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昕: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 - 電影

Blanche avatar
By Blanche
at 2013-12-17T16:09

Table of Contents


郭力昕: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如此《看見台灣》

作者:郭力昕 2013/12/16

近日先後看了吳乙峰導演的新作《秋香》和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兩部同樣觸動觀
眾情緒的紀錄片,在票房上大相逕庭。熱映一個半月仍持續發燒、票房已破1.4億台幣的
《看見台灣》,在那個週末夜得讓我連跑三家戲院,才能買到一張票;而於2004年以《生
命》的3000萬台幣刷新當時紀錄片票房、今日試圖重新出發的吳乙峰,為基督教社福機構
拍攝的殘障者協助更生人的《秋香》,則竟而一上映即場次稀疏,門可羅雀。《秋香》延
續了《生命》的某種勵志召喚,雖仍維持吳氏一貫的感性風格,但拍得相對收斂自持,卻
完全不敵召喚「愛台灣」之國族情緒的《看見台灣》。九年前後的彼一時與此一時,紀
錄片濫情文化的變與不變,令人感慨之餘必須深思。

對這部「想邀請你一起來,看見這塊土地的美麗、壯闊與哀愁」的空拍影片,導演說:「
我想用接近神的眼睛來提醒人們」,台灣國土的美麗和環境的遭到破壞。這個接近上帝的
眼睛,與旁白者吳念真一再強調的觀看的「高度」,創造了空前的票房紀錄,也繼續製造
了許多的「看不見」。獨立評論作者胡慕情在〈鳥目台灣〉一文中清楚指出,《看見台灣
》裡呈現的不是環境「問題」,而是環境「現象」,或者只是「印象」。如果我們還記得
2010年在各大電視台盛演的環境紀錄片《±2℃》,則可以發現兩部影片的訴求方式和問
題如出一轍:感性煽情的音像語言,與只看現象不見問題、只見結果不談原因。

陳文茜在《±2℃》裡,用感性的腔調和文字,加上讓人恐慌的煽情配樂與新聞畫面,訴
說暖化現象已經/將會造成台灣與全球的災難。影片提供一堆科學數字、資料和訪談,不
斷重複災難之嚴重的同樣訊息,但對於暖化何以如此嚴重,主要該由誰負責,一概不提。
當然不會提也不能提,因為搖身一變為環境急先鋒的陳文茜,長久所信奉並主張的,是資
本邏輯、經濟發展與消費主義,而暖化正是這些發展意識的結果;至於他們邀來的那些以
贊助《±2℃》做為購買贖罪卷的電子企業主們,則正是在各地科學園區製造台灣土地重
度污染的人。陳文茜與這些愛心企業家們,以一個感性腔調的紀錄片,讓人們繼續看不見
環境破壞的結構原因,加上幾位宗教領袖們訴求個人環保行為的勸世語錄,共同遮蔽了他
們「不願面對的真相」。這是三年多前極其偽善的一場影音大表演。

齊柏林導演聽起來好像真誠得多。他為紀錄片理想毅然辭職,放棄退休金;他有懼高症,
但無怨無悔的坐上直昇機,在氣流不穩顛簸難行中堅定紀錄;最重要的,他在《看見台灣
》裡,見證了許多台灣各地環境與土地破壞的景象。齊導演個人的犧牲奉獻與理想情懷,
也許可做為另一個勵志典範,他的作品也貌似將關注聚焦在台灣的環境問題,而非《±2
℃》那種動輒地球一家的空洞詞藻。這個情懷與聚焦,似乎創造此作一個不得了的意義:
從官員、媒體到廣大觀眾,都像是到今日才第一次知道,台灣的山區被濫建濫墾挖砂石、
廣植檳榔樹、高冷蔬菜與高山茶、蓋度假旅遊山莊,或者原來海岸線堆滿了消波塊。這部
紀錄片忽然讓觀眾開始反省、媒體開始監督、政府開始行動。

其實,《看見台灣》和《±2℃》使用了同一種腔調和概念:造成全球暖化或台灣國土破
壞的程度已極為嚴重,「我們」需要警覺,要開始有行動。但「我們」究竟是誰、是什麼
概念呢?「我們」即是每一個人,意味著暖化或濫墾等結果,所有人平均都有責任,所以
我們應該節能減碳,記得關燈和少用點洗澡水,並且下次少買點高山蔬果茶葉。在「我們
」共同分擔道德責任之下,就沒有人需要負起更多的責任;真正需要負國土破壞之政治責
任的人,再度安全地隱形、脫罪了。

一篇《立報》社論〈因為視而不見,所以「看見台灣」〉說得好:「拼命猛撒『感動』的
要素,是要把環境惡化的原凶,也就是政府、資本家,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台灣環境的惡
化,不是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所造成,也不是官員政府怠惰,而是人心淪喪。」也就是,
要負責的變成一個抽象籠統的道德概念,而不是具體的對象。這就是《看見台灣》希望傳
遞的最重要訊息。這樣的影片與訊息,讓政府官員,和他們管不動、不想管、或已形成利
益共同體的資本集團,額手稱慶。官員們聽起來煞有其事的成立這個中心那個小組,要處
理影片中提到的土地破壞問題,但他們心裡偷笑:再等一個月或者更快,肯定有其他聳動
的社會新聞或其他事件會取代國土破壞的議題,成為媒體新的興奮點,民眾也早已從影片
的感動經驗中退潮、遺忘,一切都可依然如故,回到原點。

沒有人追問政治責任,和結構性之官/商/地方勢力的長期勾連所持續造成的土地侵佔、破
壞與掏空。因此,《看見台灣》只會是另一個新聞節慶。觀眾還沒有任何機會理解,那許
多土地的「哀愁」是誰允許它們不斷產生的,影片又迅速地以「美麗」的結尾壓掉片中那
堆哀愁:以一首極為感性的歌曲,回應/抹消先前的環境破壞案例,並安排一隊原住民孩
子到玉山頂去唱歌跳舞揮小國旗。《看見台灣》最後產生的效果,十足諷刺的,是以看見
台灣土地的哀愁,保證了台灣的土地與環境,將繼續製造更多的哀愁。這樣的紀錄片,無
論無心或有意,效果上大力維護了環境政治現狀的穩定結構與不被挑戰。政客與資本家們
歡迎這樣不痛不癢的紀錄片,因此地方政府與資本家爭相贊助、投資,列隊集體觀賞,還
要變成中小學生教材。

從《生命》、《±2℃》到《看見台灣》,九年來台灣絕大多數主流紀錄片的共同語言甚
至唯一腔調,是感性與濫情。而《看見台灣》比其他影片更「超越顛峰」的,是它所強力
販賣、無所不在的台灣符號,與這些符號所連結的鄉土認同。這些符號不僅是玉山山巔、
(不見核三廠的)墾丁南灣、各地美景、以及國旗(妙的是,在片尾的感性音樂和鏡頭下
,小國旗片刻間同時感動了藍綠觀眾──所以,「濫情」是台灣民眾終於能超越藍綠政治
的最大公約數和救贖嗎);台灣認同的符號,甚至可以是那些令人「哀愁」的、被破壞了
的土地。無論美麗、哀愁或醜陋,都可一體擁抱,認同,愛。

《看見台灣》讓我們看到,台灣符號與「愛台灣」,成為台灣電影濫情文化最根深的來源
或基礎。這樣的文化不僅存在於台灣紀錄片,也在近年的劇情片裡。從《海角七號》到《
總舖師》,從南台灣、原住民等元素、到台灣傳統料理,只要做料齊備,即使火候一般,
都可以炒出亮眼甚至巨大的票房,並得到民眾熱情的口碑。很巧的,2013年劇情片與紀錄
片的兩大票房《總舖師》和《看見台灣》,都請到了「台灣念真情」的吳念真,來唸他充
滿台灣味的真情。吳念真早已成為愛台灣、台灣認同、與感性傳播的第一人,無論他代言
的是醬瓜麵筋,或秀麗山河。

紀錄片評論者林木材在〈《看見台灣》,見與不見〉一文準確地指出,「愛並不是立場,
也不是態度、思考或行動;相反地,如果我們把愛當成唯一的觀點時,很多時候,愛就成
了一種鄉愿與濫情,一種對討論與究責的阻礙。」《看見台灣》上映以來,對於紀錄片的
操作濫情,無法提供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網路空間已有很多批評和反省的聲音,這是台灣
理性社會的進步徵兆。但是同時,將「濫情」當作穩賺不賠之商品、不遺餘力地販賣的電
影人,以及爭相消費「感動」的觀眾,也不斷快速成長。就前者而言,濫情可轉換為巨大
的現金與資本,遂並不令人意外。但後者該如何看待呢?因此,也許不能繼續停留在只批
評紀錄片導演或其作品,而該同時開始反省、追問做為觀眾的「我們」,是怎麼回事。

感性與感動,原是電影形成藝術或社會話語的重要手段,問題是台灣主流紀錄片,老是把
手段變成目的或唯一的訊息。台灣社會是個充滿溫馨感動的地方,而大多數人的狀態,卻
像是活在一個「感性」嚴重缺貨的社會,需要不斷餵食自己以更多的感動之糧,進而長期
以來,逐漸集體形塑成台灣的一種「國族性格」(national character)。如此無止無盡
地需要感性與濫情的國族性格,當然有其複雜多重的歷史、政治、商業與媒體等成因,且
它終以台灣國族認同為集體情緒投射的方向。先不論國族認同,究竟是不是一個能讓台灣
更美好、更進步的東西;如果國內外政治現實情境裡,一定還需要「台灣認同」這個東西
,以凝聚集體意志和驕傲感的話,我想問的是,它的內容或內涵,是否只能停留在互拋安
慰、呵護、勵志這個層次不可?台灣人與台灣社會,只有能力在過去靠悲情和哭調求存,
今日則只會在感性與濫情中取暖?

我們「台灣認同」的方法與內容,為什麼不能開始建立在對台灣社會比較冷靜、理性的分
析與自我批評之上?如果今日四、五十歲以上的世代,普遍被他們的歷史經驗所限制,難
以自我超越的話,那麼,資質普遍優異、具有內在自信、較少歷史情緒包袱的年輕世代,
何以還需要輕易陷溺在這種精神上的「感性文化保護網」裡?需要保護網,就是一種集體
懦弱的表現,一種長不大或不敢長大的心態。有能力與見識的年輕世代,應該以包括電影
創作在內的各種積極行動,一起拒絕、抵抗這種躲進濫情保護網、縮入「愛台灣」之精神
子宮裡的懦弱行為和自慰文化,以開始決心改造台灣這種長不大的國族性格。

無論哪個世代的自省的知識份子和掌握話語權的人,舉凡影像創作者、評論者或媒體平台
經營者,也需要同時思考,如何將反思批判的訊息,更有效的傳遞到那些共同創造了上億
票房的大眾眼前。對感性濫情文化的諸多批評與反省固然都可貴,但若觸及不到更廣大範
圍觀眾的眼耳和思維裡,那麼我們終究還是在一個走不出去的小圈子裡自說自話。也許這
是1.4億台幣票房且紀錄不斷攀升的《看見台灣》,派給我們的更大的功課。




新聞網址: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3/article/840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Christine avatar
By Christine
at 2013-12-17T23:22
Thomas avatar
By Thomas
at 2013-12-21T02:42
好文推
Frederica avatar
By Frederica
at 2013-12-21T10:47
環境破壞元兇是財團跟政府 但不代表就沒一般人的事
Ingrid avatar
By Ingrid
at 2013-12-25T00:16
這篇評論真的太尖銳了,戳破許多幻像阿XD
Una avatar
By Una
at 2013-12-25T23:03
電影不需要追查原凶
Audriana avatar
By Audriana
at 2013-12-27T00:14
其實本文大多數概念都已經有版友提出過, 但是這樣從頭
到尾清楚完整的論述還是要郭教授呀
Eartha avatar
By Eartha
at 2013-12-30T10:10
推冷靜好文~其實除了相關人員以後依然注意環保議題外
其餘都是短暫高潮
Mary avatar
By Mary
at 2013-12-31T01:16
推郭老師!
Zora avatar
By Zora
at 2014-01-04T01:09
有夠假掰的一篇文章
Edwina avatar
By Edwina
at 2014-01-04T23:11
寫的很好
Olivia avatar
By Olivia
at 2014-01-08T02:46
這篇拿來講很多台片都說得通
Zora avatar
By Zora
at 2014-01-10T18:46
完蛋了 準備要被砲轟了
Tracy avatar
By Tracy
at 2014-01-12T08:55
Quanna avatar
By Quanna
at 2014-01-16T05:27
Quintina avatar
By Quintina
at 2014-01-18T02:04
推說得好啊...但是如果要改正文中的問題 感覺上是要把所有
Mia avatar
By Mia
at 2014-01-21T03:35
台灣人的社會及民族性全部鏟起來丟掉更新才能解決的事情...
Lydia avatar
By Lydia
at 2014-01-24T10:47
例如說全體變身成德國人之類的?? 想想有點無力感...
Harry avatar
By Harry
at 2014-01-25T22:25
一年後風頭過了 日月光繼續排廢水 呵呵
Aaliyah avatar
By Aaliyah
at 2014-01-28T12:06
這只是紀錄片,怎麼講的好像應該無所不能?
Candice avatar
By Candice
at 2014-01-30T01:35
要改變所有問題,需要好幾代人努力。不是一部片。
Jessica avatar
By Jessica
at 2014-01-31T13:14
推郭老師!
Carol avatar
By Carol
at 2014-02-03T22:56
大推好文!然後,文中點出問題並非要齊柏林扛起什麼針砭
Elma avatar
By Elma
at 2014-02-06T05:43
環境原兇的責任,而是身為一個創作者的自覺不夠,立場搖擺
Kama avatar
By Kama
at 2014-02-10T02:51
淪為資本打手
Barb Cronin avatar
By Barb Cronin
at 2014-02-14T21:00
看成郭力恆..
Xanthe avatar
By Xanthe
at 2014-02-15T09:45
好文推
Linda avatar
By Linda
at 2014-02-19T09:55
有反省觀眾而不只是電影,難得,滿好的文章
Margaret avatar
By Margaret
at 2014-02-20T17:28
對不起我去看了看見台灣 我好懦弱好濫情 我縮入了愛台灣
Jacob avatar
By Jacob
at 2014-02-20T23:24
之精神子宮並且沒有決心改造自己的國族性格 我好愧咎
Damian avatar
By Damian
at 2014-02-24T22:04
<- 像這樣反省嗎
Ursula avatar
By Ursula
at 2014-02-27T08:21
我看了兩遍,感想只有:國片應該善用空拍技術提升質感
Caitlin avatar
By Caitlin
at 2014-02-28T17:35
東西要失去了才知它的美好,所以我覺得不用什麼努力了,就
Megan avatar
By Megan
at 2014-03-04T02:19
任無能政府與無德財團攜手將台灣的美好全部破壞殆盡一個不
Andy avatar
By Andy
at 2014-03-07T16:00
留吧,這才是無動於衷的台灣人們最後應得的下場
Ingrid avatar
By Ingrid
at 2014-03-11T20:09
其實樓上把台灣改成地球也說得通
Irma avatar
By Irma
at 2014-03-15T16:42
不覺得他有希望一部片無所不能 只是陳述觀眾又被誘(誤)導了
Sierra Rose avatar
By Sierra Rose
at 2014-03-16T19:37
不知所云阿 這個作者是電影拍攝或執導專家嗎?如果不是
他看得出來拍攝手法的優劣嗎
Suhail Hany avatar
By Suhail Hany
at 2014-03-17T19:26
這些紀錄片不過就是引發觀眾對環保的醒思而已
Hedda avatar
By Hedda
at 2014-03-17T23:26
簡單就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替代能源、能源再生
Daph Bay avatar
By Daph Bay
at 2014-03-22T16:09
二是資源使用後排放的廢棄物如何處理
兩者都需要科技創新
Joe avatar
By Joe
at 2014-03-24T12:10
這篇不推不行 太中肯
Daniel avatar
By Daniel
at 2014-03-26T05:59
作者是政大廣電的教授...
Jack avatar
By Jack
at 2014-03-30T06:42
最後還扯到台灣認同意識形態會不會太誇張
James avatar
By James
at 2014-04-04T04:23
它的結論就是環境污染是大家的責任?這太「理想化」了
Agatha avatar
By Agatha
at 2014-04-04T09:25
一般人雖然可以盡綿薄之力 但是有足夠力量改變的還是要靠
Olive avatar
By Olive
at 2014-04-07T11:42
資本家跟政客。資本家結合產學,以追求最大利潤為最高指導
Andy avatar
By Andy
at 2014-04-08T02:34
原則,建立品牌認同後消費者被牽著鼻子走
現在名利雙收後把責任撇給消費者?
Iris avatar
By Iris
at 2014-04-10T22:16
如triplee所言,最後人類自食惡果滅亡,地球因此得救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14-04-11T14:53
這篇真的寫得很好,的確是把各種批評整理起來,有條有理。
Lydia avatar
By Lydia
at 2014-04-16T03:51
可是到了最後一段,「年輕世代不要縮,要反省」然後呢?其
實都有在反省了啊不然哪來批評,但具體該怎麼做呢?教授是
Hedda avatar
By Hedda
at 2014-04-20T19:15
是不是有人看反了 明明自己講的東西和本文要陳述的一樣...
Lauren avatar
By Lauren
at 2014-04-23T12:59
否也提供一下?不然就只是多一篇反省的文章而已啊
Lucy avatar
By Lucy
at 2014-04-24T05:52
教授的建議就是:別再叫"大家"愛台灣 而是說出"誰"在害台灣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14-04-27T23:07
該反省的不是他那一代跟他上面那一代嗎 關年輕人屁事?
Joseph avatar
By Joseph
at 2014-05-01T10:25
他應該覺得他和上面一代沒救了 希望下一代別繼續被催眠吧
Zanna avatar
By Zanna
at 2014-05-04T17:53
認同臺灣不見得不會作汙染臺灣的事 end
Hedy avatar
By Hedy
at 2014-05-07T04:25
本文說對了一些事 但齊柏林只會空拍的手法能說的事本
Damian avatar
By Damian
at 2014-05-11T10:48
來就很有限 我想這部片的價值就是"看見"了
Elizabeth avatar
By Elizabeth
at 2014-05-13T03:05
讓觀眾"看見"來促發"思考"進而"改善"
Yuri avatar
By Yuri
at 2014-05-15T03:29
Edith avatar
By Edith
at 2014-05-15T17:33
給某樓,本文一點也不會不知所云喲,相反地,他論述清晰、
Kyle avatar
By Kyle
at 2014-05-19T08:42
邏輯分明有力,甚至讓你聽起來有點,痛
痛的
Poppy avatar
By Poppy
at 2014-05-21T02:12
就是想噓這種河蟹態度 臺灣缺真正的痛定思痛 這片目前也只像
老師隨口念念小孩的告誡 起碼尚未開花結果 電影不是萬能
Elvira avatar
By Elvira
at 2014-05-23T22:23
齊柏林一部二流紀錄片本身不用負什麼社會責任, 但是居
Christine avatar
By Christine
at 2014-05-27T09:25
然一部心懷不軌煽動廉價感動迴避真正問題的劣作, 能夠
引起全島民眾如此高潮, 就是值得憂心的事.
Zenobia avatar
By Zenobia
at 2014-05-30T00:16
都會感到痛了還會河蟹? 河蟹也upgrade了?

有邏輯的鬼片/驚悚片?

Ivy avatar
By Ivy
at 2013-12-17T15:56
1. 請描述欲尋找電影的類型或特徵(請盡量描述清楚) 最近看完陰兒房2 不得不佩服溫導的拍片手法與邏輯性 與第一集前後連貫 重要的鬼也有交代清楚 看完之後害我一直想找類似感覺的鬼片/驚悚片來看 本身是不太喜歡日本那種擺明要嚇你的那種鬼片 喜歡西洋鬼片有邏輯故事性的 2. 已知符合需求的電影或偏 ...

國片《甜蜜殺機》金馬首映觀後心得

Oscar avatar
By Oscar
at 2013-12-17T15:38
※ [本文轉錄自 Ourmovies 看板 #1Ih_tYAU ] 作者: geniusleuth (相信台灣,堅持本格) 看板: Ourmovies 標題: [心得] 國片《甜蜜殺機》金馬首映觀後心得 時間: Tue Dec 17 15:31:32 2013 原文發表網址(附金馬影展文宣內頁、首映會實況 ...

章子怡 致命吸引力!史最搶戲大明星

Agnes avatar
By Agnes
at 2013-12-17T14:44
新聞網址: 章子怡 致命吸引力!史最搶戲大明星 東森新聞 – 2013年12月15日週日 台北標準時間下午5:08. ......要說目前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女星,應該非章子怡莫屬,她的第一齣戲就是和張藝 謀合作,接下來從李安到王家衛,章子怡對大導演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而且只要有 她,同戲的其他大明星就 ...

美國耶誕假期 12部電影搶票房

Skylar DavisLinda avatar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3-12-17T14:28
http://ppt.cc/3ntj 【經濟日報╱編譯林佳賢/綜合外電】2013.12.17 今年耶誕假期有12部電影在美國上映,如此高密度可能導致票房產生排擠效應,使好萊塢 得不償失。 今年12月12至25日之間,有12部新片在全美500多家戲院上映,創下近年來最高紀錄。過 去十年間,同時期於全美上映 ...

風暴特效好神 華仔讚台團隊

Tristan Cohan avatar
By Tristan Cohan
at 2013-12-17T14:11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3121700041.html 2013-12-17 旺報 記者廖慧娟/台北報導 影帝劉德華(華仔)與港星林家棟16日來台,出席下午舉行的電影《風暴》記者會與晚間 的首映會。2人分享許多拍片心得,華仔還強調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