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中:台灣電影的新里程碑 - 電影
By Vanessa
at 2018-01-10T01:42
at 2018-01-10T01:42
Table of Contents
新聞網址: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104/1271497
鄭維中:台灣電影的新里程碑
鄭維中/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員
最近即將上檔的長篇動畫電影《幸福路上》,是一部值得矚目的本土影像作品。全片敘事
流暢,流暢到幾乎讓人忽略那些具衝擊對比性的場景與劇情轉折。短短兩小時內,導演以
自我敘事方式,把主角的人生轉折與生命中種種吉光片羽經驗交錯,再逐漸深入探討主人
翁的疑問,或更深一層地,形成疑問的本身。儘管電影主打「你成為你理想中的大人了嗎
?」,但在我看來,這並非導演真正的叩問。導演的關懷,其實是一個更大的設問:何以
我們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提出「我是誰」這樣的基本哲學問題?
劇情內容中主角兒時與台灣族群、語言邊界的交鋒經驗,隱隱暗示了日後的她,將無法順
利接受主流教育的塑造。而成年後的主角,在自我實現與社會既定印象中不斷徘徊。透過
在聯考體系內獲致的階級提升,主角一面蔑視父母勞動階級的生活品味,一面又順著父母
期望,朝階級翻身的路線前進,呈現「越追求幸福,就越增加與父母在語言/階級/時空
/品味上距離」的窘境。
雖然違逆了父母意志,當年經表哥啟發後的主角,在解嚴之後的社會運動中找到一個實現
自我的空間,暫時舒緩了自我認同的焦慮。無奈的是,即便政黨輪替,原先認同的自我實
現計畫,也被骯髒的金權統治結構摧毀殆盡。九一一事件後,在表哥引薦下,選擇赴美工
作、遠嫁異鄉。不料,婚姻沒能帶來安身立命的效果,婚後的主角在個人價值的追求上,
逐漸與美國先生分歧,從而,再度爆發自我認同的危機。藉由赴台奔喪的契機,使得主角
驚覺,關於「我是誰」的問題,已經無法再卸責於別人的期望之上(「希望你成為誰」)
。在個人認同問題上的毫無退路,迫使主角必須透過艱難的選擇,回應這個問題。
「我是誰」的問題,因此與「什麼是幸福」重疊。在退無可退下,主角從兒時同為班級邊
緣人的台美混血兒與神壇之子的生命歷程獲得啟發,電影由此巧妙串起兩位配角的人生。
由於人生甚早即無從選擇,兩位配角早已放下外界對「幸福」的定義,勇敢的採取行動,
自行定義,從而也定義了自我的人生。導演本意不在回答「我是誰」、「何謂幸福」的命
題,而是表達經歷了哪些微觀和巨觀的事件,終於打醒那些在幸福羊水中浮沉的(偽)中
產階級們,並且去表述台灣中產階級共同焦慮的來源:「我如何能得到幸福?」
本片劇情編排成熟,事件層次分明,能在短短兩小時內,講完台灣人所面對的,層層疊疊
的種種歷史、社會、生活、生命糾結成團,複雜萬端的「存在情境」,且不流於濫情與獵
奇。就此意義而言,本片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國民文學/電影」。回想近年來國片市場
萎縮,以及賀歲片題材商業化、淺碟化的慘狀,令人格外珍惜而且本片動畫形象的創作完
全具備獨特的風格,不重複日、美、港的格式。這種珍惜原創的態度,日後將在國際場合
受到相應的回饋。原創的人物造型傳遞了街坊人物日常可見的情感與溫度,將成為反思日
常生活情境不可或缺的載體。《幸福路上》在這方面的成就將成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幸福路上》的出現,除了舒緩日常緊張壓力,影劇是否已經無法讓人暫時抽離繁瑣俗務
,獲致反思空間?在炫目聲光效果之外,電影是否失去了過往運用表現力與閱聽大眾交流
的地位?對此,導演已經完美的送出了她的信息。而我們有生之年,將會慢慢見證這個迴
響效應與時俱增,匯聚成令人不能忽視的時代背景音。
--
鄭維中:台灣電影的新里程碑
鄭維中/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員
最近即將上檔的長篇動畫電影《幸福路上》,是一部值得矚目的本土影像作品。全片敘事
流暢,流暢到幾乎讓人忽略那些具衝擊對比性的場景與劇情轉折。短短兩小時內,導演以
自我敘事方式,把主角的人生轉折與生命中種種吉光片羽經驗交錯,再逐漸深入探討主人
翁的疑問,或更深一層地,形成疑問的本身。儘管電影主打「你成為你理想中的大人了嗎
?」,但在我看來,這並非導演真正的叩問。導演的關懷,其實是一個更大的設問:何以
我們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提出「我是誰」這樣的基本哲學問題?
劇情內容中主角兒時與台灣族群、語言邊界的交鋒經驗,隱隱暗示了日後的她,將無法順
利接受主流教育的塑造。而成年後的主角,在自我實現與社會既定印象中不斷徘徊。透過
在聯考體系內獲致的階級提升,主角一面蔑視父母勞動階級的生活品味,一面又順著父母
期望,朝階級翻身的路線前進,呈現「越追求幸福,就越增加與父母在語言/階級/時空
/品味上距離」的窘境。
雖然違逆了父母意志,當年經表哥啟發後的主角,在解嚴之後的社會運動中找到一個實現
自我的空間,暫時舒緩了自我認同的焦慮。無奈的是,即便政黨輪替,原先認同的自我實
現計畫,也被骯髒的金權統治結構摧毀殆盡。九一一事件後,在表哥引薦下,選擇赴美工
作、遠嫁異鄉。不料,婚姻沒能帶來安身立命的效果,婚後的主角在個人價值的追求上,
逐漸與美國先生分歧,從而,再度爆發自我認同的危機。藉由赴台奔喪的契機,使得主角
驚覺,關於「我是誰」的問題,已經無法再卸責於別人的期望之上(「希望你成為誰」)
。在個人認同問題上的毫無退路,迫使主角必須透過艱難的選擇,回應這個問題。
「我是誰」的問題,因此與「什麼是幸福」重疊。在退無可退下,主角從兒時同為班級邊
緣人的台美混血兒與神壇之子的生命歷程獲得啟發,電影由此巧妙串起兩位配角的人生。
由於人生甚早即無從選擇,兩位配角早已放下外界對「幸福」的定義,勇敢的採取行動,
自行定義,從而也定義了自我的人生。導演本意不在回答「我是誰」、「何謂幸福」的命
題,而是表達經歷了哪些微觀和巨觀的事件,終於打醒那些在幸福羊水中浮沉的(偽)中
產階級們,並且去表述台灣中產階級共同焦慮的來源:「我如何能得到幸福?」
本片劇情編排成熟,事件層次分明,能在短短兩小時內,講完台灣人所面對的,層層疊疊
的種種歷史、社會、生活、生命糾結成團,複雜萬端的「存在情境」,且不流於濫情與獵
奇。就此意義而言,本片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國民文學/電影」。回想近年來國片市場
萎縮,以及賀歲片題材商業化、淺碟化的慘狀,令人格外珍惜而且本片動畫形象的創作完
全具備獨特的風格,不重複日、美、港的格式。這種珍惜原創的態度,日後將在國際場合
受到相應的回饋。原創的人物造型傳遞了街坊人物日常可見的情感與溫度,將成為反思日
常生活情境不可或缺的載體。《幸福路上》在這方面的成就將成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幸福路上》的出現,除了舒緩日常緊張壓力,影劇是否已經無法讓人暫時抽離繁瑣俗務
,獲致反思空間?在炫目聲光效果之外,電影是否失去了過往運用表現力與閱聽大眾交流
的地位?對此,導演已經完美的送出了她的信息。而我們有生之年,將會慢慢見證這個迴
響效應與時俱增,匯聚成令人不能忽視的時代背景音。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Gilbert
at 2018-01-10T08:34
at 2018-01-10T08:34
By Gary
at 2018-01-11T20:40
at 2018-01-11T20:40
By Callum
at 2018-01-14T04:38
at 2018-01-14T04:38
By Connor
at 2018-01-14T23:27
at 2018-01-14T23:27
By Belly
at 2018-01-18T16:12
at 2018-01-18T16:12
By Jake
at 2018-01-23T12:11
at 2018-01-23T12:11
By Xanthe
at 2018-01-27T21:34
at 2018-01-27T21:34
By Rachel
at 2018-01-28T04:36
at 2018-01-28T04:36
By Mary
at 2018-01-28T18:45
at 2018-01-28T18:45
By Andrew
at 2018-01-30T03:56
at 2018-01-30T03:56
By James
at 2018-01-31T15:20
at 2018-01-31T15:20
By Adele
at 2018-02-03T09:48
at 2018-02-03T09:48
By Olive
at 2018-02-06T02:04
at 2018-02-06T02:04
Related Posts
絕對統治 Imperium (前半段無雷心得分享)
By Rae
at 2018-01-10T00:55
at 2018-01-10T00:55
可可夜總會/與神同行觀後比較
By Agnes
at 2018-01-10T00:46
at 2018-01-10T00:46
有關山難的中國片
By Caitlin
at 2018-01-10T00:46
at 2018-01-10T00:46
01/05~07 野蠻遊戲北美票房冠軍!
By Emma
at 2018-01-10T00:41
at 2018-01-10T00:41
尋找心靈的安適之所 <幸福路上>
By Christine
at 2018-01-10T00:14
at 2018-01-10T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