差一點"的梗感到麻痺嗎?
By Enid
at 2016-06-03T23:22
at 2016-06-03T23:22
金獎影帝湯姆漢克斯《梭哈人生》特映券
By Dinah
at 2016-06-03T23:13
at 2016-06-03T23:13
烏龜們又回來啦!
By Todd Johnson
at 2016-06-03T23:10
at 2016-06-03T23:10
有描寫到軍人妻子的(戰爭)電影
By Dorothy
at 2016-06-03T23:01
at 2016-06-03T23:01
忍者龜-冷媒用光的BOSS
By Una
at 2016-06-03T22:37
at 2016-06-03T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