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男用紀錄片說故事 一心感動原住民 - 紀錄片

By Mary
at 2004-05-10T15:34
at 2004-05-10T15:34
Table of Contents
2004.05.10 中國時報 陳龍男用紀錄片說故事 一心感動原住民 黃秀慧/專題報導
今年台北電影節出現一部熱門片,「海洋熱」一舉拿下評審團特別獎和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兩項大獎;而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導演陳龍男,今年剛滿30歲,去年
考上原住民公費留學後,一方面繼續構思好的拍片題材,一方面準備托福,好申請
美國的電影學校去念電影製作,而他的第一志願是李安的母校紐約大學。
高中迷上影像 上網買相機常泡影展
陳龍男不是科班出身,台大社會系畢業的他,高中開始對影像有興趣,還從網路上買了
一台單眼相機來玩,考上台大後,他加入台大醫學院的攝影社,也去上外交系開的電影
發展史。大四那年碰上台北市長選舉,他加入陳水扁的青年營隊,成了新聞組負責活動
側拍的義工,2、3個實戰經驗下來,他認識不少攝影記者,很快從他們身上摸索出
訣竅,對影像更著迷,那時他愛看影展,覺得拍片很迷人,於是他從閱讀大量電影書籍
中補充了基本知識。
大學畢業後,他決定要考電影研究所,他第1部作品是花了兩個月拍成的「回來就好」
,那是為了報考台南藝術學院所趕拍的。
首部作品拍蹺家妹改變全家人
陳龍男說,那時,他向朋友借來一台HI-8,拍攝主題是他未婚生子又蹺家的妹妹。因為
時間倉卒,他跑到正就讀台南藝術學院的楊力州家剪接,設備很陽春,而他的剪接
更是毫無技巧可言。
雖然題材是家中原本禁忌的話題,陳龍男卻還是在客廳隆重舉辦生平處女作的首映,
原本他期待會真實上演好萊塢式全家激動擁抱的感人場景,沒想到片子播完後,大家
只是靜靜擦去眼角的淚水,然後各自去洗衣、睡覺,再加上學校成績放榜,自己沒考上
,雙重打擊讓他一度很失落。
不過陳龍男慢慢發現家裡的氣氛在改變,妹妹不管玩到多晚都會回家,爸爸會買錶送他
,原本不會表達情感的家人,透過他的鏡頭看到對彼此的在乎,而他在時間的沈澱下,
原本對自己「不是拍電影的料」的懷疑,也變成「如果自己是塊料,沒考上也沒關係」
,於是他用信用卡刷了一台3萬元的DV,開始拍起他的第二部紀錄片「尋找鹽巴」。
回來就好 入圍雙年展 獎金全拿去買機器
「尋找鹽巴」紀錄的是台大原住民社團為了訓練新生,特別在台大校園舉辦的一場
卑南族猴祭慶典,他在當周活動中,同時也捕捉了許多與周遭事物的衝突,以及原住民
學生對追尋傳統的不解,片子拍完後,他就去當兵。
之後2000年「回來就好」得了行政院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獎金10萬塊,還入圍第2屆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這個鼓勵讓他毫不遲疑的把獎金全部拿去買機器,在軍中又完成了第3部紀錄片
「我的莒光作文簿」,獲得第4屆台灣電影節紀錄片特別獎;陳龍男說,這部片對他
最大的意義不在得獎,而是一種延續,也讓他不會因為當兵,就中斷對拍片的熱誠。
很會藉影片說故事 拍出紀錄片的生命力
而在拍攝「海洋熱」之前,陳龍男還為澎湖空難喪生的空姐徐惠婷拍攝紀錄片
「美麗的遠行」,紀錄年輕和死亡的關聯。
在這些主題不同的片中,陳龍男卻有一種獨特的說故事魅力,把紀錄片的生命力放到
最大,問他是不是要拍好看的紀錄片,陳龍男說,「我要拍好看的片子」。
============================================================================
他的堅持:絕不忘記自己的身分
不論是「回來就好」、「尋找鹽巴」,還是以搖滾樂團為藍本的「海洋熱」,在這幾部
紀錄片中,都可以看到導演對原住民族群的著墨,陳龍男說,這和他自己是阿美族人
不無關係。
民國64年次的陳龍男,父母是板模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父母必須隨建築工地
搬遷,離開了家鄉花蓮,雖然他幸運的跟爺爺奶奶住在瑞芳,沒有經歷過奔波的轉學
生活,不過他不會說,也不會聽母語,原住民身分讓他在大學聯考時因為加分考上
台大社會系,這讓他不斷思索,要怎麼用原住民知識分子的身分替原住民發聲?
陳龍男說,如果得過金鐘獎非戲劇導播獎的楊力州是他的啟蒙者,那麼策畫阿美影展的
導演馬躍比吼,則是他的風骨;報這位專門拍攝原住民族群的導演,不但對拍片主導權
極度堅持,現在他還把影片帶進部落播放,這種逆向思考主動出擊的方式,也讓陳龍男
時時鞭策自己,以後絕不要忘了自己的身分。
他說,李安可以在票房和美學中找到平衡東西方的位置,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在原住民
主題中找到質與量的平衡。
接下來在陳龍男構思中的幾部影片,也少不了原住民題材,一是「海洋熱」中分量極重
的原住民樂團「圖騰」,一是去年過世的阿美族精神領袖李來旺。陳龍男的企圖很大,
他說:「我不是只想拍原住民看得懂的影片而已,我要非原住民看到這些影片,
也會深受感動。」
============================================================================
「海洋熱」放手玩 即將進軍釜山影展
「海洋熱」不只讓陳龍男拿下今年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也讓
他走上國際,將於今年10月份上場的韓國釜山影展,確定邀請「海洋熱」參加
「WILD ANGLE」觀摩展。
陳龍男說,雖然「海洋熱」紀錄的是台北縣政府主辦的海洋音樂祭活動,但是縣府
新聞室主任廖志堅找他來拍時,沒有任何限制,一切放手讓他去玩。於是他從入圍初選
的31個樂團跟拍開始,紀錄了樂團投入比賽的準備情況,和幕後工作人員策畫的片段,
最後依團性過濾出5組樂團,成為「海洋熱」的主角。片中沒有特別著墨拿下最大獎的
「潑猴」,也沒有對主辦單位的歌功頌德,反而顯出呈現在他鏡頭下的樂團,
性情格外真摰。
不過,這部片差點難產。陳龍男說,拍攝完成後,因為他自己投入很深,又感受到眾人
的期待很高,他花了半年時間沈澱,又花了1個月熬夜剪接,今年1月15日台北電影節
報名截止,10日他才把初剪給廖志堅等人看,原本預期大家都會叫好,豈料聽到的反應
卻是認為故事太雜,讓他激動痛哭,很想放棄報名台北電影節。不過,廖志堅卻堅持
要他報名,於是他再熬了3個晚上修剪,終於完成了「海洋熱」。
「海洋熱」即將登上國際舞台,陳龍男期待聽到更多不同的反應,而5月25日「這牆」
有一系列「海洋熱」活動,晚間6點搶先放映這部好口碑的紀錄片,片後還有劇中5支
主角樂團Sunshine Boy、Hotpink、不正仔、Mango Runs、圖騰隨片登台演唱,不少
搖滾迷已經在網路上爭相告知這個好消息。
陳龍男說,每隔一段時間再看片,他都有新的感覺,因此片子還會再修整,釜山影展上
播出的版本肯定跟台北電影節看的不一樣。
--
今年台北電影節出現一部熱門片,「海洋熱」一舉拿下評審團特別獎和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兩項大獎;而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導演陳龍男,今年剛滿30歲,去年
考上原住民公費留學後,一方面繼續構思好的拍片題材,一方面準備托福,好申請
美國的電影學校去念電影製作,而他的第一志願是李安的母校紐約大學。
高中迷上影像 上網買相機常泡影展
陳龍男不是科班出身,台大社會系畢業的他,高中開始對影像有興趣,還從網路上買了
一台單眼相機來玩,考上台大後,他加入台大醫學院的攝影社,也去上外交系開的電影
發展史。大四那年碰上台北市長選舉,他加入陳水扁的青年營隊,成了新聞組負責活動
側拍的義工,2、3個實戰經驗下來,他認識不少攝影記者,很快從他們身上摸索出
訣竅,對影像更著迷,那時他愛看影展,覺得拍片很迷人,於是他從閱讀大量電影書籍
中補充了基本知識。
大學畢業後,他決定要考電影研究所,他第1部作品是花了兩個月拍成的「回來就好」
,那是為了報考台南藝術學院所趕拍的。
首部作品拍蹺家妹改變全家人
陳龍男說,那時,他向朋友借來一台HI-8,拍攝主題是他未婚生子又蹺家的妹妹。因為
時間倉卒,他跑到正就讀台南藝術學院的楊力州家剪接,設備很陽春,而他的剪接
更是毫無技巧可言。
雖然題材是家中原本禁忌的話題,陳龍男卻還是在客廳隆重舉辦生平處女作的首映,
原本他期待會真實上演好萊塢式全家激動擁抱的感人場景,沒想到片子播完後,大家
只是靜靜擦去眼角的淚水,然後各自去洗衣、睡覺,再加上學校成績放榜,自己沒考上
,雙重打擊讓他一度很失落。
不過陳龍男慢慢發現家裡的氣氛在改變,妹妹不管玩到多晚都會回家,爸爸會買錶送他
,原本不會表達情感的家人,透過他的鏡頭看到對彼此的在乎,而他在時間的沈澱下,
原本對自己「不是拍電影的料」的懷疑,也變成「如果自己是塊料,沒考上也沒關係」
,於是他用信用卡刷了一台3萬元的DV,開始拍起他的第二部紀錄片「尋找鹽巴」。
回來就好 入圍雙年展 獎金全拿去買機器
「尋找鹽巴」紀錄的是台大原住民社團為了訓練新生,特別在台大校園舉辦的一場
卑南族猴祭慶典,他在當周活動中,同時也捕捉了許多與周遭事物的衝突,以及原住民
學生對追尋傳統的不解,片子拍完後,他就去當兵。
之後2000年「回來就好」得了行政院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獎金10萬塊,還入圍第2屆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這個鼓勵讓他毫不遲疑的把獎金全部拿去買機器,在軍中又完成了第3部紀錄片
「我的莒光作文簿」,獲得第4屆台灣電影節紀錄片特別獎;陳龍男說,這部片對他
最大的意義不在得獎,而是一種延續,也讓他不會因為當兵,就中斷對拍片的熱誠。
很會藉影片說故事 拍出紀錄片的生命力
而在拍攝「海洋熱」之前,陳龍男還為澎湖空難喪生的空姐徐惠婷拍攝紀錄片
「美麗的遠行」,紀錄年輕和死亡的關聯。
在這些主題不同的片中,陳龍男卻有一種獨特的說故事魅力,把紀錄片的生命力放到
最大,問他是不是要拍好看的紀錄片,陳龍男說,「我要拍好看的片子」。
============================================================================
他的堅持:絕不忘記自己的身分
不論是「回來就好」、「尋找鹽巴」,還是以搖滾樂團為藍本的「海洋熱」,在這幾部
紀錄片中,都可以看到導演對原住民族群的著墨,陳龍男說,這和他自己是阿美族人
不無關係。
民國64年次的陳龍男,父母是板模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父母必須隨建築工地
搬遷,離開了家鄉花蓮,雖然他幸運的跟爺爺奶奶住在瑞芳,沒有經歷過奔波的轉學
生活,不過他不會說,也不會聽母語,原住民身分讓他在大學聯考時因為加分考上
台大社會系,這讓他不斷思索,要怎麼用原住民知識分子的身分替原住民發聲?
陳龍男說,如果得過金鐘獎非戲劇導播獎的楊力州是他的啟蒙者,那麼策畫阿美影展的
導演馬躍比吼,則是他的風骨;報這位專門拍攝原住民族群的導演,不但對拍片主導權
極度堅持,現在他還把影片帶進部落播放,這種逆向思考主動出擊的方式,也讓陳龍男
時時鞭策自己,以後絕不要忘了自己的身分。
他說,李安可以在票房和美學中找到平衡東西方的位置,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在原住民
主題中找到質與量的平衡。
接下來在陳龍男構思中的幾部影片,也少不了原住民題材,一是「海洋熱」中分量極重
的原住民樂團「圖騰」,一是去年過世的阿美族精神領袖李來旺。陳龍男的企圖很大,
他說:「我不是只想拍原住民看得懂的影片而已,我要非原住民看到這些影片,
也會深受感動。」
============================================================================
「海洋熱」放手玩 即將進軍釜山影展
「海洋熱」不只讓陳龍男拿下今年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也讓
他走上國際,將於今年10月份上場的韓國釜山影展,確定邀請「海洋熱」參加
「WILD ANGLE」觀摩展。
陳龍男說,雖然「海洋熱」紀錄的是台北縣政府主辦的海洋音樂祭活動,但是縣府
新聞室主任廖志堅找他來拍時,沒有任何限制,一切放手讓他去玩。於是他從入圍初選
的31個樂團跟拍開始,紀錄了樂團投入比賽的準備情況,和幕後工作人員策畫的片段,
最後依團性過濾出5組樂團,成為「海洋熱」的主角。片中沒有特別著墨拿下最大獎的
「潑猴」,也沒有對主辦單位的歌功頌德,反而顯出呈現在他鏡頭下的樂團,
性情格外真摰。
不過,這部片差點難產。陳龍男說,拍攝完成後,因為他自己投入很深,又感受到眾人
的期待很高,他花了半年時間沈澱,又花了1個月熬夜剪接,今年1月15日台北電影節
報名截止,10日他才把初剪給廖志堅等人看,原本預期大家都會叫好,豈料聽到的反應
卻是認為故事太雜,讓他激動痛哭,很想放棄報名台北電影節。不過,廖志堅卻堅持
要他報名,於是他再熬了3個晚上修剪,終於完成了「海洋熱」。
「海洋熱」即將登上國際舞台,陳龍男期待聽到更多不同的反應,而5月25日「這牆」
有一系列「海洋熱」活動,晚間6點搶先放映這部好口碑的紀錄片,片後還有劇中5支
主角樂團Sunshine Boy、Hotpink、不正仔、Mango Runs、圖騰隨片登台演唱,不少
搖滾迷已經在網路上爭相告知這個好消息。
陳龍男說,每隔一段時間再看片,他都有新的感覺,因此片子還會再修整,釜山影展上
播出的版本肯定跟台北電影節看的不一樣。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Eartha
at 2004-05-15T08:45
at 2004-05-15T08:45

By Puput
at 2004-05-16T01:04
at 2004-05-16T01:04

By Poppy
at 2004-05-19T11:23
at 2004-05-19T11:23
Related Posts
紀錄片原來這麼好看

By Edith
at 2004-05-10T15:20
at 2004-05-10T15:20
關於臺灣鐵道的紀錄片

By Oscar
at 2004-05-09T21:47
at 2004-05-09T21:47
關於臺灣鐵道的紀錄片

By Robert
at 2004-05-09T20:24
at 2004-05-09T20:24
Re: 台北幾米

By Lauren
at 2004-05-09T20:22
at 2004-05-09T20:22
徵演員

By Isabella
at 2004-05-09T16:10
at 2004-05-09T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