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談 / 電影與導演 - 電影
By Poppy
at 2020-12-20T17:51
at 2020-12-20T17:51
Table of Contents
陳丹青,1953 年生於上海,因文革失學,於七十年代在贛南與蘇北兩地農村,
當知識青年 8 年其間自習繪畫,後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
1980 年代移居美國,業餘也發表文藝評論與隨筆。
--
節選自《談話的泥沼》,陳丹青著,2014 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電影與導演〉,本篇原刊於《晶報》,2008 年 7 月 21 日。
--
問:
為什麼表揚一個人時愛用「流氓」這個詞?
結果,被媒體廣泛引作標題,您又不滿,覺得被誤解了。
「流氓」這個詞,在您這兒,究竟是怎麼解讀的?
陳丹青:
大家太乖了嘛!我所謂的「流氓」,意思是草莽氣、野性、潑辣、敢作敢為,藐視陳規。
我說王家衛是「流氓」,是我看他在國際電影節上台領獎很坦然、很自信。
他的影像也是這樣,出拳很猛。第二天,報紙標題就變成:
「陳丹青:王家衛是流氓」——媒體這種做法,也很「流氓』。
問:
您熟悉中外電影史的經典,也見您在很多場合談論電影、電視劇,
這次很想和您系統聊聊對中國電影的認識與理解。
您似乎對三十、四十年代的老電影特別推崇?
陳丹青:
三十年代的導演未必就比現在的導演更懂電影文化,
他們健康活潑,非常直接,沒有教條,沒有扭曲。
那個大時代對了:左翼美學、浪漫主義、新文化運動,
當然,還有天然的市場意識——民國電影一上來就是市場規律說了算,政府不管
——民國導演的語境是對的,天時地利人和。
問:
可後來大陸這塊中國電影的傳統斷了,到香港去了。
陳丹青:
上海誕生了都市電影,五十年代拱手轉給香港。
「文革」後,第五代開了個新方向,第四代被忽略,很尷尬。
他們是 1964 年、1965 年左右電影學院畢業的,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導演,
剛出爐,「文革」就開始了,十年荒廢。他們的歷練學養其實比第五代深,
但他們把上一代電影美學帶到「文革」後,才玩了幾把,第五代就起來了。
其實第四代蠻好的,比如根據賈平凹小說改編的《野山》,還有《人生》,我很喜歡,
《沙鷗》、《青春祭》、《北京你早》,也好的,拍得正派,一五一十說故事。
第四代上不比第三代,下不比第五代,夾在當中,他們懷疑自己到底對不對。
八十年代誰都恐懼自己落後、不現實、不夠世界性,第四代在當時就多少有點過時了,
索性老老實實走老路子好,可是沒把握,怕落伍,其實真能跟謝晉那麼拍,也牛啊。
問:
正如您說的,藝術創作,有一股堅持自我和自信的「流氓氣」很重要。
第五代崛起,就正是因為他們在電影美學上的大膽變革。
陳丹青:
第五代崛起既不是大膽,也不是創新,而是「文革」太荒涼,
一結束,他們趕上好時候,第一波,所以是幸運的一代。
我跟他們同齡嘛,要我現在畫出《西藏組畫》,誰會留心?
第五代雖然最早在國際上拿獎,其實電影意識上到很晚才比較國際化、比較靠譜:
他們到中年才明白電影就是票房、是娛樂,此前都電影當成嚴肅文藝,當成大字眼。
我們這代人全這樣,我到現在還改不了。
第五代拍大片,無論如何推動了中國電影的商業意識、大趨勢對的。
中國大片的問題是推銷方式,是扭曲的市場,大片本身沒錯,
才剛開始,你能指望它怎樣?總得感謝先烈,它把自己給毀了!
第五代完成了轉型,不然中國電影還在「二戰」前後的世界電影模式裡。
但他們很難擺脫自己的問題:不會敘述,對電影的理解太偏重影像,
還是無產階級美學觀,乍一看好像份量蠻重的樣子,
迷戀悲劇感、大事件、大道理、膚淺的哲理,玩深沉,愁眉苦臉。
但第五代有幾部很好的,《秋菊打官司》、《藍風箏》,還有李少紅的《血色清晨》。
她拍出事闖禍的感覺特別好。
問:
到第六代,又顯然與第五代是截然不同的氣質,
開創了獨立電影的概念和運作方式,開始關注大時代背景下的個體經驗。
您對他們的整體出現和整體美學怎麼看?
陳丹青:
從張元開始,私人經驗進入電影,早期像《媽媽》、《兒子》、
包括《東官西官》,都好的。他本來可以弄得像蔡明亮,但張元是傷感一路,
蔡明亮的基調是絕望,拍私密的個體經驗,卻有強度有深度。
婁燁好像比較凶猛,至少他希望兇猛,
《蘇州河》有點感覺,還是有習作感,力度出不來。
他不滿足僅僅是個人經驗,想找那種有痛感,但爆發不出來的感覺。
總體說,第六代缺乏野心,第五代又野心太大。
賈樟柯內在、凝練,他不是第六代,年齡更小,
他對文學的把握比其他人強,他發現了中國的縣城。
他懂得同情和尊嚴,但不傷感。他一出道就接近侯孝賢一路,味道正,
義大利人當年就是這樣處理城市與人的敗落。
他迷戀布列松,起點和趣味比第五、第六代高。
我到紐約後聽說第五代起來,很期待能看到像賈樟柯那路電影,
結果《黃土地》剛開始就一八路軍,一陝北女孩,
我一看,還是革命電影老符號,我寧可看老革命的老電影。
問:
當代電影人裡,有兩個人不太好劃歸,可又不得不挑。
一個姜文,一個馮小剛。按您的分法,都是有「流氓」氣的那類人。
陳丹青:
姜文無疑是二十年來最有才華的導演。
《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創兩紀錄:
一個是「文革」的質感終於拍對了,雖然是側面的小故事,
但那種野蠻和生氣!其他「文革」電影總是概念,不對。
一是抗日戰爭的質感對了,佔領者和被佔領者的日常關係,
那種悲劇中的喜劇感和荒謬感......
第五代導演在尋找電影、想像電影,姜文直接給你電影。
《太陽照常升起》沒前兩部成功。才華、張力、激情、都還在,幾個片段也很精彩,
但可能他太久沒拍電影了,太當回事兒了,用心太重,前面兩部多流暢。
我也老吃這種虧,太存心太使勁的東西,結果弄砸。
創作跟拉屎一樣,別管那麼多,劉小東他不管,畫了再說,畫著畫著,忽然有一張特棒!
要保持做,但電影不像畫畫,太難了。
可是姜文哪怕小製作,遊戲作品,也要保持做。
他可能是上我們這代人的當,要牛逼!要重大!
他絕對有才華,可《太陽》有點擰巴,至少我沒被騙進去,
《陽光燦爛》我看一分鐘就被騙進去了,那是九十年代最精彩的電影。
姜文有流氓氣,但他其實是很細膩很敏感的一個人,對音樂超級敏感。
以我和他接觸,他想做有教養的紳士,只是模樣擺脫不了銀幕上那個硬漢。
問:
那馮小剛呢?怎麼看《集結號》?
陳丹青:
我佩服小剛,江湖流氓!他一上來就走大眾路線,抓票房。
中國的壞習慣是你弄藝術,你牛逼,你玩通俗,你就低一檔——完全胡扯!
美術史絕大部分經典是訂件,是活兒。推動中國電影向市場化轉型,小剛居功。
電影本來就是娛樂嘛,賀歲片一年一年拍,瞧著就越來越會拍了,然後就換湯藥。
我喜歡《集結號》,內地戰爭電影美學跨一大步,
真實美學,子彈怎麼打進去,血怎麼噴出來,髒啊,血腥啊!
雖然還沒到位,雙方火力的方位、距離、切換,還不精確,
對話還有概念,但這一步終於走出去了。
第二,這部電影的主題不是戰爭,而是戰後待遇的問題。
他將殘酷、不公正和人道主義、愛國主義攪拌起來。
小剛是個狡猾的人,電影必須狡猾。
問:
還有其他你佩服的電影人嗎?
陳丹青:
當然有啊!顧長衛被忽略了。
中國被高度關注的作品,往往並不怎樣,好東西真的出來,又不太被關注。
八十年代我期待第五代電影,以為是《孔雀》、《立春》那樣的電影,
結果到新世紀才出現。想想也是,成熟需要過程。
《立春》勾起我所有知青時代在下面的記憶,那才是真的中國,
早該有這樣的電影,內地的荒敗,小地方,小人物,
顧長衛懂得用荒謬和喜感表達哀痛,那種自卑、萎縮、瘋狂的嚮往。
我看了不斷爆笑、不斷流淚。王彩玲很難忘,中國觀眾從不喜歡赤裸裸的真實。
文藝人喜歡,可是文藝人在中國就像王彩玲和那位同性戀在小城一樣孤單。
那位同性戀只有幾筆,寫得好、演得好、處理得好,
在監獄裡他踮起腳來,然後雙手伸給獄警,等著手銬。
問:
我看您和韓寒在《零點風雲》裡有言:
「上海現在太乖了,其實上海人從前不買帳的。」
顯然,「太乖」在您看來是一種群體性、社會性現象。
從藝術創作層面來說,為什麼現在不出「流氓」,或著說,不容易出大師了?
陳丹青:
全世界的問題是商業化。
過度體度化的商業文明毀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好的那股勢頭。
費里尼、帕索里尼、貝托魯奇、安東尼奧尼,這種大蟲現在沒有了。
理想主義時代在全球範圍結束了,消費時代開始。
消費時代不出英雄,各種經驗越來越平面化。
它會出一些乾淨的作品,很好玩,但命根子短。
中國的問題是雙重的。一個是商業化逼上來,一個是體制的老疙瘩。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不斷攻破體制的過程。
越改革,越尷尬,最後要碰到核心那一塊,硬得狠,啃不下來。
譬如電影分級制度一旦實行,不是問題解決,而是問題剛開始。
你一分,色情電影怎麼辦?成人雜誌怎麼辦?然後成人業又怎麼辦?
中國成人業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可是不合法,不管理。太多問題跟在後面。
電影局官員大概也想改革、改進,可是走到邊上,你敢跨過去嗎?
好,又退回來,繃著,拖著,就這樣,所有領域都一樣。
相對西方陣痛式的改革療法,中國人懂漸進、審慎,這麼大國家,是對的,不能急,
可是文藝創作會倒霉。你怎能要求天才「漸進」、「審慎」?
文藝也給一起拖著,不死不活。
我沮喪什麼?就是那麼多年輕藝術家,聰明、有前途,趕上好時候,
可野心太有限,野性太少。能成功賣幾個盤,開心死了。
野心不是拿大獎,而是做大事,做英雄。
從五四到我們這一代,都有點英雄情結。理想主義包括英雄情結。
現在的年輕人終於有了空間,可能性比我們大多了,可是不瘋狂,不拼命了。
問:
韓寒應該不在之列吧?
陳丹青:
你看,五、六十年代的文藝人才,很多都是北京和上海冒出來的,
現在一流人才通常出在大城市外圍層面,
韓寒是上海郊區金山人,賈樟柯是山西小縣城人,
崔健是朝鮮族人,原來是吹號的,很邊緣,
劉小東家在東北一個區間火車站。
如今大城市人的「性功能」越來越弱,家畜化了,還保留野性的都是草莽地帶的種,
美國也一樣,純白人的文藝早已被黑人和南美人影響了,變質了。
問:
您怎麼看現在的明星制?喜歡明星制下培養出來的明星演員嗎?
陳丹青:
明星制好啊,和上海三十年代傳統不就接上了?
可明星不是你培養了就會出來,大陸十三億人,
你跟香港明星、美國明星的概率比比看?沒法比。
中國好演員有,但好導演、好製片太有限。
我喜歡的演員大多都是演電視劇的,而且是演配角的,不太被注意。
我喜歡流氓氣的孫紅雷、陳寶國、王志文、陳道明,都好的。
不出大明星,不是演員的問題,是導演的問題。《立春》那位演同性戀的演員多棒啊!
問:
您怎麼看徐靜蕾?
陳丹青:
蠻安靜的一個人。需要有個她,平衡好多大學生的青春夢,
她不是鄰家女孩,而是廣義的「同學」或「同事」,
每個人都「認識」她,可以「找」她,和她虛擬交談,
男生們可以有點輕微的性幻想,不是嗎?
明星通常可望不可即,但網路加上「老徐」、「明星」和「同學」都有了。
我佩服她去拍電影。所有拍電影的人我都佩服,多麻煩的一件事啊。
--
原文結束。
--
題外話:
最近在看陳丹青的書,發現這篇挺有意思的,
所以繕打上來分享,如果有錯字還請指教。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知識青年 8 年其間自習繪畫,後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
1980 年代移居美國,業餘也發表文藝評論與隨筆。
--
節選自《談話的泥沼》,陳丹青著,2014 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電影與導演〉,本篇原刊於《晶報》,2008 年 7 月 21 日。
--
問:
為什麼表揚一個人時愛用「流氓」這個詞?
結果,被媒體廣泛引作標題,您又不滿,覺得被誤解了。
「流氓」這個詞,在您這兒,究竟是怎麼解讀的?
陳丹青:
大家太乖了嘛!我所謂的「流氓」,意思是草莽氣、野性、潑辣、敢作敢為,藐視陳規。
我說王家衛是「流氓」,是我看他在國際電影節上台領獎很坦然、很自信。
他的影像也是這樣,出拳很猛。第二天,報紙標題就變成:
「陳丹青:王家衛是流氓」——媒體這種做法,也很「流氓』。
問:
您熟悉中外電影史的經典,也見您在很多場合談論電影、電視劇,
這次很想和您系統聊聊對中國電影的認識與理解。
您似乎對三十、四十年代的老電影特別推崇?
陳丹青:
三十年代的導演未必就比現在的導演更懂電影文化,
他們健康活潑,非常直接,沒有教條,沒有扭曲。
那個大時代對了:左翼美學、浪漫主義、新文化運動,
當然,還有天然的市場意識——民國電影一上來就是市場規律說了算,政府不管
——民國導演的語境是對的,天時地利人和。
問:
可後來大陸這塊中國電影的傳統斷了,到香港去了。
陳丹青:
上海誕生了都市電影,五十年代拱手轉給香港。
「文革」後,第五代開了個新方向,第四代被忽略,很尷尬。
他們是 1964 年、1965 年左右電影學院畢業的,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導演,
剛出爐,「文革」就開始了,十年荒廢。他們的歷練學養其實比第五代深,
但他們把上一代電影美學帶到「文革」後,才玩了幾把,第五代就起來了。
其實第四代蠻好的,比如根據賈平凹小說改編的《野山》,還有《人生》,我很喜歡,
《沙鷗》、《青春祭》、《北京你早》,也好的,拍得正派,一五一十說故事。
第四代上不比第三代,下不比第五代,夾在當中,他們懷疑自己到底對不對。
八十年代誰都恐懼自己落後、不現實、不夠世界性,第四代在當時就多少有點過時了,
索性老老實實走老路子好,可是沒把握,怕落伍,其實真能跟謝晉那麼拍,也牛啊。
問:
正如您說的,藝術創作,有一股堅持自我和自信的「流氓氣」很重要。
第五代崛起,就正是因為他們在電影美學上的大膽變革。
陳丹青:
第五代崛起既不是大膽,也不是創新,而是「文革」太荒涼,
一結束,他們趕上好時候,第一波,所以是幸運的一代。
我跟他們同齡嘛,要我現在畫出《西藏組畫》,誰會留心?
第五代雖然最早在國際上拿獎,其實電影意識上到很晚才比較國際化、比較靠譜:
他們到中年才明白電影就是票房、是娛樂,此前都電影當成嚴肅文藝,當成大字眼。
我們這代人全這樣,我到現在還改不了。
第五代拍大片,無論如何推動了中國電影的商業意識、大趨勢對的。
中國大片的問題是推銷方式,是扭曲的市場,大片本身沒錯,
才剛開始,你能指望它怎樣?總得感謝先烈,它把自己給毀了!
第五代完成了轉型,不然中國電影還在「二戰」前後的世界電影模式裡。
但他們很難擺脫自己的問題:不會敘述,對電影的理解太偏重影像,
還是無產階級美學觀,乍一看好像份量蠻重的樣子,
迷戀悲劇感、大事件、大道理、膚淺的哲理,玩深沉,愁眉苦臉。
但第五代有幾部很好的,《秋菊打官司》、《藍風箏》,還有李少紅的《血色清晨》。
她拍出事闖禍的感覺特別好。
問:
到第六代,又顯然與第五代是截然不同的氣質,
開創了獨立電影的概念和運作方式,開始關注大時代背景下的個體經驗。
您對他們的整體出現和整體美學怎麼看?
陳丹青:
從張元開始,私人經驗進入電影,早期像《媽媽》、《兒子》、
包括《東官西官》,都好的。他本來可以弄得像蔡明亮,但張元是傷感一路,
蔡明亮的基調是絕望,拍私密的個體經驗,卻有強度有深度。
婁燁好像比較凶猛,至少他希望兇猛,
《蘇州河》有點感覺,還是有習作感,力度出不來。
他不滿足僅僅是個人經驗,想找那種有痛感,但爆發不出來的感覺。
總體說,第六代缺乏野心,第五代又野心太大。
賈樟柯內在、凝練,他不是第六代,年齡更小,
他對文學的把握比其他人強,他發現了中國的縣城。
他懂得同情和尊嚴,但不傷感。他一出道就接近侯孝賢一路,味道正,
義大利人當年就是這樣處理城市與人的敗落。
他迷戀布列松,起點和趣味比第五、第六代高。
我到紐約後聽說第五代起來,很期待能看到像賈樟柯那路電影,
結果《黃土地》剛開始就一八路軍,一陝北女孩,
我一看,還是革命電影老符號,我寧可看老革命的老電影。
問:
當代電影人裡,有兩個人不太好劃歸,可又不得不挑。
一個姜文,一個馮小剛。按您的分法,都是有「流氓」氣的那類人。
陳丹青:
姜文無疑是二十年來最有才華的導演。
《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創兩紀錄:
一個是「文革」的質感終於拍對了,雖然是側面的小故事,
但那種野蠻和生氣!其他「文革」電影總是概念,不對。
一是抗日戰爭的質感對了,佔領者和被佔領者的日常關係,
那種悲劇中的喜劇感和荒謬感......
第五代導演在尋找電影、想像電影,姜文直接給你電影。
《太陽照常升起》沒前兩部成功。才華、張力、激情、都還在,幾個片段也很精彩,
但可能他太久沒拍電影了,太當回事兒了,用心太重,前面兩部多流暢。
我也老吃這種虧,太存心太使勁的東西,結果弄砸。
創作跟拉屎一樣,別管那麼多,劉小東他不管,畫了再說,畫著畫著,忽然有一張特棒!
要保持做,但電影不像畫畫,太難了。
可是姜文哪怕小製作,遊戲作品,也要保持做。
他可能是上我們這代人的當,要牛逼!要重大!
他絕對有才華,可《太陽》有點擰巴,至少我沒被騙進去,
《陽光燦爛》我看一分鐘就被騙進去了,那是九十年代最精彩的電影。
姜文有流氓氣,但他其實是很細膩很敏感的一個人,對音樂超級敏感。
以我和他接觸,他想做有教養的紳士,只是模樣擺脫不了銀幕上那個硬漢。
問:
那馮小剛呢?怎麼看《集結號》?
陳丹青:
我佩服小剛,江湖流氓!他一上來就走大眾路線,抓票房。
中國的壞習慣是你弄藝術,你牛逼,你玩通俗,你就低一檔——完全胡扯!
美術史絕大部分經典是訂件,是活兒。推動中國電影向市場化轉型,小剛居功。
電影本來就是娛樂嘛,賀歲片一年一年拍,瞧著就越來越會拍了,然後就換湯藥。
我喜歡《集結號》,內地戰爭電影美學跨一大步,
真實美學,子彈怎麼打進去,血怎麼噴出來,髒啊,血腥啊!
雖然還沒到位,雙方火力的方位、距離、切換,還不精確,
對話還有概念,但這一步終於走出去了。
第二,這部電影的主題不是戰爭,而是戰後待遇的問題。
他將殘酷、不公正和人道主義、愛國主義攪拌起來。
小剛是個狡猾的人,電影必須狡猾。
問:
還有其他你佩服的電影人嗎?
陳丹青:
當然有啊!顧長衛被忽略了。
中國被高度關注的作品,往往並不怎樣,好東西真的出來,又不太被關注。
八十年代我期待第五代電影,以為是《孔雀》、《立春》那樣的電影,
結果到新世紀才出現。想想也是,成熟需要過程。
《立春》勾起我所有知青時代在下面的記憶,那才是真的中國,
早該有這樣的電影,內地的荒敗,小地方,小人物,
顧長衛懂得用荒謬和喜感表達哀痛,那種自卑、萎縮、瘋狂的嚮往。
我看了不斷爆笑、不斷流淚。王彩玲很難忘,中國觀眾從不喜歡赤裸裸的真實。
文藝人喜歡,可是文藝人在中國就像王彩玲和那位同性戀在小城一樣孤單。
那位同性戀只有幾筆,寫得好、演得好、處理得好,
在監獄裡他踮起腳來,然後雙手伸給獄警,等著手銬。
問:
我看您和韓寒在《零點風雲》裡有言:
「上海現在太乖了,其實上海人從前不買帳的。」
顯然,「太乖」在您看來是一種群體性、社會性現象。
從藝術創作層面來說,為什麼現在不出「流氓」,或著說,不容易出大師了?
陳丹青:
全世界的問題是商業化。
過度體度化的商業文明毀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好的那股勢頭。
費里尼、帕索里尼、貝托魯奇、安東尼奧尼,這種大蟲現在沒有了。
理想主義時代在全球範圍結束了,消費時代開始。
消費時代不出英雄,各種經驗越來越平面化。
它會出一些乾淨的作品,很好玩,但命根子短。
中國的問題是雙重的。一個是商業化逼上來,一個是體制的老疙瘩。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不斷攻破體制的過程。
越改革,越尷尬,最後要碰到核心那一塊,硬得狠,啃不下來。
譬如電影分級制度一旦實行,不是問題解決,而是問題剛開始。
你一分,色情電影怎麼辦?成人雜誌怎麼辦?然後成人業又怎麼辦?
中國成人業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可是不合法,不管理。太多問題跟在後面。
電影局官員大概也想改革、改進,可是走到邊上,你敢跨過去嗎?
好,又退回來,繃著,拖著,就這樣,所有領域都一樣。
相對西方陣痛式的改革療法,中國人懂漸進、審慎,這麼大國家,是對的,不能急,
可是文藝創作會倒霉。你怎能要求天才「漸進」、「審慎」?
文藝也給一起拖著,不死不活。
我沮喪什麼?就是那麼多年輕藝術家,聰明、有前途,趕上好時候,
可野心太有限,野性太少。能成功賣幾個盤,開心死了。
野心不是拿大獎,而是做大事,做英雄。
從五四到我們這一代,都有點英雄情結。理想主義包括英雄情結。
現在的年輕人終於有了空間,可能性比我們大多了,可是不瘋狂,不拼命了。
問:
韓寒應該不在之列吧?
陳丹青:
你看,五、六十年代的文藝人才,很多都是北京和上海冒出來的,
現在一流人才通常出在大城市外圍層面,
韓寒是上海郊區金山人,賈樟柯是山西小縣城人,
崔健是朝鮮族人,原來是吹號的,很邊緣,
劉小東家在東北一個區間火車站。
如今大城市人的「性功能」越來越弱,家畜化了,還保留野性的都是草莽地帶的種,
美國也一樣,純白人的文藝早已被黑人和南美人影響了,變質了。
問:
您怎麼看現在的明星制?喜歡明星制下培養出來的明星演員嗎?
陳丹青:
明星制好啊,和上海三十年代傳統不就接上了?
可明星不是你培養了就會出來,大陸十三億人,
你跟香港明星、美國明星的概率比比看?沒法比。
中國好演員有,但好導演、好製片太有限。
我喜歡的演員大多都是演電視劇的,而且是演配角的,不太被注意。
我喜歡流氓氣的孫紅雷、陳寶國、王志文、陳道明,都好的。
不出大明星,不是演員的問題,是導演的問題。《立春》那位演同性戀的演員多棒啊!
問:
您怎麼看徐靜蕾?
陳丹青:
蠻安靜的一個人。需要有個她,平衡好多大學生的青春夢,
她不是鄰家女孩,而是廣義的「同學」或「同事」,
每個人都「認識」她,可以「找」她,和她虛擬交談,
男生們可以有點輕微的性幻想,不是嗎?
明星通常可望不可即,但網路加上「老徐」、「明星」和「同學」都有了。
我佩服她去拍電影。所有拍電影的人我都佩服,多麻煩的一件事啊。
--
原文結束。
--
題外話:
最近在看陳丹青的書,發現這篇挺有意思的,
所以繕打上來分享,如果有錯字還請指教。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Comments
By Damian
at 2020-12-21T17:11
at 2020-12-21T17:11
By Megan
at 2020-12-23T05:21
at 2020-12-23T05:21
By Connor
at 2020-12-27T06:48
at 2020-12-27T06:48
By Connor
at 2020-12-29T10:52
at 2020-12-29T10:52
By Xanthe
at 2020-12-30T15:45
at 2020-12-30T15:45
By Susan
at 2021-01-02T23:39
at 2021-01-02T23:39
By Enid
at 2021-01-07T11:23
at 2021-01-07T11:23
By Belly
at 2021-01-11T21:36
at 2021-01-11T21:36
By Gary
at 2021-01-14T13:37
at 2021-01-14T13:37
Related Posts
神力女超人1984 寒冬中的聖誕禮物
By Xanthe
at 2020-12-20T17:39
at 2020-12-20T17:39
機師死亡 女星《空中謎航》陷暴風圈
By Elvira
at 2020-12-20T16:50
at 2020-12-20T16:50
WW84
By Kyle
at 2020-12-20T16:41
at 2020-12-20T16:41
《神力女超人2》vs 另外兩部女英雄電影?
By Daniel
at 2020-12-20T16:38
at 2020-12-20T16:38
好萊塢大咖邀她「晚點聊」白靈機智斷開
By Joe
at 2020-12-20T16:17
at 2020-12-20T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