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壇(3)《瓦力》的電影攝影藝術 - 動畫電影

Una avatar
By Una
at 2009-08-12T21:20

Table of Contents

轉自北美館皮克斯二十年部落格

http://pixar20.blogspot.com/2009/08/cinematography-of-walle.html

The Cinematography of Wall.E
《瓦力》的電影攝影藝術
Danielle Feinberg 丹尼艾麗.芬柏


Danielle是《瓦力》WALL·E的燈光藝術總監(Director of Photography - Lighting)
,擁有哈佛大學的電腦科學藝術學士學位,是名符其實的科技與藝術結合、左右腦並用!
演講內容條理分明,比較偏技術層面,十分合適動畫專業人士參考學習。

Unique Look

- Break Out of Pixar Look
《瓦力》這部電影擁有非常獨特的故事、角色與場景,無法使用傳統的對白。既然不能用
語言表達,就要突破過去的技術、手法,另闢一條創新之路。
- "Filmic"
在拍攝的過程中,導演常用"Filmic(電影的)"這個詞,試圖把真人動作片的電影質感放
到動畫片裡。
- 60's and Early 70's Science Fiction
導演將他成長背景所看過的科幻動作片帶到電影裡,讓人相信故事發生的背景,並產生共
鳴。
- Discovered Film
- Documentary Style
製作電影時會故意採取紀錄片的拍攝模式,有趣的是,動畫片跟一般的電影一樣,甚至經
過更嚴密的腳本安排,不可能是紀錄片。但是為了呈現記錄片的效果,皮克斯團隊特別做
出一些額外的鏡頭,表現紀錄片那種略微粗糙、難以預測、卻又十分貼近日常生活的情節
,如此一來便更能傳達影像的生命,讓觀眾有在看WALL·E生命故事的臨場感。

要說明《瓦力》的電影攝影藝術,就要從兩個角度來看:攝影(Camera)與打光(
Lighting),分屬前後期的拍攝階段。

Camera 攝影

- New Camera
就如前面所說,《瓦力》這部片要塑造全新的面貌,就得開發全新的電腦攝影程式語言,
取代1997年即使用的技術。
- Realistic Depth of Field
為了精確地測量WALL·E和EVE之間的走位,觀察景深的變化,他們把電腦中的網格畫在真
實的空間裡,再製作實際尺寸的WALL·E和EVE置入其中;找來動作片的攝影師協助,拍攝
各種鏡頭作為測試,再將電腦做出的效果和實際鏡頭下的景深不斷地推敲對照,最後終於
做出比照片還要細膩的影像。如此強調景深的重要性,是導演從電影Finding Forrester
獲得的靈感。也由於片中幾乎沒有對白,透過視覺上的景深,才能帶領觀眾進入WALL·E
的世界。此外,WALL·E有蒐集生活用品的特殊嗜好,還用各式各樣垂吊式的聖誕燈裝飾
自己的家(卡車),這對打光工作是最大的挑戰。因為五彩繽紛的微弱光線,實際上是從
700顆聖誕燈泡和其餘300個光源投射出來的,而每個光源又會產生不同的陰影,因此WALL
·E在卡車內看似輕鬆地跑來跑去時,所耗費的資源竟是以每影格100小時的時間來製作的

- Restricted Lens Package
會特別強調有限的鏡頭,也是來自於導演在《心靈捕手》中觀察到的手法,他發現該片中
常會應用一些假想的規則,當電影拍攝過程有所限制,反而會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對
攝影師來說,鏡頭組合有限,將更能妥善應用、掌握每一種鏡頭的獨特功能。
- Camera Pivot
攝影團隊也發現傳統動畫的虛擬攝影機,拍攝軸心和真人持攝影機所觀測的點並不相同,
容易產生不自然感,因此他們修正了動畫攝影機的軸心,呈現的效果也就流暢許多。
- Barrel Distortion
桶狀扭曲通常是廣角攝影機容易產生的現象,會讓拍攝物體的外型被壓迫,皮克斯攝影團
隊也有針對此現象做了修正。
- Lens Flare
應用鏡頭光斑,一般狀況下,會出現在強光反射在攝影機鏡頭時的畫面上。

在拍攝手法上也經過特別的安排,當場景發生在地球上時,用腳架或手持的方式(Camera
on a tripod or handheld)拍攝,搭配自然的環境;當場景在外太空和公理號The Axiom
時,得呈現流暢與科技感,則用steadicam, dolly track, crane。

以上這些由大到小的細節,有些需要刻意製作,有些則需微妙的應用,所有的元素都是為
了打造出電影的獨特面貌,讓動畫片擁有真實電影的視覺效果。

Lighting 打光

在打光的階段,應用了Light Review、Looks Development、Diorama、Further Looks
Development、Live Action & Roger Deakins等方法。前期攝影和後期打光的步驟由於相
隔時間太遠,且打光前後的影像差距很大,因此打光團隊便會預先讓攝影團隊瞭解打光後
會呈現的效果,以更妥善安排攝影時的鏡頭。製作階段更請來著名的攝影師Roger
Deakins和動作片攝影師指導,讓原本需要一個禮拜的鏡頭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也從中
獲得更多的靈感。

Visual Goals 視覺目標

Captured, not Staged:要呈現自然不做作的影像,感覺像是恰巧捕捉到的鏡頭,而非設
定好的,除了應用前面提到的多種方法,也嘗試使用場景中現有的光源,不再排斥黑暗的
畫面、在角色身上猛打光,有時僅透過一個剪影,或是單一的光源,甚至在EVE身上打光
,再反射到WALL·E的水汪汪的眼睛裡,也能做出很好的效果,這些對皮克斯動畫來說都
是很大的突破。

Immediately Recognizable:要讓觀眾一眼就能識別出影片中的場景,這對科幻片來說是
非常重要,避免過猶不及的狀況發生。片中有各式各樣的物品,像是垃圾、WALL·E的收
藏品、WALL·E和EVE的材質等,都得用光線做出不同的質感。

角色與場景

在角色建構方面,WALL·E沒有嘴和眉毛,只能透過眼睛來說話,那望眼鏡般的眼睛是由
三層鏡片組成,打光時就需考量鏡片間的折射和光點的設計,讓WALL·E的眼睛水汪汪。
EVE的困難點則在於從身體內部散發光芒,表現出高貴的清透材質。

《瓦力》片中共出現三個場景:地球、外太空、公理號。公理號是參考美國拉斯維加斯的
繁華、郵輪的渡假風,特別安排俗艷的霓虹燈光。外太空場景則在深邃的宇宙中,加上大
片的藍紫色星雲,讓光源多一些變化。

而在地球上則強調要有氣溫很高、佈滿垃圾、灰塵飛舞的形象,首先要做出刺眼的陽光,
就算被雲遮住,也讓觀眾感受到太陽是在雲端的另一頭,在電影院中會想要拿起太陽眼鏡
戴上!至於遍佈垃圾的地球,設定為橘黃的大地色系,則需在有限的色調裡面做出無窮的
變化,但地球還是得有地球的樣子,就算寸草不生也不能讓人以為來到了火星!困難的塵
土飛揚效果,對Danielle來說,反而成了最容易應用的材料,她認為揚起的灰塵有股特殊
的魔力,可以幫助設定場景、情緒,做出荒蕪寂寥的感覺,大舉入侵的飛砂走石反而能表
現出主角的位置,突顯瓦力的渺小。


--

All Comments

Eden avatar
By Eden
at 2009-08-17T02:14
這場比較專業~推
Valerie avatar
By Valerie
at 2009-08-18T01:20
推推推 好詳細!!!!!!
Zanna avatar
By Zanna
at 2009-08-19T05:03
用力推

關於河童之夏這部電影的音樂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09-08-12T02:23
最近在迪士尼頻道看到的 很喜歡這部片的配樂 不知道哪裡可以找到 - ...

皮克斯:藝術與設計

Susan avatar
By Susan
at 2009-08-11T20:54
轉自北美館皮克斯二十年部落格 http://pixar20.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_10.html Pixar: Art and Design 皮克斯:藝術與設計 Bill Cone 比爾.孔恩 身為皮克斯的藝術製作設計師Production Designer,穿著 ...

大陸動漫熱 政府減稅力挺

Hazel avatar
By Hazel
at 2009-08-11T11:14
【經濟日報╱記者楊文琪/綜合報導】 2009.08.06 中國將大力發展動漫產業。大陸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近日聯合發布扶持動漫產業發展有 關稅收優惠政策,將提供多項稅收減免,扶持年產值高達人民幣3,000億元(約台幣1兆 4,580億元)的中國動漫產業發展。 上海證券日報報導,業內人士認為,有國家政策的支 ...

皮克斯:動畫的藝術與藝術家

Charlotte avatar
By Charlotte
at 2009-08-10T22:20
轉自北美館皮克斯動畫二十年部落格 http://pixar20.blogspot.com/2009/08/pixar-art-and-artists-of-animation.html Pixar: The Art and Artists of Animation 皮克斯:動畫的藝術與藝術家 Elyse K ...

台灣動畫如何脫離代工層次

Barb Cronin avatar
By Barb Cronin
at 2009-08-10T21:59
台灣屬於美國日本動畫工業分工體系的一員 印象裡有媒體報導多年來分包下來的大多是一張張的畫圖 近年也有業者借用大陸人力處理這一塊勞力密集的工作 請問台灣動畫有機會達到台灣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就嗎? 能分包到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嗎? 甚至推出風靡世界的作品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