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如何說故事 (1) - 電影
By James
at 2014-07-20T12:16
at 2014-07-20T12:16
Table of Contents
說明:
我目前工作的地方,開了一系列以「說故事」為主題的課程。每期三堂課,在週三晚上
上課。剛好,7/16-30 這期,是談電影如何說故事。找來的合作講師是《父子》的編劇
田開良。這三週我就把一些聽課的心得整理在板上,分享給沒有機會聽課的板友。
----------------------------------------------------------------------------
【 課程 1 】 大銀幕上的英雄之旅
電影雖然不是一定要說故事,但是大部分大家會看的電影都是用來說故事的。
很多觀眾看完電影之後,最常出現的心得就是「這個故事好棒/爛死了」
第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樣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田開良認為:一般觀眾講故事的好壞,其實只是這個故事有沒有辦法打動他。
能打動就是好故事、不能打動就是不好的故事。
但是若從電影人的角度來看,一般人說的「好」故事,其實只是「把故事說好」。
比方說,羅密歐與茱莉葉的故事其實很多肥皂劇都差不多,
而莎士比亞之所以成為經典,不是故事本身好,而是說故事的方法好。
接下來就談到怎麼樣的故事叫「說得好」。
田開良開玩笑說,台灣電影曾經故意反好萊塢,所以根本沒在說故事;
在國片很悶的年代,最好看的反而是新聞。
因為台灣的新聞都會「戲劇化」,也就是自動把新聞人物套入角色框架中、製造衝突。
以「鄭捷」的新聞為例,鄭傑本人是加害者、被殺的人與其家屬是受害者,
再加上中間的警方會形成人物間的三角關係,
新聞就會想辦法不斷製造出這三類人的訪談、背景資料等等,
營造出衝突的劇情,使新聞變得很刺激。
不過,單純營造衝突仍然不足以變成說得好的故事。
例如八點檔裡的人物每天都在衝突,可是我們只覺得無聊灑狗血。
田開良指出,衝突其實有三個「層次」,層次不夠深的衝突就會讓我們覺得無聊。
最淺的層次,就是只有「角色與角色」之間的衝突。
深入一點,就會是「角色與環境」的衝突;
最深層則是「角色與自我」的衝突。
後面他用李安的《臥虎藏龍》舉例:
這部電影的主要角色是玉嬌龍。母題是「一個追求女性自由的人,最後失敗自殺。」
在田開良的詮釋裡,玉嬌龍渴望能自由的行走江湖,所以才去盜劍。
結果不但引起整個以男性為主的江湖追殺她;
給她江湖夢的師父碧眼狐狸、還有她心中的江湖俠女偶像余秀蓮都反對她。
玉嬌龍與這幾個角色的衝突,其實就是一個女性對抗整個環境,
甚至對抗內心失落的衝突。
這個主題是舉世共通的,所以雖然用了東方的武俠包裝,但是美國人其實很容易理解。
(現場有學者影業購片的主管補充:美國人覺得這部電影很像西部片的脈絡)
再來當然有提到好萊塢電影最基礎的三幕劇結構。
三幕劇大家都知道是開頭過程結尾,但每個幕要鋪陳什麼?
田開良用三句話整理是這樣的:
第一幕「有去無回的門檻」,在這一幕中人物出場、做出種種選擇,
這些選擇必須讓他一定要朝著某個方向前進。
(以《臥》為例,如果玉嬌龍前面被勸退而嫁人,就沒有這個故事了,
可是她選擇繼續追求自我,最後激怒個江湖,就「回不去了」)
第二幕「觀眾的先知先覺」,通常會讓觀眾先知道主角會碰到什麼麻煩,
但是主角偏偏不知道,還是照計畫闖進去。觀眾因此而會為主角擔心、緊張。
第三幕「需求有無得到滿足」。通常解決了問題就是喜劇、解決失敗是悲劇。
這裡田開良倒是指出了他心中真正的「好/壞故事」。
他說好的故事會正視現實,不會過度樂觀的認定問題一定可以解決,
而是留下思考的空間給觀眾探索。
所以好萊塢的片子十之八九都是過度樂觀的爛故事,但是說得很好而已。
--
後面兩堂主題分別是談如何用影像說故事,還有談劇本如何運用場景與對白營造故事。
--
影像、聲音、文字間的操弄
癮‧部落格 http://rekegiga.blogspot.com
--
我目前工作的地方,開了一系列以「說故事」為主題的課程。每期三堂課,在週三晚上
上課。剛好,7/16-30 這期,是談電影如何說故事。找來的合作講師是《父子》的編劇
田開良。這三週我就把一些聽課的心得整理在板上,分享給沒有機會聽課的板友。
----------------------------------------------------------------------------
【 課程 1 】 大銀幕上的英雄之旅
電影雖然不是一定要說故事,但是大部分大家會看的電影都是用來說故事的。
很多觀眾看完電影之後,最常出現的心得就是「這個故事好棒/爛死了」
第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樣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田開良認為:一般觀眾講故事的好壞,其實只是這個故事有沒有辦法打動他。
能打動就是好故事、不能打動就是不好的故事。
但是若從電影人的角度來看,一般人說的「好」故事,其實只是「把故事說好」。
比方說,羅密歐與茱莉葉的故事其實很多肥皂劇都差不多,
而莎士比亞之所以成為經典,不是故事本身好,而是說故事的方法好。
接下來就談到怎麼樣的故事叫「說得好」。
田開良開玩笑說,台灣電影曾經故意反好萊塢,所以根本沒在說故事;
在國片很悶的年代,最好看的反而是新聞。
因為台灣的新聞都會「戲劇化」,也就是自動把新聞人物套入角色框架中、製造衝突。
以「鄭捷」的新聞為例,鄭傑本人是加害者、被殺的人與其家屬是受害者,
再加上中間的警方會形成人物間的三角關係,
新聞就會想辦法不斷製造出這三類人的訪談、背景資料等等,
營造出衝突的劇情,使新聞變得很刺激。
不過,單純營造衝突仍然不足以變成說得好的故事。
例如八點檔裡的人物每天都在衝突,可是我們只覺得無聊灑狗血。
田開良指出,衝突其實有三個「層次」,層次不夠深的衝突就會讓我們覺得無聊。
最淺的層次,就是只有「角色與角色」之間的衝突。
深入一點,就會是「角色與環境」的衝突;
最深層則是「角色與自我」的衝突。
後面他用李安的《臥虎藏龍》舉例:
這部電影的主要角色是玉嬌龍。母題是「一個追求女性自由的人,最後失敗自殺。」
在田開良的詮釋裡,玉嬌龍渴望能自由的行走江湖,所以才去盜劍。
結果不但引起整個以男性為主的江湖追殺她;
給她江湖夢的師父碧眼狐狸、還有她心中的江湖俠女偶像余秀蓮都反對她。
玉嬌龍與這幾個角色的衝突,其實就是一個女性對抗整個環境,
甚至對抗內心失落的衝突。
這個主題是舉世共通的,所以雖然用了東方的武俠包裝,但是美國人其實很容易理解。
(現場有學者影業購片的主管補充:美國人覺得這部電影很像西部片的脈絡)
再來當然有提到好萊塢電影最基礎的三幕劇結構。
三幕劇大家都知道是開頭過程結尾,但每個幕要鋪陳什麼?
田開良用三句話整理是這樣的:
第一幕「有去無回的門檻」,在這一幕中人物出場、做出種種選擇,
這些選擇必須讓他一定要朝著某個方向前進。
(以《臥》為例,如果玉嬌龍前面被勸退而嫁人,就沒有這個故事了,
可是她選擇繼續追求自我,最後激怒個江湖,就「回不去了」)
第二幕「觀眾的先知先覺」,通常會讓觀眾先知道主角會碰到什麼麻煩,
但是主角偏偏不知道,還是照計畫闖進去。觀眾因此而會為主角擔心、緊張。
第三幕「需求有無得到滿足」。通常解決了問題就是喜劇、解決失敗是悲劇。
這裡田開良倒是指出了他心中真正的「好/壞故事」。
他說好的故事會正視現實,不會過度樂觀的認定問題一定可以解決,
而是留下思考的空間給觀眾探索。
所以好萊塢的片子十之八九都是過度樂觀的爛故事,但是說得很好而已。
--
後面兩堂主題分別是談如何用影像說故事,還有談劇本如何運用場景與對白營造故事。
--
影像、聲音、文字間的操弄
癮‧部落格 http://rekegiga.blogspot.com
--
All Comments
By Charlie
at 2014-07-20T23:48
at 2014-07-20T23:48
By Quintina
at 2014-07-23T03:39
at 2014-07-23T03:39
By Catherine
at 2014-07-27T06:34
at 2014-07-27T06:34
By Agatha
at 2014-07-31T11:38
at 2014-07-31T11:38
By Vanessa
at 2014-08-01T10:18
at 2014-08-01T10:18
By Hedda
at 2014-08-05T06:47
at 2014-08-05T06:47
By Ida
at 2014-08-09T06:09
at 2014-08-09T06:09
By John
at 2014-08-13T15:05
at 2014-08-13T15:05
By Oscar
at 2014-08-16T03:26
at 2014-08-16T03:26
Related Posts
《祖谷物語》
By Charlie
at 2014-07-20T11:48
at 2014-07-20T11:48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 你今天鍵盤了嗎
By Candice
at 2014-07-20T11:20
at 2014-07-20T11:20
國片在票房和理想夾縫間搏出路
By Mason
at 2014-07-20T11:20
at 2014-07-20T11:20
看完國片"聽說"蠻失望的
By Lauren
at 2014-07-20T11:06
at 2014-07-20T11:06
標榜劇情,卻漏洞不少的猩球崛起2
By Rachel
at 2014-07-20T11:06
at 2014-07-20T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