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配樂使用管弦樂效果一定最好嗎? - 電影配樂

By Thomas
at 2009-09-06T10:38
at 2009-09-06T10:38
Table of Contents
其實問這個問題,就有點等同於音樂系的教授問「電影配樂算正統音樂嗎」這樣的
問題,管弦樂在電影配樂的定位故然功不可沒,然而其他的音效合成也是電影配樂
裡面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就像現在的電影配樂很少已經屬於純管絃配樂一樣,大多會加些合成器效果以增多
配樂的巨響性或是懸疑性等。
※ 引述《prc ( talk to her)》之銘言:
: 幾個月前在板上看到相關的文章
: 當時因為要寫論文所以沒有回文
: 最近才把心得整理好貼上來這樣囉~
: (以下為正文)
: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498821
: 在此想以一個網路上有網友曾經提出過的說法作為開頭:
: 配樂用管弦樂團效果會最好
: (沒記錯的話大致上是這樣應該不會差太多)
: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這種說法當然是有問題的
: 但是依然有指出一點重要的概念
: 就是管弦樂由於編制大聲部和樂器都多
: 所以能表現的幅度和差異都比較大
: 能夠塑造的氣氛也比較多元
: (當然這是不考慮當代電子樂器的情況)
用這個論點來論外國的電影配樂是不錯的,但這位仁兄我看您的文章在電影版得到
的回應大多為「反正音樂符合畫面就好了」,這一點後來也是我認同的。
我先插個話題,談談國片的配樂。
我嘗試用大編制的管絃樂效果來配短片,結果得到一堆批評聲諸如「用好萊屋式的
配樂來配國片,這什麼跟什麼」還有「台灣的影像根本不適合配管弦樂」這樣的回應。
也有人說,台灣國片根本沒有到可以配管弦樂的水準,把管弦樂硬加上去只會造成互相
牽扯最後拉低它的價值,這一點我後來同意。其實我很好奇請漢斯.季默來配國片,他會
有什麼樣的想法?
當影像本身的張力不夠大(比如好萊屋式的處理色彩)或是細膩度不夠好(比如日劇的
處理方式)時,管絃樂配上去其實是有疑問的。最近下檔的「陽陽」其配樂者林強擅長
用電吉他來以及主題歌來作為配樂,這是不錯的方法。
因為每種樂器都有靈性,尤其以管弦樂來說,他已經存在幾百年的歷史,過去又以演奏
古典音樂為主,所以電影配上管弦樂也多少意味著「我們對電影的素質已經重視到這樣
的程度」,當然國片配上室內樂如李欣芸、何思穎等人也大有人在,但是不能保證每部
國片都能這樣做。
影像的強弱會決定配樂的適合度,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話說,在中國大陸,他們的影像以及聲音處理幾乎都在直追好萊屋,所以配上管弦樂
效果也就開始不足為奇了。
: 不過比較多元不代表能取代全部
: 在此我們必須回到之前引用Bavouzet對聲音的分析
: 之所以會一再引用
: 是因為他在那段話裡等於是對聲音做了成熟期Husserl的現象學式分析
: 亦即對現象做了精確的分析和描述
: 他說:
: 在1980年代,那時學電子音樂沒有現在的電腦數位科技,我們必須以類比
: 方式製造聲音。藉由這個過程,Maiguashca教導我準確地分析「聲音究竟
: 是什麼」-音色、音高、長度、音量與方向。(《遊藝黑白》(上),p.149)
: 從這段引文我們可以發現
: 管弦樂團再多元之所以無法取代全部
: 是因為它在音色上必然無法取代其他非西洋古典音樂的樂器
其實有些仍然可以取代,我不知道您是否有聽過馬水龍先生寫的「廖添丁管絃樂組曲」
,他用管弦樂取代了許多傳統民族樂器,並且塑造了日劇時代以及傳統鄉土文化的氣氛。
當然不可能以偏概全,像中國的梆笛和二胡就不可能被管弦樂取代。
: 再進一步地
: 我們從音樂中最基本的元素推到比較比較複雜的層面
: 亦即由這些音所構成的旋律、節奏和和聲以致於調性
: 很明顯地西洋古典音樂都無法完全囊括這些概念中的所有內容
其實…論以上這些問題,管絃樂也可以做到,只是看要怎麼做。
: Bartok甚至也在他的論文中提到
: 西洋古典音樂一些非民族樂派的作曲家
: 在哪些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就採用了民俗音樂素材
: 然後我們再把音樂放到從配樂的層次去思考
: 想想看觀眾坐在大螢幕前
: 對於所聽到的配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 筆者想到其中一個可能的答案是:
: 由於一般的觀眾大多都是流行音樂愛好者
: 或者是只偏好於某些類型的音樂
: 畢竟要精通所有類型的音樂真的很難
: 目前似乎也沒有任何人可以辦到
: 因此不同類型的音樂對觀眾而言
: 所以類型之間的差別是非常鮮明的
: 而同一類型的音樂內不同作品或演奏間的細微差異
: 則是資深愛樂者喜歡玩味之處
: 除非像是音樂人物的傳記電影
: 否則不太應該期許觀眾在看著影像的同時
: 也能立即察覺到這些差異
: 所以管弦樂團的確是傳統樂器的演奏類型中最豐富的類型之一
: Mahler的作品即為明證
應該說,管弦樂是一種表現手法的樂器,其他樂器也是,電影配樂工作者在從事影像
配樂時,會根據螢幕的取材來決定使用什麼樣的樂器手法,然後導演再去刪減配樂變成
符合劇情的配樂。
舉個例子,描寫歷史故事如「南京!南京!」時,因為採用黑白式且偏向紀錄片的手法,
這時候大規模的管絃樂使用就可能有問題了,使用上去甚至還會被批為矯情。配樂者
可能用尺八或是一把小提琴配上鋼琴,來描寫淡淡的悽慘事件。
最後您提到馬勒,他在描寫李白的詩時,還是無法將李白的韻味表現出來。當時有許多
外國的作曲家因為喜愛中國的題材,所以寫了很多的歌劇或是交響樂(如馬勒大地之歌
或是箸明的杜蘭朵公主)。但是站在中國人立場來檢視這些音樂或是歌劇,甚至
當代有人批為荒唐。管弦樂表現手法固然豐富,但是若沒有抓到當地文化的精髓,
也只能視為可惜。
就像電影版大家把「黃昏清兵衛」跟「末代武士」拿來評比,視「末代武士」為西
方人一廂情願的想法,這時就算演員是阿湯哥配樂是漢斯季默且劇情精彩,卻被電影
版版眾視為劣等之作,這是我當初始料未及的。
: 但是別忘了即使是古典音樂
: 也都一直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向其他類型的音樂取材
: 而且即使取材過後的作品
: 也勢必產生新的風貌而無法完全取代原素材
: 但也因為如此
: 音樂和配樂一直是一塊值得愛樂者或專業配樂人員玩味或挑戰的領域
: 而且這個挑戰是不會有結束的一天的
: 願大家共勉之!:)
唔…電影版和電影配樂版的文化不一樣,所以得到的結論也會不一樣;雖然都是
電影…。電影配樂版就會非常注重配樂的可聽性,至於劇情怎樣就別管他了;電影版則
是以劇情內容來論這部片,所以有許多電影版版友會對於「達文西密碼」這種爛片竟然
還有人願意蒐集原聲帶而感到大惑不解。
而愛樂者跟配樂者的心態也是不一樣的,影評者跟電影創作者的心態也是不一樣的。
舉例「變形金剛2」麥可貝就只能針對劇本再去做一些嘩眾取寵的鏡頭看能不能讓劇情
不要這麼無聊,而影評者就只能針對這部片子的內容拼命酸。而變2的配樂者也只能
從過去變1去挖一些舊題材出來重新加工,反正新配樂寫的再好不符合畫面也是惘然;
而樂迷者也只能批評傑布隆斯基缥竊云云(說不定是麥可貝剪他的配樂剪很大)。
當原po將這篇文章寫在電影版結果得到的結論不一樣時,有時候我會覺得很有趣,
同樣都是電影愛好者,想法差異竟會如此之大。
以上
--
Tags:
電影配樂
All Comments

By Blanche
at 2009-09-07T04:16
at 2009-09-07T04:16

By Kelly
at 2009-09-09T09:04
at 2009-09-09T09:04

By Oscar
at 2009-09-12T06:00
at 2009-09-12T06:00

By Edwina
at 2009-09-16T22:11
at 2009-09-16T22:11

By Edwina
at 2009-09-19T18:39
at 2009-09-19T18:39

By Dinah
at 2009-09-20T08:20
at 2009-09-20T08:20

By Genevieve
at 2009-09-23T19:09
at 2009-09-23T19:09

By Barb Cronin
at 2009-09-28T11:15
at 2009-09-28T11:15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9-09-30T22:24
at 2009-09-30T22:24

By Robert
at 2009-10-04T14:14
at 2009-10-04T14:14
Related Posts
預告片配樂仿作

By Ula
at 2009-09-05T08:46
at 2009-09-05T08:46
電影配樂使用管弦樂效果一定最好嗎?

By Charlie
at 2009-09-05T02:20
at 2009-09-05T02:20
艾瑞克‧康澤爾於九月一日病逝

By Vanessa
at 2009-09-04T22:17
at 2009-09-04T22:17
Hans Zimmer也要來接電玩配樂來作囉

By Blanche
at 2009-09-01T20:09
at 2009-09-01T20:09
在找電影Time machine的譜

By Oliver
at 2009-08-31T10:18
at 2009-08-31T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