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史柯西斯在《沈默》測試自己的極限 - 電影
By Necoo
at 2017-02-15T22:16
at 2017-02-15T22:16
Table of Contents
最近有很多沈默的新聞,但大多聚焦在台灣的拍攝工作上,沒有描述為什麼要拍這部片,
好不容易有一篇文章能讓人了解電影本身了
新聞網址: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39900
大師級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心心念念 28 年的信念之作《沈默》終於要上映了。除了
100% 在臺灣拍攝以外,你對這部電影的瞭解有多少?除了探討宗教與信仰之外,殉道與
見證、死亡與生存、堅定與掙扎、人性的純潔與醜陋等等,都揭示在一幕幕淒美又沉重的
畫面中。以下介紹《沈默》的拍攝緣起與內涵,或許在看完之後,更能體會史柯西斯的熱
忱與信念。
從拍攝起源說起
讀過天主教學校的史柯西斯,在 17 歲時閱讀卡山札基的歷史名著《基督的最後誘惑》時
,認為這部作品應該拍成電影,就成為了他就讀電影系的契機。 1988 年,電影《基督的
最後誘惑》問世後,有許多宗教團體與他接觸,當時一位主教送他遠藤周作的小說《沈默
》,他並沒有立刻翻閱。
1989 年的夏末,史柯西斯為實現答應黑澤明的諾言,不顧《四海好傢伙》還沒完成,便告
假 15 天前往日本拍攝《夢》。在從東京坐往京都的新幹線上,他打開了《沈默》,看完
後認定可以拍成一部驚人的電影,就如同他當時閱讀《基督的最後誘惑》一樣—–但與年
輕時不同的是,當時已在國際影壇奠定地位的史柯西斯,卻不知道要從何拍起,「當我在
閱讀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從何理解起,也不知道怎麼搭設場景、拍成影像。因為我還不
能理解這本書的核心。」
到了 1990 年,史柯西斯不願放棄,跟《沈默》共同編劇傑考克斯試著撰寫劇本,且希望
能立即拍攝;1992 年,原作者遠藤周作也飛去紐約與史柯西斯碰面,敲定了將《沈默》搬
上大銀幕的事宜。遺憾的是,直到 1996 年,遠藤周作過世時,劇本都還沒完成,這對史
柯西斯而言無疑是一大打擊:「中途我曾經放棄,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我真的不知
道。」
為了轉移注意力,史柯西斯接連拍了《純真年代》、《賭城風雲》、《達賴的一生》等,
同時繼續閱讀《沈默》,也持續構思著如何實現拍攝此片。然而,面臨種種法律與籌資的
問題,這個拍攝計畫持續延宕,直到 2013 年底才正式拍板定案。結果在 2014 年真正開
拍時,從前置作業到拍攝、後製,又花了史柯西斯將近 3 年的時間,直到 2017 年終於上
映。
辯證宗教與信仰的本質
儘管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史柯西斯拍攝宗教電影並不是為了傳福音,從《基督的最後誘惑
》便可窺知。他不只要討論宗教與信仰,更重要的是在信仰背後的信念。先前史柯西斯在
臺灣接受訪問時,曾言:「我拍的電影都跟追尋靈性與精神探索有關,探討原罪與救贖的
概念」—–而這個概念,在與他相處 28 年《沈默》中,發揮至極限。
從「面對人性的苦難,神為什麼總是沉默」的大哉問開始,再從中探討與辯論:人信仰的
是宗教的真理還是教義?宗教之於人,究竟是生命的想像還是實踐?這對史柯西斯來說,
無疑是理解基督宗教的空前挑戰,也是他一直以來不斷思考的課題。
在故事中,日本信徒的宗教自由被剝奪,偷偷摸摸地過著沒有神父可以告解、沒有辦法讀
經的生活;然而他們的信仰非常純真與堅定,不顧受迫害的風險,即使受到酷刑,也願意
以神之名殉道。遠藤周作將背景設定在日本禁教時期,以殘酷的環境凸顯信仰的力量,並
試圖帶讀者思考:在極其痛苦且絕望的環境下,神卻始終保持沈默,那麼只剩下信念能支
撐自己的信仰。
史柯西斯在電影則再度強化這一點,甚至加上了悖論般的神學思考。在宗教迫害的環境下
,當殉道者成為掌權者逼迫神父棄教的工具,洛特里哥該繼續告訴他們殉道能夠通往天國
,以堅持保住自己的神職?還是願意棄守自己的信仰,捨身解救這些無辜的信徒,讓他們
的生命不被暴政終結?
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傷疤
1971 年,日本導演篠田正浩已拍過一次《沈默》,當時也入選坎城影展。時隔 46 年,美
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再度翻拍,以教徒及外國人的雙重身份,希望重新審視原作所闡述的
宗教與信仰,也重新詮釋東西方的文化衝擊,如何影響 17 世紀的日本幕府時代。
這段歷史,要說回 16 世紀中葉,耶穌會神父方濟各沙勿略,與西班牙的 2 位神父進入日
本平戶,以長崎為據點傳教。當時傳教活動十分順利,日本天主教徒達到 40 萬人。不過
之後,歐陸開始新舊教之爭,伴隨著各國商業貿易的糾紛蔓延至日本,加上佛教徒與天主
教徒的衝突也不斷升高,統治者豐臣秀吉即於 1587 年頒令天主教禁令,開始逼迫信徒棄
教和驅逐神父。
電影中不帶感情的一幕幕酷刑,不只是呈現信徒願意為宗教承受苦難,而是要讓神職人員
見識到:他們口中的真理與聖典,來到日本只是一連串的禍害。卡爾倍與洛特里哥尋找的
恩師費雷拉,正是最懂這一切的人,從他身上經歷的一切及說出的告白,便是對此歷史的
終極回應。
融入西部片與戰爭片的元素
馬丁史柯西斯執導過各式各樣類型的電影,包括最著名的黑幫或犯罪電影,也嘗試過驚悚
、運動、宗教等題材,甚至也有歌舞片—–但從來沒有導過西部片。有趣的是,以日本歷
史為背景、探討宗教與信念的《沈默》,竟讓人聯想到經典西部片《搜索者》的劇情:同
樣為主角深入異地,為了尋回至親及尋找真相。只不過《沈默》中的兩名神父,並不像《
搜索者》的男主角一般老成,年輕又不諳世事的他們一心追求神職人員的使命,而捲入這
場迫害風暴。
西部片在哲學及政治領域中出類拔萃,因為其尚未官僚體制化的社會型態,能夠透過角色
間的互動反映出社會機能。在《沈默》中,史柯西斯借鏡西部片的框架再加以精簡,沒有
鉅細彌遺地敘述日本社會的面貌,卻詳細描述日本天主教信徒的慘狀,以呈現出人為了信
仰能承受的極限,也是宗教信仰在原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沈默》除了結構類似西部片,也有戰爭電影的敘事手法:重複提到「長崎」與「井上大
人」為天主教的迫害來源,直現酷刑的場面也讓人想到戰爭片的屠殺情節。在井上的兇殘
統治下,史柯西斯將痛苦的強度層層堆疊,藉由角色中生理及心理上的苦難,以帶出電影
的欲探討的內涵,使《沈默》成了幾乎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錯綜複雜的一部。
--
好不容易有一篇文章能讓人了解電影本身了
新聞網址: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39900
大師級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心心念念 28 年的信念之作《沈默》終於要上映了。除了
100% 在臺灣拍攝以外,你對這部電影的瞭解有多少?除了探討宗教與信仰之外,殉道與
見證、死亡與生存、堅定與掙扎、人性的純潔與醜陋等等,都揭示在一幕幕淒美又沉重的
畫面中。以下介紹《沈默》的拍攝緣起與內涵,或許在看完之後,更能體會史柯西斯的熱
忱與信念。
從拍攝起源說起
讀過天主教學校的史柯西斯,在 17 歲時閱讀卡山札基的歷史名著《基督的最後誘惑》時
,認為這部作品應該拍成電影,就成為了他就讀電影系的契機。 1988 年,電影《基督的
最後誘惑》問世後,有許多宗教團體與他接觸,當時一位主教送他遠藤周作的小說《沈默
》,他並沒有立刻翻閱。
1989 年的夏末,史柯西斯為實現答應黑澤明的諾言,不顧《四海好傢伙》還沒完成,便告
假 15 天前往日本拍攝《夢》。在從東京坐往京都的新幹線上,他打開了《沈默》,看完
後認定可以拍成一部驚人的電影,就如同他當時閱讀《基督的最後誘惑》一樣—–但與年
輕時不同的是,當時已在國際影壇奠定地位的史柯西斯,卻不知道要從何拍起,「當我在
閱讀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從何理解起,也不知道怎麼搭設場景、拍成影像。因為我還不
能理解這本書的核心。」
到了 1990 年,史柯西斯不願放棄,跟《沈默》共同編劇傑考克斯試著撰寫劇本,且希望
能立即拍攝;1992 年,原作者遠藤周作也飛去紐約與史柯西斯碰面,敲定了將《沈默》搬
上大銀幕的事宜。遺憾的是,直到 1996 年,遠藤周作過世時,劇本都還沒完成,這對史
柯西斯而言無疑是一大打擊:「中途我曾經放棄,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我真的不知
道。」
為了轉移注意力,史柯西斯接連拍了《純真年代》、《賭城風雲》、《達賴的一生》等,
同時繼續閱讀《沈默》,也持續構思著如何實現拍攝此片。然而,面臨種種法律與籌資的
問題,這個拍攝計畫持續延宕,直到 2013 年底才正式拍板定案。結果在 2014 年真正開
拍時,從前置作業到拍攝、後製,又花了史柯西斯將近 3 年的時間,直到 2017 年終於上
映。
辯證宗教與信仰的本質
儘管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史柯西斯拍攝宗教電影並不是為了傳福音,從《基督的最後誘惑
》便可窺知。他不只要討論宗教與信仰,更重要的是在信仰背後的信念。先前史柯西斯在
臺灣接受訪問時,曾言:「我拍的電影都跟追尋靈性與精神探索有關,探討原罪與救贖的
概念」—–而這個概念,在與他相處 28 年《沈默》中,發揮至極限。
從「面對人性的苦難,神為什麼總是沉默」的大哉問開始,再從中探討與辯論:人信仰的
是宗教的真理還是教義?宗教之於人,究竟是生命的想像還是實踐?這對史柯西斯來說,
無疑是理解基督宗教的空前挑戰,也是他一直以來不斷思考的課題。
在故事中,日本信徒的宗教自由被剝奪,偷偷摸摸地過著沒有神父可以告解、沒有辦法讀
經的生活;然而他們的信仰非常純真與堅定,不顧受迫害的風險,即使受到酷刑,也願意
以神之名殉道。遠藤周作將背景設定在日本禁教時期,以殘酷的環境凸顯信仰的力量,並
試圖帶讀者思考:在極其痛苦且絕望的環境下,神卻始終保持沈默,那麼只剩下信念能支
撐自己的信仰。
史柯西斯在電影則再度強化這一點,甚至加上了悖論般的神學思考。在宗教迫害的環境下
,當殉道者成為掌權者逼迫神父棄教的工具,洛特里哥該繼續告訴他們殉道能夠通往天國
,以堅持保住自己的神職?還是願意棄守自己的信仰,捨身解救這些無辜的信徒,讓他們
的生命不被暴政終結?
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傷疤
1971 年,日本導演篠田正浩已拍過一次《沈默》,當時也入選坎城影展。時隔 46 年,美
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再度翻拍,以教徒及外國人的雙重身份,希望重新審視原作所闡述的
宗教與信仰,也重新詮釋東西方的文化衝擊,如何影響 17 世紀的日本幕府時代。
這段歷史,要說回 16 世紀中葉,耶穌會神父方濟各沙勿略,與西班牙的 2 位神父進入日
本平戶,以長崎為據點傳教。當時傳教活動十分順利,日本天主教徒達到 40 萬人。不過
之後,歐陸開始新舊教之爭,伴隨著各國商業貿易的糾紛蔓延至日本,加上佛教徒與天主
教徒的衝突也不斷升高,統治者豐臣秀吉即於 1587 年頒令天主教禁令,開始逼迫信徒棄
教和驅逐神父。
電影中不帶感情的一幕幕酷刑,不只是呈現信徒願意為宗教承受苦難,而是要讓神職人員
見識到:他們口中的真理與聖典,來到日本只是一連串的禍害。卡爾倍與洛特里哥尋找的
恩師費雷拉,正是最懂這一切的人,從他身上經歷的一切及說出的告白,便是對此歷史的
終極回應。
融入西部片與戰爭片的元素
馬丁史柯西斯執導過各式各樣類型的電影,包括最著名的黑幫或犯罪電影,也嘗試過驚悚
、運動、宗教等題材,甚至也有歌舞片—–但從來沒有導過西部片。有趣的是,以日本歷
史為背景、探討宗教與信念的《沈默》,竟讓人聯想到經典西部片《搜索者》的劇情:同
樣為主角深入異地,為了尋回至親及尋找真相。只不過《沈默》中的兩名神父,並不像《
搜索者》的男主角一般老成,年輕又不諳世事的他們一心追求神職人員的使命,而捲入這
場迫害風暴。
西部片在哲學及政治領域中出類拔萃,因為其尚未官僚體制化的社會型態,能夠透過角色
間的互動反映出社會機能。在《沈默》中,史柯西斯借鏡西部片的框架再加以精簡,沒有
鉅細彌遺地敘述日本社會的面貌,卻詳細描述日本天主教信徒的慘狀,以呈現出人為了信
仰能承受的極限,也是宗教信仰在原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沈默》除了結構類似西部片,也有戰爭電影的敘事手法:重複提到「長崎」與「井上大
人」為天主教的迫害來源,直現酷刑的場面也讓人想到戰爭片的屠殺情節。在井上的兇殘
統治下,史柯西斯將痛苦的強度層層堆疊,藉由角色中生理及心理上的苦難,以帶出電影
的欲探討的內涵,使《沈默》成了幾乎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錯綜複雜的一部。
--
All Comments
By Una
at 2017-02-18T13:46
at 2017-02-18T13:46
By Vanessa
at 2017-02-20T18:54
at 2017-02-20T18:54
By Frederica
at 2017-02-21T04:16
at 2017-02-21T04:16
By John
at 2017-02-25T14:43
at 2017-02-25T14:43
By Faithe
at 2017-02-27T08:51
at 2017-02-27T08:51
By Christine
at 2017-02-28T10:41
at 2017-02-28T10:41
By Ophelia
at 2017-03-05T08:15
at 2017-03-05T08:15
By Valerie
at 2017-03-05T18:43
at 2017-03-05T18:43
Related Posts
師公師師徒在打靶那段是插誰針?
By Regina
at 2017-02-15T22:04
at 2017-02-15T22:04
小勞勃道尼將演出李察林克雷特執導的新片
By Zora
at 2017-02-15T22:00
at 2017-02-15T22:00
星際大戰前三部曲西斯大帝
By Dorothy
at 2017-02-15T21:46
at 2017-02-15T21:46
軍人打怪物的電影
By Dinah
at 2017-02-15T21:39
at 2017-02-15T21:39
JOHN WICK
By Edwina
at 2017-02-15T21:23
at 2017-02-15T21:23