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棒球的兒童電影,沈可尚導演談《野球孩子》 - 紀錄片

Puput avatar
By Puput
at 2009-08-20T13:30

Table of Contents

關於棒球的兒童電影,專訪沈可尚導演談《野球孩子》
訪問、整理/林木材、Kite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11588338


木:關於《野球孩子》,放映週報先前有做過很棒的訪問了,這次主要
就針對其他的部分進行訪問。我想先請導演先談談開拍《野球孩子》時
的前置作業是如何進行的。

沈:前置作業一開始焦點不明,因為同是棒球這個主題裡有這麼多東西
可以拍。後來開過幾次會討論方向。最後結果是,我覺得「少棒」是我
比較感興趣的,畢竟從一開始我就不是很想討論所謂的「棒球」議題。

今天如果去拍攝職棒、成棒、金龍旗的歷史,容易掉入一個議題,我本
身對議題的取向有一點抗拒。那時候知道要拍棒球,有興趣是因為自己
喜歡看棒球。但是什麼樣的題目會讓你有熱度想去拍,其實在一開始都
還沒有出現。

後來是因為做田野調查而找到了張茂三教練,他曾在「台灣棒球百年系
列」的報導節目中出現過。我們先後和教練與小朋友碰面,那個晚上我
想了很多。

在一個大屋子裡,有一位大人和一群小朋友,而他們住在一起,這個畫
面非常吸引人。但情況顯然有一點奇妙,這不是一般家庭的配置。而是
一位教練帶著小朋友睡在一起,我對於教練有點像爸爸這件事感到好奇。

那天晚上我們和小朋友初步聊天。小朋友知道我們是媒體,知道有攝影
機存在,因此都有一種刻板印象。然後我們問的問題也很刻板,比如:
「你們將來長大要做什麼?」、「你的夢想是什麼?」、「你的偶像是
誰?」

我發現每個小朋友回答都還蠻像的,每個人都想當鈴木一朗、王建民。
這時,我開始覺得有一點奇怪。心裡想著,這是真的嗎?小朋友真的是
這樣嗎?他們那天晚上都很緊張,不管說什麼都要看教練一眼。

木:在那個時候就有拍攝了嗎

沈:有。就是現在放在部落格裡頭的那些片段,背景是白色的。那天回
來在火車上我就一直思考著該拍嗎?要拍什麼?老實講,真的很模糊。
不過我如果真的要選擇的話,一個少棒隊的童年會是吸引我的條件之一
。而比較不是原住民議題,或者少棒教育議題。

小朋友的童年的確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點,也可能有受到《山村猶有讀書聲》
等等以孩子為主的紀錄片的影響。但對這個題目我是陌生的,因為以前我
不特別喜歡小孩子,也不知道怎麼跟他們相處。但我總覺得小孩子一定有
點什麼可以拍吧,就是這樣的感覺。

後來我跟公共電視溝通說,我不是要拍一個棒球電影,而是要拍一個兒童
電影。他們沒有反對,所以我就開始做了。

木:接下來的問題跟拍攝規劃和大綱有關。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是,影片結
束時跑工作人員表的時候,有「編劇」,是您跟廖敬堯導演的名字。但在
一般的紀錄片是不會掛上編劇的,所以我在想您在事前拍攝的設定上,是
不是有一些特別的考量與規劃?

沈:因為我並不是一個很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從以前拍紀錄片到現在,常
常要花很大的功夫去想像,而我也必須將這樣的想像打字紀錄下來,這個
東西在我工作的每一天都在變化。

譬如說我會有「角色塑造」─楊聖偉是什麼樣的人,我就把每天的心得寫
進去,把他們明天可能會做什麼寫進去,今天拍了什麼寫進去,一直會換
來換去,一直去揣想我現在要塑造這個角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然
後他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如果他的畫面是在片子中的某一段,那我
明天應該去拍什麼,今天拍的東西是不是如預期。所以與其說想腳本,倒
不如說它像拍攝時的一份觀察心得的整理。

但事實證明,所有的揣測都是無效的。它大概只是指引你在每一天的時間
裡,去拍攝什麼而已。

所以如果說要到劇本的程度來講,其實是已經把畫面抓完了。我的剪接方
法並不是寫好一個腳本然後剪,我是從頭到尾把整個素材看一遍,然後我
覺得這場有意思,也就是說我可以替這場下一個定義時,我就會先把這場
的畫面抓出來。

《野球孩子》最後我抓出了140幾場的畫面,稍微剪過,然後我給每場一個
題目和一個標題,從這個標題裡面去排列組合,決定什麼東西要捨棄、留
下,誰在前誰在後。所以,如果真的要提腳本的話,到那一個階段才比較
像是腳本。

木:我知道《野球》的毛帶好像拍了三百多捲,通常是怎麼決定在現場開
關機的時間呢?或者鎖定哪些人物?

沈:這跟我剛剛講的每天要寫的東西有關。譬如說,什麼東西會誘使你去
馬志恩的班級上拍,而不是去其他人的班上拍。可能就是因為前一天你觀
察到馬志恩上自然課的時候不專心,他在偷偷看某個女生的時間遠遠超出
預期。接下來你就會猜,是不是他正在談戀愛,所以第二天你就會忍不住
想要去跟拍馬志恩。

或者說你今天發現陳育軒功課很好,但是他旁邊的陳凱文,數學好像算不
出來。你就會想說,明天有一堂數學課,那我們是不是就去拍他。

諸如此類,每天都在猜測這些拍攝的對象,誰可能會發生什麼。假如我可
以想像到,或者是我可以意識到一些跟我自己小時候比較類似的情節,就
會嘗試選擇去拍攝。

至於開關機的決定。開機的時間比較隨意,因為一開始我就決定要等待了
,這跟我拍《賽鴿風雲》的經驗有關。

我記得《賽鴿》第一場比賽的時候我嚇到了,當你發現事情發生的時候才
開機,永遠都拍不到東西,事情已經發生完畢了。所以我從拍《賽鴿風雲》
開始就已經習慣,當你發現有些東西是無可取代且臨時發生,基本上關機
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但,一直開機又會很沒安全感,會常自問現在到底在拍什麼的呢?所以開
機的時間永遠是─「好,現在就開始等待吧」。

關機的時候通常是到自己已經沒有耐性了,覺得我已經等了18分鐘了,對
象就只是在算數學啊。我會先忍耐,然後關機,看看等一下會發生什麼事
。但是我通常不會離開,會等待完一整個時段,比如說數學課已經上完了
,下一堂課要開始了,我和攝影機才會離開。

所有的等待大概都是這個樣子的。我記得前幾月拍攝的東西幾乎都沒有用
進片子裡,因為會有一種焦慮,好像這邊也在發生事情,那邊也在發生事
情,等下又要練球,或者其他的事情,有那麼多拍攝的對象。

那種焦慮會變成拍攝有點蜻蜓點水,回去看帶子就會在想我到底在拍什麼,
我只不過在拍一些生活花絮,覺得很奇怪,反而是我原本預期小孩子比較
動人私密的那些東西,我怎麼一秒都拍不到。所以我後來就發現不對,真
的要很有耐心,必須賭了!

一直拍到這個對象下一堂上課,你決定要拍這個對象就賭了拍下去。什麼
都不要管,假裝外面沒有發生事情,就在這裡等待。所以每次人家問我拍
紀錄片最大的障礙,其實我覺得是自己的耐心,因為真的太沒安全感了。

毛帶的三百多個小時裡面,其實被拿掉的大概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在拍什
麼的。拍小朋友考試就在那邊考啊,想說他們會不會作弊呢?結果也沒有
;或者考不好會不會被老師罵呢?結果也沒有啊。其實有太多事情就跟我
們小時候發生的一樣,就是沒什麼啊,沒什麼的東西拍了很多。所以開機
就是決定開始等待了,關機就是在失去耐性的時候。

木:這個片子的工作人員好像主要有三個,這跟您過去拍紀錄片的團隊狀
況是一樣的嗎?

沈:嗯,一樣。其實因為我自己也攝影,所以我覺得三個人的團隊是蠻好
的狀態。因為當你今天要拍的東西是短期的時候,比如半年之內或者三個
月之內的,的確比較可能擁有比較充沛的人力去作業比較不那麼辛苦。但
如果拍攝案是一開始我就決定要從頭跟到尾,那經費就要使用在比較少的
人力上頭,才能支撐比較久的時間。

木:三個人如何分配工作,是兩個攝影一個收音嗎?

沈:基本上是我跟敬堯若有一個人不在,就是因為有時候一個人必須同時
去接另外的案子來支撐這個拍攝案。當三個人都在的時候,基本上是我來
決定今天拍攝的行程,現場是敬堯拍攝,我告訴他大概要拍什麼,以及拍
攝尺寸的決定,我決定要離開還是繼續拍攝等等;小伍是負責溝通協調,
負責一些事務的處理。

如果今天其中一個人不在的時候,就變成留下來的那個人要決定,但我們
一定會先討論說,我覺得我最近觀察到的誰是拍攝的重心,譬如說李啟文
是這星期的重心,或者馬至恩是這幾天的重心,大致上是這樣。到了比賽
的時候,就變成多機模式,拍攝比賽時同時共有六部攝影機,拍《賽鴿風
雲》的時候到比賽也是這樣子的規模。分工沒有很精準,有點導演兼攝影
、公關事務之類的。

K:那打燈和收音的部份?

沈:打燈的部份大概都是我們自己輪流打。我跟敬堯認識很久了,從大學
時期他的作業都是我當攝影,我的作業就是他當攝影,所以我們兩個合作
彼此不用溝通也會明白。即使在隨機的狀態時,誰負責立刻打燈、收音,
誰負責架攝影機,都是可以很快溝通的。

K:所以原則上這三項工作是兩個人隨機的在調整負責?

沈:對,但是,拍攝到第四個月的時候,回頭看之前拍攝的東西,發現聲
音不行。因為拍攝小朋友的鏡頭,如果聲音是用比較普通的,那戲劇性就
不見了。

到第四個月的時候,有特別請收音人員來用比較好的器材收音。但是他不
可能像我們一樣全天守候,所以變成我必須要決定,哪幾天需要特別發收
音人員來。

有時候我會決定這個星期不拍練球,專心拍小朋友上課跟回家的畫面,這
時就會需要收音人員在;但如果這星期的重心在比賽和練球,自己收音即
可。小朋友細微的東西真的是需要好的收音才捕捉的到。

因為我前幾個月拍的東西我自己看到有點嚇到,除了說拍攝的東西沒有焦
點,一直拍練球打球。其實練球打球對觀眾而言,是一樣的東西。不像體
操,你會不會翻,有沒有翻成功,觀眾一看就知道。

打棒球的「厲害」與否比較難以看出來。拍《賽鴿風雲》的經驗影響我很
多,有一些東西是不管你拍多少,觀眾其實是看不懂的。我們前幾個月就
是在拍這些,而我們也太急躁,一直期待每天都有東西可以拍,都有好東
西。所以一直到處拍,很浮躁,聲音也沒有戲劇張力,拍了很多無效的東
西。所以前三、四個月的東西都不行。

木:這個片子後來是拍了多久?

沈:拍了一年,後製作業也將近一年。剪完的時候已經是隔年的四、五月
了(2006~2007)。

K:您說的這個情形,是只有發生在《野球孩子》,還是您拍紀錄片都有
這樣的狀況?

沈:我覺得拍紀錄片有個特質,很像寫作者決定去「寫」一篇文章。但當
你一個不小心,你的寫法很可能和過去得到的資訊重疊而不自知。寫下來
的好像不是你的想法,而是匯集了很多資料資訊後的心得,反而自己怎麼
看待這事情則是模糊的。

我每次拍紀錄片的前幾個月都有這樣的焦慮,都是幾個月之後,慢慢消化
東西到一個程度,除了你已經理解了這篇文章該怎麼寫,對形式有了自信
,才寫的下去。不然就是一直寫一直揉掉,一直寫一直揉掉,我每一次都
這樣子。

K:這也取決於你使用HD、HDV才有可能嗎?因為如果你使用膠捲來拍攝的
話幾乎是不可能的。

沈:對,我原本是極端抗拒數位機器的人,因為是我學膠捲的,覺得數位
是什麼玩意,這像話嗎這…。但老實說,會去拍紀錄片和數位媒材的的改
進有極大的關係,因為當我知道我要去拍這東西時,拿數位機器比膠捲負
擔輕多了,也比較敢放手去書寫。

所以我去瑞士真實影展,看到很多歐洲紀錄片用35厘米膠捲拍的時候,覺
得「侷限」與「威力」並存。厲害的是,有些片還是控制了高手化和自由
書寫的平衡。

這些35膠捲的片以些高度控管的模式拍攝,的確像是在看紀錄片,但有它
的樂趣;但如果今天題材有賭博性,就像《賽鴿》與《野球》未來充滿不
確定,如果樣拍,可能拍一半就要準備跑路了。控管程度高的話,我覺得
追求高手化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不是的話,不用數位媒材拍那真的太可怕
了。


木:剛剛您提到思考觀眾,是在拍攝四個月後才想到這件事情。但之前拍
《賽鴿》的時候,因為是國家地理頻道出資,所以理應在拍攝前就會先意
識和考量到觀眾接受度,以及不同文化的觀眾是否能看懂。我接下來想請
問,那麼《野球》是在拍攝的時候已思考觀眾,然後剪接又思考一次觀眾
嗎?

沈:應該這麼說。《賽鴿》的說故事方法,或者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
這種,有種非常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旁白」。

基本上旁白說什麼,觀眾就會相信。但是這種有效率的方法並不適用於野
球,所以我一開始就決定了我不想要訪問,因為我可以想像出小孩子會回
答些什麼,大概就是那些。而我也不想藉由訪談去誘導太多想給觀眾聽的
東西,這不是我的預想。

所以在拍攝之前,在那四個月的毛燥之前,我所預想以及決定的是,這是
一部劇情片。但劇情來自於哪呢?來自於日常生活。我要從瑣碎的日常生
活中拼湊出一個劇情,真正的拼揍工作是在剪接的時候發生的。

木:另外我想請問,《野球》呈現比賽的畫面,用了很多字卡來說明現在
發生了什麼,而且也非常明顯地表露自己的立場,我很好奇為什麼採用這
樣的方式?

沈:本來完成第一版的時候,一張字卡都沒有。我整個剪完之後覺得很不
錯,這就是我要的,就拿給很多人看。我記得拿給中影的剪接師曉東看,
他看完說:「可尚,這太棒了。」後來拿給公共電視看,有個製作人說:
「這部片好折磨人,我已經睡了三遍,片子還沒有演完。」聽完之後我自
己就很緊張,拿給更多人看。

結果發現一個很明顯的情況,會對這個版本有興趣的人,都覺得這是一部
形式特殊的紀錄片,沒有訪談和字卡,單純呈現生命的純粹,他們大多是
喜歡藝術電影的人;相對的另一個反應,則是普遍覺得看片「好辛苦、好
辛苦」。但是我又不肯放手,我就是要這樣阿,可是交片給公共電視也交
不過呀,呈現一種拉鋸。

之後陸續剪了兩個版本,看起來都是藝術形式比較突出的紀錄片。除了少
數喜歡藝術電影的觀眾會支持你一票之外,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昏昏欲睡。

當時我出國了一趟,回台灣的時候心理想著勢必要面對這個問題,於是我
就回想著我當初拍這部片到底要做什麼?左想右想、左想右想之後,我發
現我所回想起來的,都是這些孩子的臉。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因為我沒
有打算讓觀眾很愛這群小孩子,我只是偷偷地想讓觀眾愛我。我思考著,
「馬的,這怎麼對呢!」

後來我跟敬堯講,他趁我不在的時候有稍微修一下片子,於是我又看一次。
看的過程中一直手抓著頭,覺得怎麼會這樣。因為當我想讓觀眾愛小孩,
而不是愛我的時候,我的觀念和感受已經變了。我跟敬堯說你先休息,我
要重剪,就開始刪去了很多段落,也加了很多段落,包括小朋友唱歌、洗
澡,然後我加了字卡。

這些字卡可以說非常的「無恥」,因為作者的情感表露無疑。這時候有點
掙扎,開玩笑!我可是學電影的人阿,怎麼可以這麼濫情的事。不過我的
中心想法是,無論如何,我就是希望觀眾可以喜歡片裡的小朋友。所以哪
怕我的情感很無恥那又如何,我就是和他們同一國,站在他們的立場上。
不管了,就這麼做吧。

完成之後我先拿給黃茂昌製片看,他看完說「不錯」;中影的曉東看完說
:「怎麼可以這樣呢,要有一點距離呀,之前的理性很好呀…」;

而我老婆看的時候,我很緊張不敢待在家,到外面去亂晃,看完之後老婆
打電話給我:「不錯耶!之前我看片都像暈船,看不懂比賽的狀況,也不
知道誰是誰,但現在我認識了片裡那些小孩。」聽完之後我就有點放心,
因為剪接師廖慶松看之前的版本也有類似的說法,就是說我好像站在「藝
術紀錄片之形式」以及「站在觀眾理解的角度」兩艘船上,不曉得哪邊比
較好,有點像暈船。

陳芯宜導演看完說:「你這字卡太誇張了啦!」但我不管了,我的目的就
是讓觀眾喜歡小孩,哪怕字卡干參與了情緒,但我覺得那是誠實的,所以
OK。


(未完待續。詳細內容,請看「紀工報‧第十一期」
http://docworker.blogspot.com)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收看「紀工報」!
http://docworker.blogspot.com/


--

All Comments

You are My Sunshine:《黑晝記》

Quintina avatar
By Quintina
at 2009-08-20T12:11
好久好久沒有像這樣,看完電影後失控地哭倒在一片淚海。 【拜啟】 「我們只擁有彼此,沒有其他了。」 電影的一開始,許爸爸一步步費力地走著,和《雜菜記》裡自己煮麵、社區巡守、看電視 、餵狗的活躍狀態大不相同。影像的紀錄確實是存在過的證據,對於時間所給予的改變, 真實呈現在眼前。病痛磨難鏡頭前的父親,也同時殘 ...

聚焦台北縣─北縣勘景計畫

Rae avatar
By Rae
at 2009-08-19T21:34
※ [本文轉錄自 Ourmovies 看板] 作者: cyz06 (傳說中的G3哪裡找?) 看板: Ourmovies 標題: [誠徵] 聚焦台北縣─北縣勘景計畫 時間: Wed Aug 19 21:31:21 2009 本公司籌製台北縣政府影音補助計劃─「北縣勘景全攻略」,廣徵大專院校影視相關科系 學生 ...

《音樂人生》有獎徵文活動第二波

Hazel avatar
By Hazel
at 2009-08-19T14:24
寫下您對《音樂人生》的觀後感,就有機會獲得謬斯客古典樂刊半年份 ■徵文期間:2009年8月18日~9月7日 ■投稿方式:請直接回應 本文 投稿 ■投稿須知與格式說明: 一、 文章字數約300~500字,來稿請自訂標題。 二、 上傳稿件請附姓名與E-mail,未附聯繫方式者視同棄權。 ■評選方式 ...

種樹的男人有出DVD嗎?

Rebecca avatar
By Rebecca
at 2009-08-18T10:35
我想買這部DVD 請問有出版嗎?在網路上查我沒有查到... 我知道有免費的線上收看,http://hichannel.hinet.net/media.do?id=58989 但我要給一些沒有網路的長輩看的。 謝謝~ - ...

蔡岳勳 將拍88水災重建紀錄片

David avatar
By David
at 2009-08-16T20:47
2009-08-15 劉宜/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趙又廷剛從馬來西亞、新加坡宣傳《痞子英雄》返台,得知災情嚴重,特地排開通告與導 演蔡岳勳、鄒承恩參加中視、中天《把愛傳出去》募款晚會。蔡岳勳除代表劇組捐出10萬 ,更宣布要花3年時間把重建過程拍成紀錄片,帶到全亞洲播放。  趙又廷昨一整天投身公益,下午他到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