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週晚上十點的_以藝術之名 - 公視

George avatar
By George
at 2007-09-16T01:34

Table of Contents

紀錄片,算不算是純然客觀的事實呈現?

被後世譽為紀錄片之父的 John Grierson,曾經下了這麼一個定義:
紀錄片是「對真實(事件)進行創意的處理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

但即便出自大師金口,這個說法歷來也頗有爭議,
要對紀錄片下個萬無一失的定義,恐怕至今仍是百家爭鳴,還可以出一本專書,
不過這句簡短的名言,已經為紀錄片的「客觀性」下了很好註解,
相信當今世界各地對紀錄片有一定程度涉獵的同好都會一致同意,
儘管和戲劇、綜藝節目有著明顯差異,
紀錄片終究必須透過鏡頭操作去捕捉影像,
所以鏡頭呈現出來的故事,絕對存在導演個人觀點!

然而,紀錄片有別於戲劇的價值,卻也是基於其「非虛構性」,
若要我用個人有限的智慧野人獻曝的話,我大概會這麼形容:
「在不干預、不扭曲的狀態下,還原歷史事件面貌的紀實影片!」
既然無法排除媒介的人為影響,
不干預、不扭曲,我認為才是紀錄片最重要的核心條件,
其中歷史事件當然是指「確實發生過」的事件,
而古今中外很多紀錄片爭議,大概都是出在「還原」的這個處理過程。

模擬,好像有些人賦予它一個較學術的名詞,叫做「真實再現」,
拍攝紀錄片面臨最無奈的問題,就是有的事件過程太短或者已經成為過去,
所以有些導演會利用「模擬畫面」來彌補影像紀錄的不足,
只要不濫用(違反不干預、不扭曲原則,或者比例過高),其實是被廣為接受的,
回想一下,《以藝術之名》不也有穿插模擬戲劇畫面出現嗎?
把這種導演手法拿來跟大量人為編劇的辛辣戲劇節目相提並論,
恕直言,我認為是很不倫不類的比喻,在紀錄片導演眼中也是很嚴厲的指控。

-----------------------------------------------------------------------

再談到 Discovery 和 NGC 製播過的達文西密碼專輯,
確實,這不算紀錄片,前文寫得太快,手和腦子短路的後遺症,orz
不過您對節目內容似乎存在很偏頗的解讀(或許並未完整看完?)。
若說這是和電影小說產業合資的行銷一環,一點都不令人感到奇怪或意外,
但若說該節目只是散佈「流行的傳說」,而沒有呈現「知性的觀點」,
恐怕是很昧於事實的結論,很難令人茍同。
兩節目都有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甚至死忠粉絲進行訪談,正反觀點並呈,
內容是架構在系統性、邏輯性的脈絡下,帶領觀眾抽絲剝繭進行考證,
而最後結論,都向觀眾界定了真假,否定小說虛構的內容!

說這兩頻道製作的社會事件節目多有「公式」,倒也沒錯,
其實「公式」本身無關品質,運用得當還可當成一種獨特風格的辨識,
我曾寫過「李岳峰導演的ending公式」一文,事實上還是正面的恭維呢! ;p
Discovery 和 NGC 部分節目確實可以歸納出幾點「公式」,那就是:
˙起:先簡短概述事件的龍去脈。
˙承:開始進入正題詳述經過。
˙轉:切換另一種角度或帶入類似案例探討。
˙合:綜合各方論點和調查,嘗試理出最終頭緒。
而我的看法是,要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容中以寓教於樂的方式還原事件全貌,
大概也找不出比這個更有條不紊,又同時能容納大量資訊的模式了吧?
(但,如果這個「公式」,是一種召喚瞌睡蟲的魔法呢....?)

Discovery 和 NGC 身為全球性商業電視台,存在置入性行銷不難理解,
事實上若干和台灣相關的節目,正是政府出資與他們合作的,
但如果只因為和商業沾上邊,就放大其娛樂性質而否定其知性教育價值,
我覺得這樣的評斷有失公允。
而如果說,只有「全然的真實影像」才夠資格稱做紀錄片,
這個論點本身就落入了把媒介真實當成客觀真實的弔詭,
而且恐怕很多在「紀錄片影展」大喇喇參展的影片,都要被直接丟入垃圾桶了。

(Discovery 和 NGC 確實製播過很多不折不扣的優質紀錄片,
只不過是以動物生態和名人傳記居多)

-----------------------------------------------------------------------

回歸到《以藝術之名》的討論,
首先針對幾個「還沒有忘記」的片段,提出個人觀察和看法。

例如有一集提到,陳澄波在某時期創作了很多淡水風景畫,
其實我當下是充滿好奇心的,內心瞬間冒出一大堆驚嘆:
「這一張畫是在哪裡取景啊?那一張畫又為什麼用這種色調呢?」
不過這樣的好奇心,也瞬間被一板一眼的幻燈片播放給澆熄了。
想像一下,如果這段畫面能用今昔對比、虛實映照的手法來表現,
不但會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搞不好還會引發一遊淡水實地的雅興!
既要鑑賞藝術家的作品,還有什麼比追隨作者的歷史腳步,
直接感受當時的環境氛圍,更有說服力、更能感同身受的呢?

又例如,節目介紹某時期的當代畫家流行自畫像,
螢幕畫面還是很單調用幻燈式輪播作品,
我當下又在想,如果把本人廬山真面目和畫作放在一起亮相,
試想那個畫面,不是增添許多趣味嗎?
當觀眾看到「作者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作者面貌」,
也容易比較出畫家的獨特風格,並體會繪畫之異於攝影的情趣所在!

上述舉例的意思,並非傲慢地認為必須按照我的方式去表現才夠格稱做好片,
我的重點是,除了樣板式的紀實手法,難道不能多點創意巧思嗎?

根據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一般人的「短期記憶 (short-term memory」所能接納的資訊容量非常有限,
平均只有約 7±2 個單位 (chunks),僅能維持約30秒,
如果無法在這段期間順勢轉化成長期記憶,記憶內容很快就流失掉了。
而將短期記憶吸收成為長期記憶有很多竅門和前提,
例如,集中注意力、和過去的知識產生連結....等。

節目很貪心地要將大量作品呈現出來,但每樣作品停留畫面的時間卻只約三秒,
加上連珠炮似的紀年口述,
恐怕連受過訓練的科班學生都沒辦法專心並仔細賞析,
對一般民眾而言,缺少吸引注意力的焦點,又沒有背景知識可供參考,
能夠吸收多少內容?又能激發多少藝術的喜好,這是我的質疑所在。
或許個人學習資質比較駑鈍吧,
不過我得誠實承認,看了三集,好像記不得多少人名和生平事蹟了。orz

順帶提一下公視曾播過的《莫內和他的朋友們》,這是一部戲劇片不是紀錄片,
不過那種不靠譁眾取寵卻表現得很生動親和的編導思維,非常值得借鏡。
我到現在都還清晰記得,
莫內是如何手忙腳亂搞笑地創作出那幅充滿豐富色彩和光影變化的「稻草堆」!
又是身處在何等夢幻般的庭園和愉悅心情,
才有辦法將「睡蓮」、「日本橋與蓮花池」令人神往的景象重現世人面前!
我相信即使是門外漢,
也能透過這短短四集戲劇,對印象派的發跡產生一定程度的認識和興趣,
誰說藝術一定只能照本宣科,才能展現深度的真實面貌呢?

-----------------------------------------------------------------------

我非常同意「紀錄片應該首先求真,然後再求趣味、推廣」的說法,
然而,紀錄片有很多種,有的是以剖析社會衝突為導向,有的是以教育意義為導向。
原本就具爭議的主題,不但應把求真當成首要條件,
若恣意加入「趣味」甚至會顯得荒謬;
但如果以推廣教育為目的的主題,只求真而索然無趣,如何勾引觀者的學習興致?
那麼請想想,《以藝術之名》的訴求是什麼?


寫這麼多,其實本文重點只有很簡單幾句話,
或許要回歸到一個很原始的問題,製作紀錄片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是贏得影視獎項的虛榮?搏取「行家」相濡以沫的掌聲慰藉?
還是,拓展民眾觀點視野,發揮影響力?

絕無貶抑《以藝術之名》的意思,
我過去在板上寫過的文章,一貫的信念都是,讓觀眾無負擔地接收知性深度,
絕對不是衝突的對立元素,反而會是「現代多元社會」中優質節目的共通特徵,
和早期相比,公視近年有愈來愈多優秀作品,也證明了這樣的能力和實力,
我只是感到惋惜,好不容易堅實用心的製作,
為何甩不開曲高和寡的調性,以利更多人願意親近認識進而欣賞喜歡呢?
如果一個原本應該是訴諸於普羅大眾的作品,
最後只能束之圖書館或教育機構的資料庫高閣,接受路人言不由衷的讚嘆:

「啊!我『聽過』這部片,『聽說』很有水準!」

這不是天大的諷刺和遺憾嗎!



後記

前篇貼文時只是很直接抒發個人觀後感想,
寫此文時,特地閱讀了原po所提供的破報評論,
該文看法與我同中存異,作者顯然不欣賞紀錄片被賦予過多「教育使命」, XD
不過關於扼殺「作品的想像」的評論,倒是深得我共鳴。
除非本片製作目的,只為了整理保存歷史紀錄,或者呼應主流的本土顯學,
所以能否喚起一般民眾對藝術的熱情,並不在考量之列?





ps.每個人都有發表看法的權利,幹嘛頭一句就冒犯不冒犯的咧? =.=a
我倒是希望製作團隊不要被我的直言冒犯,
可能看完八集,我的長期記憶經過疲勞轟炸之後會突然喚醒也說不定。 XD






--
Tags: 公視

All Comments

Bethany avatar
By Bethany
at 2007-09-16T22:47
感謝回文,受教了! po文長知識~ XD
Sarah avatar
By Sarah
at 2007-09-17T12:58
不過我沒有說模擬畫面就不好啦~ 只是DS跟NGC用太兇了
Oscar avatar
By Oscar
at 2007-09-22T01:31
多到很公式化,也讓觀眾陷入真真假假的迷霧中。我同意模
Brianna avatar
By Brianna
at 2007-09-23T21:54
擬畫面在必要時還是有存在的價值,不然打拚怎麼辦~ XD
Yuri avatar
By Yuri
at 2007-09-27T23:07
至於會舉藍與玫兩節目做對照,是因其宣稱是真實社會案件
Regina avatar
By Regina
at 2007-10-02T16:34
改編播製。嗯..這例子可能真的舉得不太好 真抱歉 ~"~
Connor avatar
By Connor
at 2007-10-07T07:46
還有些例子可能是我表達方式不好,造成了一些誤會。不過
那很旁枝末節,也不是重點。刻意去澄清那些東西會讓討論
失焦,就在這裡用推文的哩!看到您的回應我蠻開心的我發
現我們異中求同得到了很多共識,也從您的文章獲得許多。
再次感謝,哈哈!
Leila avatar
By Leila
at 2007-10-11T01:15
其實現在下結論是有點操之過急,或許等播完不遲 =.=
Sarah avatar
By Sarah
at 2007-10-13T07:12
另外"打拚"歸類為紀錄片蠻牽強的,應是所謂的"模擬劇情片"

這兩週晚上十點的_以藝術之名

Zenobia avatar
By Zenobia
at 2007-09-15T00:38
內容還算頗具深度,不過手法可以活潑生動一點, 公視類似題材的紀錄片好像都是用公式拍出來的, 總是以幻燈片式的靜態圖畫持續播放,搭配嚴肅的學者訪談, 這樣就可以剪輯成好幾集了, 乍看之下實在很像華視教育頻道的教學帶, 這樣的紀錄片,議題本身就和大眾有點隔閡,如果手法又那麼僵化, 除了科班師生或本身有興趣的人,恐 ...

跟書去旅行 王宏恩跨界主持

Kyle avatar
By Kyle
at 2007-09-14T23:07
跟書去旅行 王宏恩跨界主持 ※記者 黃慧敏/台北十四日電 教育部與公共電視合作的「跟書去旅行」找來歌手王宏恩跨界主持,王宏恩希望鼓 勵原住民和弱勢的孩子閱讀,破除一般人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這個節目十五日起 在公視播出,原住民頻道和華視教育文化頻道也將陸續加入播映行列。 「跟書去旅行」是教育部與為配合行政院 ...

出逃的公主抽獎了嗎?

Carol avatar
By Carol
at 2007-09-14T10:59
之前公視網站有出逃的公主回答問題可以抽獎的活動 請問名單出來了嗎? 在公視網站找不到出逃的公主網頁了atat -- 您有想清掉的雜物嗎? 太多用不著、丟掉又可惜的東西想找個好歸宿? , , 穿不下的衣服、用不到的文具、玩具、娃娃、贈品堆太多不知怎處理嗎? ▼ 助人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若 ...

公視網站-紀錄觀點折扣中

Catherine avatar
By Catherine
at 2007-09-13T14:13
紐西蘭尋羊記播出時間調整啦! 10/19 五 請鎖定公視頻道~ - ...

這兩週晚上十點的_以藝術之名

Zora avatar
By Zora
at 2007-09-12T02:24
今天已經播出兩集了,不過好像沒人在這邊討論。 相信如果平常有在關注相關視覺藝術展覽或從事視覺方面創作的應該不能錯過這個號稱是 有史以來最深度報導台灣視覺藝術的專題。 當然就我這兩天都準時收看的經驗談,似乎這專題也不失為一般民眾入門接觸視覺藝術或 當代藝術的好的知識來源。尤其裡面的OS相當平易近人,說是俱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