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配額制度下的韓國電影 - 電影
By Irma
at 2007-10-01T06:31
at 2007-10-01T06:31
Table of Contents
看到 weitzern 發的文章 想到了幾篇我一直轉的文章 就趁這機會轉過來
先比較一點數據 2006年
本土電影票房市佔率 台1.57%/韓50%以上(以50%計)
人口 台2300萬/韓4900萬
總票房市場 台50~55億/韓330~340億
本土劇情片產量 台13部/韓97部
每人進戲院購票花費 台239.1元/韓673.5
每人進戲院觀看本土電影購票花費 台3.8元/韓337元
每人進戲院觀看外國電影購票花費 台235.3元/韓336.5元
2006年的報導
銀幕配額制度下的韓國電影
從2月8日韓國影帝崔岷植獨自一人示威抗議韓國政府削減該國國產電影配額開始﹐韓國電
影人開始了又一次全行業的示威運動﹐這是多年來韓國電影人與好萊塢抗爭的延續﹐並被
很多媒體冠之以“愛國壯舉”。推崇韓國電影配額的觀點﹐不外乎是認為電影配額為韓國
本土電影贏得了生存發展的空間﹐有助於民族電影產業的發展。然而﹐這種觀點似是而非
﹐因為通過配額保護本土產業的手段只有在這一產業仍處於幼稚階段時適用﹐當產業開始
走向成熟時﹐過度的保護只會削弱其競爭力﹔同時﹐配額制度本身極大地損害了公眾消費
多樣化產品的權益﹐嚴重影響了民眾福利。隨著韓國電影在國際市場走紅﹐韓國電影逐漸
成熟﹐銀幕配額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爭議﹐韓國政府此次削減配額正是迎合了這一潮流。
銀幕管制40年
從韓國電影配額制度的歷史看﹐最早從1965年起﹐韓國開始實施銀幕配額﹐韓國電影
法第16條明文要求國外影片進口量不能超過國產片的1/3﹐放映國外影片的電影院每年最
少必須放映國產片90天﹔1985年該法規修正後規定﹐電影院須以33%放映日播放韓國片﹔
而到了1995年﹐這一比例拉高至40%﹐也就是電影院必須放映國產片146天。1996年7月起
﹐新法容許電影業在國產片量波動的情況下﹐最多可以減少放映國產片20天﹐另外﹐在符
合以下三個條件之一時﹐還可以最多再減20天﹕(1)小城市戲院﹔(2)若戲院在主要假期優
先播放國產片﹔(3)如果戲院加入全國計算機網絡計票統計系統。所以﹐韓國播放國產片
的天數最少大約是106天﹐也就是29%左右的播映日。若電影院違反規定﹐但未達法定天
數在20天之內者﹐未滿天數之每一天最多禁演一日﹔若未達法定天數超過20天﹐未滿天數
之每一天最多禁演兩天﹔如果假稱放映國產片實際上放映國外影片﹐最高罰款500萬韓元
。而經過本次政策調整﹐國產影片必須放映的天數下降了一半﹐變為73天。 在上述歷史
進程中﹐曾有人檢舉銀幕配額違反韓國憲法﹐但憲政法庭裁決並非如此﹐理由是此舉“旨
在讓國產影片得到製作與放映的機會﹐如此國產影片才能存在並得到發展的機會”“並不
違反憲法119條的經濟自由”﹐同時也是“為了避免外國電影壟斷韓國電影業”。應該說
﹐韓國政府早期通過銀幕配額保護國產電影的做法是符合產業發展基本理念的﹐因為當時
的韓國電影產業是極其幼稚的﹐產量有限﹐品質有限﹐同時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本、人才
都比較稀缺。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任由好萊塢電影蔓延﹐好萊塢將壟斷韓國電影﹐最終
將韓國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完全擠壓甚至扼殺。盡管如此﹐必須指出的是﹐銀幕配額客觀
上減少了韓國電影觀眾對於電影這一消費品的可選擇性﹐對消費者福利是極大的損失。另
一方面﹐美國一直都試圖遊說韓國政府放鬆甚至取消銀幕管制。直到1988年﹐韓國政府同
意開放市場﹐不再限制美片進口量﹐也不再限制拷貝數﹔而在其間的三次談判期間﹐韓國
電影人都曾大舉抗議。同時﹐關於國產影片在電影院放映時間限制的爭鬥也一直在進行﹐
直到最近的這一次。
韓國電影發展迅猛
伴隨著銀幕配額制度以及其他政府支持性制度的實施﹐韓國電影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
展。 根據統計數據﹐韓國國產電影佔市場份額扶搖直上。1999年﹐從1998年的25.1%增至
39.7%﹐2002年為48.3%﹐2003年終於邁過了半數門坎﹐達到了53%的驕人業績﹔從1998到
2002年﹐電影觀眾增加了一倍以上﹐由5018萬增加到10513萬﹐人年均看電影由1.1次增加
到2.2次。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進口電影的觀眾由3759萬增加到5431萬﹐僅增長44%
﹐人年均看外國電影次數由0.81次提高到1.13次﹔而韓國國產電影觀眾增加了3倍多﹐由
1259萬增加到5082萬﹐年人均看國產電影次數由0.29次提高到1.07次﹔到了2005年﹐隨著
《太極旗飄揚》、《朋友》等熱門影片的放映﹐其國產影片市場佔有率達到了59.1%。由
此可以說﹐是韓國國產電影讓更多的韓國觀眾走進了電影院﹐韓國國產電影已經在一定程
度上打敗了好萊塢。 日益叫座的韓國電影不僅奪回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近幾年還大
舉開拓海外市場﹐為韓國創造了巨額外匯收入。據韓國的《東亞日報》報導﹐韓國電影海
外出口額5年增加了4倍。1999年是71億韓元﹐2000年為80億﹐2001年為145億﹐2002年為
187億﹐2003年為369億(合3098萬美元)。而在2004年﹐僅上半年韓國電影出口就達3700萬
美元﹐超過了2003年全年。韓國電影出口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特色﹕日本、美國、德國、泰
國、中國、法國是主要出口地﹐佔74%﹐其他國家和地區佔26%。2003年總共向56個國家和
地區出口韓國電影。韓國電影出口1991年只有17部﹐1998年33部、2002年133部、2003年
達164部。隨著韓國電影在國際市場影響的擴大﹐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出口價格也不斷
攀升﹕1998年片均出口價為9.3萬美元﹐2002年為11.24萬美元﹐2003年迅升至18.9萬美元
。面對節節攀升的出口市場﹐躊躇滿志的韓國電影人正發誓要力爭“躋身世界五大電影強
國之列”。
銀幕配額和電影產業發展
盡管如此﹐我們並不能量化分析出韓國銀幕配額制度對電影產業到底發揮了多大作用
﹐當然﹐毫無疑問﹐支持韓國國產電影進入電影院的政策會刺激逐利的資本投入到國產電
影的事業中去﹐引導本土藝術家創作更多的富有韓國文化內涵的國產電影﹐甚至使得國外
資本關注韓國本土電影創作以有助於政府公關。銀幕配額制度促進國產電影的發展﹐這是
不爭的事實﹐但有一點無需置疑﹐韓國國產電影發展的制度性因素是多重的﹐最起碼《電
影產業振興法》的頒布、政府支持基金的撥付、金融系統的扶持、稅收體系的支持、內容
審查制度的改革﹐都在其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韓國電影逐漸走向成熟﹐韓國國內反
對電影配額制的觀點開始絡繹不絕。有人認為﹐既然圖書雜志和流行音樂可以開放﹐為什
麼不能開放電影﹖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已經開始影響韓國電影的品質。還有人認為﹐配額
只是保護了一小部分電影人的利益﹐而後果是影響了大部分韓國消費者的選擇權。而更重
要的觀點是﹐長久的過度保護會削弱韓國國產電影可持續的競爭能力。或許﹐這些理由對
於致力於處在電影產業落後階段的韓國政府並無說服力﹐但是隨著韓國本土電影在國內市
場以及海外市場的崛起﹐韓國政府必須考慮這些觀點了。很多人認為韓國政府的讓步是為
了緩和和美國的經貿矛盾﹐重開世貿談判﹐實則更是積極推動自由競爭、用市場手段管理
電影產業、重塑其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實際上﹐配額制度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根據
2005年最新統計數據﹐韓國票房首次出現下降﹐比2004年下降了0.5%。而最近公布的“
2005年度電影觀眾喜好調查”顯示﹐超過30%的被調查者讚同削減甚至廢除配額﹐而政府
發布削減配額政策後﹐這一數字達到40%。這對“因愛國而看電影”的韓國電影來說﹐實
在是莫大的諷刺。
另一篇是之前有在板上發過的 一起放進來比較完整
2005年
http://www.tvcr.org.tw/pastepaper/media46.htm
文 ◎ 劉現成/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講師
超級夢工廠: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優勢
無所不在的好萊塢
周星馳所製作的影片《功夫》,成為2004年底全球華語世界的影壇盛事。在課堂
上,我總會問同學:「《功夫》是哪裡的電影?」由於這是周星馳所製作的影片,承繼了
周星馳從《少林足球》之前電影的製作模式,所以大部分的同學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
香港電影,當然也有些同學會說這是華語電影,因為這是香港人結合了外國資金在中國大
陸所製作,並發行於全球的影片。不過,這些答案僅答對了一部分。
那麼《功夫》到底是哪裡的電影呢?也許僅有少數的人會意識到這是部美國好萊
塢的電影,我們從電影一開始出現的出品公司片頭,便可以知道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出品公
司之一,即是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哥倫比亞挹注了近1500萬美元(約台幣4億6500萬
元)取得了這部影片的全球發行映演等相關權利。當然,更少人會注意到這是一部「日本
電影」,因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背後的持有者是日本的新力集團(SONY,另有一譯為索尼
),《功夫》在全球電影市場的收益,成為日本新力集團在2004年度財務報表上極為亮麗
的成績單。
因此,如果從電影商業運作的模式來看,《功夫》絕不是依循著香港電影傳統的
發行型態。香港電影雖然在亞洲地區擁有綿密的發行管道,但是迄今仍未建立起足具規模
的全球電影發行網絡。我們來看看《功夫》的發行映演運作規模,這部片在香港53家戲院
上映;在台灣使用了120多個拷貝,全台62家戲院上映,宣傳費約2000萬台幣;2005年4月
在美國超過2000家戲院上映,宣傳費用達1200萬美元。以資金和預算規模來看,傳統的香
港電影絕無這樣的商業操作規模,這完完全全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商業運作模式。
好萊塢的龐大電影工業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電影工業如何重新包裝香港的明星,進而將其推向全球市
場。接下來,我們再來比較一下,在台灣電影市場上,美國電影與台灣電影相當懸殊的競
爭狀態,文前提到《功夫》在台灣動用的宣傳費約2000萬台幣,這是一般美國鉅片在台灣
宣傳的預算規模。
以2004年美國電影在台灣的廣告費用為例,《凡赫辛》、《特洛伊:木馬屠城》
、《亞瑟王》約為2000萬台幣左右,《明天過後》、《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史瑞克2》、《蜘蛛人2》等影片大多超過2200萬台幣以上。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灣本地影片
的慘澹狀態,在2004年台灣的影片中《十七歲的天空》在票房有不錯的成績,以300萬元
拍攝製作,如再加上後製與宣傳行銷總計花了400多萬。而在2004年金馬獎榮獲二個獎項
的《艷光四射歌舞團》耗資了600多萬之後,宣傳推廣已後繼無力。
我們再以李安的電影製片經費為例,1992年以1350萬台幣拍攝台灣的電影《推手
》,2003年則以1億6500萬美元(約台幣40億元以上)的預算拍攝美國好萊塢的鉅片《綠
巨人》,兩者之間的落差何止四百倍。因此,美國的電影從製作的預算規模相對於台灣拮
据的製片資金來說,已是相當令人咋舌,況且以這樣巨額的投資,美國電影的聲光效果與
感官娛樂已達極致的境界,到台灣的戲院上映之際,還得耗費鉅資來推廣宣傳,這叫小成
本小製作的台灣電影,如何跟美國電影相互競爭,無異是以卵擊石。
好萊塢電影在台灣
好萊塢電影業是美國相當重要的出口產業,美國是世界的超級強國,當然好萊塢
電影業可以在全球暢行無阻,絕對不能忽視其背後作為靠山的美國政府,在國際社會上的
影響力,特別是像台灣,和美國具有高度的依存關係,美國電影業在台灣擁有極大的特權
與尊崇地位。過去台灣電影相關法令中,規定外國電影進口的比例須逐年下降,但是經過
數十載,美國電影在台灣電影市場上依舊居高不下,其背後不難看出有美國政府的影響力
在運作著。此外,為了維護美國電影在台灣的商業利益,這讓台灣在建立音像市場與多頻
道電視的產業秩序上,在制定與執行智慧財產權的公權力,處處皆可見美國政府背後運作
的痕跡。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財政部為了國人接觸外國多元文化,以及鼓勵業者進口國
外電影意願,曾於1979年規定:「營利事業進口國外電影片,經約定不得重製,僅供一定
期限放映者,其所支付費用,尚不屬權利金性質,國外營利事業取得該款項,免予課徵所
得稅。」這個規定除了電影業比照辦理之後,已被業者擴大適用,涵蓋電視台向外國租用
影片的報酬,外國片商也要求比照適用這項規定。在這個規定下,外國影視節目,特別是
在台灣擁有極高市場佔有率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業者來說,在國家營利事業所得稅法上享有
得天獨厚的優惠,這道行政命令保障了包括美商八大片商在內的外國影片,享有超過25年
的免稅優惠。美國電影商來台灣販售影片,在兩方政府的默契下即已獲得相當的禮遇,而
今又可以不用繳交稅賦,如此的行徑與奸商盜匪何異之有?而台灣政府有關財政與電影主
管當局,顢頇昏庸,踐踏賦稅的公平原則,犧牲本地影視文化,恣意放任讓台灣成為美國
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租界地。
以上我們從商業運作、歷史發展、片庫數量、科技優勢與國家政治實力,進一步
討論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如何運用這些優勢所向披靡地席捲全球的電影市場。好萊塢對
台灣的衝擊與影響到底有多大呢?現在我們看到台灣電影戲院裡面充斥著好萊塢的電影,
在票房紀錄上大約有百分九十左右集中於外國電影,當然,在台灣,這些外國電影絕大部
分是美國好萊塢的影片。台灣一年戲院產值約有六十億台幣,其中美國電影半佔有五十億
以上。此外,再看看影音光碟的音像市場、多頻道電視服務及未來隨選視訊(VOD)服務
,一樣是這些美國電影的軟體內容天下。不過,以上這些影響與衝擊都是有形的,都是看
得到的。台灣長期以來,浸淫於美國好萊塢影視文化之下,對於我們文化的發展與價值,
卻有著更為深沉,更為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我想從我的親身的經歷來加以說明。
好萊塢電影的文化殖民
從兒童所觀賞的美國卡通與動畫內容,已在灌輸兒童有關美國人的家庭觀念與性
別意識、好人與壞人的善惡價值觀;青少年從美國的影視節目中習得了愛情的觀念、人格
成長與自我認同的方式,以及流行時尚的品味;成年人從美國影視節目中體認到民主、國
際觀與人情世故。因此,我們不僅是在觀看這些美國的影視內容,特別是長期浸淫於這樣
的內容下,我們將會逐漸內化了由這些影視內容所負載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屆時你認
為你是美國人,還是台灣人,其實答案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因為你已是將美國文化價值體
系與意識形態深深內化的台灣人。
最後一篇是2002年的舊報導
韓國電影啟示錄﹕本國電影如何對抗"好萊塢"
從2001年上半年度韓國電影市場看本土電影如何對抗好萊塢
韓國電影這幾年綻放的蓬勃生機讓幾乎所有的亞洲本土電影在面對來勢洶洶的
好萊塢電影時多了一份希望。今年夏天﹐香港的《少林足球》成為暑期檔的賣座冠
軍﹔而此時的韓國影壇﹐更是陽光無限﹐希望通過本文﹐帶給國產片一些啟示﹕我
們和好萊塢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天氣預報﹕萬裡無雲
韓國國產電影逼近40%的國內市場佔有率﹐使得韓國電影市場有理由亮出下半
年的“天氣預報”───“陽光燦爛﹐萬裡無雲”﹐因為截止於今年6月30日的電
影院觀影人數﹐比2000年同期增長了30%﹐而到電影院看韓國國產電影的人數﹐甚
至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0%﹗
不妨再比較一下這些上映電影的國家原產地﹕如果把直接引進的好萊塢電影所
佔韓國電影市場的31-7%也計算在內(2000年佔36-3%)﹐那麼整個好萊塢電影所佔的
市場份額為51-8%﹐和2000全年所佔的53-7%相比﹐有小幅度下滑。不過日本電影卻
沒那麼幸運﹐從去年的7-4%暴跌為2-2%。
那麼﹐平均每部電影的觀影人數為多少呢﹖有數據顯示﹕平均每部韓國國產電
影能吸引197140人(如果不包括上一季的5部電影﹐這個數字應該為223000)﹐而平
均每部直接引進的好萊塢電影所吸引的觀眾人數隻是135411(如果包括上一季的16
部電影﹐這個數字應該為156000)───前者是後者的1-46倍。
名列票房前20位的電影也旗鼓相當﹐9部韓國國產電影對11部國外電影。但韓
國電影的觀眾人數為532萬﹐相比國外電影的觀眾人數518萬﹐在吸引觀眾方面﹐韓
國國產電影的確稍有優勢。
在上半年發行的電影中﹐共有24部韓國國產電影和118部國外電影﹐其中韓國
國產電影佔了總數的16-9%﹐這個數字相比去年全年有所提升﹐因為去年的電影發
行情況是﹕59部韓國制作的電影和359部放映的國外電影﹐韓國國產電影隻佔了總
數的14-1%。所以從目前的制作狀況來看﹐到今年年底﹐韓國國產電影的數量有望
沖破60部大關。
發行贏家﹕韓國映畫
上半年的電影發行競爭也異常激烈﹐贏家是韓國映畫(Korea Pictures)﹕發行
3部影片﹐擁有19-2%的市場佔有率﹐其中《朋友》(Friend)的發行無疑是它成功的
關鍵。成績緊隨其後的發行商是“影院服務”(Cinema Service)、CJ
Entertainment和比華公司(Buena Vista)﹐但Cinema Service並沒有顯示出它在韓
國國產電影發行方面的實力﹐倒是CJ Entertainment一直引導著外國電影在整個韓
國電影市場的面貌。在這裡值得一提的還有Tube Entertainment﹐它以7-1%的發行
市場佔有率顯示了其不可低估的潛力﹐而與此對比強烈的是﹐福克斯公司在發行市
場的影響力已江河日下───竟不可思議地慘跌到2-2%﹗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是﹐目前在韓國票房榜上名列第二的韓國國產電影《愛的
蹦極》(Bungee Jumping of Their Own)﹐是由好萊塢的直接發行商比華公司發行
的﹐而韓國國產片《狂想曲》(The Rhap–sody)和《滅絕人性三人組》
(Humanist)﹐盡管票房成績不是非常成功﹐但也是由哥倫比亞的直接發行商發行的
。
美中不足﹕一枝獨秀
由於《朋友》(Friend)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使得韓國國產電影的觀看人數在
上半年急劇上漲﹐但從中也暴露出影片在多樣性上的問題。首先是基於這樣的事實
﹐去年漢城觀眾在觀看韓國國產片的總人數中佔了40-3%﹐在觀看國產和國外電影
的總人數中佔了43-9%﹐如果我們以此來推算今年上半年整個韓國的電影觀眾人數
﹐那麼觀看國產和國外電影的韓國觀眾總人數為3400萬﹐觀看韓國片的韓國觀眾總
人數為1420萬。根據電影《朋友》的發行商韓國電影公司的數字顯示﹐在漢城該部
電影的上座人數達到了256萬人﹐而全國觀眾的數字更是達到了800萬人。按照這個
數字來算﹐《朋友》一片的觀眾人數在所有觀看韓國國產影片的總觀眾數中佔到了
57%﹐在所有上映影片的總觀眾數中佔到了23-8%﹐很顯然所有的觀眾都蜂擁去看一
部電影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朋友》的例子並不能算是一個例外。如果再考慮到韓
國人均每年上電影院看電影的次數為1-3次的話﹐我們就會發覺《朋友》的觀眾中
有很多是不經常去看電影的。這部電影的成功使得原本屬於淡季的4─5月的上座率
接近了傳統假日檔旺季的數字。雖然具體的發展態勢要到年底才能明朗﹐但本片的
成功對於整個市場的擴張無疑是個利好消息。與其質疑影片的多樣性﹐以下的問題
也許更值得關注﹐諸如前十名賣座片近95%的市場佔有率(此處僅指韓國國產片市場
﹔如果加上外國影片的總的電影市場﹐則前二十名的賣座片佔到了70%)﹐國產電影
量上的不足或是缺乏獨特的發行網來支持那些小成本、非商業的影片。好好考慮以
上這些問題也許有助於我們找出現實的解決方案。
融資渠道﹕較為通暢
隨著《傳播法案》的實行﹐讓更多的傳媒公司直接參與電影制作﹐或是通過傳
媒公司方面的資金幫助來切實地推行該法案所規定的“電視播映中韓國電影的比例
”(國產電影必須佔電視台電影播放時間的25%﹐該規定從2000年5月26日起實施﹐
預計到今年的5月31日會對其施行的實際效果有一個總體的評估)。例如﹐傳媒公司
通過投資來扶植低成本制作的藝術影片﹐或是電視台通過外包由電影制作單位來拍
攝專供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電影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出路。
提到投資基金(中小型商業投資管理委員﹐簡稱SMBA﹐自身有2400萬美元的投
資﹐韓國電影委員會﹐簡稱KOFIC﹐則有800萬美元)的問題﹐去年來自各種渠道的
組合基金的總額達到了9200萬美元﹐6個在今年4月組成的新基金(總額為3920萬美
元)將由SMBA代管﹐還有三個即將組成的新基金(總額為2400萬美元)將由KOFIC管理
。如果這樣計算的話﹐將會有總額達1-552億美元的基金在等待投資電影業﹐假設
其中50%的資金將投入在電影制作方面﹐而每年的投資周期為1-5─2次的話﹐那來
自這三方面基金的投資總額將達到1-164億到1-552億美元。再加上2000年韓國國產
電影的總票房收入9300萬美元﹐我們很容易就能知道在電影方面投資額的大小同時
對這些投資所能產生的影響有一個大體的預期。
配額制度﹕仍在實行
關於電影上映檔期的配額制度﹐各方的爭論至今都沒有停息﹐盡管現在這些爭
論並沒有被公開。在爭論最為激烈的1998年﹐反對配額制的一方認為它對韓國電影
的強制性保護將會破壞電影市場的自由競爭﹐並最終會毀掉整個市場。而現在這些
人又認為﹐既然韓國國產電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競爭力﹐那減少韓國國產電影在上
映檔期方面的配額就是理所當然的了。而現任執政黨在第15屆總統選舉時的施政綱
領中特別提到了他們對於韓國國產電影的扶植政策﹕“我們會通過強制手段來保証
韓國國產電影在上映檔期上的配額﹐並給予專門發行韓國國產電影的發行公司和專
映韓國國產電影的影院以稅收上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將持續到韓國國產電影的市
場佔有率達到40%。”今年﹐韓國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40%﹐那是不是說
取消配給制的時機已經來臨了呢﹖不﹗對於市場份額的問題﹐至少應該以五年的周
期為標準。同時﹐電影市場的周邊環境是否已進入良性運作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
說傳媒﹐我們規定韓國國產電影在電視台電影放映時間中或是其他音像制品中的比
例一定要達到40%﹐這個比例恰好和法國政府的相關規定不謀而合。法國政府還規
定﹐傳媒企業的總收益中必須有3%來自本土電影的播映和銷售﹐他們還通過相關的
法律對傳媒方面的基金投資本土電影作了一系列的規定。現在﹐法國電影總體上保
持著30%以上的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甚至達到了50%左右。
毫無疑問﹐現任政府對韓國國產電影的扶植政策對韓國電影的復興起到了至關
重要的作用﹐但考慮到韓國電影更長期的發展﹐我們還需要2─3年的堅持才能使現
在的這種政策告一段落。在這2─3年的時間裡﹐韓國電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改善
它的工業體系和文化結構﹐並充分磨合整套系統。當然﹐現在還沒到開香檳酒慶祝
的時候。
我認為台灣電影萎成這樣 有三因素
1.國片輔導金政策
2.市場過度開放毫無保護
3.對外國電影的賦稅政策的保護
台灣人民 無法拯救國片 只有政府能做
任何產業的崛起 都必然靠著政府的政策扶植
而官員卻說
台灣雖在國際影展出人頭地,但知名導演在國際的傑出成就,似乎並未相對帶動國片起飛
,究竟是國人不捧場,還是台灣電影產業環節連結不夠,值得大家深思。
(十年前就開始值得深思 今年又值得深思 不知道還要值得深思到哪一年)
--
先比較一點數據 2006年
本土電影票房市佔率 台1.57%/韓50%以上(以50%計)
人口 台2300萬/韓4900萬
總票房市場 台50~55億/韓330~340億
本土劇情片產量 台13部/韓97部
每人進戲院購票花費 台239.1元/韓673.5
每人進戲院觀看本土電影購票花費 台3.8元/韓337元
每人進戲院觀看外國電影購票花費 台235.3元/韓336.5元
2006年的報導
銀幕配額制度下的韓國電影
從2月8日韓國影帝崔岷植獨自一人示威抗議韓國政府削減該國國產電影配額開始﹐韓國電
影人開始了又一次全行業的示威運動﹐這是多年來韓國電影人與好萊塢抗爭的延續﹐並被
很多媒體冠之以“愛國壯舉”。推崇韓國電影配額的觀點﹐不外乎是認為電影配額為韓國
本土電影贏得了生存發展的空間﹐有助於民族電影產業的發展。然而﹐這種觀點似是而非
﹐因為通過配額保護本土產業的手段只有在這一產業仍處於幼稚階段時適用﹐當產業開始
走向成熟時﹐過度的保護只會削弱其競爭力﹔同時﹐配額制度本身極大地損害了公眾消費
多樣化產品的權益﹐嚴重影響了民眾福利。隨著韓國電影在國際市場走紅﹐韓國電影逐漸
成熟﹐銀幕配額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爭議﹐韓國政府此次削減配額正是迎合了這一潮流。
銀幕管制40年
從韓國電影配額制度的歷史看﹐最早從1965年起﹐韓國開始實施銀幕配額﹐韓國電影
法第16條明文要求國外影片進口量不能超過國產片的1/3﹐放映國外影片的電影院每年最
少必須放映國產片90天﹔1985年該法規修正後規定﹐電影院須以33%放映日播放韓國片﹔
而到了1995年﹐這一比例拉高至40%﹐也就是電影院必須放映國產片146天。1996年7月起
﹐新法容許電影業在國產片量波動的情況下﹐最多可以減少放映國產片20天﹐另外﹐在符
合以下三個條件之一時﹐還可以最多再減20天﹕(1)小城市戲院﹔(2)若戲院在主要假期優
先播放國產片﹔(3)如果戲院加入全國計算機網絡計票統計系統。所以﹐韓國播放國產片
的天數最少大約是106天﹐也就是29%左右的播映日。若電影院違反規定﹐但未達法定天
數在20天之內者﹐未滿天數之每一天最多禁演一日﹔若未達法定天數超過20天﹐未滿天數
之每一天最多禁演兩天﹔如果假稱放映國產片實際上放映國外影片﹐最高罰款500萬韓元
。而經過本次政策調整﹐國產影片必須放映的天數下降了一半﹐變為73天。 在上述歷史
進程中﹐曾有人檢舉銀幕配額違反韓國憲法﹐但憲政法庭裁決並非如此﹐理由是此舉“旨
在讓國產影片得到製作與放映的機會﹐如此國產影片才能存在並得到發展的機會”“並不
違反憲法119條的經濟自由”﹐同時也是“為了避免外國電影壟斷韓國電影業”。應該說
﹐韓國政府早期通過銀幕配額保護國產電影的做法是符合產業發展基本理念的﹐因為當時
的韓國電影產業是極其幼稚的﹐產量有限﹐品質有限﹐同時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本、人才
都比較稀缺。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任由好萊塢電影蔓延﹐好萊塢將壟斷韓國電影﹐最終
將韓國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完全擠壓甚至扼殺。盡管如此﹐必須指出的是﹐銀幕配額客觀
上減少了韓國電影觀眾對於電影這一消費品的可選擇性﹐對消費者福利是極大的損失。另
一方面﹐美國一直都試圖遊說韓國政府放鬆甚至取消銀幕管制。直到1988年﹐韓國政府同
意開放市場﹐不再限制美片進口量﹐也不再限制拷貝數﹔而在其間的三次談判期間﹐韓國
電影人都曾大舉抗議。同時﹐關於國產影片在電影院放映時間限制的爭鬥也一直在進行﹐
直到最近的這一次。
韓國電影發展迅猛
伴隨著銀幕配額制度以及其他政府支持性制度的實施﹐韓國電影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
展。 根據統計數據﹐韓國國產電影佔市場份額扶搖直上。1999年﹐從1998年的25.1%增至
39.7%﹐2002年為48.3%﹐2003年終於邁過了半數門坎﹐達到了53%的驕人業績﹔從1998到
2002年﹐電影觀眾增加了一倍以上﹐由5018萬增加到10513萬﹐人年均看電影由1.1次增加
到2.2次。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進口電影的觀眾由3759萬增加到5431萬﹐僅增長44%
﹐人年均看外國電影次數由0.81次提高到1.13次﹔而韓國國產電影觀眾增加了3倍多﹐由
1259萬增加到5082萬﹐年人均看國產電影次數由0.29次提高到1.07次﹔到了2005年﹐隨著
《太極旗飄揚》、《朋友》等熱門影片的放映﹐其國產影片市場佔有率達到了59.1%。由
此可以說﹐是韓國國產電影讓更多的韓國觀眾走進了電影院﹐韓國國產電影已經在一定程
度上打敗了好萊塢。 日益叫座的韓國電影不僅奪回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近幾年還大
舉開拓海外市場﹐為韓國創造了巨額外匯收入。據韓國的《東亞日報》報導﹐韓國電影海
外出口額5年增加了4倍。1999年是71億韓元﹐2000年為80億﹐2001年為145億﹐2002年為
187億﹐2003年為369億(合3098萬美元)。而在2004年﹐僅上半年韓國電影出口就達3700萬
美元﹐超過了2003年全年。韓國電影出口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特色﹕日本、美國、德國、泰
國、中國、法國是主要出口地﹐佔74%﹐其他國家和地區佔26%。2003年總共向56個國家和
地區出口韓國電影。韓國電影出口1991年只有17部﹐1998年33部、2002年133部、2003年
達164部。隨著韓國電影在國際市場影響的擴大﹐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出口價格也不斷
攀升﹕1998年片均出口價為9.3萬美元﹐2002年為11.24萬美元﹐2003年迅升至18.9萬美元
。面對節節攀升的出口市場﹐躊躇滿志的韓國電影人正發誓要力爭“躋身世界五大電影強
國之列”。
銀幕配額和電影產業發展
盡管如此﹐我們並不能量化分析出韓國銀幕配額制度對電影產業到底發揮了多大作用
﹐當然﹐毫無疑問﹐支持韓國國產電影進入電影院的政策會刺激逐利的資本投入到國產電
影的事業中去﹐引導本土藝術家創作更多的富有韓國文化內涵的國產電影﹐甚至使得國外
資本關注韓國本土電影創作以有助於政府公關。銀幕配額制度促進國產電影的發展﹐這是
不爭的事實﹐但有一點無需置疑﹐韓國國產電影發展的制度性因素是多重的﹐最起碼《電
影產業振興法》的頒布、政府支持基金的撥付、金融系統的扶持、稅收體系的支持、內容
審查制度的改革﹐都在其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韓國電影逐漸走向成熟﹐韓國國內反
對電影配額制的觀點開始絡繹不絕。有人認為﹐既然圖書雜志和流行音樂可以開放﹐為什
麼不能開放電影﹖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已經開始影響韓國電影的品質。還有人認為﹐配額
只是保護了一小部分電影人的利益﹐而後果是影響了大部分韓國消費者的選擇權。而更重
要的觀點是﹐長久的過度保護會削弱韓國國產電影可持續的競爭能力。或許﹐這些理由對
於致力於處在電影產業落後階段的韓國政府並無說服力﹐但是隨著韓國本土電影在國內市
場以及海外市場的崛起﹐韓國政府必須考慮這些觀點了。很多人認為韓國政府的讓步是為
了緩和和美國的經貿矛盾﹐重開世貿談判﹐實則更是積極推動自由競爭、用市場手段管理
電影產業、重塑其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實際上﹐配額制度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根據
2005年最新統計數據﹐韓國票房首次出現下降﹐比2004年下降了0.5%。而最近公布的“
2005年度電影觀眾喜好調查”顯示﹐超過30%的被調查者讚同削減甚至廢除配額﹐而政府
發布削減配額政策後﹐這一數字達到40%。這對“因愛國而看電影”的韓國電影來說﹐實
在是莫大的諷刺。
另一篇是之前有在板上發過的 一起放進來比較完整
2005年
http://www.tvcr.org.tw/pastepaper/media46.htm
文 ◎ 劉現成/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講師
超級夢工廠: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優勢
無所不在的好萊塢
周星馳所製作的影片《功夫》,成為2004年底全球華語世界的影壇盛事。在課堂
上,我總會問同學:「《功夫》是哪裡的電影?」由於這是周星馳所製作的影片,承繼了
周星馳從《少林足球》之前電影的製作模式,所以大部分的同學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
香港電影,當然也有些同學會說這是華語電影,因為這是香港人結合了外國資金在中國大
陸所製作,並發行於全球的影片。不過,這些答案僅答對了一部分。
那麼《功夫》到底是哪裡的電影呢?也許僅有少數的人會意識到這是部美國好萊
塢的電影,我們從電影一開始出現的出品公司片頭,便可以知道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出品公
司之一,即是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哥倫比亞挹注了近1500萬美元(約台幣4億6500萬
元)取得了這部影片的全球發行映演等相關權利。當然,更少人會注意到這是一部「日本
電影」,因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背後的持有者是日本的新力集團(SONY,另有一譯為索尼
),《功夫》在全球電影市場的收益,成為日本新力集團在2004年度財務報表上極為亮麗
的成績單。
因此,如果從電影商業運作的模式來看,《功夫》絕不是依循著香港電影傳統的
發行型態。香港電影雖然在亞洲地區擁有綿密的發行管道,但是迄今仍未建立起足具規模
的全球電影發行網絡。我們來看看《功夫》的發行映演運作規模,這部片在香港53家戲院
上映;在台灣使用了120多個拷貝,全台62家戲院上映,宣傳費約2000萬台幣;2005年4月
在美國超過2000家戲院上映,宣傳費用達1200萬美元。以資金和預算規模來看,傳統的香
港電影絕無這樣的商業操作規模,這完完全全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商業運作模式。
好萊塢的龐大電影工業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電影工業如何重新包裝香港的明星,進而將其推向全球市
場。接下來,我們再來比較一下,在台灣電影市場上,美國電影與台灣電影相當懸殊的競
爭狀態,文前提到《功夫》在台灣動用的宣傳費約2000萬台幣,這是一般美國鉅片在台灣
宣傳的預算規模。
以2004年美國電影在台灣的廣告費用為例,《凡赫辛》、《特洛伊:木馬屠城》
、《亞瑟王》約為2000萬台幣左右,《明天過後》、《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史瑞克2》、《蜘蛛人2》等影片大多超過2200萬台幣以上。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灣本地影片
的慘澹狀態,在2004年台灣的影片中《十七歲的天空》在票房有不錯的成績,以300萬元
拍攝製作,如再加上後製與宣傳行銷總計花了400多萬。而在2004年金馬獎榮獲二個獎項
的《艷光四射歌舞團》耗資了600多萬之後,宣傳推廣已後繼無力。
我們再以李安的電影製片經費為例,1992年以1350萬台幣拍攝台灣的電影《推手
》,2003年則以1億6500萬美元(約台幣40億元以上)的預算拍攝美國好萊塢的鉅片《綠
巨人》,兩者之間的落差何止四百倍。因此,美國的電影從製作的預算規模相對於台灣拮
据的製片資金來說,已是相當令人咋舌,況且以這樣巨額的投資,美國電影的聲光效果與
感官娛樂已達極致的境界,到台灣的戲院上映之際,還得耗費鉅資來推廣宣傳,這叫小成
本小製作的台灣電影,如何跟美國電影相互競爭,無異是以卵擊石。
好萊塢電影在台灣
好萊塢電影業是美國相當重要的出口產業,美國是世界的超級強國,當然好萊塢
電影業可以在全球暢行無阻,絕對不能忽視其背後作為靠山的美國政府,在國際社會上的
影響力,特別是像台灣,和美國具有高度的依存關係,美國電影業在台灣擁有極大的特權
與尊崇地位。過去台灣電影相關法令中,規定外國電影進口的比例須逐年下降,但是經過
數十載,美國電影在台灣電影市場上依舊居高不下,其背後不難看出有美國政府的影響力
在運作著。此外,為了維護美國電影在台灣的商業利益,這讓台灣在建立音像市場與多頻
道電視的產業秩序上,在制定與執行智慧財產權的公權力,處處皆可見美國政府背後運作
的痕跡。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財政部為了國人接觸外國多元文化,以及鼓勵業者進口國
外電影意願,曾於1979年規定:「營利事業進口國外電影片,經約定不得重製,僅供一定
期限放映者,其所支付費用,尚不屬權利金性質,國外營利事業取得該款項,免予課徵所
得稅。」這個規定除了電影業比照辦理之後,已被業者擴大適用,涵蓋電視台向外國租用
影片的報酬,外國片商也要求比照適用這項規定。在這個規定下,外國影視節目,特別是
在台灣擁有極高市場佔有率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業者來說,在國家營利事業所得稅法上享有
得天獨厚的優惠,這道行政命令保障了包括美商八大片商在內的外國影片,享有超過25年
的免稅優惠。美國電影商來台灣販售影片,在兩方政府的默契下即已獲得相當的禮遇,而
今又可以不用繳交稅賦,如此的行徑與奸商盜匪何異之有?而台灣政府有關財政與電影主
管當局,顢頇昏庸,踐踏賦稅的公平原則,犧牲本地影視文化,恣意放任讓台灣成為美國
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租界地。
以上我們從商業運作、歷史發展、片庫數量、科技優勢與國家政治實力,進一步
討論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如何運用這些優勢所向披靡地席捲全球的電影市場。好萊塢對
台灣的衝擊與影響到底有多大呢?現在我們看到台灣電影戲院裡面充斥著好萊塢的電影,
在票房紀錄上大約有百分九十左右集中於外國電影,當然,在台灣,這些外國電影絕大部
分是美國好萊塢的影片。台灣一年戲院產值約有六十億台幣,其中美國電影半佔有五十億
以上。此外,再看看影音光碟的音像市場、多頻道電視服務及未來隨選視訊(VOD)服務
,一樣是這些美國電影的軟體內容天下。不過,以上這些影響與衝擊都是有形的,都是看
得到的。台灣長期以來,浸淫於美國好萊塢影視文化之下,對於我們文化的發展與價值,
卻有著更為深沉,更為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我想從我的親身的經歷來加以說明。
好萊塢電影的文化殖民
從兒童所觀賞的美國卡通與動畫內容,已在灌輸兒童有關美國人的家庭觀念與性
別意識、好人與壞人的善惡價值觀;青少年從美國的影視節目中習得了愛情的觀念、人格
成長與自我認同的方式,以及流行時尚的品味;成年人從美國影視節目中體認到民主、國
際觀與人情世故。因此,我們不僅是在觀看這些美國的影視內容,特別是長期浸淫於這樣
的內容下,我們將會逐漸內化了由這些影視內容所負載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屆時你認
為你是美國人,還是台灣人,其實答案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因為你已是將美國文化價值體
系與意識形態深深內化的台灣人。
最後一篇是2002年的舊報導
韓國電影啟示錄﹕本國電影如何對抗"好萊塢"
從2001年上半年度韓國電影市場看本土電影如何對抗好萊塢
韓國電影這幾年綻放的蓬勃生機讓幾乎所有的亞洲本土電影在面對來勢洶洶的
好萊塢電影時多了一份希望。今年夏天﹐香港的《少林足球》成為暑期檔的賣座冠
軍﹔而此時的韓國影壇﹐更是陽光無限﹐希望通過本文﹐帶給國產片一些啟示﹕我
們和好萊塢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天氣預報﹕萬裡無雲
韓國國產電影逼近40%的國內市場佔有率﹐使得韓國電影市場有理由亮出下半
年的“天氣預報”───“陽光燦爛﹐萬裡無雲”﹐因為截止於今年6月30日的電
影院觀影人數﹐比2000年同期增長了30%﹐而到電影院看韓國國產電影的人數﹐甚
至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0%﹗
不妨再比較一下這些上映電影的國家原產地﹕如果把直接引進的好萊塢電影所
佔韓國電影市場的31-7%也計算在內(2000年佔36-3%)﹐那麼整個好萊塢電影所佔的
市場份額為51-8%﹐和2000全年所佔的53-7%相比﹐有小幅度下滑。不過日本電影卻
沒那麼幸運﹐從去年的7-4%暴跌為2-2%。
那麼﹐平均每部電影的觀影人數為多少呢﹖有數據顯示﹕平均每部韓國國產電
影能吸引197140人(如果不包括上一季的5部電影﹐這個數字應該為223000)﹐而平
均每部直接引進的好萊塢電影所吸引的觀眾人數隻是135411(如果包括上一季的16
部電影﹐這個數字應該為156000)───前者是後者的1-46倍。
名列票房前20位的電影也旗鼓相當﹐9部韓國國產電影對11部國外電影。但韓
國電影的觀眾人數為532萬﹐相比國外電影的觀眾人數518萬﹐在吸引觀眾方面﹐韓
國國產電影的確稍有優勢。
在上半年發行的電影中﹐共有24部韓國國產電影和118部國外電影﹐其中韓國
國產電影佔了總數的16-9%﹐這個數字相比去年全年有所提升﹐因為去年的電影發
行情況是﹕59部韓國制作的電影和359部放映的國外電影﹐韓國國產電影隻佔了總
數的14-1%。所以從目前的制作狀況來看﹐到今年年底﹐韓國國產電影的數量有望
沖破60部大關。
發行贏家﹕韓國映畫
上半年的電影發行競爭也異常激烈﹐贏家是韓國映畫(Korea Pictures)﹕發行
3部影片﹐擁有19-2%的市場佔有率﹐其中《朋友》(Friend)的發行無疑是它成功的
關鍵。成績緊隨其後的發行商是“影院服務”(Cinema Service)、CJ
Entertainment和比華公司(Buena Vista)﹐但Cinema Service並沒有顯示出它在韓
國國產電影發行方面的實力﹐倒是CJ Entertainment一直引導著外國電影在整個韓
國電影市場的面貌。在這裡值得一提的還有Tube Entertainment﹐它以7-1%的發行
市場佔有率顯示了其不可低估的潛力﹐而與此對比強烈的是﹐福克斯公司在發行市
場的影響力已江河日下───竟不可思議地慘跌到2-2%﹗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是﹐目前在韓國票房榜上名列第二的韓國國產電影《愛的
蹦極》(Bungee Jumping of Their Own)﹐是由好萊塢的直接發行商比華公司發行
的﹐而韓國國產片《狂想曲》(The Rhap–sody)和《滅絕人性三人組》
(Humanist)﹐盡管票房成績不是非常成功﹐但也是由哥倫比亞的直接發行商發行的
。
美中不足﹕一枝獨秀
由於《朋友》(Friend)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使得韓國國產電影的觀看人數在
上半年急劇上漲﹐但從中也暴露出影片在多樣性上的問題。首先是基於這樣的事實
﹐去年漢城觀眾在觀看韓國國產片的總人數中佔了40-3%﹐在觀看國產和國外電影
的總人數中佔了43-9%﹐如果我們以此來推算今年上半年整個韓國的電影觀眾人數
﹐那麼觀看國產和國外電影的韓國觀眾總人數為3400萬﹐觀看韓國片的韓國觀眾總
人數為1420萬。根據電影《朋友》的發行商韓國電影公司的數字顯示﹐在漢城該部
電影的上座人數達到了256萬人﹐而全國觀眾的數字更是達到了800萬人。按照這個
數字來算﹐《朋友》一片的觀眾人數在所有觀看韓國國產影片的總觀眾數中佔到了
57%﹐在所有上映影片的總觀眾數中佔到了23-8%﹐很顯然所有的觀眾都蜂擁去看一
部電影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朋友》的例子並不能算是一個例外。如果再考慮到韓
國人均每年上電影院看電影的次數為1-3次的話﹐我們就會發覺《朋友》的觀眾中
有很多是不經常去看電影的。這部電影的成功使得原本屬於淡季的4─5月的上座率
接近了傳統假日檔旺季的數字。雖然具體的發展態勢要到年底才能明朗﹐但本片的
成功對於整個市場的擴張無疑是個利好消息。與其質疑影片的多樣性﹐以下的問題
也許更值得關注﹐諸如前十名賣座片近95%的市場佔有率(此處僅指韓國國產片市場
﹔如果加上外國影片的總的電影市場﹐則前二十名的賣座片佔到了70%)﹐國產電影
量上的不足或是缺乏獨特的發行網來支持那些小成本、非商業的影片。好好考慮以
上這些問題也許有助於我們找出現實的解決方案。
融資渠道﹕較為通暢
隨著《傳播法案》的實行﹐讓更多的傳媒公司直接參與電影制作﹐或是通過傳
媒公司方面的資金幫助來切實地推行該法案所規定的“電視播映中韓國電影的比例
”(國產電影必須佔電視台電影播放時間的25%﹐該規定從2000年5月26日起實施﹐
預計到今年的5月31日會對其施行的實際效果有一個總體的評估)。例如﹐傳媒公司
通過投資來扶植低成本制作的藝術影片﹐或是電視台通過外包由電影制作單位來拍
攝專供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電影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出路。
提到投資基金(中小型商業投資管理委員﹐簡稱SMBA﹐自身有2400萬美元的投
資﹐韓國電影委員會﹐簡稱KOFIC﹐則有800萬美元)的問題﹐去年來自各種渠道的
組合基金的總額達到了9200萬美元﹐6個在今年4月組成的新基金(總額為3920萬美
元)將由SMBA代管﹐還有三個即將組成的新基金(總額為2400萬美元)將由KOFIC管理
。如果這樣計算的話﹐將會有總額達1-552億美元的基金在等待投資電影業﹐假設
其中50%的資金將投入在電影制作方面﹐而每年的投資周期為1-5─2次的話﹐那來
自這三方面基金的投資總額將達到1-164億到1-552億美元。再加上2000年韓國國產
電影的總票房收入9300萬美元﹐我們很容易就能知道在電影方面投資額的大小同時
對這些投資所能產生的影響有一個大體的預期。
配額制度﹕仍在實行
關於電影上映檔期的配額制度﹐各方的爭論至今都沒有停息﹐盡管現在這些爭
論並沒有被公開。在爭論最為激烈的1998年﹐反對配額制的一方認為它對韓國電影
的強制性保護將會破壞電影市場的自由競爭﹐並最終會毀掉整個市場。而現在這些
人又認為﹐既然韓國國產電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競爭力﹐那減少韓國國產電影在上
映檔期方面的配額就是理所當然的了。而現任執政黨在第15屆總統選舉時的施政綱
領中特別提到了他們對於韓國國產電影的扶植政策﹕“我們會通過強制手段來保証
韓國國產電影在上映檔期上的配額﹐並給予專門發行韓國國產電影的發行公司和專
映韓國國產電影的影院以稅收上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將持續到韓國國產電影的市
場佔有率達到40%。”今年﹐韓國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40%﹐那是不是說
取消配給制的時機已經來臨了呢﹖不﹗對於市場份額的問題﹐至少應該以五年的周
期為標準。同時﹐電影市場的周邊環境是否已進入良性運作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
說傳媒﹐我們規定韓國國產電影在電視台電影放映時間中或是其他音像制品中的比
例一定要達到40%﹐這個比例恰好和法國政府的相關規定不謀而合。法國政府還規
定﹐傳媒企業的總收益中必須有3%來自本土電影的播映和銷售﹐他們還通過相關的
法律對傳媒方面的基金投資本土電影作了一系列的規定。現在﹐法國電影總體上保
持著30%以上的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甚至達到了50%左右。
毫無疑問﹐現任政府對韓國國產電影的扶植政策對韓國電影的復興起到了至關
重要的作用﹐但考慮到韓國電影更長期的發展﹐我們還需要2─3年的堅持才能使現
在的這種政策告一段落。在這2─3年的時間裡﹐韓國電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改善
它的工業體系和文化結構﹐並充分磨合整套系統。當然﹐現在還沒到開香檳酒慶祝
的時候。
我認為台灣電影萎成這樣 有三因素
1.國片輔導金政策
2.市場過度開放毫無保護
3.對外國電影的賦稅政策的保護
台灣人民 無法拯救國片 只有政府能做
任何產業的崛起 都必然靠著政府的政策扶植
而官員卻說
台灣雖在國際影展出人頭地,但知名導演在國際的傑出成就,似乎並未相對帶動國片起飛
,究竟是國人不捧場,還是台灣電影產業環節連結不夠,值得大家深思。
(十年前就開始值得深思 今年又值得深思 不知道還要值得深思到哪一年)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Ingrid
at 2007-10-04T09:58
at 2007-10-04T09:58
By Selena
at 2007-10-06T16:50
at 2007-10-06T16:50
By Liam
at 2007-10-09T21:40
at 2007-10-09T21:40
Related Posts
吐槽東京鐵塔
By Doris
at 2007-10-01T01:49
at 2007-10-01T01:49
色戒 -有時候,愛情最難的只是相信-
By Puput
at 2007-10-01T01:18
at 2007-10-01T01:18
為什麼刺激1995會這麼受歡迎?
By Emma
at 2007-10-01T00:38
at 2007-10-01T00:38
《戰鼓》(The Drummer)
By Sierra Rose
at 2007-09-30T20:27
at 2007-09-30T20:27
愛不問值不值得--色,戒之間
By Heather
at 2007-09-30T18:53
at 2007-09-30T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