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 對人有興趣才會拍電影 - 亞洲電影
By Kyle
at 2011-10-23T17:13
at 2011-10-23T17:13
Table of Contents
2011-10-23 旺報 【記者吳靖雯/專題報導】
今年,CNEX影展推出大師專題──賈樟柯。自從2000年攜個人第二部長片《站台》
在水都亮相,賈樟柯11年間已七度造訪威尼斯影展,並在2006年憑《三峽好人》勇奪金獅
獎,威尼斯可說是促成這位大陸導演蜚聲國際的舞台。從他歷來的作品中不僅可窺見中國
十幾年來的劇烈變遷,他也點出了當前陸片的缺失。
從2001年《公共場所》開始的幾年,賈樟柯的紀錄片整體來說較為抽象;但從《海
上傳奇》到《語路》採用了眾多人物口述自身生命歷史,與觀眾的距離似乎拉近了些。在
分析自己過去10年來創作方向的轉變時,賈樟柯說:「前面紀錄片多著重在空間帶來的現
實氛圍形成一種美感;後面是人物講述帶來的語言藝術,來談中國經歷過的事件。」《二
十四城記》描述國有企業為了新建案而搬遷的經歷,也代表著整體中國工人在國家機構裡
受侷限的境況;《海上傳奇》從18位不同年齡層受訪者的口述中,勾勒自30年代初至2010
年的上海風華的變遷,也是導演首度希望在電影裡來看中國超越兩個黨派的變化與挫折。
這部片表面為了迎接上海世博而拍,其實是在講整個中國一分為三的變遷,「華人圈以外
的觀眾可能看不大懂,因為有太多潛台詞。」知名影評人聞天祥說道。
他持續分析,賈樟柯的劇情片極度接近紀錄片具備的真實感,儘管他違反了傳統紀
錄片作法:擺拍(Set)、經人為設計的情境,有意識的場面調度與剪接手法在在都屬於
劇情片路線。「第五代導演擅長厚描歷史,身為第六代的他是個人靠近當時社會歷史狀態
。很多人說他改變中國電影製作模式,他作品問世後也改變了國際間對陸片的觀感。」儘
管賈樟柯有許多作品屬於委拍,例如《海上傳奇》、《東》,但在聞天祥眼中,這位導演
並未成為委託者的宣傳附庸,反而是「解構」了原本設定的框架,也辯證了不同畫面中的
人物與真實的關連,「他把委拍之作提升到跟藝術家作品不相上下的水準,在委拍中完成
一部屬於自己的作品。」
人文關懷 與鄉土情愁
從清末國勢落後西方列強以來,中國社會一直處在巨大的變動中,例如《海上傳奇
》談到過往國共政治災難、改革開放帶給大眾的影響;「很多時候做一個中國人是被動、
無奈的,因為被政治歷史所影響。如果不能好好解決歷史問題與面對當下現實,很難整體
往前走。」賈樟柯嘆道,過去是以國家機構、工廠來組織,長期教育人民身為「螺絲釘」
的概念;如今社會發展日趨現代化,漸漸擺脫集體控制、強調尊重個人自由,對中國社會
而言是一個意識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點在賈樟柯近幾年的作品裡可見一斑:個體經驗的
講述、正視「人」在文明中的價值,是大家努力的方向跟欲達到的目標。「觀察人在變動
裡的命運是我最關心的部分。」賈樟柯在蛻變的過程中,也隱約察覺到自己和大環境的種
種變化。
陸片 創作環境
「地平線」單元旨在探尋電影發展新趨勢,鼓勵自由、原創及獨立的作品,其中不
少參賽影片觸及人文、經濟貧富差異、種族性別等議題。正因其他國家導演能立即、直白
地呈現這些現實,賈樟柯坦言相較之下,他深切憂慮到中國電影整體上缺少當代性的問題
,無論電影語言還是對人性的理解都有些滯後;當社會認識對於「人」的整體觀念已經進
步到一個程度,但大陸片裡卻呈現保守、落後、與現狀脫節的一面,則是另一個極大缺失
:「這種跟現實的密切關係,在大陸電影裡很難找到,所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情況,總體
在大陸裡是缺失的;就算很多電影講到中國社會,但是有大幅度的改寫、迂迴、欲言又止
,如此帶有禁忌成分地去處理社會現狀是無法讓導演滿足的。」賈樟柯表示了對於國外導
演自由創作的羡慕,同時他也指出中國觀眾在公共層面的過於保守及品味的單一,同樣影
響了陸片的發展。「還是文化政策的管控帶來意識型態的約束,這是一種人文災害,不能
期望靠政府鬆綁,而是靠大家一同促進政府寬鬆化,也就是形成整個社會的聲音來推行改
革。」
中國電影去年全年總票房破百億元,尤其是大卡司者動輒破億元,加上螢幕數與戲
院數不斷增加,電影市場如此蓬勃發展,很難不讓電影圈及文化圈人士陶醉在這樣漂亮的
成績單中,但賈樟柯出面點醒,中國不能因為擁有全世界都羨慕的電影市場,就沒有雄心
讓自家電影與國際接軌:「電影不是封閉行業,不該在單一區域來講電影,不管是藝術片
或商業片都應該要極力去成為世界電影的一部份。」因此他鼓勵各種類型的大陸片除了滿
足境內市場,還要多參加國際影展,但並非志在得獎,重點是可以互相評判交流,讓華語
片的獨特性和創造性受到世界重視;若只甘於處於一個封閉自嗨的狀態,那麼藝術帶來的
變革標準就降低,「在文化層面的貢獻相對變少,對全世界的貢獻降低了。」
強調人性 與創意呈現
怎樣的電影容易得到大導的垂青?一部電影如果對於社會、人性層面的捕捉有新的
觀念,同時具備了手法的創新性,兩者良好結合的情況下,就能讓他興奮、感動。賈樟柯
強調,電影向來是個人抗爭的一種手段,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電影裡找不到有勇氣去反
叛現實、挑戰禁忌的作品,那麼電影的「戰鬥性」就喪失了,跟社會對抗、改變社會的努
力就下降了。所以電影除了要有美學成分,「勇氣」也是重要的一部份。
--
今年,CNEX影展推出大師專題──賈樟柯。自從2000年攜個人第二部長片《站台》
在水都亮相,賈樟柯11年間已七度造訪威尼斯影展,並在2006年憑《三峽好人》勇奪金獅
獎,威尼斯可說是促成這位大陸導演蜚聲國際的舞台。從他歷來的作品中不僅可窺見中國
十幾年來的劇烈變遷,他也點出了當前陸片的缺失。
從2001年《公共場所》開始的幾年,賈樟柯的紀錄片整體來說較為抽象;但從《海
上傳奇》到《語路》採用了眾多人物口述自身生命歷史,與觀眾的距離似乎拉近了些。在
分析自己過去10年來創作方向的轉變時,賈樟柯說:「前面紀錄片多著重在空間帶來的現
實氛圍形成一種美感;後面是人物講述帶來的語言藝術,來談中國經歷過的事件。」《二
十四城記》描述國有企業為了新建案而搬遷的經歷,也代表著整體中國工人在國家機構裡
受侷限的境況;《海上傳奇》從18位不同年齡層受訪者的口述中,勾勒自30年代初至2010
年的上海風華的變遷,也是導演首度希望在電影裡來看中國超越兩個黨派的變化與挫折。
這部片表面為了迎接上海世博而拍,其實是在講整個中國一分為三的變遷,「華人圈以外
的觀眾可能看不大懂,因為有太多潛台詞。」知名影評人聞天祥說道。
他持續分析,賈樟柯的劇情片極度接近紀錄片具備的真實感,儘管他違反了傳統紀
錄片作法:擺拍(Set)、經人為設計的情境,有意識的場面調度與剪接手法在在都屬於
劇情片路線。「第五代導演擅長厚描歷史,身為第六代的他是個人靠近當時社會歷史狀態
。很多人說他改變中國電影製作模式,他作品問世後也改變了國際間對陸片的觀感。」儘
管賈樟柯有許多作品屬於委拍,例如《海上傳奇》、《東》,但在聞天祥眼中,這位導演
並未成為委託者的宣傳附庸,反而是「解構」了原本設定的框架,也辯證了不同畫面中的
人物與真實的關連,「他把委拍之作提升到跟藝術家作品不相上下的水準,在委拍中完成
一部屬於自己的作品。」
人文關懷 與鄉土情愁
從清末國勢落後西方列強以來,中國社會一直處在巨大的變動中,例如《海上傳奇
》談到過往國共政治災難、改革開放帶給大眾的影響;「很多時候做一個中國人是被動、
無奈的,因為被政治歷史所影響。如果不能好好解決歷史問題與面對當下現實,很難整體
往前走。」賈樟柯嘆道,過去是以國家機構、工廠來組織,長期教育人民身為「螺絲釘」
的概念;如今社會發展日趨現代化,漸漸擺脫集體控制、強調尊重個人自由,對中國社會
而言是一個意識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點在賈樟柯近幾年的作品裡可見一斑:個體經驗的
講述、正視「人」在文明中的價值,是大家努力的方向跟欲達到的目標。「觀察人在變動
裡的命運是我最關心的部分。」賈樟柯在蛻變的過程中,也隱約察覺到自己和大環境的種
種變化。
陸片 創作環境
「地平線」單元旨在探尋電影發展新趨勢,鼓勵自由、原創及獨立的作品,其中不
少參賽影片觸及人文、經濟貧富差異、種族性別等議題。正因其他國家導演能立即、直白
地呈現這些現實,賈樟柯坦言相較之下,他深切憂慮到中國電影整體上缺少當代性的問題
,無論電影語言還是對人性的理解都有些滯後;當社會認識對於「人」的整體觀念已經進
步到一個程度,但大陸片裡卻呈現保守、落後、與現狀脫節的一面,則是另一個極大缺失
:「這種跟現實的密切關係,在大陸電影裡很難找到,所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情況,總體
在大陸裡是缺失的;就算很多電影講到中國社會,但是有大幅度的改寫、迂迴、欲言又止
,如此帶有禁忌成分地去處理社會現狀是無法讓導演滿足的。」賈樟柯表示了對於國外導
演自由創作的羡慕,同時他也指出中國觀眾在公共層面的過於保守及品味的單一,同樣影
響了陸片的發展。「還是文化政策的管控帶來意識型態的約束,這是一種人文災害,不能
期望靠政府鬆綁,而是靠大家一同促進政府寬鬆化,也就是形成整個社會的聲音來推行改
革。」
中國電影去年全年總票房破百億元,尤其是大卡司者動輒破億元,加上螢幕數與戲
院數不斷增加,電影市場如此蓬勃發展,很難不讓電影圈及文化圈人士陶醉在這樣漂亮的
成績單中,但賈樟柯出面點醒,中國不能因為擁有全世界都羨慕的電影市場,就沒有雄心
讓自家電影與國際接軌:「電影不是封閉行業,不該在單一區域來講電影,不管是藝術片
或商業片都應該要極力去成為世界電影的一部份。」因此他鼓勵各種類型的大陸片除了滿
足境內市場,還要多參加國際影展,但並非志在得獎,重點是可以互相評判交流,讓華語
片的獨特性和創造性受到世界重視;若只甘於處於一個封閉自嗨的狀態,那麼藝術帶來的
變革標準就降低,「在文化層面的貢獻相對變少,對全世界的貢獻降低了。」
強調人性 與創意呈現
怎樣的電影容易得到大導的垂青?一部電影如果對於社會、人性層面的捕捉有新的
觀念,同時具備了手法的創新性,兩者良好結合的情況下,就能讓他興奮、感動。賈樟柯
強調,電影向來是個人抗爭的一種手段,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電影裡找不到有勇氣去反
叛現實、挑戰禁忌的作品,那麼電影的「戰鬥性」就喪失了,跟社會對抗、改變社會的努
力就下降了。所以電影除了要有美學成分,「勇氣」也是重要的一部份。
--
Tags:
亞洲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大鐘獎/朴海日稱帝 金荷娜封后
By Skylar Davis
at 2011-10-18T06:31
at 2011-10-18T06:31
《終极兵器:弓箭》《Sunny》爭奪大鐘獎
By Eden
at 2011-10-17T20:47
at 2011-10-17T20:47
電影得罪政府 伊朗演員被判鞭刑
By Odelette
at 2011-10-11T11:58
at 2011-10-11T11:58
兩岸影視拍片尋根 重塑歷史
By Quanna
at 2011-10-10T13:42
at 2011-10-10T13:42
第16屆釜山國際電影節隆重開幕
By Dorothy
at 2011-10-08T09:45
at 2011-10-08T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