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而真誠─《野球孩子》 - 紀錄片

Olga avatar
By Olga
at 2009-08-29T23:36

Table of Contents

質樸而真誠─《野球孩子》
文/林木材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11598103

童年流水
潺潺若止
帶走浮萍落葉
不帶走水底沉甸甸的小石    
─《野球孩子》


近幾年來,將題材鎖定於「(運動)比賽」的台灣紀錄片並不在少數,影片主角大多
以學校代表隊(學生球員)為主,其共同點為捕捉投入者在追逐夢想過程中的酸甜苦
辣,再利用比賽本身所具有的戲劇性與正面性,加以編排剪接,未知的結果也往往成
為影片裡的最扣人心弦的高潮。

此類型的紀錄片包括了楊力州的《奇蹟的夏天》(2006)和《征服北極》(2008)、
林育賢《翻滾吧男孩》(2005)和《六局下半》(2009)、李中旺的《夢想無限》
(2006)、黃嘉俊的《飛行少年》(2008)……等等。簡約來說,將孩子們的認真執
著延伸為「勵志熱血」、「夢想無限」,或將比賽輸贏隱喻為「人生就像六局下半」,
甚至是彰顯所謂的「運動家精神」,都是這類型紀錄片裡的重要主題。

歡笑、淚水、努力、挫敗、勵志的正面價值,總在這些以「競賽」為主軸的紀錄片裡
成為主角。雖然我們總強調著,勝敗不是最重要的,但競爭落敗後的失落,或競爭奪
勝後的歡樂,卻總是被戲劇性的手法強化,「比賽」彷彿成為了一種拍攝前提。以比
賽為始,也以比賽落幕。拍攝初衷的侷限性自然地迫使影片裡的「勵志」成分提高,
甚至成為單一的終極價值,其他面向的複雜問題也因此被簡化了。

而沈可尚和廖敬堯的《野球孩子》在這段潮流中推出,乍聞之下,似乎只是將主題轉
換為「棒球」,又是老調重彈,有意依循前人的既有模式訴求熱血和感人。不過,看
完影片後的我,卻羞愧於自己的妄加判斷。不只因為《野球孩子》中的大膽和細膩,
為這類題材的紀錄片提供了一個較為宏觀的視野,更因為導演彷彿全然的沉浸與享受
孩童世界裡的純真生活,拍出了許多動人的時刻,讓人深深懾服!

《野球孩子》以花蓮富源國小的棒球隊為拍攝對象,費時兩年才終於完成。較特別的
是,在片中,我們看不見一般紀錄片所強調與被攝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的展現,關
於棒球操作或磨練的篇幅也著墨不多。影片總是淡淡的、隱隱的,以孩童的視角和同
理心,固守著旁觀的姿態,作者退到攝影機之後,沒有太多的誘導和立場,並非一定
要拍些什麼,而嘗試著從觀察開始,找尋生活中的況味。

這樣的拍攝手法,在形式上,《野球孩子》所採取的概念是60年代以美國紀錄片工作
者為首所倡導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主張沒有旁白、不介入事件、不影
響對象、不參與故事,要像隻牆壁上的蒼蠅一樣冷眼旁觀,將攝影機所帶來的影響降
至最低,如此一來所捕捉到畫面的才可稱為「真實」(與之相對的理論則是以法國人
類學家尚‧胡許Jean Rouch為代表的「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

直接電影也因為總能記錄下許多赤裸、私密、真誠的畫面,而讓人誤以為攝影機是不
是隱形了,或是偷偷拍攝(直接電影也是最早人類學家所採用的拍攝方式)。但拍攝
態度上的刻意抽離,並不表示攝影機和被攝者的距離或關係是很遙遠的;相反地,這
可能更說明了作者在鏡頭背後所投注的大量時間和精力,用相處培養默契,以真誠換
取信任,冀求紀錄片能夠更貼近人的心靈。

因而在《野球孩子》裡,不再有慣常出現的訪談畫面,也沒有快速的剪接或者zoom in
zoom out。沉緩的鏡頭極有耐心地等待,靜靜地凝視孩子們的生活。他們光溜著身體
洗澡玩耍,老師上課教性教育時愛淘氣嘻鬧,受到教練責罵時會驚恐喪氣,數學屢算
屢錯時則露出俏皮的臉……

沈可尚是這麼說的:「被攝者在抗拒時所拍的東西就是偷拍,如果小朋友在和攝影機
玩,拍到的就是人面對攝影機的反應,這些都不是他們的生活。」

正是這份清楚的認知和初衷─生活、童年,才是《野球孩子》的母題,棒球和比賽只
是生活與童年的一部份,令《野球孩子》在影片內容上有別於其他影片。它從生活中
捕捉戲劇性的時刻,而非在拍攝時就注入了劇情片的元素(像林育賢在他的紀錄片裡
總對孩童們有這樣的提問:「你覺得教練凶不凶?」、「你覺得教練是怎樣的人?」)。

種種以生活為依歸,以孩童為本的態度,使得當焦點聚集在「野球孩子」身上時,不
會因揹負著「國球」(棒球)的沉重壓力,而帶有價值判斷。野球孩子們只是愛玩棒
球的孩子們,他們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未來的願望,即便和棒球沒有任何關係。

因此每一個人臉龐上的汗珠,每一句天真的童言童語,每一則頑皮的故事,在極簡的
敘事中,都深刻動人地表露了童真的稚趣以及童年的珍貴。這種深蘊的溫柔內涵和觀
點,像是呵護,像是疼惜,更像是關懷。

這令我想起1994年美國導演Steve James在國際影壇橫掃大獎的紀錄片《籃球夢》
(Hoop Dream)。導演花費六年時間,詳細地追蹤記錄了兩位高中運動員追尋NBA夢
想的過程。令人動容的不只是追夢所付出努力和辛苦,而是導演始終以關懷的精神陪
伴左右,佐以卓越的觀點,跳脫出結果論的窠臼,並以「過程」為影片重心,讓我們
看見籃球夢背後的複雜現實層面,以及籃球如何影響生命,使生活變得更美好。

《野球孩子》也是如此。當片末的全國大賽的篇幅結束之後,馬上接續著六年級學生
的畢業典禮。但惆悵、失落或感傷…等情緒性的反應並沒有被刻意放大,反而在最後
緊接了許多新生菜鳥球員加入和練習的畫面。原來,隨著不同孩子們與棒球的不斷相
遇,這才悄悄地暗示我們成長與童年的一線之隔和稍縱即逝。

《野球孩子》選擇不譁眾,不煽情,轉以緩慢和細膩、耐心與沉穩的方式,領著我們
進入迷人的孩童世界。如此的清新動人,如此的質樸而真誠,說明了導演曾經深深地
、仔細嚴肅地去思考自己、攝影機、被拍攝對象之間的「關係」,進而透過理解「關
係」的過程,從現實中發現生命的能量和熱情。

它像是一本畢業紀念冊,是一部真實童話,同時也是一則充滿童真的詩篇。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收看「紀工報」!
http://docworker.blogspot.com/


--

All Comments

MIX & MATCH -屬於我們的故事-

Frederica avatar
By Frederica
at 2009-08-25T14:31
不好意思打擾了, 本活動現正徵件中, 會PO到記錄片板是因為這個活動和記錄片也有很大的關係。 本活動的目的是要做台灣早期新聞記錄片的加值再應用, 希望能讓這些老舊的珍貴畫面有機會讓大家認識, 請各位有興趣的導演們來看看這個活動, 也可以認識電影資料館豐富的素材。 活動網頁:http://www.ctfa. ...

MIX & MATCH -屬於我們的故事-

Elizabeth avatar
By Elizabeth
at 2009-08-25T14:26
想劇本 拍短片 秀創意 給我三十秒 獎金十萬等你來挑戰 ████□□ ▃ █▄▄█□□ █ ▄▄▄ e▄▄▄ ███◣□▄ ▄ ...

切.格瓦拉 革命家或劊子手?導演犀利質疑

Daniel avatar
By Daniel
at 2009-08-25T10:57
2009-08-25 中國時報 【邱祖胤/台北報導】  去年適逢切.格瓦拉的八十冥誕,由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執導的切格瓦 拉傳記電影去年引起矚目,他在片中談到切的理想,同時也提出質疑。而片中飾演切的德 爾托羅(Benicio Del Toro)更因這部片子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 ...

聚焦台北縣─北縣勘景計畫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09-08-24T16:27
臺北縣不是已經有一個「臺北縣影視資源資料庫」了嗎? www.tpc-camera.tw 怎麼又冒出一個類似的網站計劃? 真是奇怪... - ...

三鶯部落紀錄片《我家門前有大河》試片會

Megan avatar
By Megan
at 2009-08-23T14:51
※ [本文轉錄自 Aboriginal 看板] 作者: hafay (hafay) 看板: Aboriginal 標題: [活動] 三鶯部落紀錄片《我家門前有大河》試片會 時間: Sun Aug 23 14:51:08 2009 三鶯部落紀錄片《我家門前有大河》試片會 隔天在公視 紀錄觀點播映 三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