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奧斯卡沒必要吧 - 電影

By Sierra Rose
at 2007-02-27T12:50
at 2007-02-27T12:50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Zarathustra8 (德州.巴黎.Tzara)》之銘言:
: : 頒獎典禮不過就是個遊戲
: : 不過若是可以讓大家一起參與的遊戲,得到樂趣就好啦
: : 不喜歡就不要看
: : 又沒有必要看什麼都要邊看邊罵,不是很浪費時間嗎? :P
: 我的另外個看法是
: 奧斯卡之外呢?
: 柏林影展呢?威尼斯影展呢?坎城影展呢?
: 更別提日舞影展
: 以及亞太影展
: 當然奧斯卡是全球最商業化的影展
: 不過在一個多元的社會裡頭
: 媒體以致於公民只關心美帝的奧斯卡時
: 我倒絕得有點遭受文化殖民的感覺
: 可能是我想的太多
: 但我說得也沒錯
來講講我這個已經連續 10 幾年早起守候奧斯卡直播現場的影癡的感想吧;)
其實說穿了為什麼我對奧斯卡「頒獎典禮」這麼死忠,還曾經七八點就爬起來看星光大道
(發現自己對奧斯卡頒獎典禮已經到了和看電影一樣不喜歡錯過片頭一定要從最開始看!)
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真是一場好看的年度大「秀」啊(儘管近年來整體的精采度不一)!
要時尚有時尚,要明星有明星,要脫口秀有脫口秀,要表演有表演(而且都是水準之上)
要作戲有作戲(頒獎人的姿態,領獎人的反應,沒得獎人的固作鎮定等等等等
↑ 每每要注意細節鏡頭帶到哪個明星,捕捉到什麼漏網的表情或者弦外音
以上 今年覺得很經典的是當終身成就獎得主 Ennio Morricone 用義大利文致詞
是整場的 一旁的克導先是露出困惑尷尬的表情,後來還要心虛瞄大字報口譯^^||
收看重點 然後鏡頭帶到台下的幾個明星,有人懂義大利文<葛妮絲派特羅>
有人不懂義大利文<凱特溫斯雷的表情真有趣:D>
有人不懂但是要裝懂的表情囧rz
當然還有梅姨配合台上兩位助理的招牌惡魔表情<靠九孔扮她真有像!>
每次都要有的全體起立鼓掌的戲碼:P
我也喜歡觀察幾個大獎得獎人的反應,儘管真情流露
但畢竟奧斯卡是曝光打知名度的最佳舞台,一定會有做戲的成分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考驗著尤其是演員拿捏呈現自我形象和星途的致詞表演
這一屆讓我覺得演得比較用力的是前副總統高爾一行人<不愧是政客啊>
女配角得主 Jennifer Hudson 也激動的很戲劇性
讓我真的有感動到的是男主角 Forest Whitaker(他"connection"那段
我差點泛淚@@)
總之看奧斯卡頒獎典禮就像在看全世界娛樂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集合最大的資源和一時之選的組合創造出效果最大的秀
喜歡看好戲的我,當然不會錯過這個一年一度被大大娛樂的時機:D
(此外說實話你轉播坎城威尼斯或者柏林影展頒獎典禮可能一點都不「好看」
因為它本來就不是「秀」,過程可能像奧斯卡不放在正規典禮頒科學技術獎那樣「無聊」
不過話說回來不在媒體大量曝光就喪失了某些影響力,這可能也是這些大影展
始終和「藝術片」劃上等號卻無法擁有美國奧斯卡的影響效應和效益的矛盾吧)
而至於奧斯卡頒獎典禮和電影本身的關係(附庸風雅之餘主要還是吹捧美國電影啦)
對我而言有起到影癡「複習」的效果
可以考考自己記得哪些電影哪些片段哪些影人還有明星^^
但是到底誰得獎,不過是茶餘飯後另一個很快就會遺忘的閒聊話題罷了,不用太認真
(倒是這一兩天還是會嚼舌根罵罵自己不認同的給獎標準和意識型態就是了:P)
板主提到「文化殖民」的議題值得我們在熱烈討論奧斯卡之餘冷靜下來想想它真正的價值
不過我覺得近年來歐洲四大影展各有自己評審團(尤其受到主席影響)的品味觀點侷限
選出來的片可能也不過是另一種意識型態和政治正確的展演,好像也不用太認真.....
(倒是讓我想起李又新那本《坎城威尼斯影展》在50,60高峰年代百花齊放各國佳片如潮
同一屆隨便一部參展片都是經典都好看的光景;)
最後再提一下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我很喜歡的地方
1. 光影的表演不落俗套,精采簡潔又點題,讚!
2. 每個得獎人宣布後都有一小段旁白重點提示這位影人的從影背景和軼事,貼心又有意義
3. 最佳「外語片」的回顧集錦、「劇作家」群像和「美國」群像的剪輯
都用影像訴說了電影迷人、惑人、傷人和救贖人的獨特魅力
PS: 補看後半段重播的最佳外語片片段
才發現費里尼比博格曼在奧斯卡吃香得多哩
Cheers!
Patsy "Gallagher"
--
We've got a lot of living to do
There's a door in my mind that's open wide
Come inside come inside...
Well music is my life and loved by me...
--Verve, THIS IS MUSIC
--
: : 頒獎典禮不過就是個遊戲
: : 不過若是可以讓大家一起參與的遊戲,得到樂趣就好啦
: : 不喜歡就不要看
: : 又沒有必要看什麼都要邊看邊罵,不是很浪費時間嗎? :P
: 我的另外個看法是
: 奧斯卡之外呢?
: 柏林影展呢?威尼斯影展呢?坎城影展呢?
: 更別提日舞影展
: 以及亞太影展
: 當然奧斯卡是全球最商業化的影展
: 不過在一個多元的社會裡頭
: 媒體以致於公民只關心美帝的奧斯卡時
: 我倒絕得有點遭受文化殖民的感覺
: 可能是我想的太多
: 但我說得也沒錯
來講講我這個已經連續 10 幾年早起守候奧斯卡直播現場的影癡的感想吧;)
其實說穿了為什麼我對奧斯卡「頒獎典禮」這麼死忠,還曾經七八點就爬起來看星光大道
(發現自己對奧斯卡頒獎典禮已經到了和看電影一樣不喜歡錯過片頭一定要從最開始看!)
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真是一場好看的年度大「秀」啊(儘管近年來整體的精采度不一)!
要時尚有時尚,要明星有明星,要脫口秀有脫口秀,要表演有表演(而且都是水準之上)
要作戲有作戲(頒獎人的姿態,領獎人的反應,沒得獎人的固作鎮定等等等等
↑ 每每要注意細節鏡頭帶到哪個明星,捕捉到什麼漏網的表情或者弦外音
以上 今年覺得很經典的是當終身成就獎得主 Ennio Morricone 用義大利文致詞
是整場的 一旁的克導先是露出困惑尷尬的表情,後來還要心虛瞄大字報口譯^^||
收看重點 然後鏡頭帶到台下的幾個明星,有人懂義大利文<葛妮絲派特羅>
有人不懂義大利文<凱特溫斯雷的表情真有趣:D>
有人不懂但是要裝懂的表情囧rz
當然還有梅姨配合台上兩位助理的招牌惡魔表情<靠九孔扮她真有像!>
每次都要有的全體起立鼓掌的戲碼:P
我也喜歡觀察幾個大獎得獎人的反應,儘管真情流露
但畢竟奧斯卡是曝光打知名度的最佳舞台,一定會有做戲的成分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考驗著尤其是演員拿捏呈現自我形象和星途的致詞表演
這一屆讓我覺得演得比較用力的是前副總統高爾一行人<不愧是政客啊>
女配角得主 Jennifer Hudson 也激動的很戲劇性
讓我真的有感動到的是男主角 Forest Whitaker(他"connection"那段
我差點泛淚@@)
總之看奧斯卡頒獎典禮就像在看全世界娛樂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集合最大的資源和一時之選的組合創造出效果最大的秀
喜歡看好戲的我,當然不會錯過這個一年一度被大大娛樂的時機:D
(此外說實話你轉播坎城威尼斯或者柏林影展頒獎典禮可能一點都不「好看」
因為它本來就不是「秀」,過程可能像奧斯卡不放在正規典禮頒科學技術獎那樣「無聊」
不過話說回來不在媒體大量曝光就喪失了某些影響力,這可能也是這些大影展
始終和「藝術片」劃上等號卻無法擁有美國奧斯卡的影響效應和效益的矛盾吧)
而至於奧斯卡頒獎典禮和電影本身的關係(附庸風雅之餘主要還是吹捧美國電影啦)
對我而言有起到影癡「複習」的效果
可以考考自己記得哪些電影哪些片段哪些影人還有明星^^
但是到底誰得獎,不過是茶餘飯後另一個很快就會遺忘的閒聊話題罷了,不用太認真
(倒是這一兩天還是會嚼舌根罵罵自己不認同的給獎標準和意識型態就是了:P)
板主提到「文化殖民」的議題值得我們在熱烈討論奧斯卡之餘冷靜下來想想它真正的價值
不過我覺得近年來歐洲四大影展各有自己評審團(尤其受到主席影響)的品味觀點侷限
選出來的片可能也不過是另一種意識型態和政治正確的展演,好像也不用太認真.....
(倒是讓我想起李又新那本《坎城威尼斯影展》在50,60高峰年代百花齊放各國佳片如潮
同一屆隨便一部參展片都是經典都好看的光景;)
最後再提一下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我很喜歡的地方
1. 光影的表演不落俗套,精采簡潔又點題,讚!
2. 每個得獎人宣布後都有一小段旁白重點提示這位影人的從影背景和軼事,貼心又有意義
3. 最佳「外語片」的回顧集錦、「劇作家」群像和「美國」群像的剪輯
都用影像訴說了電影迷人、惑人、傷人和救贖人的獨特魅力
PS: 補看後半段重播的最佳外語片片段
才發現費里尼比博格曼在奧斯卡吃香得多哩
Cheers!
Patsy "Gallagher"
--
We've got a lot of living to do
There's a door in my mind that's open wide
Come inside come inside...
Well music is my life and loved by me...
--Verve, THIS IS MUSIC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Ina
at 2007-03-01T09:04
at 2007-03-01T09:04

By Daph Bay
at 2007-03-01T21:42
at 2007-03-01T21:42

By Joe
at 2007-03-04T20:40
at 2007-03-04T20:40

By Anonymous
at 2007-03-07T22:51
at 2007-03-07T22:51

By Jake
at 2007-03-11T01:08
at 2007-03-11T01:08

By Quanna
at 2007-03-15T20:08
at 2007-03-15T20:08

By Gilbert
at 2007-03-19T22:38
at 2007-03-19T22:38

By Harry
at 2007-03-22T01:15
at 2007-03-22T01:15

By Annie
at 2007-03-24T08:11
at 2007-03-24T08:11

By Hedda
at 2007-03-26T15:53
at 2007-03-26T15:53

By Caitlin
at 2007-03-27T17:12
at 2007-03-27T17:12

By Elizabeth
at 2007-03-28T20:31
at 2007-03-28T20:31

By Erin
at 2007-03-29T03:35
at 2007-03-29T03:35

By Charlotte
at 2007-04-02T00:13
at 2007-04-02T00:13

By Heather
at 2007-04-03T23:44
at 2007-04-03T23:44

By Puput
at 2007-04-07T01:07
at 2007-04-07T01:07
Related Posts
變形金剛

By Edward Lewis
at 2007-02-25T23:45
at 2007-02-25T23:45
衝擊效應(Crash)

By Gilbert
at 2007-02-25T21:00
at 2007-02-25T21:00
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By Zora
at 2007-02-25T16:21
at 2007-02-25T16:21
"竊聽風暴"觀後感(內有劇情)

By Charlotte
at 2007-02-25T13:09
at 2007-02-25T13:09
〔心得〕奇愛博士

By Freda
at 2007-02-25T11:46
at 2007-02-25T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