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Capa沒有告訴我們的事 - 紀錄片

Iris avatar
By Iris
at 2004-02-13T23:19

Table of Contents

《影文影舞》

Capa沒有告訴我們的事

文/張世倫

'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 aren't close enough'
-- Robert Capa

拜中國盜版dvd猖獗之賜,最近看了一部台灣難得一見的紀錄片《War
Photographer》 (中譯:《戰地攝影師》),片子主角是知名的戰
地攝影記者James Nachtwey,包括他自述如何在1960年代因為看到
Philip Jones Griffiths的越戰攝影經典《Vitenam Inc.》,而立志
成為一名紀錄戰爭慘況及世界動盪的攝影家,以及他在各地拍攝的實
況。

James Nachtwey內向而不擅言詞,但影片導演Christian Frei機巧地
設計了一個細節,讓整部片子充滿戲劇張力。技術人員在James
Nachtwey的相機上裝了一個迷你攝影機,並請來德國唱片公司ECM的
總監Manfred Eicher擔任音樂顧問,這些巧思,使得影片若干片段,
螢幕上的畫面彷彿變成了James Nachtwey的眼睛,我們看到他的手與
相機,如何遲疑、猶豫、取景、躲避、按下快門。在這些漫長而探索
意味深遠的片段中,觀眾彷彿陪同他的手與相機,一起到科索沃、雅
加達、巴勒斯坦、印尼等地工作,記錄人世間種種紛亂、不安、與殘
酷。人們一方面對戰爭所帶來的殘酷,感同身受,另方面也對主角秉
持著反對戰爭並堅持實地採訪的敬業立場,深深觸動。

然而,除了這些明顯的訊息外,這部片子另外值得玩味並思索之處,
是多少揭露了新聞攝影這門行業的若干面貌。無論主角多麼地秉持著
Robert Capa等戰地攝影家前輩所稟持下來的專業傳統,今天的新聞
攝影,已經是個十分建制化的系統,照片的構圖及內容夠不夠震撼,
具不具代表性,甚至,夠不夠「美」,都影響到這張照片能不能被這
套新聞攝影的建制判定為是好的、強的、可以成立的優秀作品。於是
當我們看到畫面中主角鏡頭下悲慘的科索沃屠村狀況時,我們也會很
煞風景地看到他拿著測光表,突兀地不停地在哭泣的婦人周遭測光,
我們也看到穿著談吐都狀似高尚的新聞雜誌編輯,是如何在一堆慘不
忍睹的非洲內戰照片中,討論哪張照片的屍體看起來最多,最適合放
到最大。

而當我們讚嘆James Nachtwey拍攝到一張車臣內戰中,一個小孩眼眶
含淚背對殘破家園的照片時,卻也看到他極盡龜毛,近乎囉唆地,不
斷要求暗房人員重新放大這張照片,好讓小孩的眼神更淒涼,身後的
廢墟更荒蕪,頭上的天空更灰暗。凡此種種,對於「美」的追求,對
於自身日常工作常規化的應對態度,相對於的卻是戰爭所帶來的道德
議題,兩者之間的尷尬處境,展露無疑。

而這些好的,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到底能帶來什麼影響或改變呢?
影片沒有給我們太多線索,只拍到當James Nachtwey的作品在紐約的
ICP(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展出時,與會者穿著
高尚,手拿紅酒,看著另一個世界的悲慘境界時,那個一時、一刻、
一剎那的不適神情。不適、不愉快、不舒服,這是否也是當我們看到
那些慘絕人寰的影像時的制式反應?問題是,當這種不適感隨著時間
逐漸流逝,或是隨著看到的多了、雜了、不稀奇了,人們是否也就麻
痺了呢?於是,新聞攝影的這套建制系統化地定期生產這些影像,世
界不同角落的人們常態性地看到各地的悲慘不斷上演,新聞攝影,究
竟能能具有什麼樣的力量呢?

片子的一開頭,螢幕出現的是Robert Capa的名言:「假如你拍的不
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用心或許良善的James Nachtwey絕
對是夠近的了,巴勒斯坦獨立的汽油彈、印尼選戰的鬥殺、科索沃滅
族的眼淚、乃至去年年底將他炸成重傷的巴格達手榴彈,都近在咫尺
。Capa沒告訴我們的是,靠的近,拍的「好」(姑且不論,什麼才叫
「好」?),以及這種高度專業化的戰地攝影,在這個影像氾濫的世
界,媒體競爭激烈,高度建制化的新聞攝影機制裡,這些片段的影像
,究竟除了成就個人的名聲,以及引起觀者一時的道德不安外,是否
能有更深遠的、積極的、長期的、乃至進步的影響?

相關連結:

《War Photographer》影片網頁
http://www.war-photographer.com/

James Nachtwey作品網頁
http://www.jamesnachtwey.com/

Phillip Jones Griffiths的《Vietnam Inc.》
http://www.musarium.com/stories/vietnaminc/

Robert Capa @ Magnum通訊社網頁
http://www.magnumarchive.com/c/htm/TreePf_MAG.aspx?
E=29YL53IQQBB&Det=T



轉貼自 媒體小舖電子報

--

All Comments

Re: 入圍台北電影節主題獎的紀錄片

Madame avatar
By Madame
at 2004-02-13T06:18
※ 引述《fansss (新天堂樂園)》之銘言: : 這樣的手法接近劇情片的敘事結構(要說是顛覆了紀錄片的也行), : 大多的紀錄片都是平鋪直述,彰顯人、圍繞某個議題、強調什麼現象, 月球學園裡頭,那位長江一號, 據說,也是吳米森介紹給主角老先生認識的, 而導演本身and#34;引導and#34;接續事件 ...

《籃球夢》:夢就真的只是夢嗎?

Brianna avatar
By Brianna
at 2004-02-13T02:46
每個人都曾經有夢,但是夢是不是真的只是夢呢? 對於貧民窟的黑人來說,要脫離這個貧困的環境,最好的方式就是憑藉著自己的天賦, 進入職業運動界,而愛打籃球的小子們,更有著進入NBA的夢想。 威廉和亞瑟就是《籃球夢》的主角,影片的拍攝時間長達五年(1987~1991), 紀錄了他們奮鬥的歷程。從進入中學開始,他 ...

Re: 狂賀開版

Margaret avatar
By Margaret
at 2004-02-13T00:11
※ 引述《shicaca (苦了點)》之銘言: : 終於有個討論紀錄片的地方啦~ : 版主大大英明阿 祝版運昌隆 萬世千秋 : 不過 紀錄片好像除了影展跟公視之外很難取得呴? : 一直想再看一次楊導的「過境」都看不到 : 希望大家在市面上哪裡有看到紀錄片的話 : 也請各位分享阿:) 恭喜開版~~ 認識 ...

Re: 入圍台北電影節主題獎的紀錄片

Lydia avatar
By Lydia
at 2004-02-12T18:46
※ 引述《fansss (新天堂樂園)》之銘言: : ※ 引述《Gusher (善男信女)》之銘言: : : 但是這幾部入圍的紀錄片跟台北有具體的關連性嗎? : : 不過說真的,南方影展也沒有什麼影片是跟高雄有關的。 : 沒有硬性的規定一定要跟台北有特殊關連, : 只要片中有台北的景、台北的人、台北的事,都可 ...

台灣較知名的紀錄片影展

Liam avatar
By Liam
at 2004-02-12T02:37
※ 引述《filmwalker (夢想起飛的季節)》之銘言: : 九月份的 一種凝視影展 : 十月份的 國際民族誌影展 南方影展 : 十二月的 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 日期不一定的 純16獨立影展 : 以上是紀錄片較多或純紀錄片的影展 : 當然 台北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