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少年--獨輪車環島一千公里之旅 - 紀錄片

Carolina Franco avatar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1-11-01T23:43

Table of Contents


飛行少年 --- 獨輪車環島一千公里之旅


原文於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7819947


獨輪車,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在特技表演場合才看的到。上面坐個捲頭
髮紅鼻子的小丑,輪子前後來回滾動,身體搖搖晃晃,雙手不停拋著彩球。看就
覺得很困難,自然不會有想騎看看的衝動。對一般人來說,獨輪車要坐上去都有
難度,更別提騎乘了,如能練到穩穩騎行,已是非常不容易之事。

但,若是騎獨輪車環島一千公里呢?你能想像那種感覺畫面嗎?

2006年夏天,一群來自破碎家庭、長期被社會邊緣化的孩子們,完成了這項
壯舉,向世人證明,他們不是大人眼中的麻煩鬼,他們只是需要愛和關懷,需要
重視與機會。《飛行少年》,忠實紀錄了這段飛翔的過程,看完後深受感動,只
想推薦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心得感想呢,簡單來說就是:「有時候,天下沒有做
不到的事,只有覺得做不到的心。」


《黑夜過後,太陽就要升起》

2006年,當時單車環台熱潮尚未開始,在台東「信望愛少年學園」裡,收容
著一群處在社會邊緣的孩子,他們之中有的是家庭貧困失親失養,或是因家暴問
題,被社會局安置在那兒,有的則是行為偏差,被少年法庭送過去的。

這群孩子在法律上有個名號,叫作「非行少年」,非正常行為的少年,意思
是說他們有適應正常社會的問題,因而產生違反家庭、學校、社會規範的行為。

「他們來的時候,生命是破了很多的角,好像拼圖沒有完整,一塊一塊的。
」對於這些孩子,黃明鎮牧師這麼說道。他也提到,台灣每四個犯罪的人裡,就
有一人是少年,這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

對於這些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及其衍生出來的犯罪問題,我們總是感到頭痛
,常常看電視新聞時,甚至還覺得刑罰太輕,應當加重以收嚇阻之效。但如果我
們能夠在他們在走偏之前,適時拉他們一把,是不是比處罰與善後還更有意義與
價值?

記得多年前有部電影叫《關鍵報告》,湯姆克魯斯在片中飾演一位未來警察
,利用先進科技精準預測壞人的犯罪時間,然後在前一刻將他們抓起來。這裡說
的當然不是這種解決方式,不是用科技糾正,而是用「愛」引導。

盧蘇偉,一位專門處理少年問題個案的法院觀護人,他帶著獨輪車到信望愛
少年學園,教這些孩子騎獨輪車,希望藉由這種困難的運動,培養他們生命中所
欠缺的成功的經驗。對此他說:

「這些大部份來自於破碎家庭的孩子,最缺乏兩種經驗,一個是愛的經驗,
另一個是成功的經驗。愛的經驗我們能夠給他的其實蠻有限的,因為最重要的愛
是來自於父母。我們能夠給他的,就是很多的成功經驗。」

因此,他不只教這些孩子騎獨輪車,還要帶著他們完成全世界沒有人做過的
壯舉,騎獨輪車一千公里,他要帶這群小孩去環島一圈。於是他們開始練習,從
跨上去不掉下來,到能夠騎行5公里、10公里、20公里、50公里。短短6個月的時
間,他們要從完全不會騎,到完成一千公里路程,而這群孩子年紀最小的才只有
9歲。另外,活動發起人盧蘇偉與黃明鎮牧師也全程陪騎,黃牧師當時已61歲了。


《沒有一個人會瞧不起你們》

我環島過一次,我弟弟兩次,但我們環島的目的與性質和卻他們不一樣。

對我來說,當年單車環島,主要是想靠自己力量環繞台灣並體驗各地風情,
換句話說,就是「到處騎,到處玩」,走的是不虧待自己的享受路線。我弟弟環
島則是想測試自己的能耐,用最短天數、最快速度環繞台灣一周。

但「環島」對這群孩子來說,卻是個重新找回自信心和自我價值的機會與挑
戰,因為他們騎的是「獨輪車」,是個動不動就可能摔車,且座墊比較小,根本
不適合長途騎行的車種。故一旦完成,除他們會肯定自我之外,別人更會肯定他
們,投以注視英雄般的目光,對他們豎起大拇指。

當然途中有許多插曲,有人氣喘發作昏倒,有人喊累不想騎,有人脫隊到網
咖打電動,有人因為碰撞而起衝突,在東部還遇到颱風來襲,大夥兒必須淋著風
雨,踩在淹水的路面破浪前進。但,這都是必然的考驗。

台北到雙溪這段路,在騎完平均坡度45度的8公里鐵人賽後,好幾個孩子不
願再騎,影響到車隊的進度與士氣,黃明鎮牧師集合他們,說道:

「再接再厲,永不放棄,因為這是劃時代的創舉,台灣從來沒有人這樣過的
,而且是由我們少年學園的孩子所完成。雖然人家有時候好像看不起,因為走進
監牢的時候,人家就指指點點,那是壞小孩,他們沒用啦,萬世不得超生,可是
一旦你把這個一千公里的創舉完成以後,沒有一個人會瞧不起你們。」

看到黃牧師講到哽咽的模樣,我眼眶也跟著泛淚,感動的點在於,這群人是
這麼用鼓勵與耐心去陪伴這些心靈佈滿累累傷痕的小孩。

我想,幫助這些小孩完成獨輪車環島一千公里的同時,這些一路上奉獻的大
人們一定也有很多成長與體會吧。要讓這些孩子相信自己,大人們其實也要說服
與相信自己,因為中途要是有什麼差錯,任何人都無法承擔。因此,這趟路程的
完成,是大家齊心協力的結果,這個夢想,是大家共同的夢想。

最後,這群「非行少年」共花了20天,完成獨輪車環島一千公里的挑戰。

他們雙腳用力踩動輪框的身影,相信應該烙印在每一個擦肩而過的駕駛與路
人的心裡吧。一排騎著獨輪車的小朋友,彷彿輕巧的綠衣精靈從眼前飛掠而過,
那是任誰看到都會驚訝的畫面阿。

他們或許不曉得,眼前這群自信滿滿的「飛行少年」,曾經都是被家庭、學
校與社會放棄的孩子,曾經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迷失自己,不曉得未來在哪裡
。然而如今,他們卻能夠用力踩著獨輪車,征服大街小巷、彎道山路,在大雨傾
盆下,在夕陽餘暉中,一圈一圈地往前方邁進。

這就是成功經驗的重要性。

讓人相信自己是可以的,事情是做得到的。

「獨輪車會跟不會,就差在有沒有騎成功過,當你騎成功過,你知道不會掉
下來,就會一直往前騎。我認為這個會給孩子很大的自信,因為你成功過,所以
你做什麼事情,都覺得可以試看看。」盧蘇偉這麼說道。

這也是《飛行少年》這部紀錄片給我的最大啟發:「與其告訴孩子要努力加
油,要成熟懂事,要有自信不要放棄,不如帶著他們去完成一件事情,挑戰一項
任務,讓他們在做的當下找到真正能受用一輩子的經驗。」

我特別喜歡電影最後,黃牧師帶著獨輪車到監獄裡教受刑人騎的景象,以及
順輝老師告訴另一個孩子到了信望愛要學騎獨輪車喔,然後握著他的手的畫面。

這就是成功經驗的重要性。

讓人相信自己是可以的,事情是做得到的。

「獨輪車會跟不會,就差在有沒有騎成功過,當你騎成功過,你知道不會掉
下來,就會一直往前騎。我認為這個會給孩子很大的自信,因為你成功過,所以
你做什麼事情,都覺得可以試看看。」盧蘇偉這麼說道。

這也是《飛行少年》這部紀錄片給我的最大啟發:「與其告訴孩子要努力加
油,要成熟懂事,要有自信不要放棄,不如帶著他們去完成一件事情,挑戰一項
任務,讓他們在做的當下找到真正能受用一輩子的經驗。」

我特別喜歡電影最後,黃牧師帶著獨輪車到監獄裡教受刑人騎的景象,以及
順輝老師告訴另一個孩子到了信望愛要學騎獨輪車喔,然後握著他的手的畫面。

讓我覺得這個獨輪車的夢想不是環島完了就停了,而是繼續轉動下去,讓更
多人可以學習如何從谷底站起來,靠自己的羽翼在天空飛翔。


--

All Comments

邱若龍導演GAYA1930 講座

Joe avatar
By Joe
at 2011-10-31T17:30
主講人: 邱若龍先生 電影「賽德克.巴萊」-原創作者及總美術顧問 講座主題:賽德克.巴萊的原點/GAYA1930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 講座內容: ◎談為何要拍GAYA1930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紀錄片 ◎談魏德聖為何要拍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 ◎拍攝過程遇到的人事物 ◎霧社事件的始末 ◎GAYA的意義 ...

填影音收視平台研究問卷,抽7-11禮卷禮券

Lucy avatar
By Lucy
at 2011-10-31T00:06
本文已徵得版主同意 ------------------ 各位版友好, 本研究目的想了解您對於各種影音收視平台的使用動機、使用滿意度以及您感受不同收視 方式提供的機會差異。 您的寶貴意見將對本研究有極大幫助,非常感謝您的協助! 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指導老師:李秀珠 博士 學  生:黃品慈 ★ 問卷 ...

2011台北電影節社會公義獎 放映座談會

Ina avatar
By Ina
at 2011-10-27T01:10
▉ 放映時間andamp;地點 時間: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13:30起 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 放映廳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4樓,近善導寺捷運站 ▉ 放映場次 13:30一14:30影片放映: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 14:30 一 15:10映後座談:于立平(公視 我們的島製作人) 1 ...

我見我思-《賽德克》與《牽阮的手》

David avatar
By David
at 2011-10-26T07:32
2011-10-26 中國時報 何榮幸  有一種使命型導演,拍了賣座片後不是乘勝追擊,而是開始向心目中的史詩片前進,寧 可負債累累,也要留下時代容顏。魏德聖已經透過《賽德克.巴萊》做了一次鮮明示範, 接下來,你可以在莊益增、顏蘭權合導的《牽阮的手》片中,看見這類導演血液中同樣奔 流的誠懇、勇氣與傻氣。 ...

新生影展10/27播映《讓我們同在一起》

Enid avatar
By Enid
at 2011-10-25T14:03
新生一號出口,10/27(四)播映《讓我們同在一起》(Letand#39;s Be Together), 作家張娟芬出席座談! http://www.wretch.cc/blog/newlife001/7896865 哈里森是一個丹麥、巴西混血的十四歲男孩,他身形窈窕、舉止略為女性化,與母親、 繼父一起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